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7世纪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75
17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
为什么说古典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反拨继承思想上:古典主义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主题)创作方法上:古典主义运用的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反拨: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巴洛克文学:1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2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长诗《失乐园》:取材《旧约o创世纪》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古典主义: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基本特征:(1)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2)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
(主张"三一律")三一律:1. 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创作法规。
2 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
)缺点:人物类型化。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莫里哀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法国)莫里哀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作奠基时期,主要是滑稽剧和情节喜剧。
剧本《冒失鬼第二阶段:古典主义喜剧开创时期,主要是社会问题剧第一个剧目:《可笑的女才子《妇人学堂》: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形成,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
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
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
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
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
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
俄国长期受异族侵袭,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
十七世纪后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
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的文学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
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当然,文学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性,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这在下一个时期,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可以看出。
一、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
它形成和繁荣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在路易十四看过以后,才公之于世的,这部诗体理论著作的题材与路易十四并不相干,可是在结尾处也要颂扬这位“太阳王”的战绩,并号召作家们加以讴歌:多少要塞摧毁了!多少城已经攻下!多少辉煌的战果我王师手到擒拿!诗人们!振发诗情!来歌颂这些战绩;像这样丰功伟烈不容许平凡手笔。
……我们在当今时代还会有什么可怕?一切的文艺事业都浴着爱的光华;我们有贤明君主,他那种远虑深谋,使世间一切才人都不受任何困苦。
十七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 17世纪文学现象文学现象英国文学性质(清教徒文学)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为王权服务的资产阶级文学17世纪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发生剧烈冲突的世纪,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到路易十四(1638—1715年,1643年四岁时即位)执政时期,法国的君主制度达到了极盛。
一、古典主义文学关于:“古典”古罗马:对古希腊文化的崇拜和模仿。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从古代中发现人。
新古典主义:从古代中发现理性和秩序。
(“崇尚理性”、“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古典主义美学理论法典:布瓦洛《诗的艺术》戏剧的“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重要的创作规则。
也叫“三整一律”,即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
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
“三一律”使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具有了明晰、精炼、紧凑的优点,但对戏剧创作也构成一种束缚,使得古典主义戏剧过分拘泥于形式。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高乃依最重要悲剧:《熙德》法国第一部典范性的古典主义悲剧题材:宫廷贵族生活人物:家族的荣誉为重,以理智克制感情。
语言:典雅,明畅,准确。
拉辛: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
最重要作品:《安德洛玛克》《安德洛玛克》女俘安德洛玛克国王庇吕斯(特洛伊)(希腊)理性感情----被杀希腊特使俄瑞斯特未婚妻爱尔米奥娜(希腊)(希腊)感情 ----发疯感情----自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A.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
B.注重理性,宣扬公民义务C.模仿古代,师法古人。
(三一律、人物形象类型化)D.强调文学的社会性。
二、巴洛克文学和(英国)清教徒文学(一)、巴洛克文学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
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代表作家:(意大利)马里诺(西班牙)贡哥拉、卡尔德隆(法国)杜尔菲(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德国)格里美豪森(二)、(英国)清教徒文学清教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葡、意等国,遇到了挫折,而英、法两国异军突起。
英国在1640——16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克伦威尔成了护国公。
他去世后,王党分子迎回了查理二世,于60年代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
1688年,资产阶级把威廉三世捧上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被称为“光荣革命”。
英国从此成为世界强国。
法国从1624年黎世留当上首相和1643年马扎兰当上首相直到路易十四亲政之间的37年中,封建制度得到巩固,王权逐渐加强。
在1648至1653年之间,镇压了大贵族制造的“投石党事件”,之后,王权终于“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
”(马恩选集),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太阳王”路易十四大权独揽,“朕即国家”。
他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开疆辟土。
他的凡尔赛宫富丽堂皇,成为欧洲各国贵族瞩目的中心。
法国宫廷的时尚和趣味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
人心思定,遵循理性和秩序的思想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
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其出现的时代社会背景如下: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16世纪,由于这两大阶级的冲突而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最后亨利四世成为国王就是这两大阶级妥协的产物。
亨利四世为了安定局面,改奉天主教,并规定其为国教。
同时,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力量得到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强,抑制了贵族割据和分立的行动。
路易十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在当时,君主制是作为文明中心、社会统一的基础出现的。
第四章17 世纪文学一、17S 的文学类型:古典主义文学:17S 欧洲主要文学思潮,形成繁荣于法国,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基本特征:1、政治上: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2、哲学上:崇尚理性,强调感情服从理智,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3、文学上:学习古代,奉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遵守规则。
在形式上、语言上强调严整、典雅。
对戏剧而言,恪守“三一律”。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
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 小时内完成。
悲剧代表作家:高乃依地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和奠基之作。
其他作品《贺拉斯》、《西拿》、《波里厄克特》、《费得尔》拉辛古典悲剧第二代表。
《安德罗玛克》拉封丹《寓言诗》使寓言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布瓦洛《诗的艺术》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喜剧代表作家:莫里哀《吝啬鬼》(阿尔巴贡是“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前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后有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伪君子》(答尔丢夫,绝妙的铺垫“最伟大最好的开场”)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本意是不合规则的意思,原指一种过分雕琢华丽的建筑,巴洛克风格后来影响到艺术、文学领域。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十七世纪的欧洲,针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欲横流和社会混乱,开始重建理性和社会道德规范,强调人的情感对理智、个人愿望对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服从。
作为十七世纪文学主潮的古典主义文学,必然重原则理性而少生命热情,重责任服从而少个性张扬,重规范戒律而少突破创新。
这是一次对社会意识和文学的清理,主体特征是节制、自律、规范、整合。
第一节概述一、十七世纪欧洲的欧洲社会与文学潮流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的衰落,也阻碍了其文学的发展,代表贵族趣味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文学(一)巴洛克文学“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barruco ,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指16——17 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的风格,比喻非常规的、奇异古怪的美。
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巴洛克文学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代表作家及作品:意大利“马里诺派”的旗手马里诺的长诗《阿多尼斯》。
西班牙“贡戈拉派”的祭酒贡戈拉的叙事长诗《莱尔马公爵颂》和寓言长诗《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戏剧家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
法国小说家奥雷诺·德·于尔菲的小说《阿斯特雷》;诗人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惨景集》,马莱布的《圣彼得的眼泪》等。
(二)清教徒文学英国17 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徒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清教徒运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会改革的范畴,清教徒精神在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