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简介10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58
幼儿绘画内容知识点总结一、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1.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儿童绘画是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绘画是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儿童心灵的发泄和表达。
在幼儿园中,通常分为涂鸦阶段、形象涂鸦阶段、形象阶段、临摹阶段和创作阶段。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涂鸦阶段:幼儿在2-3岁的时候,通常会进行无目的、无规则的涂抹,这是儿童对绘画行为的最初摸索。
(2)形象涂鸦阶段:3-4岁的幼儿开始进行有目的的涂鸦,通常是涂出一些具体的形状和图案,这是儿童开始渐渐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3)形象阶段:4-5岁的幼儿可以使用单一颜色进行绘画,并且会有一定的构图意识,能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情节和故事。
(4)临摹阶段:5-6岁的幼儿具有了一定的临摹能力,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自己的创作。
(5)创作阶段:6岁及以上的幼儿,具有了较强的创作能力,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原创作品。
2. 幼儿绘画的特点幼儿绘画具有以下特点:(1)简单性:幼儿的绘画作品通常是简单直观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简单性。
(2)自发性:幼儿的绘画行为通常是自发的,不受外界的约束和干扰。
(3)多样性:幼儿的绘画表现形式多样,反映出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4)欣赏性:幼儿的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可以被人们欣赏和理解。
(5)主体性: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是以自己为主体的,表现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以上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的介绍,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教师引导幼儿绘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幼儿绘画的基本技巧1. 画笔的使用在进行幼儿绘画教育时,老师需要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使用画笔。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正确握笔、握笔姿势、控制画笔的力度和速度等。
同时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的画笔供他们选择,如粗笔、细笔、毛笔等,让他们通过使用不同的画笔来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和技巧。
2. 色彩运用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画笔、颜料、颜色搭配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和运用各种颜色。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培养幼儿审美情感、激发创造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 目标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同时,通过参与美术活动,幼儿能够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和专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意义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激发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些能力对幼儿的整体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原则1. 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整体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幼儿的观察和引导。
2. 创造性原则幼儿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独特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 个性化原则幼儿美术教育要注重尊重幼儿的个性,不刻板地指导和要求幼儿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创作,而是要尊重幼儿的动机和意愿,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美术创作。
4. 关怀原则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关怀幼儿的情感和情绪,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5. 兴趣导向原则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因材施教,引导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 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涂鸦和绘画、手工制作、造型活动等。
2. 涂鸦和绘画通过涂鸦和绘画活动,可以在欣赏和模仿中培养幼儿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致性。
3. 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4. 造型活动通过造型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观察力。
四、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 耐心引导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时,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地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前儿童艺术课程知识要点汇总美术的基本特征:1造型性与视觉性。
2瞬间性与永固性。
美术的种类: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美术四大类。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1涂鸦期(1.5岁~3.5岁)涂鸦期分为:1未分化的涂鸦(1.5~2岁)(动动作不协调2有控制的涂鸦(2~2,5岁)(幼幼儿的动作控制能力有所发展。
首演之间的协调能力也在逐渐加强)3圆形涂鸦(2.5~3岁)(可可以在纸上反复的画圆圈)4命名涂鸦(3~3.5岁)(逐逐渐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绘画的形式语言:线条,形状,色彩,构图命题画可分为:物体画和情节化画物体画活动过程的设计:1引导幼儿详细完整的观察、理解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2通过系列活动来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
3引导幼儿采取涂染法和线描法描绘物体。
情节画活动内容的设计:小班幼儿的绘画主要在于培养其绘画的兴趣,认识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用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
泥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团圆搓长压扁捏挖嵌接分泥抻拉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作用:学前儿童手工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和手眼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耐心细致的性格以及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都有一定的作用。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指导:1提供精美多样的范例2提供环境、时间,充分体验材料的性能。
3鼓励幼儿自主观察思考,掌握相关技能及步骤。
4提供帮助与支持。
5合理评价与处理作品,尊重幼儿的努力与创造。
欣赏的类型:1绘画作品欣赏2雕塑作品欣赏3建筑艺术欣赏4工艺美术欣赏5儿童美术作品欣赏6自然景物欣赏7周围环境欣赏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一)欣赏的类型1.绘画作品欣赏2.雕塑作品欣赏3.借助艺术欣赏4.工艺美术欣赏5.儿童美术作品欣赏6.自然景物欣赏7.周围环境欣赏美术术欣赏活动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可接受性。
(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方法。
幼儿美术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意义1.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促进其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 提高观察力。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形象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构图能力。
4. 增强自信心。
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通过作品的表达来展现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1. 色彩。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从最基础的色彩认知开始,让幼儿了解基本的颜色、色域及其运用。
2. 图形。
在图形教育中,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图形,如圆、方、三角形等,培养其对形状的认知。
3. 素描。
适当的向幼儿介绍素描,可以提升其对事物形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培养其细致耐心和动手能力。
4. 手工制作。
让幼儿通过制作手工作品来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1. 观察。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感知美,了解色彩、图形等基本元素,并且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2. 模仿。
在示范的基础上,让幼儿模仿老师的作品或者真实的事物进行绘画、手工制作,锻炼幼儿的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练习。
通过不断的绘画、手工制作练习,促进幼儿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
4. 创作。
在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让他们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现能力。
四、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1.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美术教室或者教学场地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艺术氛围,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2.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逐步提高绘画、手工制作的技艺。
3. 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结合故事、音乐、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幼儿对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结构和色彩。
3.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4.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前美术教师。
5.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选择题1.()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B.梁启超C.章太炎2.()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A.福禄贝尔B.康德C.斯宾塞3.学前儿童()教学领域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各种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材料,用线条、色块、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
A.欣赏B.手工C.绘画4.雕塑作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另一种是浮雕。
A.浅浮雕B.圆雕C.透雕5.()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
A.苏珊•朗格B.阿恩海姆C.斯宾塞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含义?参考答案: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
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谈谈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多样化问题。
参考答案: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
1.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部分。
2.学前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无目的的活动阶段、基本形状阶段、样式化阶段。
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直觉感知阶段、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
4.幼儿园绘画活动,从题材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命题画、意愿画和装饰画。
5.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
6.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造型、构图和色彩。
7.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西方美术教育界形成两大理论派别,是工具论和本质论。
8.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包括绘画欣赏、雕塑欣赏、工艺美术欣赏、建筑艺术欣赏、自然景物欣赏、环境欣赏。
9.纸工活动技巧包括折纸、剪纸、撕纸、粘贴和染纸。
10.关于人类美术起源的学说有模仿论、游戏论、表现论、巫术论、劳动论。
1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方法有对话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体验法。
1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有审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愉悦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绘画活动主题:
1.有趣的昆虫
2.快乐的一家
3.快乐的小狐狸
4.海底世界
5.放风筝
6.春姑娘
7.弯弯的月亮
美工活动主题:
1.纸袋变变变(手工)
2.秋天的树(剪贴)
3.漂亮的妈妈(剪贴)
4.有趣的脸(泥工)。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培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知识色彩是美术的基础元素之一。
小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原色、间色和复色的概念。
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混合而成的颜色,通常指红、黄、蓝三色。
间色则是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如红加黄得橙,黄加蓝得绿,红加蓝得紫。
复色则是由原色和间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或者由两种间色混合而成。
2. 线条与形状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小学生应该学会观察和表现不同的线条,如直线、曲线、折线等。
形状则是由线条围成的封闭空间,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形状,以及更复杂的自然形状。
3. 构图与布局构图是指在画面上安排和组织各种元素的方法。
小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平衡画面,使用对称、重复、对比等构图原则来创造和谐的视觉效果。
布局则是画面的具体安排,包括主题的位置、背景的处理、前景与后景的关系等。
4. 透视与空间透视是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深度的一种方法。
小学生应该了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在绘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表现三维空间。
5. 光影与质感光影是指光线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包括明暗、高光、阴影等。
小学生应该学会观察和表现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光影变化。
质感则是指物体表面的质地和触感,如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通过不同的绘画技巧来表现。
6. 材料与技法美术创作可以使用多种材料,如纸张、画布、颜料、铅笔、水彩笔等。
小学生应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并学习相应的绘画技法,如水彩画、油画、素描等。
7. 艺术欣赏与批评艺术欣赏是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应该学会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艺术批评则是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小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从构图、色彩、主题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学习这些美术基础知识,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美术的**的基本知识第1篇:儿童美术的**的基本知识光源*、固有*、环境*、条件*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的来源。
发光体与产生**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
所有物体,在阳光的投*下,反映出来的**比较全面而纯正,即**概念上的固有*。
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的冷调光,红固有*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是不鲜明的。
普通家用电灯的光是偏黄的,投*在物体上,会罩上一层暖*调。
其他如*光偏绿。
各*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因素。
同一物体在红霓虹灯光下,就只能呈现红*,在绿霓虹灯光下,就只呈现绿*。
光源*,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它对谐调**关系和形成**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训练中,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的**特点,也是**学习的要求之一。
环境*,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会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反*到物体上,及物体**与环境**对比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一个**单纯的物体,在具有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变化,这变化的**称为环境*。
一般绘画**,都着重研究环境*的**规律与**效果;装饰绘画,则是研究固有*的**规律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美术教案《**基础知识》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
计划1课时,4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知识的基本术语。
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
幼儿美术造型知识点总结在幼儿阶段,美术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绘画、造型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情感,对于幼儿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了解幼儿美术造型知识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幼儿美术造型知识点。
一、画画的基本要素1、画笔:画笔是绘画的基本工具,不同种类的画笔可勾勒出不同的效果。
2、颜料:颜料是绘画的载体,常见的颜料有水彩颜料、油画颜料等,不同的颜料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3、画纸:用于绘画的纸张有多种选择,如水彩纸、油画布等,合适的画纸可以更好地体现绘画效果。
4、绘画技巧:包括画线、填色、渲染等技巧,通过不同的技巧可以实现不同的表现效果。
二、色彩的运用1、基本色彩:红、黄、蓝是基本的三原色,通过它们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颜色。
2、冷暖色彩:冷色调给人以冷静、清爽的感觉,暖色调则显得温暖、欢快。
3、色彩搭配:色彩的搭配要符合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如冷暖对比、明度对比等。
4、色彩的表现形式:包括纯色、混合色和破碎色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绘画的构图1、主体:构图中的主体是绘画作品的中心,要突出主体的重要性。
2、前景、中景和后景:通过远近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深度感。
3、对比和平衡:对比和平衡是构图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它们可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保持画面的整体平衡。
4、画面的比例:画面的比例要符合实际比例,否则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
四、手工造型1、粘土造型:通过捏、揉、搓、切等动作进行粘土造型,可以制作出不同形状的作品。
2、纸张剪贴:利用剪刀和胶水可以进行纸张剪贴,制作出立体的造型。
3、搭建模型:通过搭建模型可以制作出房屋、桥梁等立体的作品。
4、临摹造型:通过临摹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从而提高其造型水平。
五、美术教育的方法1、教师指导:幼儿美术教育需要教师的指导,老师要有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