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678.68 KB
- 文档页数:58
第一章导论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产业经济科学,是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旅游经济学特征: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产业经济学科,旅游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矛盾。
旅游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是贯穿旅游经济活动始终的矛盾,是其他矛盾产生的根源性矛盾。
因此,旅游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矛盾,也是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2.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供求关系。
3.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及销售。
4.旅游消费。
5.旅游投资。
6.旅游收入与分配。
7.旅游经济运行与调控8.旅游经济结构与优化9.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10.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2. 系统问题系统分析的方法。
3. 综合问题综合分析的方法。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6.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7.区域差异对比分析的方法第二章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旅游市场上,旅游者向旅游经营者购买的、在旅游活动中所消费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旅游产品类型划分:1.从产品特点划分:观光、文化、度假、公务、生态旅游产品2.从旅游产品的功能划分:享受型、康体型、探险型、特种型旅游产品3.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划分:改进型、换代型、创新型、仿制型。
4.销售方式分:团包,散包,自助5。
按参与程度:观光、主题、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形象制胜原则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1.单项旅游产品开发(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开发)2.组合旅游产品开发3.整体旅游产品开发(全新、发展中、发达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一、旅游目的地产品规划开发策略1.主导产品策略2.保护性开发策略3.有序开发策略4.高低结合策略二、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组合策略1 市场型组合策略2.产品型组合策略3.产品-市场型组合策略第三章旅游供需规律旅游需求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旅游愿望,凭借一定支付能力所可能购买的旅游产品及其数量,即旅游需求是人们具有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旅游产品的需求。
2025-203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研究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户外旅游起源于西方国家19世纪的徒步、登山等运动项目,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方式。
我国的户外旅游是这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和户外旅游概念相似的有探险旅游、户外休闲旅游、户外自助游、户外运动旅游等。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0.94亿,比上年同期减少5.95亿,同比下降22.1%;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1.72万亿元,比上年减少0.65万亿元,同比下降27.2%。
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人参与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泛户外运动(占总人口的9.5%),有6000万人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运动(占总人口的4.38%)。
2024年11月7日,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1年)》,到2024年,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发展格局。
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
户外旅游活动已经开始变成国内新兴的和热捧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甚至在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户外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主要方式,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研究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共十一章。
首先介绍了户外旅游的定义、类型及产业特征,接着分析了中国户外旅游的发展环境,并对行业发展现状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徒步旅游、露营旅游与自驾旅游及其他细分行业。
随后,报告对户外旅游相关行业及重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了分析。
《旅游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经济学》中英文名称:The Economics Of Tourism课程代码:ZB331551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数:51学时3学分(理论讲授45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含酒店管理方向)制(修)订人:蒙涓制(修)订日期:2011年5月20日审核人:林刚,农朝幸审核日期:年月日审定人: 审定日期: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它从经济的侧面去考察旅游活动。
本课程教学以市场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掌握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能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旅游经济效益分析,并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而且能够提出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揭示支配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促进旅游业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课程通过对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这两个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方面的深刻剖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旅游经济活动运转过程以及在这一运转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以及规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培养人才。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旅游活动的商品化与旅游产品、旅游经济活动的实现、旅游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旅游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运动及现象,了解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政府三者的满足是旅游经济活动顺利运转的本质因素。
第1章旅游经济学绪论(理论讲授3学时)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认识旅游经济学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国内外对旅游经济学研究的现状;熟悉和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掌握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等。
2025-2031年中国旅游业市场前景研究与投资战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
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
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比上年同期减少7.16亿,同比下降22.1%;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0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0.87万亿元,同比下降30.0%。
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24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24年同期的73.1%。
2024年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4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有序推进,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4年7月1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5-2031年)》,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教案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1.1 旅游资源的定义1.2 旅游资源的分类1.3 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点1.4 旅游资源的发展与保护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2.1 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性2.2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2.3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与指标2.4 旅游资源评价的实践案例第三章:旅游资源开发3.1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与目标3.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策略3.3 旅游资源开发的步骤与方法3.4 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案例第四章: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4.1 旅游资源规划的内容与方法4.2 旅游资源管理的机构与职能4.3 旅游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政策4.4 旅游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第五章: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5.1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5.2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5.3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5.4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第六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6.1 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6.2 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与方法6.3 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6.4 旅游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第七章:旅游资源市场营销7.1 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7.2 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7.3 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与手段7.4 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实践案例第八章:旅游资源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8.1 旅游资源数字化的概念与意义8.2 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与工具8.3 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策略与实施8.4 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案例第九章:旅游资源与环境伦理9.1 旅游资源与环境伦理的关系9.2 旅游资源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9.3 旅游资源环境伦理的实践指导与应用9.4 旅游资源环境伦理的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十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案例研究10.1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经典案例10.2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0.3 案例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意义10.4 案例研究的实践应用与未来发展第十一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经济效益分析11.1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1.2 旅游资源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1.3 旅游资源投资与回报的评估11.4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经济效益案例分析第十二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社会效益分析12.1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2.2 旅游资源社会效益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2.3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社会就业的影响12.4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社会效益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3.1 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流程13.3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13.4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生态环境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法律与政策框架14.1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14.2 旅游政策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影响14.3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规划与管理政策14.4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法律与政策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未来趋势与挑战15.1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发展趋势15.2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5.3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创新与变革15.4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未来展望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和价值。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体现。
4.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起来学习那里的相关知识。
首先让我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知识点江海交汇之地【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9、P51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7.1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特点及范围。
答案: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读教材图7.13,结合图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及河湖分布状况。
答案: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
3.读教材图7.15,结合长江的航运价值及该地区的海港分布,说出该地区交通的优势。
答案: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教师点拨)1.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区别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长江下游地区是指西起江西湖口,东到上海市的带状区域,包括赣北、皖南、苏南、上海等地区。
第一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一、名词解释20′1、旅游系统2、旅游规划3、旅游开发4、控制性详细规划二、判断题15′1、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系统是指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2、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旅游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3、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是指由那些与旅游系统发展有间接联系,为其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产业部门构成的整体。
4、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发旅游产品。
5、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应尽可能加以开发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
三、简答题20′1、简要说明旅游规划的步骤。
2、简要分析规划的分类。
3、旅游规划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4、简要介绍旅游系统的功能。
四、资料分析题15′试以上图为依据,说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五、论述题30′1、试论述旅游规划的特征。
2、试说明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通道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示意图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旅游系统界定为: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大构成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
2、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系统的总体布局、系统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策划和具体实施。
3、旅游开发界定为: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4、控制性详细规划(Control Detail Planning)一般是针对规模适中的景区编制。
其目的在于控制景区中土地的使用,即将景区中的土地划分成许多地块,并规定每个地块的使用类型和方式。
该类规划的年限较总体规划要短,约为10—15年。
二、判断题×√√××三、简答题1、签订合同,确立规划项目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室内资料分析田野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编制纲要征求意见完成规划初稿规划中期评估完成规划评审稿规划评审修改定稿规划实施2、(1)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国际协调规划、国家全面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综合规划;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