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63SONG OF YELLOW RIVER / 032020外国音乐研究相比浪漫主义时期复调音乐显著的色彩对比、强烈自由而奔放的情感表达,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则与之完全相反,其作品的结构更加趋于流畅和平稳、并有着严谨的逻辑旋律。
这样的音乐结构决定了那些浪漫派演奏者无法演奏其作品,因为巴赫的作品不适合用快慢差异太明显的节奏进行表现,只有在演奏过程中节奏始终保持快中含稳、慢中有动的原则,才能正确的演奏出巴赫复调作品。
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巴赫的音乐作品风格和巴洛克时期的复调作品风格不谋而合。
演奏者在进行巴赫复调作品演奏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其曲目上强弱的对比性,但由于节奏的一致性,因此演奏时务必应该将节拍控制正确,注重作品的严谨性和协调性。
此外,将巴赫作品风格更好展现出来的一个方式就是注意其中即兴装饰音的有效应用。
一、主题明确,旋律优美和谐与主调音乐只以一条旋律为主的特征相比,巴赫复调音乐显示出明显的多声部特征,其中每种旋律都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又对抗、相互支持又抗衡,不同的声部相互穿插,形成特殊的组织,使复调音乐的形式、演奏等都显示出更加个性的特点。
此外,巴赫复调作品常常显示出明显的主题性,每首音乐在演奏完成后,听众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每种旋律的独立性和联系性,每个音符都是相互契合并制约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旋律都可能将音乐的主题完美的表现出来。
任何一个音乐符号、演奏细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相互成就才能构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巴赫复调音乐常常显示出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演奏层次,特别是在整个作品中位于核心位置的主题声部,引领整个曲目的主题,在其他声部的完美衬托下彰显出其独立、清晰的特点,并与其他声部完美的呼应和彼此成就,这就是很明显的巴赫风格。
二、复调的应用灵活多变复调音乐作品中常包含很多声部,使其与主调音乐单一的主题声部相比,对复调音乐的完美演奏具有相当的难度。
演奏过程中必须要求不同声部之间进行完整的契合,所以复调曲目的创作需要作者拥有非常丰富的创作和演奏经验积累以及精深扎实的创作技巧。
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几点探讨作者:张钼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钢琴复调音乐作品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而在所有的钢琴复调作品中,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又是最重要的代表,其技术水平较为成熟、风格较为独特。
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巴赫复调作品的风格与要点,而后对巴赫复调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巴赫钢琴作品的研究等意义重大。
关键词:巴赫钢琴;复调作品;教学策略所谓复调音乐,就是指多声部音乐,其各个声部都具有独立的旋律意义,在运动中这些声部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
复调音乐的规则较为严谨、技法多样,同时具有缜密的逻辑关系,审美标准较为独特。
作为重要的钢琴学习形式,复调音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笔者将对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的风格要点以及教学策略等进行相关探讨。
1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风格及要点与其他的复调作品不同,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风格独特。
首先,从速度方面来说,巴赫的复调作品大都形成于18世纪,而这个时期节奏相对缓慢,因此复调作品弹奏的平均律也是十分缓慢的。
其次,从节奏方面来说,巴赫复调作品的节奏平稳而谨慎,隶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从开始到结束,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都基本处于同一个节奏之内。
再次,从触键方面来说,钢琴作品具有很多不同的触键方法。
在巴赫复调作品中快速的乐曲中,大都使用的是手指断奏或者一些非连奏法,从而来模范击弦古钢琴的清脆效果。
而在那些抒情性的、节奏较为缓慢的乐曲中,则要尽量保持手腕的平稳,将力量从肩部缓送到指尖,保持音与音的均匀连接,从而营造出古朴典雅的音乐效果。
第四,从线条方面来说,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演奏要保证线条的自然流动。
第五,从踏板方面来说,巴赫的音乐作品严格控制踏板的数量。
因为过多使用踏板会导致声音含糊不清,而使用得过少则会显得声音比较空洞。
总之,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风格独特。
2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策略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在钢琴教育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47器乐演奏实践SONG OF YELLOW RIVER / 072020巴赫(J.S.Bach)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是欧洲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复调大师,被人们称作“音乐之父”。
他的作品是写给上帝的音乐,对当时乃至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厚的,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富有哲理,内涵深厚,他的音乐是对天主教的信仰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
一、复调作品的结构分析在巴赫的众多钢琴曲集中,大多都采用赋格曲式写成,赋格的多声部线条相互交织在一起,有模仿,有呼应,有变奏。
赋格的曲式巴洛克时期发展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曲式,也是巴赫复调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曲式,大多作用在钢琴作品中,例如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呈示部,二是发展部,三是再现部。
(一)在赋格曲的第一个部分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呈示部中,刚开始你会发现,主题只在一个声部出现,不管是哪个声部,然后依次再出现在其他各个声部,接下来主题开始在属方向上进行转调,转调结束后,这个调的主题会与下一个新主题共同进入新的调性,形成新的对位主题。
(二)在赋格曲式的第二个部分中,自然就是发展部了,发展部相对于呈示部和再现部来说也是最难分析和演奏的,在发展部这个部分中经常出现主题的近关系转调以及主题的倒置重叠等形式,而且会在不同声部出现主题,形成乐曲的最高潮。
(三)在最后一个部分——再现部中,主题重新的回到曲子最先开始的调式调性里,与第一个部分前后呼应,形成一种结束的感觉。
二、复调作品的演奏风格第一,巴赫的音乐创作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巴赫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所以他的音乐大多以宗教体裁为主。
第二,他的音乐创作还有很多是为了他的孩子练习而作,并没有为大众而写,所以他的音乐又非常的艰深难懂。
第三,巴赫的音乐风格还非常的华丽,这跟当时的时代特征的分不开的。
从这些音乐风格和历史记载的史料中以及当时创作所用的羽管键琴,我们可以稍微了解到一点他的作品的演奏风格。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平均律》是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编曲之一。
该作品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两卷,每卷都有24首作品,共48首。
如果将《平均律》视为钢琴技巧的挑战,那么可以说它是非常高难度的。
这是因为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了不同的音乐技巧,如手指伸展、多音符演奏、手指交替等等。
学习《平均律》需要有一定的钢琴基础和技巧。
在研究《平均律》时,有几个方面需要着重考虑。
首先是调性的研究。
《平均律》的最大特点是调性的完整性,因此对于每一个小调和大调的调性特点和音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作品。
其次是曲式的分析。
《平均律》的每一首曲目都有自己独特的曲式结构,如前奏曲、赋格、奇特舞曲、奏鸣曲等等。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演奏。
还需要对巴赫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研究。
巴赫的音乐风格深受当时的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影响,同时又充满了自己的创意和风格。
他的音乐非常注重对位法的运用,因此在研究《平均律》时,需要注意对位法的运用和处理。
需要进行实际的演奏和练习。
《平均律》是一部非常经典和重要的作品,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技术性。
通过不断地演奏和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髓和技巧,达到更高的音乐水平。
《平均律》是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其调性、曲式、音乐风格的深入研究和实际的演奏和练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的魅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和钢琴技巧。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音乐大师,他的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堪称钢琴乐坛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钢琴音乐的圣经。
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一直是钢琴学习和教学的重要素材,也成为音乐教学领域的经典研究课题。
《平均律》是巴赫为钢琴而作的两卷本乐谱,每卷包括24首赋有不同调性的前奏与赋格,共计48首曲目。
这部作品被用于钢琴练习和表演,不仅展示了巴赫丰富的和声学知识和对音乐形式的理解,同时也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本文将就《平均律》的教学研究展开探讨,从其历史地位、演奏技巧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一、《平均律》在音乐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巴赫的《平均律》问世于18世纪,“平均律”指的是一种调律系统,也是巴赫在这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之一。
《平均律》以其完美的和声体系和复调结构,成为钢琴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宝库。
它不仅是巴赫音乐的代表之作,更是钢琴音乐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对于钢琴音乐学习和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音乐教学领域,《平均律》一直作为教学材料备受推崇。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作曲家库尔特夫(Frederic Kulau)就将《平均律》列入他的钢琴教学大纲之中,认为它是学习和理解复调音乐的最佳材料之一。
而后,许多音乐教育家和钢琴教师都将《平均律》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用以培养学生的复调演奏能力和音乐审美素养。
二、《平均律》的演奏技巧《平均律》作为巴赫的复调作品,其演奏技巧要求十分严格。
钢琴演奏者要具备对巴赫音乐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能够准确把握其复调结构和音乐形式。
钢琴演奏者要具备高超的手指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能够准确演绎出《平均律》中精妙的和声和音乐情感。
在演奏技巧方面,《平均律》对于手指的灵活运用和手指的轮换演奏要求极高。
每个曲目都包含了复杂的手指组合及对位演奏,要求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控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同时保持清晰的和声效果。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分析作者:陈蕾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2期摘要:复调音乐是钢琴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钢琴作品中经常能够看见复调音乐。
对于复调音乐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复调大师巴赫的钢琴作品。
巴赫是世界级音乐大师,《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和《巴赫创意曲集》是最佳复调音乐教材。
加强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
关键词:复调音乐巴赫风格在钢琴学习中对复调音乐的学习占据着重要位置。
所谓复调音乐指的是多声部、顺理成章的音乐。
在17到18世纪时,复调音乐在欧洲非常流行。
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是钢琴学习的重要元素。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有明显区别,主调音乐本身旋律与和声是有主次之分的,而复调音乐本身却是由几个并行不悖的线条组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法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对世界音乐的影响非常深远。
巴赫是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其复调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音乐评论家都认为要想理解欧洲音乐就必须要理解巴赫,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风格巴赫钢琴复调作品有许多,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对其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创意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平均律曲集》。
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巴赫色彩,反映了其典型的音乐风格。
(一)世俗性、民间性风格。
巴赫的复调作品在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世俗性与民间性。
有的人把民间音乐素材当作巴赫音乐语言的基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种世俗性和民间性风格表现在巴赫作品的不少作品中有体现。
在《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E大调前奏曲”中就有着浓厚的牧歌风味,在其“#C小调赋格”中则具有欢快明亮的风格。
作为献给其妻子的《法国组曲》更是具有鲜明的世俗性,这首组曲充满着“幸福的味道”,整个音乐给我们以细腻、温暖动人的感觉。
《英国组曲》是献给英国贵族的音乐,在这组歌曲中透露出的既有浪漫的气息,同时也庄严肃穆。
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理解与教学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提到他,人们自然会把他同人类文明相联系起来。
因为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
”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因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
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这是当之无愧的。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
”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
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
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在我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巴赫复调作品的重要性之后,如何把握巴赫作品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乃至较好地弹奏出巴赫的复调作品再到最后如何正确、准确地将教师自己的理解教授给学生时,这一问题就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钢琴演奏本身所具备的复调技术,使我们在教学中把复调音乐的学习和演奏,视为特别的课题之一,除了艺术的再现巴赫复调音乐这一独特而完全的形式所表达的境界和内涵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使教师自己乃至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旋律线条的弹奏方法,声部的模仿和交替,声音层次的对比和变化,各声部在发展中的纵横交错、平衡与协调,以及复调听觉的建立,良好的多声部习惯等复调音乐的弹奏和理解的方法。
浅谈对巴赫钢琴作品《创意曲》演奏的认识摘要: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复调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
同时也是巴赫使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其音乐作品形式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哲理性,表现出庄重富有内涵的乐思。
他的作品几乎完美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表现及特点。
正是巴赫他与众不同的创作特征,使他的音乐作品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
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
本文从巴赫复调作品《创意曲》的艺术特色出发对其演奏技术加以论述。
字典关键词:巴赫;复调作品;创意曲;演奏技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管风琴家、古钢琴家、作曲家之一。
巴赫带给人们的却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
巴赫的复调音乐代表性作品主要是键盘音乐。
当时的键盘主要是羽管键琴和古钢琴,这两种乐器的声音很小但音色很美。
巴赫创作的键盘音乐主要有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和赋格曲等体裁。
巴赫的键盘乐器作品中最重要的两卷平均律现已是钢琴学生必弹的教材, 而他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可是看作是弹奏平均律前的准备, 是非常好的钢琴教程。
因此,对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演奏风格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培养演奏者的复调思维和复调听觉,清晰地演奏两个声部的旋律;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巴赫其他大型的复调作品;有助于对巴洛克时期复调作品演奏风格的准确把握。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对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创意曲》的演奏技术的认识。
演奏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之前必须先了解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巴赫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1.巴赫复调作品的节奏和对位的艺术特色。
巴赫作品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艺术在于其所有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都显得完美,而他的《创意曲》也并不例外。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理解
一、巴赫复调作品的重要性及易出现的问题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是世界文化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地结合的作品即构成复调作品。
巴赫的复调音乐充满音乐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是复调性最高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钢琴爱好者来说,普遍存在着对其作品理解不够深刻,弹奏时各声部层次对比度不够、各声部线条走向把握不准,乐句起收处理不当、两手相互协调差等诸多问题。
二、巴赫作品顺序的选择及分析
1、《初级钢琴曲集》
巴赫的《为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的键盘小曲集》,俗称“小巴赫”或“初级钢琴曲集”,这些曲子虽然简单,但是都已经有了复调作品的初步形态。
例如:第三首乐曲是一首小步舞曲,二个声部的进行。
首先由右手进入,第二小节上左手重复第一小节,形成声部的交替和模仿,这正是复调风格的一种体现。
巴赫的曲子,初级阶段非常注意强调每个音的独立性,重视每个音的触键。
在每个音符都能获得良好音质,同时它们相互,保持横向旋律线条的清晰,纵向对位的完美结合。
2、《二部创意曲集》
“创意曲”是对一个短小精悍的音乐主题,运用各种作曲技法不断发展变化,创造乐意的乐曲。
巴赫的《创意曲》创作于1723年,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音乐上也有着不同的情绪与风格。
巴赫的作品,还具备“每个音符、每个线条都歌唱”的生动性,是用歌唱的感觉去弹每个音符、每个声部。
在《巴赫二部创意曲》的15首乐曲里,两个声部的对位进行,其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二部创意曲》基本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乐曲的主题较为短小,用对位模仿或展开的手法构成;第二类,主题是较完整的乐句,基本上是以赋格曲手法创作。
第三类,以严格的模仿对位卡农手法写成。
另外,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不是根据演奏的难易程度安排的,作品中第1、4、8、10、13、14首作品音乐形象相对简单;第3、5、7、9、15首作品音乐形象不难理解,技术稍有难度;
第2、6、11、12首作品在音乐形象和技术上都有难度。
3、《三步创意曲集》
巴赫的《三部创意》是在二部基础上的拓展。
《三部创意曲》比二部多了中声部的音乐线条,加强了多声部的概念和感觉。
《三部创意》,在纵向上能使各声部协调一致,更重要的是从横向上使声部的旋律相互交织,以造成音乐的交错起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立体、均衡的整体。
4、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是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教材。
《平均律》共分两卷,第一卷的前奏曲与巴赫前期的作品相近,具有练习曲的特征。
第二卷的前奏曲除了个别外,其它则都是旋律性很强、对位技术非常高的作品,曲式结构上已有了较强的独立性。
上下两卷的赋格也有差异,第二卷音乐更加内在、深沉,技术娴熟,手法多样。
从乐器的角度来看,由于巴赫时代音乐家的家中常常有多种键盘乐器,对于平均律乐曲,现在很难界定究竟哪一首是为何种键盘乐器而写,只能大概认定是为拔弦古钢琴或击弦古钢琴而作(现在这两种键盘乐器我们统称为古钢琴)。
在钢琴上弹奏平均律乐曲既要发挥现代钢琴的优良性能,奏出声部的层次、力度变化、音色对比、音符时值以及各种演奏法的特点,又要尊重传统,保存乐曲的原有风格,
巴赫的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着称。
由于它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的、时慢时快的节奏。
《平均律钢琴曲》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在一个基本节奏之中。
速度应遵循“快而稳、慢而动”的原则,应和当时的乐器的特点(古钢琴)相吻合,与当时的时代艺术风格相吻合。
如果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不适和当时优雅而舒缓的整体艺术风格。
与此相类,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
但是,与节奏因素不同的是。
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的强弱力度的鲜明对比。
《平均律钢琴曲》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击弦古钢琴上的清脆效果: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曲中,音与音的连接均匀,保持了音色的圆润饱满,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