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作品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15
扎染图形艺术的审美形式分析摘要:扎染作为一种印染技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广泛存在过。
由于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差异,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
在中国,扎染工艺产生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图形、图案。
这些图形、图案原型大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也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结合扎染工艺效果,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体系。
该文通过研究这些魅力十足的图形艺术,概括其中蕴含的审美形式,以及扎染艺术的理念主题和形式规律。
关键词:扎染;图形艺术;审美形式一、释题之所以不用“图案艺术”这一术语,是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案”解释为“几属”,即属于几案一类的矮桌子,人们席地而坐时在上面放置东西,相当于今天的茶几。
后来,案被进一步引申出凭借、文件、案卷、档案等意义。
这样看来,“图案”就是指绘制图形时的参照物,有纹样、图例、图本的意思。
“图案艺术”主要指在绘制图形、纹样时,表现在线条、结构等方面的技巧。
“图形”主要指在平面上表现出的物体形象,最早有画像、塑像的意思,如《宋书·礼志》中的“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
这里的“图形”指塑造形象,后来由“塑造形象”引申为形式、形象等。
因此,“图形艺术”主要指某种艺术形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图例、纹样构成的一套形式体系,它超越了单一的技术性层面,倾向于指称“形象体系”具有的艺术意义和审美文化意义。
二、特殊工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形式从植物中提取染料,通过一定的工序处理,为织好的绵、绸、纱、麻着色,即染色技术,扎染显然属于这类技术。
但扎染要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需要,为布面染出千姿百态的色彩,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
从这个层面看,扎染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通过缝、缀、捆、包、扎等防染方法,创造出特定的审美形象的艺术。
就像画家在画布上运用颜料、线条塑造审美形象一样,只是二者造型的媒介和方法有所不同。
因此,扎染图案本身构成了一套独立的审美形象体系,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扎染》含反思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扎染》含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尝试沿着固定的形状一圈一圈的扩大画画,简单表现出花儿越开越大。
2、能大胆地运用色彩勾勒花朵,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春天里什么东西是最美丽?可以送给谁?二、情景化示范画花朵1、出示背景纸,认识花子的形状。
师:花儿就在这片小花园里,让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
2、学习围着图形画圈。
师:这是一颗多么小的小花籽呀,哎呀,小花籽长大啦。
小花还想长得更大更高,太阳公公来帮忙了,发出暖洋洋的光照着小花,小花儿伸伸懒腰,又长大一些了。
呼呼呼,风姐姐轻轻吹着,小花抖了抖了身体,又长大了一圈。
滴答滴答,小雨点落在小花身上,小花喝着雨水,挺直了胸膛,越长越大了。
3、添画茎和叶。
4、教师示范制作花束。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四、展示欣赏。
老师帮助幼儿将作品卷成花束。
鼓励幼儿和同伴以及家长一起分享作品的美丽和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这次的美术活动和以往的美术活动略有不同我们在绘画的基础上还要求幼儿结合用粘贴的方式来制作花心,这个小小的操作让孩子们可是忙坏了,在粘贴完花心后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开始操作,一圈又一圈,小花在阳光、风、雨露的帮助下慢慢长大。
孩子们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扎染》含反思「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扎染画的绘画步骤2、探索点染、晕染、滴染的染纸方法,尝试运用吸管等辅助材料进行染纸。
活动准备:1、宣纸、各色颜料、毛笔、吸管、勾线笔、抹布等。
扎染画具体环节(L:老师Y:幼儿)环节一:宣纸扎染的认识L:小朋友们,你们谁还记得平时老师教你们画画用到了哪些工具?Y:勾线笔油画棒水彩笔等L:大家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都很好大家都知道我们之前用的画画工具,但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绘画工具——宣纸。
(向Y展示宣纸)L: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拿宣纸画画,大家仔细观看老师是怎么操作的。
L:看完了老师的操作,大家都应该知道是怎么做的了。
扎染体验案例分析报告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手法,通过设定好的图案,将染料直接应用在织物上,形成丰富的花纹和颜色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扎染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
本文将以某扎染体验案例为例,对扎染体验现象进行分析。
该扎染体验案例以一个手工艺品展览作为背景,在展览中,一家扎染工作室搭设了一个扎染体验区,提供给观众亲自体验扎染的机会。
在扎染体验区内,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一块白色布料,并在布料上进行设计和颜色选择,然后在指导人员的帮助下,使用特制的扎染针将染料逐渐填充到图案中。
整个过程十分简单,但能够让观众亲身体验到扎染的乐趣和成就感。
首先,这个扎染体验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愉悦和放松的体验环境。
扎染体验区的布置简洁而舒适,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此外,整个体验过程也是轻松而自由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和选择,没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使得参与者能够更好地放松心情,专注于自己的创作。
其次,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方式。
通过亲手操作,参与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扎染的工艺和技巧,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扎染过程中,与专业的指导人员进行交流和交流,获得一些技巧和建议,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和兴趣。
最后,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和创作方式。
扎染体验区内提供了各种颜色和材质的布料,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进行选择,并进行自由的创作。
这种个性化的体验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总之,通过对某扎染体验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扎染体验不仅提供了一种愉悦和放松的体验环境,还提供了参与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并且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和创作方式。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参与者能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扎染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推广。
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术,起源于中国。
扎染通过扎绳、束扎、涂染等步骤将红、黄、蓝等颜料加入到织物中,形成各种图案和花纹。
扎染工艺技法主要有与泥扎染、纸模扎染、马兜铃扎染等。
与泥扎染是一种最古老的扎染技法,在染布前需要先准备一个特制的泥浆,然后使用泥浆进行乱涂乱抹,再扎上纱线,待干后除去土块即可。
与泥扎染的特点是图案变化多样,色彩浓郁,扎染后的纺织品具有艺术品般的质感。
纸模扎染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扎染技法,首先需要准备一种纸模板,然后在纺织品上放置纸模板,再用线扎住纸模板,最后在纸模板上染色。
纸模扎染的特点是图案清晰、鲜明,线条流畅,具有立体感,常用于制作印花面料和丝巾。
马兜铃扎染是一种独特的扎染技法,它利用马兜铃的独特形状和特殊的染料处理手法,制作出独特的图案效果。
马兜铃扎染的特点是线条粗犷、虚实交错,色彩鲜艳,常用于制作壁挂、窗帘等装饰品。
扎染作品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扎染作品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衣物和家居用品,还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
扎染作品的图案和花纹多样,可以表现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扎染作品的颜色丰富多样,可以使用纯色、渐变色、对比色等多种色彩组合,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
同时,扎染作品的质感丰富,可以通过织物的不同材质和加工方式来体现,例如丝绸、棉织物、雪纺等。
扎染作品的欣赏可以从图案、色彩和质感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图案,扎染作品的图案种类繁多,可以是传统的图案,也可以是现代的抽象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其深层的寓意和意义。
其次是色彩,色彩的选择会影响作品的表现力,鲜艳的色彩可以增加作品的活力,淡雅的色彩可以带来温馨的感觉。
最后是质感,扎染作品的质感取决于织物的选择和加工方式,触摸作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不同材质和纹理所带来的触感。
总而言之,扎染工艺技法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扎染技法可以制作出独特的图案和花纹。
扎染作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在艺术创作中的欣赏,扎染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享受。
扎染的散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纺织加工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亚洲地区。
扎染是一种将染料直接应用于织物上的艺术形式,通过在织物上绑紧、压迫或覆盖部分区域,使其不被染料浸泡,然后在其他区域上进行染色,从而实现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创作。
扎染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日本、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在中国,扎染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后经过汉唐时期的兴盛和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扎染工艺。
在日本,扎染被广泛运用于和服和其他传统服饰的制作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扎染风格。
而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扎染则与当地文化和信仰密不可分,成为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染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染色效果丰富多样,能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图案。
扎染在染色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图案和纹理赋予了织物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同时,扎染作为一种手工工艺,其过程需要经过细致的筹划和耐心的操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扎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扎染产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扎染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使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得以保护和传承下去。
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扎染的历史、技术以及其在艺术领域中的价值,进一步探讨扎染的传承与发展,并呼吁大众关注和支持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对扎染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2. 正文2.1 扎染的历史2.2 扎染的技术文章将首先探讨扎染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介绍扎染的起源地、发展历程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扎染的历史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扎染的艺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接下来,文章将详细介绍扎染的技术。
扎染作为一种传统的纺织艺术,其技术要领和工艺非常丰富多样。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扎染技术,包括结扎、染色、蜡笔绘等。
扎染的纹样特点和处理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扎染的纹样特点和处理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咱先说说扎染的纹样特点吧。
扎染出来的纹样那可真是千变万化,超级神奇。
它有那种很自然的不规则性,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形状。
有的纹样像是花朵随意地绽放在布上,有的又像是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开。
这是因为在扎染过程中,染料渗透的随机性造成的。
像我有一次扎染,本来想弄个很规整的圆形纹样,结果出来就有点椭圆形了,但是反而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就是扎染纹样的魅力所在。
再说说处理方法。
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走了不少弯路。
扎染的第一步就是准备布料,我建议就用那种纯棉的白色布料最好,我试过麻的,感觉它太粗糙了,染料的吸收不太均匀。
然后就是扎结部分,这可是关键。
我试过用小皮筋扎,把布料拧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像拧麻花一样,然后在不同的部位扎上小皮筋。
但是我发现皮筋不能扎得太松,不然染料进去就全乱套了,整个就糊成一片。
也不能扎得太紧,太紧染料就渗不进去了。
还有用线绑扎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更能控制形状一点。
就像给布做外科手术似的,小心翼翼地把布按照自己想要的形状折叠起来,然后用线缠紧。
这时候线缠的方向和密度都会影响到最后纹样的效果。
染液的调配我也尝试了很多次。
最初我就按照网上说的比例,但是发现染出的颜色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深浅。
后来我才明白,不同的布料吸水性不同,而且当地的水质也可能影响染色效果。
像我在老家,水质比较硬,感觉染料就没有在城里调配的那么容易上色。
要是想染出渐变的效果,我这个办法不知道对不对哈,就是先染浅颜色的部分,等会儿再染深颜色部分,中间要有个过渡的时间。
在染的时候,还要时不时地翻动一下布料,让它受色均匀,就像炒菜的时候你要不停地翻炒,不能让一面焦了另一面还没熟。
还有清洗的过程也很重要。
染完之后一定要清洗干净,不然上面会残留很多浮色。
我之前就没洗干净,晾干了之后摸一下手都是染料的颜色,而且时间一长,颜色还会变得很难看。
不过清洗的时候水温也不能太高,高了会掉色掉得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