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处方药名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7
常用中药处方别名及功效中药处方是中国传统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处方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但是,中药的命名并不像西药那样直截了当,有很多别名称谓。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用中药处方及其别名和功效。
1. 四物汤(四物饮)四物汤又称四物饮,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组成。
四物汤是一种益气补血的中药处方,可以用于缓解贫血、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
2. 疏风解毒汤(银翘散)疏风解毒汤又称银翘散,由连翘、荆芥、薄荷、桑白皮等药材组成。
疏风解毒汤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发热、喉咙肿痛、咳嗽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清热饮)清热解毒汤又称清热饮,由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等组成。
清热解毒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疮疖等症状。
4. 四逆汤(四逆散)四逆汤又称四逆散,由人参、干姜、大枣、甘草等组成。
四逆汤具有温中散寒、解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
5. 妇科四物汤(四神汤)妇科四物汤又称四神汤,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组成。
妇科四物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有助于缓解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状。
6. 六味地黄丸(六味丸)六味地黄丸又称六味丸,由熟地、山药、枸杞子、牛膝、丹皮、桃仁组成。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痛等症状。
7. 通窍酒煮茶(九转大还丹)通窍酒煮茶又称九转大还丹,由红花、乌药、蛇床子、益智仁、没药等药材组成。
通窍酒煮茶可以活血化瘀、通舒经脉,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
8. 羚羊感冒丸(葛根黄芪散)羚羊感冒丸又称葛根黄芪散,由葛根、黄芪、芦根、甘草等药材组成。
羚羊感冒丸具有解表散寒、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症状。
以上为常用中药处方别名及功效的介绍,仅供参考。
在使用中药处方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服用,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改药品。
中药常见处方药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中药中,处方药是指根据中医理论以及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配制的药物。
这些处方药常常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与慢性疾病,并且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药常见处方药的使用情况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处方,由知母、黄连、黄芩等多味中药组成。
此处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主要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呕吐、腹泻、痢疾等症状。
黄连汤的用法是将适量中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煎煮20分钟至药液呈黄色即可。
一般每日3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使用时,应注意过敏体质及孕妇避免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温经发汗的中药处方,由桂枝、生姜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处方主要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身体发热、头痛、恶寒等。
桂枝汤的用法是将适量中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煎煮30分钟至汤色略带黄色即可。
每日3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使用此处方时要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三、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的中药处方,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等多味中药组成。
此处方主要适用于女性在月经期间发生的症状,如经血量过多、月经不调等。
四物汤的用法是将适量中药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煎煮40分钟至药液颜色呈红色即可。
每日3次,每次口服100毫升。
使用此处方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总结起来,中药常见处方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根据中医理论以及患者的情况来配制,常常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和慢性疾病。
对于黄连汤、桂枝汤和四物汤等处方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进行了介绍。
在使用中药处方药时,应根据医嘱使用,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对中药处方药的正确了解和使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解表药麻黄〈处方用名〉净麻黄、去节麻黄:发汗力最强,体壮病重者用麻黄:发汗力次之麻绒:发汗力更次之炙麻黄:蜂蜜炙,发汗力次于麻绒,兼有润肺作用,小儿、老人、体弱者多用炙麻绒:蜂蜜炙,发汗力次于炙麻黄,略有润肺作用。
桂枝〈处方用名〉嫩桂枝:幼嫩而香气浓郁者,质佳桂枝尖:细枝梢,长于通血脉,散风寒桂枝木:较粗者,砸去外皮,长于温经通络,解肌发汗力较弱。
紫苏〈处方用名〉紫苏叶:用叶,长于发汗解表。
紫苏梗:用茎,偏于理气安胎。
生姜〈处方用名〉生姜皮:为生姜的外皮入药,长于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证;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
具化痰止呕之功,用于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吐不止等症煨姜:煨用,具有温中止呕、止泻之功。
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呕吐、泄泻等证。
香薷〈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历代医家认为以陈久者为佳西香薷:江西产荆芥【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只用穗):长于祛风解表荆芥炭(炒炭用):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防风炭(炒炭用,长于止血)炒防风:炒用,长于止泻。
软防风:产于关外黑龙江、吉林等地,其枝粗性糯,体软而轻,肉厚而滋润,品质最佳,为道地药材。
口防风:产于河北、内蒙古西部者,品质略次。
青防风:产于山东及河北保定、唐山者,品质次。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产于四川者,质优西羌活:产于甘肃、青海者,质次【处方用名】白芷杭白芷:产于杭州者,•为道地药材川白芷:产于四川者香白芷:气味芳香【处方用名】细辛辽细辛(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质较佳)北细辛:产于东北三省者,为通用正品华细辛:产于陕西者【处方用名】藁本净藁本、香藁本:以身干光净,香气浓郁者为佳川藁本:习惯以四川所产者质量最佳〈处方用名〉苏荷:江苏产,质最佳,道地药材。
薄荷叶:用叶,长于发汗薄荷梗:用茎,长于理气〈处方用名〉牛蒡子(简称牛蒡、牛子)恶实(清以前医籍中的名称,盖以果实有多刺钩之故,也称为大力子、鼠粘子)炒牛蒡子〈处方用名〉蝉蜕蝉退蝉壳蝉衣虫衣虫退金蝉衣(以体轻、色金黄透光,无泥沙者为佳)〈处方用名〉桑叶冬桑叶霜桑叶蒸桑叶:长于清肝明目炙桑叶: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燥咳嗽〈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滁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处方用名〉北柴胡: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甘肃等地;南柴胡: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常用中药处方别名及功效1. 四物汤别名:四物汤、建中汤、四物调经汤、佛手汤功效:•调补气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女疾病。
2. 当归血建丸别名:补血丸、当归建血丸、红花脉血丸功效:•补血益气、活血化瘀。
•对气血不足、月经不调以及血瘀所致的痛经都有较好的疗效。
3. 四逆散别名: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散功效:•暖经散寒,调和气血。
•适用于寒冷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状。
4. 茯苓四逆汤别名:茯苓四逆散、四逆八九汤功效:•暖经散寒,舒筋活血,调和气血。
•对于寒凝所致的痛经、经闭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5. 白虎汤别名:白虎加人参汤、白虎煎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凉血止血。
•适用于病毒性感冒、急性肠胃炎等引起的发热症状。
6. 逍遥散别名:逍遥散加吴茱萸汤功效:•行气活血,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对于乳房胀痛、经前期症状等具有一定疗效。
7. 乌鸡白凤丸别名:白凤丸、乌鸡丸、饱腹散功效:•益气养血,调和阴阳,润燥生津。
•适用于虚损久病后体虚、心悸失眠等症状。
8. 通脉四逆汤别名:通脉四逆散、通脉四逆丸功效:•温通经络,祛寒化瘀,活血止痛。
•适用于肢体寒冷、经脉不通等症状。
9. 百合固金露别名:百合露、百合固金乳露功效:•补充营养,滋养皮肤,减少皱纹。
•对于肌肤干燥、皱纹增多等有一定改善作用。
10. 斑秃舒发丸别名:斑秃丸、斑秃宁发丸功效:•活血化瘀,生发滋养。
•适用于斑秃、脱发等头发异常问题。
以上是一些常用中药处方的别名及功效介绍。
每个药物对应于不同的病症,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合理用药。
药材常用处方用名
芥子:芥子、白芥子、黄芥子、炒白芥子、炒芥子葶苈子:葶苈子、炒葶苈子
决明子:决明子、炒决明子
蔓荆子:蔓荆子、炒蔓荆子
牛蒡子: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炒大力子花椒:花椒、川椒
牵牛子:牵牛子、黑丑、白丑
川楝子:川楝子、金铃子、
芡实:芡实、鸡头实
骨碎朴:骨碎朴、申姜
大黄:川军、熟军
蛇蜕:龙衣
菟丝子:吐丝子
补骨脂:破故纸
砂仁:阳春砂
八角茴香:大八角、大茴香
淫羊藿:仙灵脾
白矾:明矾、枯矾
硼砂:月石
皂矾:矾红
肉苁蓉:大芸
山茱萸:枣皮、山萸肉
附子:白附皮、黑顺皮、白附子:生白附子、禹白附谷芽:栗芽
肉豆蔻:肉果、玉果
朱砂:辰砂、丹砂
千金子:续随子
信石:砒霜。
常用中药处方别名山东长岛中医药研究所谢在佩根茎类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商品规格:主根分60头、80头、120头、无数头。
茎基称:剪口;支根称:筋条;更细的根称:绒根。
处方别名:三七、田七、参三七、汉三七、旱三七、田三七、田漆、滇七、山漆、金不换、文山七(产云南文山)混淆品:菊三七:为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块根。
菊三七、土三七、水三七。
竹节三七:为五加科大叶三七的根茎。
竹三七、竹节三七竹节参土三七:藤三七,为落葵科植物落葵薯的块茎。
土三七藤三七血三七,为薯蓣科薯莨的块根。
血三七朱砂七红孩儿景天三七,为景天科多种景天的根。
景天三七枯萝卜: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老根。
处方别名:枯萝卜、气萝卜、仙人骨、仙人头、地骷髅、地枯萝、空莱菔、老人头白附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
处方别名:白附子、制白附、禹白附、盐附子、独角莲、白波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混淆品: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处方别名:关白附、竹节白附天葵子:为毛茛科植物紫背天葵的块根。
处方别名:天葵、天葵子、天去子、天葵根、紫背天葵子、夏无踪、两头尖、千年耗子屎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根。
处方别名:粉防己、汉防己、防己、粉寸己、解离、石解、石蟾蜍混淆品:广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
广防己汉中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的根。
汉中防己木防己:为防己科木防己的根。
处方别名:木防己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处方别名:射干、寸干、扁竹、扁竹兰、鬼扇、老君扇、开口箭、乌蒲、黄远混淆品:白射干:为鸢尾科植物白花射干的根。
处方别名:白射干、土射干穿山龙:为薯蓣科穿龙薯蓣的根茎。
处方别名:穿山龙、穿地龙、川山龙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
处方别名:常山、鸡骨常山、蜀漆根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处方别名:何首乌、首乌、制首乌、地精、夜合、赤葛、赤敛、红内消、九贞藤、马肝石、山奴、山哥、山翁白首乌: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
处方别名:白首乌、和尚乌、泰山首乌、泰山白首乌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
最新处⽅⾥的中药别名处⽅⾥的中药别名处⽅⾥的中药别名、习⽤名(1)中药的名称以《中国药典》所载的为正名,其余由于⽂献、地域差异、书写习惯不同的名称为“别名”“常⽤名”“习⽤名”。
⼀、解表药品名处⽅别名⿇黄西⿇黄,草⿇黄、⽊⿇黄、龙沙,狗⾻桂枝川桂枝,桂枝尖、桂枝⽊、桂⽊、柳桂⽣姜姜羌活川羌活,西羌活、羌青、⿊药荆芥荆芥穗,芥穗、假苏,四棱杆蒿葱⽩葱茎⽩,葱⽩头防风风⾁、屏风、铜芸、百枝、⽔风,苏风⾟夷⾟夷花,⽊笔花,迎春,⾟矧、春花细⾟北细⾟,辽细⾟,⼩⾟,独叶草,⼭⼈参藁本西芎,地新、⾹藁本⽩芷芳芷、川⽩芷,泽芳,⾹⽩芷⾹薷⾹菇,细⾹薷,⾹菜,西⾹薷紫苏叶苏叶,红紫苏紫苏梗苏梗,紫苏杆胡荽胡菜,芫菜、满天星⽜蒡⼦⼤⼒⼦、⿏粘⼦、⽜⼦、恶实,⼤⽜⼦、⿊风⼦薄荷苏薄荷,鸡苏、升阳菜、夜息⾹,⼘荷、南薄荷桑叶冬桑叶、霜桑叶,双叶,铁扇⼦菊花川菊,怀菊,⽢菊,⾦菊,药菊葛根⽢葛、粉葛、葛⿇茹,葛⼦根升⿇绿升⿇,⿊升⿇,空升⿇、周⿇柴胡茈胡、茹草、柴草蝉蜕蝉⾐,枯蝉,⾍退,蝉壳蔓荆⼦万京⼦,荆⼦、万⾦⼦、蔓青⼦浮萍⽔萍,浮萍草、⽥萍,⽔⽩、⽔藓、⽔帘⼆、清热药品名处⽅别名⽯膏⽯羔、软⽯膏,细⽯,⽩虎,冰⽯栀⼦⼭枝,枝⼦、红栀⼦、栀⼦仁、苏栀⼦,江栀⼦知母知母⾁,肥知母、连母、穿地龙、芪母,苦⼼芦根苇根,芦通、顺江龙,甜根⼦,芦茅根夏枯草夏枯球、夏枯花、乃东、棒槌草,铁⾊草淡⽵叶⽵叶门冬青,迷⾝草、淡⽵⽶,⽵叶麦冬鸭跖草鸡⾆草,⽿环草,⽔⽵⼦、⽵叶⽔草,⽵叶菜,蓝花草寒⽔⽯凝⽔⽯,⽩⽔⽯天花粉花粉,⽠蒌根,栝楼根,⽠楼根黄连王连、⽀莲、川连,元连、雅连黄柏川柏、黄檗,檗⽪,元柏、檗⽊黄芩⼦芩、条芩。
元芩,经芩,腐肠,淡黄芩⼩蘖⼦蘖,三颗针,⼭⽯榴龙胆草胆草、龙胆,地胆草苦参苦⾻,川参、⽜参、凤凰⽖⼗⼤功劳⼟黄柏、功劳叶秦库北秦⽪,苦秦⽪,芩⽪,秦⽩⽪,蜡树⽪⾦银花双花,忍冬花,银花、苏花、⼆花、⼆宝花连翘连翘壳,旱连⼦、空壳,连召,元召贯众贯仲、贯节、药渠、伯药、凤尾草蚤休七叶⼀枝花、重楼,草河车,三层草⼤青叶⼤青,青叶、淡婆婆根穿⼼莲⼀见喜,榄核莲,苦草,⽇⾏千⾥、四⽅草紫花地丁地丁,地丁草蒲公英黄花地丁,⿁灯笼,黄花苗,奶汁草⽩藓⽪北藓⽪⾦荞麦天荞麦,五毒草、开⾦锁⽩蔹⽩蔹根,⽩根,见肿消、猫⼉卵,鹅抱蛋虎⽿草滴⽿草,⽯荷叶,⽼虎⽿,天荷叶,丝棉吊梅败酱草败酱、苦苴红根见⾎飞、长⾍包⾕鱼腥草蕺菜、菹⼦,狗贴⽿,奶头草、臭菜⼟茯苓仙遗粮,冷饭团,⼟苓、过⼭龙、奇粮杠板归三⾓草,蛇见怕,蛇倒退,河⽩草、刺犁头马齿苋长命苋,马齿草,长命菜、五⾏草,长寿菜⽩头翁野丈⼈,⽩头公翻⽩草鸡腿⼉,胡鸡腿,⼟莱、绮⾓草铁苋海蚌含珠,⾎见愁、半边珠、凤眼草,⾎布袋千⾥光九⾥明,千⾥前、黄花草、九龙光、千⾥及、眼明草⽔蓼辣蓼草,川蓼,⽩辣蓼,红辣蓼天葵⼦千年⽼⿏屎,散⾎珠,鸡腿⼟⼤黄吐⾎草、救命王,铁蒲扇律草拉拉藤、⿊草,五⽖龙、葛律草板蓝根蓝靛根,靛根青黛青蛤粉,靛沫花、靛花,兰靛、建黛虎杖活⾎丹,阴阳莲,苦杖、酸汤杆、⼤⾍丈,斑根鸦胆⼦苦参⼦、鸦蛋⼦,鸭胆⼦⼭⾖根黄结、苦⾖根射⼲⼨⼲、乌扇,夜⼲,扁⽵,剪⼑草马勃马疙,灰菇,炮菌,⽜屎茹,地烟、灰包⾦果榄⾦苦榄、天鹅蛋、九龙胆,雪⾥开忍冬藤⾦银藤⼈中⾃中⽩,千年冰,尿⼲⼦,秋⽩霜、溺堑酸浆挂⾦灯。
部分中药的常见处方名滑石:滑石、滑石粉;车前子:车前子、炒车前子、盐车前子;藿香:藿香、广藿香;苍术:苍术、炒苍术、制苍术、焦苍术;桑枝:桑枝、炒桑枝;五加皮:五加皮、酒五加皮;乌梢蛇:乌梢蛇、酒乌蛇;赤芍:赤芍、炒赤芍、酒炙赤药;牡丹皮:牡丹皮、丹皮、牡丹皮炭;玄参: 玄参、蒸玄参;白薇: 白薇、蜜炙白薇;大黄: 大黄、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芒硝:朴硝、芒硝、玄明粉;巴豆:生巴豆,巴豆霜;芦荟:芦荟、真芦荟;火麻仁:火麻仁、炒火麻仁;郁李仁:郁李仁、炒郁李仁;甘遂:甘遂、醋甘遂;大戟:大戟、醋大戟;牵牛子:牵牛子、炒牵牛子;商陆:商陆、商陆根;半夏: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天南星:生南星、制南星、胆南星;白附子:白附子、制白附子;白芥子:芥子、白芥子、炒芥子;旋覆花:旋覆花、蜜炙旋覆花;白前:白前、蜜炙白前;桔梗:桔梗、蜜炙桔梗;前胡:前胡、蜜炙前胡;瓜蒌:瓜蒌、瓜蒌皮、蜜炙瓜蒌皮、瓜蒌子、蜜炙瓜蒌子、瓜蒌子霜;竹茹:竹茹、姜竹茹;竹沥:竹沥、竹油;天竺黄:天竺黄、竺黄;海浮石:海浮石、浮海石;苦杏仁:生苦杏仁、苦杏仁、炒苦杏仁、苦杏仁霜;百部:百部、蜜炙百部;紫苏子:紫苏子、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紫菀:紫菀、蜜炙紫菀;款冬花:款冬花、蜜炙款冬花;枇杷叶:枇杷叶、蜜炙枇杷叶;马兜铃:马兜铃、蜜炙马兜铃;葶苈子:葶苈子、炒葶苈子;白果:银杏、白果;桑白皮:桑白皮、蜜炙桑白皮。
本文转载自/ccvv120。
解表药麻黄〈处方用名〉净麻黄、去节麻黄:发汗力最强,体壮病重者用麻黄:发汗力次之麻绒:发汗力更次之炙麻黄:蜂蜜炙,发汗力次于麻绒,兼有润肺作用,小儿、老人、体弱者多用炙麻绒:蜂蜜炙,发汗力次于炙麻黄,略有润肺作用。
桂枝〈处方用名〉嫩桂枝:幼嫩而香气浓郁者,质佳桂枝尖:细枝梢,长于通血脉,散风寒桂枝木:较粗者,砸去外皮,长于温经通络,解肌发汗力较弱。
紫苏〈处方用名〉紫苏叶:用叶,长于发汗解表。
紫苏梗:用茎,偏于理气安胎。
生姜〈处方用名〉生姜皮:为生姜的外皮入药,长于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证;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
具化痰止呕之功,用于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吐不止等症煨姜:煨用,具有温中止呕、止泻之功。
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呕吐、泄泻等证。
香薷〈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历代医家认为以陈久者为佳西香薷:江西产荆芥【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只用穗):长于祛风解表荆芥炭(炒炭用):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防风炭(炒炭用,长于止血)炒防风:炒用,长于止泻。
软防风:产于关外黑龙江、吉林等地,其枝粗性糯,体软而轻,肉厚而滋润,品质最佳,为道地药材。
口防风:产于河北、内蒙古西部者,品质略次。
青防风:产于山东及河北保定、唐山者,品质次。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产于四川者,质优西羌活:产于甘肃、青海者,质次【处方用名】白芷杭白芷:产于杭州者,•为道地药材川白芷:产于四川者香白芷:气味芳香【处方用名】细辛辽细辛(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质较佳)北细辛:产于东北三省者,为通用正品华细辛:产于陕西者【处方用名】藁本净藁本、香藁本:以身干光净,香气浓郁者为佳川藁本:习惯以四川所产者质量最佳〈处方用名〉苏荷:江苏产,质最佳,道地药材。
薄荷叶:用叶,长于发汗薄荷梗:用茎,长于理气〈处方用名〉牛蒡子(简称牛蒡、牛子)恶实(清以前医籍中的名称,盖以果实有多刺钩之故,也称为大力子、鼠粘子)炒牛蒡子〈处方用名〉蝉蜕蝉退蝉壳蝉衣虫衣虫退金蝉衣(以体轻、色金黄透光,无泥沙者为佳)〈处方用名〉桑叶冬桑叶霜桑叶蒸桑叶:长于清肝明目炙桑叶: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燥咳嗽〈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滁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处方用名〉北柴胡: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甘肃等地;南柴胡: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常用中药别名果实种子类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五味、五味子、辽五味、北五味、玄及、五梅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山栀、栀子、大山栀、黑栀子、黄栀子、支子、山枝、枝子、黄枝、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处方别名:牛蒡、牛蒡子、大力子、大牛子、鼠粘子、恶实、炒牛蒡肉桂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幼果。
处方别名:桂丁、桂子、肉桂子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
处方别名:沙苑、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沙七力芦巴子: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
处方别名:芦巴子、胡芦巴、芦巴、胡巴、胡巴子、苦巴、香草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的种子。
处方别名:木鳖、木鳖子、木别子、木柲子、木蟹破故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
处方别名:故子、川故子、怀故子、故脂、破故子、补骨脂、补骨子、破故纸、婆固脂、盐故子枳具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
处方别名:枳椇、枳具子、木蜜、拐枣、棘枸、白石枣、枳枣、鸡爪梨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
处方别名:女贞、女贞子、冬青子、女贞实、酒女贞、熟女贞毕澄茄:为胡椒科植物荜澄茄的果实。
处方别名:毕茄、荜澄茄、澄茄、碧澄茄、澄茄子大风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种子。
处方别名:大风、大风子、大枫子、丢子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鸦胆、老鸦胆、鸦胆子、鸦蛋子、苦参子、苦榛子榧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处方别名:榧、香榧、木榧、榧实、玉榧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金樱、金樱子、金英子、金因子、金婴子莳萝子: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
处方别名:時美中、莳萝椒、瘪谷茴香使君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使君、使君子、使君仁、川君子、留求子、风稜御史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绒毛诃子的果实。
处方别名:诃子、诃子肉、诃黎、诃黎勒、煨诃子、没食子:为没食子蜂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的虫瘿。
中医药方剂大全中医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积淀着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包含了众多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而且涵盖了很多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四君子汤【组成】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四味药物组成。
【功效】四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无力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二、逍遥散【组成】逍遥散由芒硝、薄荷、广藿香等药物组成。
【功效】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5克至10克,一日2次。
三、安宫牛黄丸【组成】安宫牛黄丸由人工牛黄、雄黄、珍珠等药物组成。
【功效】安宫牛黄丸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3粒至6粒,一日2次。
四、清热解毒口服液【组成】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药物组成。
【功效】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口服10毫升至20毫升,一日3次。
五、六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由生地、山药、牡丹皮等药物组成。
【功效】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9克至15克,一日2次。
六、当归补血汤【组成】当归补血汤由当归、白芍、熟地等药物组成。
【功效】当归补血汤可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医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药方剂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频次。
同时,要了解个体差异和禁忌症,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中医药方剂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方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处方大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中医药的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后开具的药方,包括药物的种类、用量、用法和用时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处方,供大家参考。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中医经典处方之一,主治妇女气血不足所致的诸多病症,如月经不调、经期腹痛、产后血虚等。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组成,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2.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治疗肝郁脾虚型情志失调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情志不畅、胸胁胀满、嗳气、纳差等症状。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胃气的功效。
3. 葛根汤。
葛根汤是治疗风寒表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解表散寒、解毒宣肺的功效。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情志不畅、胸胁胀满、嗳气、纳差等症状。
逍遥散由枳实、木香、香附、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
5. 清热解毒汤。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蕴结证的经典处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滞、热毒内蕴所致的症状。
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芦荟、连翘、地丁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的功效。
以上介绍的中医处方都是中医药中的经典之作,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在治疗相应疾病时具有显著疗效。
但是在使用中医处方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谨慎使用,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医处方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了解,让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