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一课参考答案一、填空1、用于交换;社会分工;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2、使用价值;价值3、价值尺度;流通手段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供求;价值;价格5、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二、选择:C B D A C C C B D C三、辨析1、观点错误。
(1)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但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但价格的波动总是围绕价值的,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2)物以稀为贵,是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上涨的一种表现,从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角度讲,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如果认为商品的贵贱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则是错误的。
2、观点错误。
(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是指一种具体消费方式,而是社会提倡的一种精神。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依靠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现在,要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也免要发扬这种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磨项意志,增强人的责任心、进取心、相反,则容易养成好吃们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会使人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发扬这种精神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3)从上面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和家庭收入无关,不管家庭收入多少,都需要发扬这种精神。
四、材料分析1、略2、猪肉的价格变动,主要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变化的影响。
3、观点错误。
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动相互拉扯,导致价格以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的曲线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起作用。
所以,猪肉价格的波动,不仅不是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价格的变动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猪肉价格下跌,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反之,价格上涨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的购买量。
教案首页第五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新课导入广州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8年12月25日,广州在国内率先放开部分水产品市场,办起全国第一间水产品行栏货栈——广州河鲜货栈。
1979年10月15日,广州“东湖新村”工程签约,11月动工兴建。
该项工程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
1980年9月30日,广州市人民南路人行天桥建成投入使用。
这是广州市第一座人行天桥。
1982年12月1日,区庄立交桥正式动工兴建,这是国内首座四层双环形互通式立体交叉桥。
1983年12月6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霍英东的香港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全面营业,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市为计划单列市,从1985年开始在国家计划中恢复单列户头,在国家计划中将广州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计划指标单列(财政收支计划除外),同时给予广州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2000年1月28日,广州市内环路全线通车。
2000年5月19日,《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三年一中变"规划》正式公布实施。
“三年一中变”规划从2000年起到2001年前完成。
2000年7月10日,广州市番禺区、花都区同时举行挂牌仪式。
2001年11月11日,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进行。
2002年4月28日~29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番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广州南沙开发建设现场会”。
2002年6月10日,广州大学城建设正式动工。
2003年1月2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首期工程建设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会展中心。
2004年2月25日,广州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在广州南沙开发区正式成立并奠基。
至此,日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丰田、日产、本田全部落户广州。
2004年7月1日18时33分(多哈时间7月1日13时33分),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赫·萨巴赫在多哈举行的亚奥理事会第23届全体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广州获得2010年亚运会举办权”。
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反思-精选教育文档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反思《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专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课程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
因此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校以及教师借此机会寻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东西。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在一堂课上能够学到的真正的知识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一直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老师与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难题。
相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既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专业工具,也是提升教学专业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教学现状分析1.课程重视程度不足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就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厌学心理严重。
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该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教学方法单一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中,教师只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灌注,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延伸,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无法针对社会问题展开思考,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也使得学生无法以现实为依照,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使得课程开展无法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课时计划刘茂先课题第五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教材分析难点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重点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教具课件以课本中的“社会关注”为案例教育学生增强开放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用时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我国已完成了现代化建设“老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总体小康。
在此,通过数据、事例进行纵向对比,使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感受到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首先,我国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最后,我国在21世纪的头20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实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其意义,立足现在、学好本领、将来续页自觉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去。
2、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1)、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我国工业化道路是全国人民有目共赌的,农副产品的提价,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等等都明显好转。
(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学生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转变,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变化。
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资源的节约和浪费,环境保护或破坏等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确其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板书设计(1)、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1)、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2、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布置作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2、p56页第一题教学后记教研组长课时计划刘茂先课题6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中职教育中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运用与思考随着中等职业教学的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给予更高的教学定位。
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课程的教学主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心为基本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改革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关知识。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坚定走具有中国化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
一、中职教育中《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状况分析1.在中等职业教学体系中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容大体上分为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
从这些教学内容上看,经济部分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但是在我国长期的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一些中职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相比以往的教学观念,《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授课中依然“照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堂上形成了呆板、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
在相关的课程选择上没有进行有效地延伸和发展,同时对于当代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没有进行很好地了解,这样造成了《经济政治与社会》严重与现实生活的需求分离,从而降低中职教育的教学效用。
2.教材上内容繁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甄别,而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门类众多,内容上也比较繁杂,这样在一方面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更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不得不根据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课程中对于社会内容的设计并不是很精巧,社会性的内容安排不合理,同样对重点的内容教师也就只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讲解,没有科学系统化的讲解过程。
对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删除的内容要能够进行有效分辨,删减时教师应该注重什么?删减的内容是否合理?如何处理新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注重的地方。
第5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小康社会的概念;了解科学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
[2]思想教育目标: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
职业技能教学点: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教学难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重点: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与复习提问:[1]什么是市场?[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3]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二、预习新课4分钟三、讲解新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什么是小康水平?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具体说来,当人均年收入到达几千美元的样子,完全可以说实现了小康水平,步入了小康社会。
邓小平时代,那个时候说的是800美元就小康了,现在由于通货膨胀,美国乱发钞票,小康生活需要人均年收入几千美元才够格。
2.什么是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就叫小康社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1]标准较高。
[2]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所享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应当包括精神文化消费、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民主权利的享受等等。
[3]改变不均衡局面,缩小地区城乡、阶层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现在我们国家尚有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差别。
只要有这些差别的存在,就不算已经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全套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掌握基本的经济术语。
1.2 教学内容:1.2.1 经济现象的概念与分类1.2.2 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1.2.3 基本经济术语解析1.3 教学重点:1.3.1 经济现象的分类1.3.2 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辨析1.3.3 基本经济术语的应用1.4 教学难点:1.4.1 经济现象的识别与分析1.4.2 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实际运用1.5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讲授法1.6 教学准备:1.6.1 教学案例及资料1.6.2 课堂讨论话题1.7 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7.2 讲授基本概念: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关系1.7.3 分析案例:识别与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7.4 小组讨论: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1.7.5 总结与作业:基本经济术语的应用第二章:市场经济的运作2.1 教学目标: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掌握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了解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
2.2 教学内容:2.2.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2.2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2.2.3 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2.3 教学重点:2.3.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3.2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2.3.3 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2.4 教学难点:2.4.1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与运作2.4.2 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与挑战2.5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讲授法2.6 教学准备:2.6.1 教学案例及资料2.6.2 课堂讨论话题2.7 教学过程:2.7.1 导入新课: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2.7.2 讲授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7.3 分析案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2.7.4 小组讨论: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2.7.5 总结与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与运作第三章: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掌握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中职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职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2.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为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教材内容讲解:讲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3. 例题讲解: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 自主性2. 竞争性3. 开放性4. 法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1. 供求机制2. 价格机制3. 竞争机制4. 信用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未来展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是什么?(3)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包括哪些方面?(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如何?2. 答案:(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