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利息与利率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50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信用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而非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
它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
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卖方信贷: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买方信贷: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
银行信贷: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进口企业或进口方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一、信用1.信用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2)信用资金的借贷以还本付息为条件(3)信用关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4)借贷行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5)信贷资金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表示信贷资金的贷出(第一次支出),G-W表示资金第二次支出,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W′-G′表示销售产成品和收回资金(第一次回流),G′-G′(G+Δg)表示收回贷出的本金和一定的利息(第二次回流)。
在这里,信贷资金收支运动表现为两次支出、两次回流,同时说明信贷资金运动与物质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结合。
2.信用制度---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信用制度:1)正式: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2)非正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
存在理由:1)安全(对整个社会的信用发展至经济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
2)经济(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内在化的要求)。
3.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2)银行信用---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特点:(3)国家信用---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4)消费信用---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5)国际信用---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主要类型:1)出口信贷2)银行信贷3)市场信贷4)国际租赁5)补偿贸易6)国际金融机构贷款4.信用的经济职能(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5.防范信用风险措施(1)建立信用资金的风险与收益对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风险约束机制,完善信用制度,规范信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