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随想录
- 格式:doc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10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三篇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巴金随想录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一:绝不会忘记我还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成都买过一种“良心印花”,贴在自己用的书上。
这种印花比普通的邮票稍微大一点,当中一颗红心,两边各四个字:“万众一心”和“勿忘国耻”。
据说外国人讥笑我们是“一盘散沙”,而且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所以我们发售这种印花以激励自己。
我那个时候是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我相信了无政府主义,但爱国主义始终丢不掉,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一直受到各种的歧视和欺凌,我感到不平,我的命运始终跟我的祖国分不开。
然而有一点我应当承认:我当时贴了印花,我记住了国耻纪念日,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和五月九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条约“二十一条”,五月七日提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表示接受。
因此当时有两个国耻纪念日),但过了一个时期我就把“印花”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偶尔想起来自己也感到难过:难道我真的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吗?我每自责一次,这个记忆在我的脑子里就印得更深一些。
所谓国耻早已雪尽。
今天的青年并不知道“五·七”和“五·九”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没有忘记,而且我不愿意做健忘的人。
这一年我身体不好,工作较多,很少时间读书。
但偶尔也翻看了几篇青年作者的作品,有的写了他们个人的不幸的遭遇,有的反映了某一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的接触了一些社会问题……总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某一个时期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侧面。
有人讨厌这些作品,称它们为“伤痕文学”、“暴露文学”,说这些作品“难免使人伤悲”,使人“觉得命运之难测、前途之渺茫”。
也有人说:“斗争才是主流”,“写反抗的令人感愤”。
我很奇怪,究竟是我在做梦,还是别人在做梦?难道那十一年中间我自己的经历全是虚假?难道文艺界遭受到的那一场浩劫只是幻景?“_”垮台才只三年,就有人不高兴别人控诉他们的罪恶和毒害。
[随想录巴金小说]巴金随想录巴金随想录篇1:余秋雨作品散文集余秋雨作品散文集1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摘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
《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
《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
《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随想录》的介绍
巴金在1978年开始了《随想录》的创作,历时8年完成。
全书共有150篇,40万字。
涉及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评价、人生价值、道德价值、文化秩序、个人思想感情等范围,形成对旧秩序、旧思想、旧文化的挑战和批判,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痛苦的反思的结晶。
它又一次点燃了人们的心,表达了各阶级潜在的或鲜明的变革要求和感受,因而被人们誉为“讲真话的大书”,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随想录》一共有五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注音下列加点字词。
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解剖堕落
舐犊情深缉毒修葺
编辑。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蒋光灯【摘要】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巴金;《随想录》;语言;质朴美【作者】蒋光灯【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务处,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对四人帮和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流毒进行批判。
巴金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在于“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酬答友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其中有对自身创作生涯的回忆,也有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及“一生的收支总账”,用真话建立批判文革的“博物馆”。
整部书的字数达42万,但是由于其言语整体上充满一种质朴美,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巴金心底的写作意图。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是指散文语言虽然质朴自然,却浑融有味,以平淡见长,以本色取胜的自然美。
其语言虽然质朴,但不是平淡,而是绚烂。
苏轼对语言的质朴美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等阐释,也就是说,虽然文辞平淡清逸,平易质朴,但实际上蕴蓄渊深,意味隽永[1]。
在色彩方面,它不追求浓墨重彩,而追求萧疏清淡。
在运笔方面,未做精雕细刻,或是粗笔勾勒,而是笔随意愿等等。
因此,散文的语言平易自然,素雅清新,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采。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离不开真挚的感情,作家只有深切感受及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被其中所包含的感情所打动后,才能作出好的文章。
随想录名词解释《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化人康有为的一本随笔集。
这本书是其晚年的作品,于1926年在北平创作完成,之后出版发行。
《随想录》共分为两卷,收录了作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前言《随想录》共分为两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随想”这个名词的解释。
随想指的是随意地思考、回想、揣摩。
《随想录》正是康有为通过随意而自由的方式,对社会现象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并记录下来的一套著作。
接下来,《随想录》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思想家: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随想录》中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问题和国家改革的思考。
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病弊和国计民生的忧虑,以及对于未来中国的期望和理想。
2. 政治家:康有为在政治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解,他曾为维新运动的政治改革提出过许多具体措施和理念。
在《随想录》中,他对中国政治现状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设想和建议。
3. 经济学家:康有为对于经济问题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在《随想录》中,他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4. 文化人:康有为是一位文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随想录》中,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以及现代文化的批判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国文化复兴的设想和主张。
综上所述,《随想录》是康有为在晚年的思考和记录的成果,是一本包含了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观点和见解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康有为在晚年时期对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并对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随想录作文随想录作文(精选5篇)《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作者在历史反思与自己省思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高扬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随想录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随想录作文【篇1】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1)《家》、《春》、《秋》,(2)《寒夜》,(3)《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或最喜欢读)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
这可以理解。
《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
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
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
他不只一次说,在“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
”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巴金,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