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说课稿B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0
出师表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一堂关于《出师表》的说课稿。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一篇著名的辞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本课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出师表》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同时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首先,我将从文本的背景入手,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认识。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出师表》,对文中的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在文本分析阶段,我将重点分析《出师表》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例如,诸葛亮在文中运用了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探讨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如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担当。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体验文本内容。
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诸葛亮的决策是否合理,或者扮演诸葛亮,向刘备陈述自己的出师理由。
最后,在课堂总结阶段,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重点,总结《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诸葛亮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能
深刻体会到忠诚、智慧和担当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和启迪。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稿到此结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23 出师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散文。
课文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中原,决战曹魏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坚韧的品质,以及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勇敢和坚韧,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2.教学难点:文中一些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诸葛亮的精神品质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代地图、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解释,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隐喻、象征手法,探讨诸葛亮的精神品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诸葛亮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出师表》说课稿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共享的《出师表》说课稿,这是一篇文言文当中的经典作品,盼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这篇文章。
1.预习指导激发同学预习爱好:老师吟诵并解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乐毅)盖有余。
(《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供应预习参考资料:①《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裂开,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原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斗,国力更加困乏。
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化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毁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②关于三顾茅庐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势进展:诸葛亮原来隐居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他在茅庐中向刘备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富有远见性的战略方针,即联吴抗曹,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形势的进展一再证明诸葛亮的预见的正确性。
公元208年,刘备虽然在湖北中部当阳一带被曹操的优势兵力战败,但同年诸葛亮出访东吴,劝说孙权实行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占据荆州。
公元214年,刘备、诸葛亮进兵益州,益州牧刘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占汉中,实现了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的战略方案。
形势的进展对刘备非常有利。
但是,由于公元219年孙权发兵攻荆州,而荆州守将关羽不擅长应付,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吴蜀联盟裂开。
223年刘备率兵攻吴,又遭惨败,死于白帝城。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重要文言文。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散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这篇文章以其严密的逻辑结构、深刻的哲理内容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古代散文的瑰宝。
学习《出师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忠诚、智慧和人格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文言文的语法、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出师表》作为一篇内容丰富、情感深沉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艺术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出师表》,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能够领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领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以及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通过情感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诸葛亮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讲解课文: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体验课文的情感魅力。
人教版出师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出师表》,这是一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所写的辞表,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典型的辞表文,通过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展现了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以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表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和对后主刘禅的期望。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出师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精神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出师表》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中的难词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国历史背景,引出《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人格魅力。
3. 难点突破:针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和讨论。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讨论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5. 总结反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对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进行反馈和评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出师表》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参赛者: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出师表》这篇经典文言文作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师表》的背景和出处。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征的一封启示表,写于公元 227 年。
当时,魏国大将曹真率领大军侵犯蜀汉边境,蜀汉君臣在危急时刻,孔明草拟了这封《出师表》。
它告诉了君臣们当面对外敌侵略时,应该积极应对,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以保国家安危。
它也传达了孔明的志向,希望能为新朝建立统一的基础,实现中国千年的统一。
就是这样一篇开篇表明诸葛亮开始出征的启示,衷情又显出诸葛亮的志向和对祖国的热爱与忧虑。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师表》的三个特点。
第一,用词准确、简明扼要。
整篇文言文用词老练,准确简练,没有重复的文字堆积。
孔明在文中列举了自己为国家事业作出的贡献,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愿望,更好地向皇帝说明了自己出征的动机和目的。
第二,所用修辞手法丰富、得当。
孔明运用了对比、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
例如:“北讨之役,未级而息”中的对比,突显了北方之役的艰苦和孔明的坚持不懈,为后来出征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第三,思想深刻、发人深省。
《出师表》可谓是孔明的人生大写意,蕴含了他的浓厚感情和坚定理想。
这篇文章不仅致力于表达孔明为国家付出的努力,还强调了环境力量的影响,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醒我们该如何把握机会,摆脱困境。
总结:现代社会发生的变化非常快,社会的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能让人们感到不安全。
而《出师表》带给我们的启示——忠于职守、顽强拼搏、幸福的学习,更有礼勤廉洁的做人方法。
《出师表》中的许多思想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我们应把这些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观念和实际行动中,让自己更完美地成长,让世界更加美好的向前发展。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谢谢大家听我讲述。
《出师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24课《出师表》。
二、说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B整体感知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的重点段落;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大意及内容要点;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D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三、说教法、学法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一)以组全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说课稿B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出师表说课稿出师表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师表说课稿1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出师表》,该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的传统名篇,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鉴于教材内容,我将利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二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出师表说课稿《出师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一、说教材《出师表》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刘禅反复劝勉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本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是古代奏疏中的名篇,也是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和感受其忠诚精神的重要文本。
二、说学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出师表》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文言词汇较多,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文中所表达的忠诚之情和治国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引导他们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来深入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的忠诚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治国理念,以及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三国时期,有一位智者,他为了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出师北伐之前,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表文,向后主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和期望。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智者是谁吗?这篇表文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出师表》。
《出师表》说课稿B重庆永川萱花中学初20XX级11班李明遥整理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
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
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
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
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
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
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
“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第二课时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
臧、否用作动词。
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
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
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
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
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
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
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
所:处所。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
倾颓:衰败,垮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
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
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A 从那时以来B 你来C 算来D 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C 将军宜往驾顾之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蒋氏观之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 (6)B2 又3 咨询三顾茅庐4 (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第四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
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
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
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
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
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 找出偏义词。
(异同,即“不同”)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4 背诵全文。
课后记:附:《出师表》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
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
“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