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啸山庄》解读人性迷失和回归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呼啸山庄最有名的一句【从《呼啸山庄》解读人性的迷失和回归】《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富有丰富的人性内涵,渗透着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社会、对生活的心灵体验。
许多学者对《呼啸山庄》所塑造的人物心理以及事物的象征意义做出分析,为我们研究作品中人物在人性上的迷失与回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希斯克利夫由爱到恨、由复仇到陷入对凯瑟琳苦思无法自拔等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人从善良到迷失人性,最后人性得到回归的过程。
另外,凯瑟琳在人性上的迷失与回归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这种人性的迷失与回归不仅成功塑造了两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并且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人性原本的美好。
本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以及凯瑟琳两个人物进行分析,试图从《呼啸山庄》中更好地解读出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二《呼啸山庄》内容梗概《呼啸山庄》叙述了三十多年中恩萧与林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感情纠葛。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萧先生收养了一个吉普赛弃子,取名为希斯克利夫,并对这名收养的孩子十分宠爱,这引来了小主人亨德雷的对希斯克利夫的嫉妒。
在老恩萧死后,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百般迫害,并贬为奴仆。
与希斯克利夫相爱的凯瑟琳因为其虚荣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出走后努力奋斗,终于在三年后致富回乡并开始走上了疯狂的报复之路,夺走亨德雷的财产,骗娶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进行迫害,凯瑟琳在痛苦不堪中难产而死。
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策划让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迎娶了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并成功地将埃德加的财产全部归于自己名下。
终于,依旧苦恋着凯瑟琳的西斯克利夫无法从自己的矛盾情感中解脱出来,最后绝食而死。
小说的内容惊心动魄,成功地表现出这段错综复杂的爱情悲剧,不仅影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同时所体现出的对人性的思考也发人深省。
《呼啸山庄》问世不久就遭受到很多的非难,由于作品内容的凄绝骇俗被认为是“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但在数年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学界与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同时也成就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世界文学界崇高的地位。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人性剖析呼啸山庄,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复杂的人性描写而闻名于世。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纷繁复杂,既有深爱与痛苦的交织,也有欺诈与报复的恶意。
本文将对呼啸山庄中的人性进行剖析,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情感和动机。
1. 爱与恨的边界呼啸山庄中的人性描写充满了爱与恨的边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之间的关系。
希斯克里夫深爱着凯瑟琳,但她却嫁给了与自己无法相提并论的埃德加。
这种被挫折的爱导致了希斯克里夫内心深处的仇恨,他利用恶毒的手段报复了凯瑟琳一家。
可见,爱恨交织之间的边界极为微妙,一旦越过,就会引发不可遏制的破坏力。
2. 利益与欺诈的阴谋在呼啸山庄中,人性的阴暗面也表现在对利益与欺诈的追求上。
例如,希斯克里夫为了继承庄园,采取了欺骗利用众人的手段。
他无情地对待其他人,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欺诈行为揭示出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3. 自我毁灭的循环呼啸山庄中的人性剖析还表现在人物之间自我毁灭的循环中。
希斯克里夫的恶意报复虽然对凯瑟琳和埃德加产生了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伤害了自己。
他的仇恨逐渐吞噬了他的灵魂,使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在这个循环中,人性的复杂性得以展现,人们总是难以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经验,结果反而更加绝望。
4. 爱的复杂性在呼啸山庄中,爱不仅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
除了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深爱外,还有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女儿卡瑟琳之间的复杂关系。
卡瑟琳爱上了希斯克里夫,但又不能摆脱对母亲的忠诚和责任感。
这种既私人又道德的冲突,使得爱情更加扑朔迷离。
爱情让人性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变得模糊不清。
5. 对生命和死亡的追问呼啸山庄中的人性剖析还反映在对生命和死亡的追问上。
小说中描写了人物之间的生死离别,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斯克里夫为了复仇而活着,他生存在世上只是为了对凯瑟琳一家进行报复。
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使读者陷入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总结:呼啸山庄通过复杂的人性剖析展现了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欺诈和利益的阴谋。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回归作者:康佳琼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希斯克利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通过对一段爱情悲剧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时代和社会造成的人性扭曲和人间悲剧。
本文通过希斯克利夫一生的爱恨,对其人性进行剖析。
关键字:《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人性剖析引言初读《呼啸山庄》,被那爱恨情仇压得喘不过气来。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何其不幸,也是何其幸运,一场相互爱慕的情感,终究只能感恩上帝的馈赠。
不幸的是时代,以一个恶魔的姿态,摧毁人们对善良人性的向往;不幸的是社会,以一个小偷的身份,盗取着人们心中本真的天性。
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命仅仅维持了短暂的三十年,之所以用维持这个字,则是由于她的一生是贫穷与疾病纠缠的一生,像是旷野上孤独摇曳的花,孤独地生,孤独地活,孤独地死。
但是,就是这样,伟大的思想并不会因为身体的羸弱而消亡,反而会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呼啸山庄》的精彩就是这朵绚丽的花,这朵花不需要经历、体验的灌溉,一个伟大的灵魂足以了。
《呼啸山庄》在刚开始出版的时候是不被接受的,谁能向时代挑战呢?答案只有时间。
一、人性的萌芽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孤儿,一个吉普赛弃儿,童年的不幸使其早早接触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他是倔强的。
但是他对爱、对温暖的渴望是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
老肖恩像天使一样降临,给了他他所需要的一切,他再倔强,再执拗也不会不为所动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斯克利夫对老肖恩的女儿凯瑟琳的爱逐渐萌芽,这种爱情是纯洁的,也是复杂的。
纯洁是因为情感,复杂是因为这种情感里面包含着感恩。
由于社会阶级地位,注定了这种爱情的不幸,但是,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例外,以为上天会忘记给某些人苦难。
所以注定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感情是不会受到时代的祝福的。
在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希望被凯瑟琳的魂魄纠缠,这种阴阳相隔或者比身体的苦痛折磨来得更痛。
在烟气缭绕的年终祝福声中。
而老妇人是一位善良的城镇家庭妇女.她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并不了解.对孩子们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更不了解,尽管这样,她仍然爱着他们.相信孩子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决不是“罪犯”,所以她还时时幻想着.女儿女婿会手拉手叩门而进.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但阿弟带回来的噩耗终于击碎了她最后的幻想。
面对令人震惊的消息,面对烈士留下的遗言.她终于在心理和性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生孩子被杀.“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什么比这更悲痛的愤怒呢?终于懂得了女儿女婿的心思.终于与孩子们取得了心灵的一致。
她希望自己有能力“处置那些该死的东西.给年轻的女儿女婿报仇”,“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
”如果她过去一直是悲痛、胆怯、空虚、迷惘.那么现在她已变得愤怒、坚强、勇敢、充实。
从而觉醒起来。
就这样.样林嫂尽管以无言的方式反抗过.但她最终还是被封建势力吞噬了。
她是被封建礼教吃掉了,是被一条无形的绳索勒死的.一个强大的不合理的社会摧毁了一个渺小而合理的普通人的一生.这是恶对美的毁灭,丑对美的压抑。
老妇人则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从迷惘到觉醒.从悲痛到愤怒.从胆怯到勇敢,最终成为一位愿意抚育革命后代的自觉的反抗者。
朴素的阶级感情,善良的本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位老妇人觉悟提高的基础,而敌人的残暴.子女的被害则是其自觉走上反抗道路的导火线。
鲁迅先生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这种技术就是艺术技巧。
由于人物的种种不同,两位作者在描写刻画人物时也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
自我的失观点鲁迅认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圆他的眼睛”:如果去厕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很有体现.对样林嫂的描写,鲁迅先生着重写她眼神的不同.从而反映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她“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在经历了夫死子亡的极度伤痛中.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3摘要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了畸形社会下扭曲的人性及由此造成的种种恐怖事件。
小说中饱受欺辱和摧残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位人性严重扭曲的疯狂复仇者,其纠葛缠绕的复仇历程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深邃;而其在故事结尾时的人性的复苏,又表明了爱终究能战胜恨、人的理性终能战胜兽性这个主题思想。
关键词:希斯克利夫复仇人性扭曲复苏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精心构制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也是她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
《呼啸山庄》于1848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好评,即便是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恐怖,充满了阴森恐怖的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才有人逐渐意识到了它的伟大本质和内涵。
笔者认为,我们应从深层含义挖掘小说潜藏在阴冷外壳下的美妙之处,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眼睛。
著名文学翻译家方平在谈及《呼啸山庄》时曾说:“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构思、艺术技巧,那深度都不是一眼能望到底,一句话就说的尽;与其搬出‘伟大’、‘独特’、‘出类拔萃’这一类形容词,我宁可这样表示我的赞叹:真是说不尽的《呼啸山庄》!就像我国的‘红学’、欧美的‘莎学’,‘呼学’(假使《呼啸山庄》也可以这样定名的话)也同样是没有止境的呀!”可见,《呼啸山庄》正如荒原深处的宝藏,只有仔细探寻,才能发现它的美妙。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被描述成一位内心阴暗狂野、性格扭曲变态、仇视人类甚至整个世界的怪物,他用龌龊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了无辜的下一代的生活。
但在笔者看来,他是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人,他刻骨的仇恨和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其实都是对凯瑟琳发自灵魂的爱,他被一场绝望的爱折磨成了恶魔。
因此,我们不能仅从他的复仇行为便妄下结论,而应充分考虑到他的成长环境、他所遭受的歧视与非人的待遇,以及种种磨难对他心灵造成的创伤。
灵魂的交融与升华——以美学视角解析《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得田亮(天津理工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文学系05级01班)摘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杰出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美学思想在集体无意识、人性的迷失、悲剧和崇高三个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人性本源问题进行讨论和思索。
通过对作者以及《呼啸山庄》这一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指出在当代社会生活当中,人类更应该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主张个性的张扬和解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彰显人性的魅力和光辉。
关键词:《呼啸山庄》;超验世俗;集体无意识;人性;悲剧;崇高《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当中写就的唯一一部小说。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得轰轰烈烈,却又恨得难解难分,在十九世纪英国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上演了一场超阶级、超世俗的爱情悲剧。
小说当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境、爱恨交织的生死之恋,令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爱的人们所折服、倾倒。
《呼啸山庄》的成功确立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卓越地位。
一个乡下灰姑娘、一个性格孤独内向鲜与人交往的隐居者、一个不曾有过任何恋爱经历的人,居然可以创造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这就是一直以来世界文坛上存在的令人难以猜解的‚斯劳克斯之迷‛。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在父亲的管教下认字、读书。
据记载她的想象力最初来源于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神话故事,以及她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她在比利时生活时经常会读一些霍夫曼小说中的怪诞故事,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创作诗歌、了解民间传奇故事……这些都极大地开启了她的想象力,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艾米莉对荒原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她性格中拥有荒原本性中的反叛和豪放不羁。
她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本书中把这股力量统一起来,这种雄心壮志,通过《呼啸山庄》的全篇都可以体会到——一种部分受到挫折却仍信心十足地努力,要通过她书中的人物讲出她要说出的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呼啸山庄》中看到一片封闭、狂野的荒原,感受到桀骜不训的人物性格。
自我的认同与回归自我的认同与回归再读《呼啸山庄》马 坤X内容提要:《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恨关系及其表现历来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对男主人公弃儿身份的改变、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分离以及作者本人的“自我”认同观进行了分析。
进而指出,人被认同,即社会化与符号化,是人不可抗拒的命运。
关键词:《呼啸山庄》 希斯克厉夫 凯瑟琳 社会化 回归一、希斯克厉夫的命名和社会化希斯克厉夫是《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是山庄老主人恩萧抚养的孤儿。
他因为女主人公凯瑟琳对他爱的“背叛”所进行的一系列复仇,以及他对辛德里所代表的权威的反抗,使《呼啸山庄》走上了一条哥特式小说的叙述模式。
在小说里,希斯克厉夫来自“乌有之乡”:我们只知道他是恩萧先生从利物浦的大街上拣到的“野孩子”。
当他被带回呼啸山庄时,他被带进了一个“非我性”的环境,面对的是陌生、有序和排他的人和世界。
他的出场也同时改变了这个家庭既有的秩序和氛围。
他自己也因此具有了“角色意识”,参与到更大的存在群体中,而他的命名则是这一角色认同过程的象征。
在《呼啸山庄》第四章中,作者说明了希斯克厉夫这一名字的由来。
我们发现,给予这个从大街上拣来的“野孩子”一个名字——“希斯克厉夫”(Heathcliff),就是使他自身走上了符号化和社会化的道路:This was Heathcliff's first introduction to the family.On coming back a few days afterwards,for I did not consider my banishment perpetual,I found they had chris-tened him"Heathcliff".It was the name of a son who died in childhood,and it has served him ever since,both for Christian and surname.(Emily41)¹被命名后的希斯克厉夫,便有了将伴随他一生的,但是却属于“他者”的名字。
与她的两位姐妹相比,艾米莉・勃朗特留存于世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仅有一部小说和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诗歌。
但她仅有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成了传世之作,历经百年依旧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热烈追捧,在文学评论界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研究热潮。
《呼啸山庄》之所以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除了小说本身的语言魅力之外,其中凯瑟琳・恩肖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热情奔放、敢爱敢恨又扑朔迷离、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谓是直接吸引读者的原因。
因此,可能有很多读者都会肤浅地认为,该小说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爱情。
希斯克利夫因为凯瑟琳背叛了他的爱情,另嫁他人,因爱生恨,进行了一连串疯狂的报复行为,最终导致了凯瑟琳、林顿、伊莎贝拉甚至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小林顿的死亡。
然而,这只是导致整个故事以悲剧告终的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在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在于他们对“自我”的背叛与随之而来的“自我”迷失。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自我”的角度重新探索该小说,结合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理论,深入挖掘该小说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以便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该小说的深层次涵义,而不再只停留于表面的爱情故事。
一、凯瑟琳对“自我”的背叛凯瑟琳・恩肖和她父亲从利物浦捡回来的流浪儿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从小就埋下了种子。
他们性格相似,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心心相印。
在小希斯克利夫不断遭到凯瑟琳的哥哥欣德利的贬低和惩罚时,凯瑟琳却把她自己学的都教给他,还陪他在地里一起干活,一起玩。
“他们主要的乐趣是一大清早就跑到荒原上去,在那儿玩上一整天。
”(p46)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小凯茜的陪伴,小希斯克利夫才能忍受欣德利的无理虐待和惩罚。
文中还有这么一段描述,足以证明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喜爱。
“她(凯瑟琳)真是太喜欢希斯克利夫了。
我们千方百计想得出来对她最厉害的惩罚,就是把她和他(希斯克利夫)分开,而她为了他所挨的骂,还比我们谁都多。
”(p42)然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对画眉田庄的一次偶然的造访改变了这一切。
2021年第12期51文学研究复仇到复归:《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的人性演变分析阚尉航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男性主导的文坛上,艾米丽·勃朗特冲破了女作家身份的束缚,创作出这部交织着暴虐复仇和复杂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使得这部作品甫一问世便遭受不间断的质疑。
直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才注意到这部作品深刻的社会价值。
本篇文章就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从复仇到复归的性情演变进行原因和意义上的剖析,以期能促进对希斯克利夫人性的研究。
一、希斯克利夫由复仇到复归性情演变过程在《呼啸山庄》一书中,“人和人的关系比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得多,那复杂,丰富的人性仿佛被浓缩了,只剩下两个极端,不是猛烈的爱,就是强烈的恨”i 猛烈的爱产生强烈的恨,导致希斯克利夫一系列疯狂而泯灭人性的复仇历程,但也正是猛烈的爱使他最终放下一切,本性复归。
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可以分为五段。
一是他流浪利物浦街头,以乞讨为生的日子。
弃儿的身份使其与立身于上流贵族的老恩肖一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二是被老恩肖先生收养,入住呼啸山庄。
歧视欺辱他的身边人逐渐使他形成阴郁坚韧的性格特性。
三是老恩肖去世,希斯克利夫沦为奴仆,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给了希斯克利夫致命一击,他将长期压抑的恨转化残忍而偏执的复仇。
四是希斯克利夫三年后归来,毁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所有人。
五是所有人都去世后,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复归,在临死前放下恩怨,给予下一代一个美好的未来。
艾米丽给了希斯克利夫一个温和的结局,给予他的复仇的人性恶一个原谅的契机,这种基于残酷冷漠的人格中的温情美好的色彩,使得这部爱情悲剧小笼罩着一层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造成希斯克利夫性情两度变化的原因分析呼啸山庄从头至尾都笼罩在一种荒芜的氛围中,孤僻紧闭的画眉山庄,杂乱阴郁的呼啸山庄,以及大片对于荒原,狂风的描写使得整篇小说充满离奇的阴郁之感,仿佛始终有一大片沉郁的乌云笼罩在庄园上方,这片乌云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森严的阶级制度和种族歧视。
《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性分析摘要:在《呼啸山庄》中,艾米丽勃朗特对希斯克利夫的人性的转变描写的淋漓尽致。
希斯克利夫从一个本善的人变成一个完全被仇恨所驱使的复仇机器,再到最后的人性回归,这中间有着一些列诸如爱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分析这些因素对希斯克利夫人性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爱情报复回归《呼啸山庄》是公认的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奇特小说。
艾米丽勃朗特在小说中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悲剧爱情,以及希斯克利夫心中满装的悲伤与仇恨,以及后来他的一系列报复行为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看到小说的结局,很容易发出这样的感叹,人性本善。
希斯克利夫原本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天真善良的小孩,可是他一出场就被贴上“弃儿”名片,这对于任何一个小孩来说,都会在心理留下阴影,甚至会造成小孩的心理缺陷。
不得不承认,这在希斯克利夫心里也是留有阴影的。
希斯克利夫被老恩肖从利物浦带回呼啸山庄收养,并且老恩肖很宠爱希斯克利夫,正是这样的宠爱,引起了老恩肖的儿子亨德莱的嫉妒,亨德莱的嫉妒是后来希斯克利夫人性转变的一个伏笔。
但此时凯瑟琳的爱是维持希斯克利夫善良纯真本性的唯一至重。
但希斯克利夫的人性还是在渐渐转变,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周围的人等等因素。
老恩肖死后,亨德莱当家,希斯克利夫一下子从天堂被打入地狱。
宠爱没有了,好生活没有了,每天等着他的都只是繁重的苦活儿,以及亨德莱的责骂,此时他的心理已经再改变了,但卡瑟琳的爱压制着他内心的一切反叛,爱让他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爱情价更高。
此时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都还是单纯爱闹的纯真小孩。
直到误闯画眉田庄,让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都开始转变。
画眉田庄的整洁、礼貌、高雅激发了凯瑟琳的虚荣心。
她本是高贵的小姐出身,不应该这样像个野孩子一样,从此卡瑟琳转变了,虚荣心战胜了天真。
卡瑟琳的虚荣心激起的却是希斯克利夫的自卑心以及强烈的不满,激起了藏在他心底的反叛。
连凯瑟琳的爱都“变质”了,就没有什么是真的了。
人性的回归——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呼啸山庄》的开题报告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巨匠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心理分析角度来解读《呼啸山庄》这一经典文本,试图探究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本质和心理机制,以期对人性的了解和回归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第一部分人性的阴暗面《呼啸山庄》主要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充满复杂情感的故事,但整个故事似乎也深深地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
如同作品中黑暗的天气和凄厉的风一样,人性也是充满了暴力和贪婪的。
克里斯汀娜·罗塞蒂认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激情和欲望,所以我们很难识别善恶,特别是在热的情感中。
”每一个角色在作品中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和内心的阴暗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希斯克利夫。
作品中的希斯克利夫就如同暴风雨一样,充满了激情和攻击性。
他恨凯瑟琳,爱着凯瑟琳,还惧怕着他对凯瑟琳的爱。
希斯克利夫的行为和情感并不是理性和平和的,而是充满了不确定和阴暗的因素。
他往往用痛苦和惩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他闯进了墓地,打开了凯瑟琳的棺材,还发誓要留下来陪伴她的骨灰。
他的行为表现了他激烈而暴力的行为,是深深地扭曲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此外,作品中的凯瑟琳和伊莎贝拉也表现出了自己的阴暗面。
凯瑟琳是一个性格狂妄的女子,她自恋和傲慢,喜欢把自己看作是一种神秘的存在。
她也充满了自传主义的想法,她认为自己的心灵不会死亡,也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而伊莎贝拉则是一个极度贪婪的人物,她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欲望,甚至利用自己的美貌和魅力来诱惑希斯克利夫,试图从他身上得到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第二部分人性的强制回归尽管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阴暗面,但这些负面的情感和行为最终都得到了强制回归。
特别是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中。
他们的爱情之所以被认为是伦理和道德价值的缺陷,是因为它们是基于贪婪和傲慢的。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如同两个深陷在恶毒情感中的人之间的相互拯救,他们都互相依赖,而这种依赖的负面情绪在一起时又互相加深。
从《呼啸山庄》解读人性的迷失和回归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作者特立独行的文学思维以及作品本身耐人寻味的主题思想吸引着众多的读者与评论家,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艾米莉·勃朗特通过描述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爱恨交织的情感世界,向世人诠释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关键词:《呼啸山庄》人性迷失回归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富有丰富的人性内涵,渗透着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社会、对生活的心灵体验。
许多学者对《呼啸山庄》所塑造的人物心理以及事物的象征意义做出分析,为我们研究作品中人物在人性上的迷失与回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希斯克利夫由爱到恨、由复仇到陷入对凯瑟琳苦思无法自拔等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人从善良到迷失人性,最后人性得到回归的过程。
另外,凯瑟琳在人性上的迷失与回归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这种人性的迷失与回归不仅成功塑造了两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并且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人性原本的美好。
本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以及凯瑟琳两个人物进行分析,试图从《呼啸山庄》中更好地解读出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二《呼啸山庄》内容梗概《呼啸山庄》叙述了三十多年中恩萧与林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感情纠葛。
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萧先生收养了一个吉普赛弃子,取名为希斯克利夫,并对这名收养的孩子十分宠爱,这引来了小主人亨德雷的对希斯克利夫的嫉妒。
在老恩萧死后,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百般迫害,并贬为奴仆。
与希斯克利夫相爱的凯瑟琳因为其虚荣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出走后努力奋斗,终于在三年后致富回乡并开始走上了疯狂的报复之路,夺走亨德雷的财产,骗娶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进行迫害,凯瑟琳在痛苦不堪中难产而死。
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策划让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迎娶了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并成功地将埃德加的财产全部归于自己名下。
终于,依旧苦恋着凯瑟琳的西斯克利夫无法从自己的矛盾情感中解脱出来,最后绝食而死。
小说的内容惊心动魄,成功地表现出这段错综复杂的爱情悲剧,不仅影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同时所体现出的对人性的思考也发人深省。
《呼啸山庄》问世不久就遭受到很多的非难,由于作品内容的凄绝骇俗被认为是“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但在数年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学界与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同时也成就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世界文学界崇高的地位。
小说中对爱情以及复仇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畸形的社会,并描述了这个畸形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主人公因为某种原因使人性迷失到人性复苏的过程是《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思想精髓,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内心表现出的对世俗的反抗也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爱与恨、善与恶的冲突中存在的,同时不断刺激读者来思考与寻找造成人性迷失与回归的原因。
三《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迷失与回归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性。
人性是受所处的外界环境影响的,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总是不停变化的,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迷茫甚至是迷失的阶段。
所以,《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迷失与回归应当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
1 凯瑟琳人性的迷失与回归(1)美丽的凯瑟琳凯瑟琳的童年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当老恩萧将希斯克利夫带回家后,凯瑟琳与他的哥哥亨德雷不同的地方表现了出来,哥哥亨德雷或者是出于被希斯克利夫欺负、或者是因为自己应得的爱被希斯克利夫分割了的原因,对希斯克利夫并没有好感,而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却青梅竹马,相处融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凯瑟琳本身就有一种男子也不及的胸怀,作品中也形容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所以童年时的凯瑟琳给读者的印象是心胸开阔坦荡、自由自在、自强并有一些野蛮。
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在作品中这样写道:“不是因为他(希斯克利夫)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痛苦就是希斯克利夫的痛苦”,”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他能留下来,就算别的一切都毁了,我也能继续活下去”。
这说明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具有很深的感情,并没有受到当时社会中等级观念的影响,这样的凯瑟琳是让每一个读者所喜爱的。
(2)凯瑟琳人性的迷失即使是老恩萧死后,希斯克利夫被亨德雷百般迫害,并贬为奴仆,凯瑟琳依旧没有改变对希斯克利夫的心意。
然而凯瑟琳最终还是嫁给了别人,有一些确实存在的东西改变了凯瑟琳的心意。
对于凯瑟琳而言,这种存在的东西就是社会环境与社会舆论,或者也可以说是凯瑟琳自身的虚荣心。
当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进入画眉山庄,凯瑟琳被狗咬伤之后,这部作品就开始有了一种令人压抑的基调,这是凯瑟琳迷失人性的开始。
林夫妇将凯瑟琳留下疗伤,在疗伤期间,凯瑟琳发生了三点变化:首先是她认识了埃德加,这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其次是她尽力表现出温文尔雅的一面,而将原来的脾气遮掩起来;第三是当她见到希斯克利夫时,开始和希斯克利夫产生了距离感。
从作品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相比较之下,呼啸山庄具有更多的原始、粗犷的特点,从呼啸山庄来的凯瑟琳走进画眉山庄而改变为另外一种性格,这也就证明着凯瑟琳正在逐渐迷失自己。
随着对世俗的认识以及旁人的劝说,最终凯瑟琳控制不住自己越来越膨胀的虚荣心,走进了被世人所认可与羡慕的富贵生活。
她对希斯克利夫的抛弃以及与埃德加的结合标志着凯瑟琳在强大的社会环境面前并不能再保持自己率真的性格,对世俗的迎合恰恰就是凯瑟琳自己人性的迷失。
婚后的凯瑟琳虽然也感觉出这种华贵的生活不是理想的世界,对丈夫埃德加也表现出一些鄙视并试图努力保持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友情,但是最终还是难以消除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隔阂,难以找回当初的自己。
从这点看,凯瑟琳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她在世俗面前的屈服也将自身的软弱突显出来。
(3)凯瑟琳人性的回归凯瑟琳对丈夫埃德加以及对富贵生活的选择出于自身性格的弱点以及世俗的压迫,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凯瑟琳的确失去了自己。
婚后的凯瑟琳难以压抑自身自由奔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显露得到了丈夫埃德加的容忍,但是始终与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不符。
当希斯克利夫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时,一切都变得不太平静起来,希斯克利夫引起了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剧变,同时也使凯瑟琳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最后凯瑟琳做出了最极端的选择,她死在了希斯克利夫的怀里。
这象征着凯瑟琳回归了天性,回归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抛开了一切社会环境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勇敢地面对了希斯克利夫,也勇敢地面对了自己。
死后的凯瑟琳灵魂游荡于荒野,她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直到与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得到结合才真正找到了自己,使自己得到安息。
2 希斯克利夫人性的迷失与回归(1)希斯克利夫人性的迷失希斯克利夫人性的迷失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也是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的原因。
希斯克利夫出身贫寒,是吉普赛弃儿,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在利物浦之行中将其收养,并十分疼爱。
但是由于他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只能得到老恩萧以及凯瑟琳的好感。
老恩萧的儿子亨德雷因为希斯克利夫夺取了自己应得的宠爱而对其心存怨恨。
另外,恩萧太太对希斯克利夫也没有好感,作品中这样写道:“恩萧太太已经暴跳如雷了,她还要立即把他从门口扔出去。
”恩萧一家人对这个外来者希斯克利夫的态度就这样一直持续下来,这也是造成希斯克利夫后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
希斯克利夫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中充满了对自己的厌恶与冷遇,虽然他有了自己的名字和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每个人更加需要的是自尊,但是在被歧视中成长的希斯克利夫找不到除了老恩萧以及凯瑟琳外给予的任何温暖,也因为如此,才决定了凯瑟琳在希斯克利夫心中的重要位置,对于他而言,凯瑟琳就是自己的一切。
当希斯克利夫在陌生的、备受冷遇的环境中逐渐适应之后,他更想做的就是报答老恩萧以及凯瑟琳,当他接受凯瑟琳并向凯瑟琳敞开心扉后,他们渐渐地产生了爱情。
一次转折出现在老恩萧死后,已经成婚的亨德雷继承了呼啸山庄,并掌控了呼啸山庄中所有人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希斯克利夫展开了迫害,希斯克利夫失去了原来的生活而成为一个彻底的奴仆。
这种残酷的童年势必会对一个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斯克利夫难以保持应有的天真,倔强与叛逆使他的性格不断扭曲,他会不断地冒出一些想法,比如期待自己是个有钱人,期待自己是个高贵的人,等等,在面对亨德雷的迫害时会很平静地思考:“我希望他(亨德雷)活得好好的,不要在我找到他清算前就没命了。
”而能够抑制这种扭曲心智的惟一力量就是他还拥有他与凯瑟琳之间的爱。
当凯瑟琳嫁给埃德加之后,惟一能抑制希斯克利夫心理扭曲的力量消失了。
希斯克利夫心中惟一一个值得爱的人抛弃了他,而他从画眉山庄主人埃德加的身份也意识到了他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以金钱为主宰的世界。
凯瑟琳的抛弃与距离感使希斯克利夫完全处于失望和崩溃的边缘,于是他真正地实践了心中想过很久的报复计划。
此时,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彻底迷失,就像一条海上的船再也看不见灯塔。
他认为变得富有才能够实现他疯狂的报复计划,而这个报复计划真的在三年之后希斯克利夫致富归来后成真了。
希斯克利夫依旧爱着凯瑟琳,正因为如此,才使报复如此地疯狂,他将自己一切的苦难全部归结到亨德雷与画眉山庄的头上。
希斯克利夫说:“凭他那瘦小的可怜的身子,即使拼命爱上80年,也抵不上我一天的爱!”这证明了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爱的自信,也从侧面反映出希斯克利夫失去凯瑟琳的绝望以及要疯狂报复的决心。
希斯克利夫的归来也预示爱情悲剧的开始。
希斯克利夫成功地取得了呼啸山庄的全部财产,并使画眉山庄埃德加的妹妹遭受迫害。
报复似乎到这里应该停止了,但是凯瑟琳的死使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希斯克利夫将报复的矛头指向了画眉山庄的下一代。
凯瑟琳死了之后,希斯克利夫再次沉浸在痛苦之中:“没有了生命,我如何活下去?失去了灵魂,我如何活下去啊?”这句话不禁使读者对希斯克利夫产生一丝的同情,这是希斯克利夫在性格扭曲、人性迷失后痛苦的呐喊,期望能够与凯瑟琳在一起是希斯克利夫报复的惟一目的。
(2)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希斯克利夫实现一切报复计划后,并没有感到报复带给他的快感,也并没有实现与凯瑟琳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报复是否具有任何的意义,他说:“无止境的报复智慧带来糟糕的结局。
”他发现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相爱后,他开始放下继续报复下一代的念头。
此时希斯克利夫的人性逐渐得到回归,他希望摆脱罪恶,于是死亡成了希斯克利夫最好的归宿,他死后与凯瑟琳葬在一起,实现与凯瑟琳灵魂一起的安息,或者是命运对两者人性回归后给予的最好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