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1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案名称:2024版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到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人生问题,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四、教学内容:1. 哲学的定义和作用2.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3. 基本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4. 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5. 哲学在人生中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定义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哲学的定义和作用,阐述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介绍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让学生初步了解哲学的基本内容。
3.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人生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哲学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和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哲学思维能力和人生素养方面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八、教学策略: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九、教学难点: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十、教学准备: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
十一、教学延伸:可组织学生参加哲学讲座、辩论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哲学视野。
十二、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三、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完善教案,提高教学质量。
十四、教学评价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评价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十五、教学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念。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
提问: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学生分析)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
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
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展示图表: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
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
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
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
教学课题: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学目的:1. 了解人生追求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掌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3. 学会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课时分配:本课时为单课时。
授课类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概念及其关系;2. 掌握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方法;3. 学会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教学手段、教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PPT。
教学主要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经典案例,引出人生追求理想的话题。
2. 讲授:介绍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概念及其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方法。
3. 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展开讨论,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
4.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对于重要概念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画图形象化展示。
5. 作业布置:布置思考题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6.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人生追求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方法。
7. 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本课内容。
作业布置:1. 思考题:如何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融入共同理想之中?2. 阅读材料: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探讨和思考。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生追求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我们学会了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方法,以及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科学思维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理解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开拓创新。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1.辩证思维方法。
2.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分组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被斥责的勤奋”排练小品。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学生表演小品:“被斥责的勤奋”教师:为什么“勤奋”被斥责?学生:讨论(略)。
教师:“被斥责的勤奋”故事中的导师是在强调思考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教师: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材中“事例一”蔡伦如何解决造纸的难题?“事例二”那位发明工人是怎样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发明了“吸水纸巾”的?学生:讨论(略)。
教师:蔡伦解决造纸的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了思维创新;那位发明“吸水纸巾”的工人,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全面地看问题,运用了辩证思维。
上述两则事例,都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在造纸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板书)教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什么指导作用?学生: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教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
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公共课组公开课
班级:中二(3)时间:2014/6/5 教者:魏佳艳
【教学内容】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小组合作、个人发表意见等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巩固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意识,增强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自觉性,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人生目标的确立,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2.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的视频,提出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梦”?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教师点评导入新课。
新课
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1)什么是理想
学生畅谈各自的理想,教师点拨归纳出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理想的分类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相关内容。
(3)理想的作用
教师展示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学生根据名言讨论理想的作用。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提出学生讨论的问题:
(1)什么是个人理想?
(2)什么是社会理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概括归纳概念。
(3)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与最高理想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后回答共同理想,师生共同总结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4)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一系列图片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总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图示展示。
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
教师简单地补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对立关系。
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
(资料分析)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成长为医学博士的职高生的心路历程
学生看完资料后讨论:如何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中职生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归纳知识点。
畅谈收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畅谈收获
练习交流课件展示
课后提高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