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药中药药方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34
在使用本类方药治疗时,必须根据虫的种类,体质的强弱,症情的缓急等不同,分别选用和配伍适当的方药。
如有积滞者,可配伍消导药;脾胃虚弱者,兼补脾胃;对于体弱的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旋;虫症在腹痛较剧时,通常以安虫主,而在疼痛缓解之后,再行驱虫。
本类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使药物与寄生虫易于接触,从而更好的发挥驱虫作用;并根据大便的正常与否,适当配伍泻下药,以促使虫体排出。
由于某些驱虫药具有相当的毒性,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孕妇,老弱患者都慎用。
(一)使君子《开宝本草》为使君子科落叶藤本状灌木植物使君子的种子。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以四川产量最多。
9-10月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晒干。
去壳,取种仁生用。
或炒香用。
别名:留求子、川君子、建君子。
处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与应用:本品为驱虫要药,所含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
除适用于蛔虫病外,并可用治蛲虫病。
因其味甘甜,故尤宜小儿。
单用使君子仁炒香嚼服有效;如蛔虫较多,病情较重者,可与苦栋皮,槟榔等驱虫药同用。
如小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者,须配党参、白术、当归等益气、补血药,以攻补兼施。
用量:6-12克,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天一粒半,总量不超过二十粒。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则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
与热茶同服。
亦有呃逆出现。
参考资料:使君子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苦栋根皮《别录》为栋科落叶乔木苦栋树的根皮。
全国各地均产,四川尤多。
入药鲜用,或哂干用。
别名:苦栋皮、栋皮。
处方用名:苦栋皮、苦栋根皮。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杀虫、冶疥癣。
主治与应用:1.本品对蛔虫有麻痹作用,故可用于驱蛔,且效力比使君子强,可单用煎汤顿服,亦可制成糖浆服;如配槟榔、使君子、乌梅等药,则效果更佳。
近年来用本品配合菌陈、郁金、青皮、木香等治疗胆道蛔虫有定疗效。
『名医验方』杀虫、驱虫方篇方1.鲜青梅治蛔虫极验[用料] 鲜青梅。
[制用法] 将鲜青梅洗净,去核,捣烂,绞出汁不用,将其残渣晒干,研末。
小儿每服5克,成人每服l0~15克,早晚各服l次。
[功效] 驱虫杀菌。
用治蛔虫病。
2.无花果驱蛔虫钩虫[用料] 无花果果实及根茎l00~150克。
[制用法] 煎浓汤。
早晨空腹顿服。
[功效] 驱虫、消炎。
用治小儿蛔虫、钩虫。
3.爆炒大葱治小儿蛔虫[用料] 大葱30克,菜油l5克。
[制用法] 将油锅置于旺火上,待油热冒烟,倒入葱段爆炒翻滚即成,不加任何调料。
每日清晨空腹顿服,连用3天,服后2小时再进饮食。
[功效] 驱蛔虫,止腹痛。
用治蛔虫。
4.煮白鳝治蛔虫腹痛[用料] 白鳝l50克。
[制用法] 将白鳝浸在水中泡2天,锅内加水烧开,把活鳝下锅煮熟,不加盐及调料。
吃肉饮汤,日分2次吃完。
可经常服食。
[功效] 用治蛔虫所致的腹痛、面黄肌瘦、睡眠咬牙等。
5.豆油葱汁治蛔虫性肠梗阻[用料] 豆油和葱,3~4岁各45克,5~7岁各60克,8~9岁各75克,l0岁以上各90克。
[制用法] 先将葱捣烂用纱布挤汁,和油服下(生、熟油均可)。
服后不能躺卧,约15分钟后,用手推摩腹部,促使结聚之虫散开,2小时后腹痛可止,8小时后即见排虫。
[功效] 解毒,润燥,通便。
用治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6.盐醋热敷治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用料] 食盐500克,食醋50~100毫升。
[制用法] 共放入锅内搅拌,炒热后装入棉布包内。
将布包置于梗阻处热敷。
食盐温度降低后,可用上法再次加温,继续热敷。
一般热敷1~3小时。
[功效] 安蛔,理气,通瘀。
注:据《赤脚医生》l974年第5期介绍,一般热敷l~3小时梗阻开始松解。
经治9例,除1例因脱水而至3日治愈外,其余8例均在48小时内治愈,并都便出蛔虫80~250条。
此方对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有较好的疗效。
7.蜂蜜大黄粉治蛔虫性肠梗阻[用料] 蜂蜜90克,大黄(中药店有售)9克。
驱虫方整理--中西医结合《方剂学》(一)驱蛔汤《经验方》组成:乌梅三枚、胡连3克、槟榔9克。
雷丸6克、使君子6克枳壳5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驱杀蛔虫。
主治:虫积腹痛,烦躁易怒,口干舌赤,脉弦细数。
方解:本方是治疗蛔虫证的经验方。
方中乌梅安蛔止痛;使君子、雷丸以驱蛔;槟榔杀虫、消积,并行气通便,枳壳行气止痛,白芍养血缓急止痛;胡连能除疳热以清热消积,诸药合用,共凑驱杀蛔虫,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治蛔虫证。
如积热明显者,可加连翘、栀子;如大便秘结者,可加芒硝、大黄等;兼有食积者,可再加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消导药。
(二)胆蛔汤《经验方》组成:榧子肉15克、使君子12克、槟榔18克、乌梅五枚、苦栋根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驱蛔止痛。
主治:胆道蛔虫,医学教育网原创亦可治肠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
方解:本方为治疗胆道蛔虫证的经验方。
方中乌梅味酸能安蛔止痛,使君子、苦栋根皮,榧子肉均为驱蛔虫的要药,各药合用则驱虫力更大,槟榔杀虫消积,兼能行气通便,共成驱虫止痛的方剂。
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以胆道蛔虫证为主,以腹中钻痛或绞痛,呕吐等为主症。
2.如腹痛甚,可加木香,枳壳以行气止痛;兼有发热,可加黄连或黄柏以清热;大便秘结,可加枳实,玄明粉以攻下通便。
3.本方对蛔虫性肠梗阻有一定的疗效,但应密切注视病情,做好多种准备,如服药多次未见好转,应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三)乌梅丸《伤寒论》组成:乌梅50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黄连500克人参180克蜀椒120克。
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或水煎服(用量以病情酌定)。
功用:安蛔止痛。
主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
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方解:本方是治疗蛔厥的主方。
中医《方剂学》驱虫剂——布袋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一、组成
夜明砂拣净,二两(60克)、芜荑炒,去皮,二两(60克)、使君子二两(60克)、白茯苓去皮,半两(15克)、白术无油者,去芦,半两(15克)、人参去芦,半两(15克)、甘草半两(15克)、芦荟研细,半两(15克)。
二、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约10克),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60克),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
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现代用法:全方按调整量比例,碾细净,配作散剂,每次服3克,用猪肉汤调化服,每日晨起空腹时服一次)。
三、歌括
布袋丸内有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四、功用
驱蛔消疳,补养脾胃。
五、主治
小儿虫疳。
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证。
六、方解
本方证属于脾疳范围。
虫积日久,损害脾胃,以致面黄体瘦,
肢细腹大,且发虚热。
脾虚气滞,故腹胀。
虫扰食减,肝血亏虚,故头发枯焦,视力减退。
形成正虚邪实之。
方中芜荑辛苦温,使君子甘温,合用驱蛔消疳。
加芦荟苦寒,既可驱蛔,又能泻热。
三味同用,有较强的驱虫作用。
并借芦荟的泻热,可引虫体随大便泻出。
虫积日久,肝血亏而生郁热,故以夜明砂辛寒,清肝热而明目。
虫疳之证,脾虚是致病之本,故以四君子汤益脾固本。
全剂攻补兼施,则祛邪而不伤脾碍胃,故适用于正虚邪实之证。
中药学驱虫药凡能将肠道寄生虫能杀死或驱出体外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所引起的疾患,病人常见腹痛、腹胀、厌食或善饥多食、面黄、消瘦等。
可以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药物。
服用驱虫药可麻痹或杀死虫体,使虫排出体外,能得到根本治愈。
对于体虚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驱虫时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以便使药物与虫体易于接触,更好的发挥驱虫效果。
常配伍泻下药,促虫排出。
部分驱虫药毒性较大,孕妇慎用。
常用的驱虫药有苦楝皮、使君子、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
药理(1)驱蛔虫作用:苦楝皮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特别是猪蛔首有麻痹作用,其有效成分川楝素的作用比苦楝皮浸膏强。
不同浓度的川楝素对猎蛔首的作用随浓度递增而呈轻度、中度至完全抑制,然后可逐渐恢复活动。
对整体猪蛔,川楝素在高浓度时呈现麻痹,低浓度对猪蛔虫有明显兴奋作用,出现剧烈收缩,能扰乱虫体能量代谢,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排出体外。
川楝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蛔虫头部神经环。
川楝素给猴口服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较快,分布广,消除慢,组织中药物浓度以胆、肝和十二指肠最高,脾、肾次之,在脑内各部分呈均匀分布,但浓度低。
多次重复给药有蓄积性。
使君子煎剂、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猪蛔虫。
使君子仁提取物水溶部分对猪蛔首有麻痹作用。
使君子驱虫作用与其浸膏经发酵除去糖质、灰分、草酸钾无关,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酸钾,具较高的驱虫效力。
使君子高浓度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此种兴奋作用亦为驱虫效果的原因之一。
(2)驱绦虫作用:槟榔碱为槟榔驱绦虫的有效成分,对猪肉绦虫全虫各部都有较强的麻痹作用,对牛肉绦虫的作用则仅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麻痹,孕卵节片(中后段)也受影响变软,但不全瘫痪,效果较差。
槟榔对有钩绦虫、无钩绦虫及短小绦虫均有很强的麻痹作用。
南瓜子煎剂及其提出液使牛肉绦虫中后段节片变薄变宽,节片的中部凹陷,呈麻痹状态,头及未成熟的节片活动自如。
用L一过氯酸南瓜子氨酸及合成的dl-氢溴酸南瓜子氨酸治疗绦虫病犬,均能驱虫。
抗寄生虫中药方剂
1 万应散大黄60克、槟榔30克、苦楝皮30克、皂角30克、黑丑30克、雷丸20克、沉香10克、木香15克。
方中雷丸、苦楝皮杀虫为主药;大黄、槟榔、黑丑、皂角攻积泻下,又可杀虫,为辅药;木香、沉香行气温中为佐药;合而用之具有攻积杀虫之效。
但本方药性猛烈,攻逐力极强,孕畜及体弱者慎用。
2 驱虫散鹤虱30克、使君子30克、槟榔30克、芜荑30克、雷丸30克、贯众60克、炒干姜15克、制附子15克、乌梅30克、诃子肉30克、大黄30克、百部30克、木香25克,具有驱杀攻逐虫体的功效,可用于驱杀胃肠道寄生虫。
3 肝蛭散由苏木30克、肉豆蔻20克、茯苓30克、绵马贯众45克、龙胆草30克、木通20克、甘草20克、厚朴20克、泽泻20克、槟榔30克组成,具有驱虫利水、行气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牛羊肝片吸虫的治疗。
4 贯众散由贯众60克、使君子30克、鹤虱30克、芜荑30克、大黄40克、苦楝子15克、槟榔30克组成,具有下气行滞、驱杀胃肠道寄生虫的功效,尤其对马胃蝇(马瘦虫病)的疗效显著。
20种人体杀虫、驱虫的中草药治疗配方以下是20种中草药杀虫、驱虫的配方:1. 槟榔壳10克、苦楝10克、佩兰10克、白酒适量。
将槟榔壳、苦楝、佩兰一起研成细末,每天用30毫升白酒调服,治疗寄生虫感染。
2. 黑半夏20克、干姜15克、甘草10克。
将所有中药煎至汤色黄色,温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积虫。
3. 若叶30克、苦蓬30克、薄荷6克,研成细末,每天用温水调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蛲虫、小腹疼痛、便秘等症状。
4. 佩兰30克、苦楝叶30克、苦杏仁15克、黄莲10克。
将中药煎至汤色浅黄,温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肝吸虫与肺吸虫病。
5. 干川楝子10克、苦杏仁20克、黑一半夏10克、黄芪15克,味甘者加入红枣10克,用开水煎汤,温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腹泻、便秘、牛虱等症状。
6. 丁香10克、芎花10克、槟榔10克、白酒适量,将中药研成细末,用白酒调服,每日三次。
此配方可治疗尾虫感染。
7. 苦楝壳20克、苦核桃9克、苦杏仁18克、香橼皮9克,将中药煎汤,分早晚两次温服。
此配方可治疗黄芩虫感染。
8. 白及15克、鸭跖草15克、地肤子15克、青黛7克,将中药煎水代茶饮,每日三次。
此配方可治疗皮肤寄生虫感染。
9. 苦笋壳30克,黄苦丁、砂仁各20克,用开水泡饮。
此配方可治疗蜱虫感染。
10. 蒲公英30克,金银花20克,用开水泡饮。
此配方可治疗自虐行为引起的蚤虫侵染。
11. 白礞石30克,陈皮6克,干薄荷6克,研末后放进空茶袋中泡在开水中,泡好后饮用。
此方可治疗孕妇积虫。
12. 龙葵子30克,芦根20克,大青叶15克,将三味同煎入汤,趁温服用。
此配方可治疗箱虫侵染。
13. 真心牛胆10克,黄苦丁15克,笑脸草20克,将三味煎取汁液,趁温温服,每日三次。
此方可治疗体内各类虫虫侵染。
14. 朴实木20克,梧桐叶20克,枳实10克,砂仁15克,将以上药熬取汁液,趁温服用。
此方可治疗毒蛇、蜈蚣等外伤寄生虫。
15. 黑枸杞20克,黑一半夏15克,防风15克,每日煎汤一次,温服。
中华名方大全卷一绛矾丸【组成】皂矾(面裹烧红)15克苍术15克厚朴24克陈皮18克甘草(炒焦)9克【用法】上药共为末,煮红枣肉为小丸,姜半夏粉30克为衣。
每服4.5~6克,淡姜汤送下,日服2次。
【功效】健脾,补血,燥湿,杀虫。
【主治】脾胃不健,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体懈懒,食积痞块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黄胖病。
方中皂矾(含硫酸亚铁)善补缺铁性贫血,苍术、陈皮和胃益脾;补充铁剂而不伤胃,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心悸气短、萎黄浮肿、舌淡脉濡,为其辨证要点。
中华名方大全卷二大建中汤【组成】蜀椒3克千姜12克人参6克饴糖30克【用法】先将前3味水煎2次,取汁,兑入饴糖,分2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方解】方中蜀椒大辛大热,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并能驱蛔杀虫,为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为臣药;阴寒内盛由于中阳之虚,故用人参甘温,补益脾胃,扶持正气,为佐药;饴糖建中补虚,缓急止痛,且以缓和椒、姜辛烈之性,为使药。
四药配伍,而成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剂。
本方大热大补,足以温健其中脏,使阴寒尽去,中阳建立,故方名“大建中汤”。
启膈散【组成】沙参9克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4.5克郁金1.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克杵头糠1.5克【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燥解郁,化痰降逆。
主治噎膈,吞咽梗阻,胸膈痞闷疼痛,呕吐食物及痰涎,或嗳气呃逆,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用沙参、茯苓、川贝润燥化痰以散结;丹参、郁金、砂仁壳行气化瘀以开郁;荷叶蒂、杵头糠化浊和胃以降逆。
诸药配伍,共奏开郁降逆,润燥化痰之功。
【加减】虚者,加人参:若兼虫积,加芜荑,胡黄莲,重则用河间雄黄散吐之;兼血积,加红花、桃仁,或另以生韭汁调和饮之;兼痰积,加广橘红;兼食积,加麦芽、山楂莱菔子。
『常用方剂』驱虫剂:驱虫剂——化虫丸(方剂数据库)化虫丸【组成】鹤虱(去土)1两,胡粉(炒)1两,苦楝根(东引不出土者)1两,槟榔1两,芜荑5分,使君子5分,白矾(枯)2钱5分。
【来源】《医方考》卷六。
【主治】肠胃诸虫为患。
凡虫咬心痛,往来不定,不思乳食者。
各家论述1.《医方考》:《经》曰:肠胃为市,故无物不包,无物不容,而所以生化诸虫者,犹腐草为萤之意,乃湿热之所生也。
是方也,鹤虱、槟榔、苦楝根、胡粉、白矾、芜荑、使君子,皆杀虫之品,古方率单剂行之,近代类聚而为丸尔!2.《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
数药皆杀虫之品也,单用尚可治之,类萃为丸,而虫焉有不死者乎!3.《医林纂要》:萃诸杀虫之品,合为一方,亦过峻矣,然杀虫莫效于此,不惟治蛔。
鹤虱可治下部蛲虫,及皮肤间虫;楝皮可治下部寸白诸虫;芜荑可治口齿鼻孔诸虫;胡粉除虫,无不可至;白矾除皮肤疮疥;槟榔、使君子乃专治腹中虫。
尝用此为末,吹鼻治鼻疳;和麻油为膏,敷疮癣脑疮,亦多得效。
附注按:《医方集解》本方用法:为末,酒煮面糊作丸,量儿大小服之,一岁儿可五分。
《成方便读》有百部、雷丸、雄黄各五钱。
其他古籍收载化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处方】胡粉(炒)1.5千克,鹤虱(去土)1.5千克,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1.5千克,白矾(枯)375克。
【制法】上药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杀肠中诸虫。
治小儿虫积。
腹痛时作时止,往来上下,或结聚成团,或呕吐清水涎沫,多食而瘦,面色青黄。
【用法用量】一岁儿服5丸,温浆水人生麻油1~2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
不拘时候。
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备注】方中鹤虱能杀诸虫,为驱虫之要药;苦楝根皮杀蛔虫、蛲虫;槟榔杀绦虫,姜片虫;其余枯矾、胡粉亦具杀虫之效。
诸药合用,则杀虫之功更优。
但方中胡粉毒性较大,不宜多用、久用。
按:《医方集解》所载化虫丸,较本方多芜荑、使君子。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化虫丸--《活人方》卷六【处方】大黄3钱,槟榔3钱,黑丑2两(头末),锡灰5钱,雷丸5钱,木香5钱,使君子5钱,芜荑4钱。
中医《方剂学》驱虫剂——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组成
神曲炒两(300克)、黄连去须,十(300克)、肉豆蔻面裹煨,五两(10克)、使君子去皮(売),五两(150克)、麦芽炒,五两(150克)、槟榔细剉,晒,二十个(120克)、木香二两(60克)。
二、用法
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
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热水下,空心服(现代用法:照调整量比例放大若干倍,碾细筛净。
取鲜猪胆汁和为小丸,每丸约重3克。
开水调化,空腹时服一丸。
一岁以下小儿服量酌减)。
三、歌括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猜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
四、功用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五、主治
虫积腹痛,消化不良。
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等证。
六、方解
本方证是由虫积成疳,脾虚胃热,故见体瘦腹胀,发热口臭,大便稀溏等证。
方取神曲、麦芽谷类药以健脾、和中、消积食,黄连泻郁热,肉豆蔻芳香健胃而止泻,木香理中气而止腹痛,槟
榔、使君子驱虫。
更用胆汁和药为丸,与黄连相合,泻肝胃热积。
全方构成健脾、消积、清热、驱虫之剂。
(⼀)驱蛔汤《经验⽅》 组成:乌梅三枚、胡连3克、槟榔9克。
雷丸6克、使君⼦6克枳壳5克、⽩芍9克。
⽤法:⽔煎服。
功⽤:驱杀蛔⾍。
主治:⾍积腹痛,烦躁易怒,⼝⼲⾆⾚,脉弦细数。
⽅解:本⽅是治疗蛔⾍证的经验⽅。
⽅中乌梅安蛔⽌痛;使君⼦、雷丸以驱蛔;槟榔杀⾍、消积,并⾏⽓通便,枳壳⾏⽓⽌痛,⽩芍养⾎缓急⽌痛;胡连能除疳热以清热消积,诸药合⽤,共凑驱杀蛔⾍,⽌痛之功。
临床应⽤: 本⽅主治蛔⾍证。
如积热明显者,可加连翘、栀⼦;如⼤便秘结者,可加芒硝、⼤黄等;兼有⾷积者,可再加⼭楂、麦芽、鸡内⾦等消导药。
(⼆)胆蛔汤《经验⽅》 组成:榧⼦⾁15克、使君⼦12克、槟榔18克、乌梅五枚、苦栋根⽪15克。
⽤法:⽔煎服。
功⽤;驱蛔⽌痛。
主治:胆道蛔⾍,医学教育原创亦可治肠道蛔⾍,蛔⾍性肠梗阻。
⽅解:本⽅为治疗胆道蛔⾍证的经验⽅。
⽅中乌梅味酸能安蛔⽌痛,使君⼦、苦栋根⽪,榧⼦⾁均为驱蛔⾍的要药,各药合⽤则驱⾍⼒更⼤,槟榔杀⾍消积,兼能⾏⽓通便,共成驱⾍⽌痛的⽅剂。
临床应⽤: 1.本⽅治证以胆道蛔⾍证为主,以腹中钻痛或绞痛,呕吐等为主症。
2.如腹痛甚,可加⽊⾹,枳壳以⾏⽓⽌痛;兼有发热,可加黄连或黄柏以清热;⼤便秘结,可加枳实,⽞明粉以攻下通便。
3.本⽅对蛔⾍性肠梗阻有⼀定的疗效,但应密切注视病情,做好多种准备,如服药多次未见好转,应改⽤其他治疗⽅法。
(三)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500克、细⾟180克⼲姜300克当归120克附⼦18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黄连500克⼈参180克蜀椒120克。
⽤法;乌梅⽤50%醋浸⼀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或晒⼲,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三次,空腹温开⽔送下。
或⽔煎服(⽤量以病情酌定)。
功⽤:安蛔⽌痛。
主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
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则呕,甚⾄呕出蛔⾍,⼿⾜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解:本⽅是治疗蛔厥的主⽅。
【推荐】常用方剂——驱虫药和方剂凡能驱除或抑杀某些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以驱虫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驱虫方。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肠内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所致的疾患,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较为多见的疾病,临床上多见有腹痛腹胀,呕吐、涎沫、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耳、鼻瘙痒,久则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浮肿等症状。
在使用本类方药治疗时,必须根据虫的种类,体质的强弱,症情的缓急等不同,分别选用和配伍适当的方药。
如有积滞者,可配伍消导药;脾胃虚弱者,兼补脾胃;对于体弱的患者,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旋;虫症在腹痛较剧时,通常以安虫主,而在疼痛缓解之后,再行驱虫。
本类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使药物与寄生虫易于接触,从而更好的发挥驱虫作用;并根据大便的正常与否,适当配伍泻下药,以促使虫体排出。
由于某些驱虫药具有相当的毒性,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孕妇,老弱患者都慎用。
一、驱虫药(一)使君子《开宝本草》为使君子科落叶藤本状灌木植物使君子的种子。
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以四川产量最多。
9-10月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晒干。
去壳,取种仁生用。
或炒香用。
别名:留求子、川君子、建君子。
处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与应用:本品为驱虫要药,所含使君子酸钾对蛔虫有麻痹作用。
除适用于蛔虫病外,并可用治蛲虫病。
因其味甘甜,故尤宜小儿。
单用使君子仁炒香嚼服有效;如蛔虫较多,病情较重者,可与苦栋皮,槟榔等驱虫药同用。
如小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者,须配党参、白术、当归等益气、补血药,以攻补兼施。
用量:6-12克,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天一粒半,总量不超过二十粒。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则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
与热茶同服。
亦有呃逆出现。
参考资料:使君子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苦栋根皮《别录》为栋科落叶乔木苦栋树的根皮。
全国各地均产,四川尤多。
中医方剂歌诀(十八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要点: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
理中安蛔汤
理中加减可安蛔.参术苓姜合椒梅.
腹痛便溏因虫扰.辛酸伏蛔蛔自摧.
功用:温中安蛔
主治:中阳不振,蛔虫腹痛
要点: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饥不欲食,甚则吐蛔,舌苔薄白,脉沉迟。
连梅安蛔汤
连梅安蛔蜀椒槟.黄柏雷丸共与拼.
蛔扰烦噪兼厥逆.肝胃郁热功可信.
功用:清热安蛔
主治:肝胃郁热,虫积腹痛
要点: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甚则蛔动不安,脘痛烦躁,手足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肥儿丸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
猪胆为丸热水下.疳虫食积热亦清.
功用: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虫积腹痛,消化不良
要点: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儿中药驱虫偏方
导语:方一【功能主治】功能驱虫,健脾止泻。
主治钩虫病腹泻。
【处方组成】党参15克、白术20克、山药30克、苡仁30克、槟榔30克、贯众30克、
方一
【功能主治】功能驱虫,健脾止泻。
主治钩虫病腹泻。
【处方组成】党参15克、白术20克、山药30克、苡仁30克、槟榔30克、贯众30克、清炙甘草5克、砂仁(后下)3克、榧子肉100克、红枣20克,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
【辨证加减】脾阳不足加炮姜4.5克、肉桂3克;脾阴耗伤去党参、白术,加沙参12克、石斛10克、芡实15克、莲子肉15克;肾阳不振加附子6克、四神丸9克(包煎);气虚脱肛加升麻6克、黄芪12克;土虚木乘、腹痛加剧加防风9克、白芍12克,倍用甘草;气血虚甚加黄芪12克、归身9克、阿胶(烊冲)12克。
方二
【功能主治】功能驱除胆道蛔虫。
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川楝子15克、乌梅30克、川椒9克、黄柏9克、广木香9克、青皮(醋炒)9克、枳壳9克、使君子肉15克、苦楝皮24克、槟榔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脉沉肢厥加干姜9克、附子9克、桂枝9克、脉滑洪数,面赤发热,胆腑有热加银花15克、黄芩9克、山栀9克、茵陈15克、黄连6克;尿赤便燥加川军9克、元明粉(冲服)9克;痛久体虚加党参12克、当归9克。
方三
【功能主治】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钩虫。
『常用方剂』驱虫剂:乌梅丸(中药标准)
【处方】
乌梅肉 120g 青椒(去目)?12g 细辛 18g黄连 48g 黄柏 18g 干姜30g附子(炙) 18g 桂枝 18g 人参 18g当归 12g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酸。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果皮表皮细胞淡黄棕色,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表皮布有单细胞非腺毛或毛茸脱落后的痕迹。
糊化淀粉粒团块类白色。
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
纤维鲜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含晶细胞木化增厚。
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功能与主治】
温脏安蛔。
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丸,一日 2~ 3次。
【注意】
孕妇忌服。
【规格】
每丸重3g。
【贮藏】密封。
中药的方剂——驱虫剂
凡以驱虫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驱杀人体内寄生虫的作用,用治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
人体肠胃中的寄生虫,多由饮食不洁所引起。
多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或面生干癣样的白色虫斑等。
如迁延失治,日久则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精神委靡、毛发枯槁、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成为疳积之证。
组方时依据病因不同,而常配伍泻下、清热、温里、消导、补益之品。
使用需要注意:1、内服驱虫剂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为宜;且注意剂量,年老体弱、孕妇慎用或禁用。
2、凡见有寄生虫病症状,可以先作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再结合辨证使用驱虫剂,这样可以达到安全、准确的目的。
3、服驱虫剂之后,见有脾胃虚弱者,宜适当内服调补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代表方剂】
常用的驱虫剂方剂有: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下虫丸、清中安蛔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