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限时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限时练【含答案】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

1 对比

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2 象征

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4.讽刺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5. 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

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

8、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

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9、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区分】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四.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象征:

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

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

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c.增强语气;

d.使意义明显。

总之“加强突出显示增强”等等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设置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100篇 (含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17届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惊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重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花,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

初中语文七年级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练习题(含答案)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知识梳理】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 教学重难点】 1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2 中心的概括方法【特色讲解】 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 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 “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艺术效果。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由于作者情节的发展事先作了铺垫,因而后来发生的故事并不使读者感到突然。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

语文版中考专题之记叙文阅读及练习(含答案分析)

专题之记叙文阅读 知识清单 记叙文 1.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先后顺序来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2.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能把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或情感联成一体。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主旨有很大作用。记叙文的线索,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人线:以人物为眼线,连缀故事环节。 (2),物线:以事物为隐子,串联事件内容。 (3),事线:以事件为轴心,展现故事情节。 (4),情线: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4.记叙文的主旨 记叙文的主旨,通常又叫中心、中心思想。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探究文本,挖掘材料,便能很快地把握主旨。 (1),捕捉关键句:点旨的文眼、富有哲理的警句,回环往复的复榻(也叫迭用、反复)及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子等。 (2),探究结构:①探究标题;②探究首尾;③探究照应;④探究过渡。 (3),挖掘文本:①找重点语段;②剖析材料。 (4)联系背景:优秀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阅读要从时代背景入手,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1),记叙文中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等。 (2),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篇末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限时练【含答案】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 1 对比 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2 象征 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4.讽刺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5. 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 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 8、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兄弟四人同乘一艘小船,决心飘洋过海,去寻找理想的圣地。途中,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箭…… 老大吓得灵魂出窍,颤抖着说:“快点掉头,退回去吧!” 老二吓得面如土色,结结巴巴地嚷着:“快!快改变方向,另选目标!” 老三蜷缩着身子,躲在船舱里,死也不肯出来。 只有老四,依然紧握船舵;决心乘风破浪,坚定不移地向前。 1

这时候,一个巨浪卷来,把小船劈成了碎片,兄弟四人一同葬身大海…… 等到太阳重新照耀海面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 老大变成了一尾虾,喜欢向后退着游走; 老二变成了一只蟹,总是横着爬行; 老三变成了一只鳖,时时躲在甲壳里面; 只有老四,变成了一条大鱼,始终迎着风浪,面向阳光。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感悟:遇到困难坚持到底,一定会迎刃冰解。 二、复习预习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2

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1、描写及作用 a肖像、神态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b语言、行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品质,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的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 3

部编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大全+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大全 记叙文三类:写人、写事、写景物(小说、散文、新闻、寓言、童话) 记叙文表达方式:叙述、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烘托、铺垫、借物喻人、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 各种题型答题策略: 1、概括题:概括情节,概括感情变化,概括中心事件,概括主要内容。锁定答题区间,概括要准确完整。文中找直接答案,或者把间接答案做语言处理。 2、赏析题:赏析词语、句子、修辞句、细节描写句。(手法+效果+目的+作者情感) 3、含义题:题目含义、句子含义。打出表层义(字面义、文中情节)和深层义(人物心理、品质、主旨等) 4、作用题:含义+作用(位置作用、内容作用——和上下文内容关联,如铺垫、对比、照应、衬托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5、感悟启发题:对主旨的理解+自己的观点+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6、人物评价题:抓特征,如性格、品质、才干等 7、写作手法题:要点+分析 标题、线索 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提示内容)+深层含义(暗示中心) 拟标题: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 ○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事物为题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以特定环境为题 标题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交代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 ○3设置悬念; ○4揭示或暗示主旨;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表现手法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别称: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手法。而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描写的手法(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虚实描写、远近描写、感官描写等)对比和衬托、渲染和烘托、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象征、情景交融、欲扬先抑等。 【常见题型】 ○1 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以__________为线索,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2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赏析。 ○3 本文x段划线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 【解题思路】 ○1 确定表现手法 ○2 分析概括写作内容 ○3 答出表现手法的作用 【解题公式】 表现手法=定手法+析内容+答效果(情感、主旨、作用等) 【典型例题】 案例一(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问题:

18.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3分) 答案: 18.第十一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举例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 案例二(江西省201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问题: 14.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二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答案: 14. 通过叙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通过指写人物衣着盆中景物与人物活动,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我"愉悦的心情;通过敏论,表达对美好境界和美食的赞美;用"最喜那满天星斗"抒发对家乡夜景的喜爱之情。 案例三(江苏省宿迁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问 题: 16. 第②段描写太阳有何作用? 答案:16. 写太阳出现的张扬是为了在对比和反衬中表明月亮出现的静气,闲适,带给人光明却又和人分享光明,带给人欢乐和人分享欢乐。 【实战演习】 1.【2019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山寻野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 在京郊的山区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3.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B.电影《芳华》是冯小刚与严歌苓联手打造的一部反映我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工团生活的大片。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4.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比喻)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种答题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种答题方法 中考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基础知识。其实,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十分重要。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 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 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欲扬先抑》写作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欲扬先抑》写作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1.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及其作用;2.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人。 【学习重点】通过欣赏所学的经典课文,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及其对凸显人物特点的作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作,使人物形象立体形象,真实感人。 知识拓展: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这里的“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要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露出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这种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全文。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阿长与〈山海经〉》,B层思考这篇课文如何运用了欲扬先抑手法写人?A层总结有什么特点? 【探究学习】 阅读教材鲁迅的《范爱农》,B层思考这篇课文如何运用了欲扬先抑手法写人?A层总结有什么特点? 【归纳提升】 怎样才能运用好抑扬先抑的写法,B层总结两条,A层总结四条。 【巩固练习】 下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指出文中的不当之处并修改。B层至少修改两处,A层至少修改四处以上。 美的瞬间 1她叫玲玲,是我最讨厌的女生,除了平时与她接触不多外,还在于她的长相让人不敢恭维:小眼,单眼皮,塌鼻子,大嘴巴,外加一脸雀斑。可命运偏偏和我开玩笑,调座位的时候,我希望老师将讨厌的

同桌男生调走,结果讨厌的男生调走了,讨厌的女生又来了! 2她虽然长得不好,但是是一个勤快的女生。要是黑板脏了,她会主动跑上去将黑板擦干净;要是地板脏了,她会主动拿起扫帚主动打扫 ;要是值日生因病未能值日,她总是揽下活儿,把分外事当作分内事,跟大家一起将教室和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样是女生,她不怕脏、不怕累,自有迷人之处,值得我们向她学习。 3她学习很认真,上课总是专注地听讲,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成绩虽然不如我好,但也有小胜我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偷偷地瞄了一眼她的试卷,看见她已经工工整整地作了解答,我知道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就用肘碰了碰她——请她施以援手。她看了看我的试卷,立即心神领会,偷偷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了答案,然后撕下来给我。我急忙拿过来,一口气写完。后来考试成绩揭晓,我居然考得比她还好,我对她感激极了,她真是个心灵美好的人。校园艺术节到了,其他班级的同学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但我们班的好多文艺骨干却一个个没了兴致。他们在班上成天疯唱疯跳,但让他们去正式场合表演,却个个成了哑炮。可玲玲报了名,艺术节那天,各类节目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她在全场观众面前拉了一曲《梁祝》,优美的旋律征服了全场,令大家如痴如醉。那天她成了全校的明星,艺术节后,她的演出照片贴在学校的走廊里,大家纷纷涌上前去,仔细打量,啧啧称奇,看着众人围观欣赏他的照片的表情——我觉得这真是美的瞬间。 【课后作业】 请以“今天,我为你点赞”为题写一篇的记叙文。要求:请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介绍一个人物。B层不少于300字,A层不少于600字。

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指津(含练习和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指津顺序: 1.顺叙 2.倒叙 3.插叙 4.补叙 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线索: 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事件为线、 4.以情感为线、 5.以某物为线、 6.以题目为线、 7.明暗两线。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人称: 1.第一人称 2.第三人称 3.第二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 分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方式-描写-环境描写 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⑥突出、深化主题。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课堂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一、(’15北海改编)记叙文阅读。(13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①午后三点多,热闹的集市渐渐散去了,卖书的少年仍蹲坐在那张刺眼的白纸旁。 ②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这种字典。它颜色泛黄,纸页破损,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③少年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现在,买肉的人就络绎不绝;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唯独少年的地摊依旧无人驻足。 ④卖书的少年今年刚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每天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拮据的家庭让他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他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钱,要想拥有旧货店里那辆状态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家藏的“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母亲挣钱的辛苦,不忍向母亲开口;并且他也清楚,母亲正省吃俭用地攒钱,预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⑤傍晚,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像是文化人,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里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⑥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得是……再说,好像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应该是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⑦“没做手脚!”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那张白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了下来。 ⑧“那孩子,过来,帮帮我!”少年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扶起他,帮他捡起跌落的眼镜…… ⑨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见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⑩下课后,老师将学生引到无人处,对上次他帮助自己的事表示感谢,然后问:“字典卖掉了吗?”学生摇头。“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得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 教学目标: 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 3、阐述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 一、分析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 【常考题型】 (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 (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模板一:文章先写。。..。。为下文写.。.。。.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为下文写。。。...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与.。....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衬托...。.。,使。。。。.。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模板五:把.。.。。。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而先。。。。。.,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模板七: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模板五:本文先写。.。。。。,与下文的。..。.。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模板六:借对..。。..的描写表达了。...。.的道理或情感,把道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的形象. 【例文讲解】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2021年中考复习: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项练习【有答案】

2021年中考复习: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项练习 1.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 2.表现手法的作用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练习: 母鸡 (1)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2)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也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3)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4)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

专题10 欲扬先抑(解析版)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专题10 欲扬先抑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然后渐渐过渡到“褒”。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事项:首先,“抑”应有所体现,“抑”得符合情理,用语注意分寸,同时篇幅不能太长,否则,会详略不当;其次,交代清楚由“抑”到“扬”的转变点、转变过程,而且要自然合理,要有值得“扬”的具体事例。 【范例1】2020年江西省中考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別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________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黃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黃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黃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_______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赏析表现手法之对比、衬托、抑扬》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赏析表现手法之对比、衬托、抑扬》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了解对比、衬托、抑扬三种表现手法,总结常见题型、主要作用及答题格式,能解答相关的阅读题 【学习重点】总结常见题型、主要作用及答题格式。 【学习难点】学以致用,形成一定的答题思路。 【中考导航】 近年中考有关对比、衬托、抑扬表现手法考题汇总 【知识链接】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抑扬:“抑”指往下压,是贬低、批评的意思,“扬”指往上抛,是褒扬、赞美的意思。所谓的抑扬结合,就是指作者如果要赞美一个人,就先贬低、批评他;作者如果要批评一个人,就先赞美他。这样,文章内容就形成一个反差,出现转折,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也会让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课前预习】

《我的叔叔于勒》 A、(刚上船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1.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B、(遇见于勒后)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底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2.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范进中举》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中举前,很苛刻,一点点小事情都嫌这嫌那的;中举后,卑躬屈膝,像条狗似的跟在范进后面。 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中举前“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中举后“贤婿老爷”“姑老爷”。 3.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令人讨厌: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懂得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还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来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令我又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探究学习】 任务一:阅读中考真题,了解常见题型,思考答题规律。 ①(2019年广东省)《灯如红豆》第16题: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2014年广东中考)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把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进行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感情。 示例二:把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进行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把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进行对比,写出了她的虚伪的特点,表现了她矛盾的心情。 ③(2007年广东中考)《鼓神》第16题: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之欲扬先抑(附习作剖析及模拟演练及佳作赏析与精评)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之欲扬先抑 学习目标 01.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及其作用。 02.学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人。 激趣导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清代一位有名的滑稽才子。有一天,他冒着大雨去给一位姓陶的朋友祝寿。他一到,主人便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想请他题些贺词之类的文字。郑板桥不假思索,便在纸上写了“奈何”两字。众人不解其意,他也不理会,接着又连写了两个“奈何”,这下可是举座惊奇了。在众人的惊讶声中,他还写了一个“奈何”。一连四个“奈何”,这算贺词么?主人很不安了,木然站着,神情尴尬,贺客也暗暗着急。停顿片刻后,他微微一笑,便挥毫疾书起来“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写完,主人和贺客都轻松地笑了起来,因为整个题词成了:奈何奈何可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陶公寿, 寿比滂沱雨更多。 在这个故事中,郑板桥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一连四个“奈何”将情绪抑到最低处,最后又以“寿比滂沱雨更多”扬起,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习作剖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丑猫 一考生 我常常遗憾,家里怎么不知从哪儿跑来了这么一只丑猫!你看,它那又瘦又小的身体好像还没有一只大老鼠重,一身又黑又短又乱的毛也不知为什么被火烧焦了一大块,给它那本来就难看的面目又增添了一些丑陋的痕迹。它真是只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猫啦!它的样子甚至使人一看就感到害怕,所以许多小伙伴都不敢来我家和我玩儿,这使我感到孤单,也越来越讨厌这只丑猫了。

不只是我,就连姥姥也对它有一种反感,我一出去玩儿,就叫我把它抱走丢掉。可是这个“跟屁虫”一次又一次神出鬼没般地回来了。不论想什么办法都赶不走它,气得我有时狠狠地踢它两脚,却也对它无可奈何,最后只好任凭它留在家里。 我家住的是平房,所以常常闹耗子。姥姥和妈妈放点儿东西总是提心吊胆的,三天两头地要査看查看,做了不少重复劳动。可自从丑猫来到我家后,老鼠似乎越来越少了,丑猫呢,却一天比一天高兴,好像打了胜仗似的。有时,丑猫还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声,每当这时候,妈妈就对我说:“它可能是抓到老鼠了,向咱们报功呢。”我却把头摇成拨浪鼓,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写作业,忽然见一只大个老鼠窜到了我的桌子底下,我吓了一大跳,慌乱中,书、本、文具盒等碰掉了一地。这声音惊醒了正在一旁酣睡的丑猫,它看见这只又肥又大的老鼠,睡意顿时消失了。它瞪亮了眼晴,死死地盯着老鼠,悄悄地匍匐前进,再慢慢地躬起脊背。突然,它的身躯像拉满了的弓箭被弹开了一样,猛地向老鼠纵跃过去,一下子就准确地、牢牢地把大老鼠扑在了爪下。它的爆发力,它的速度,把在一旁心惊肉跳的我都看呆了。片刻,它又把爪子松开了。这时我想:“唉,真是个蠢货!抓住了老鼠还把它放了。”可出乎我意料,那只大老鼠此时已吓得浑身发抖,无力逃跑了。丑猫把老鼠拨来拨去地玩儿了一会儿后,オ把已经半死的老鼠大口大口地吞进肚里。我终于知道了,原来这只丑猫还真是捉老鼠的功臣呢! 它实实在在是一只丑猫,也实实在在是一只勇敢的猫。有时我看着它,倒觉得它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呢! 【把脉推敲】 文章构思新颖独特,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用大量笔墨写丑猫之丑,然后笔锋一转,后半部分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丑猫捕捉大老鼠的英勇行为,最后在结尾点题,说明“丑猫”不丑。全文的描写形象生动,特别是心理变化写得自然真实,加上反村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 课文回眸 阅读课文《蝉》,说说欲扬先抑手法的特点 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