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评析与启示——以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谈近年全国高考历史卷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作者:朱彩凤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02期摘要:新高考背景下,命题者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功能,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旨在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当前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论文结合全国高考历史卷中的试题分析,针对新高考下历史学科对“立德树人”的考查进行了分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高考全国卷历史立德树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30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在新高考政策下,历史的考查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与历史新课程标准紧密衔接,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
可以说,新高考下历史高考不再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旨在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开展的根本任务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立德树人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国家传承与发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育学家都将“立德树人”当作世界各国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风向标。
同时,立德树人属于完整的培养人才的目标体系,由抽象至具体,由学科的育人目标、教育目的、课堂的教学目标等多层次形成完整框架,这就从侧面呈现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复杂性。
目前,教育目的的角度已达成了共识,也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但是,受到传统化课堂教学限制,并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怎样培养出人才成了当前的教育难题。
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有效解决了该教育难题,并揭示出教育的价值观。
因此,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历史教师就需将核心素养当作切入点,依据全国考高历史试卷的试题中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突出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精神的历史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从而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评析与启示——以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为例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 6年高考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考察。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教育改革指明的大方向,明确要求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笔者从以上两个方面的视角出发,试对全国Ⅲ卷(丙卷)进行分析,并谈一谈对此种大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复习、备考的一些思考。
一、试题分析1、核心素养扑面而来。
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大方面。
今年全国Ⅲ卷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
尤其是作为高考改革“试验田”的第41题(开放性论述试题),这道题所给的材料非常简单,就是一幅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分布图,但内容实际上非常丰富。
首先近代中国自开商埠这个材料对学生来说是耳目一新,在学生的认知中,只知近代中国被迫开商埠,但自开商埠还较少了解。
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综合认知,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与往年给出几种学术观点再请学生予以评价、评析、探讨所不同的是,今年的41题“稳中求变”,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然后论证说明,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表一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情况2、试题视野“立德树人”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具体而言,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要培养出能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要培养出具有爱国,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等意识的现代公民。
体现在这份试卷中,如第24、26题通过考查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第28、30题通过显性或隐性考查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弘扬爱国主义;第32题通过考察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弘扬公民意识;第40题中西古今对比考查社会救济现象与制度,宣扬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同时契合当前“精准扶贫”这个热点;第41题通过近代自开商埠隐性地体现了开放包容、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视野;第46题考查严复的“民智”思想,弘扬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第48题考查蔡元培的校务改革,契合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简政放权的热点。
高考学科核心素养立意时代正式到来——2016年高考全国II卷历史试题评析核心素养,是2015年高考以来,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没有之一!随着2016年高考的尘埃落定,高考学科核心素养立意时代正式到来。
在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2016年全国甲乙丙三卷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在调查了解部分学生答题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全国II卷(甲卷)进行分析评价,并谈一谈对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复习、备考的一些思考。
一、素养立意的高考试卷1、核心素养如约而至。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时代、能力立意时代、素养立意时代之后,于2016年正式进入核心素养立意时代。
统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大方面。
与全国II卷语文作文题显性考查如何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比较隐性。
即便如此,核心素养的气息仍然是扑面而来(详情见表一)。
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
特别是作为高考改革试验田的第41题——即开放性试题,这道题虽然材料来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但内容实际上可以说主要是初中的内容。
通过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图文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的认知,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
与往年给出观点予以评价、评析、探讨所不同的是,今年的41题“稳中求变”,让学生先提出见解,然后论证说明,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表一 2016年高考全国II 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情况题号 考点专题通史 类型核心素养2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汉字 必修三 中国古代史图片型、推理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必修一 中国古代史 比较型 历史理解26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必修二中国古代史 因果型、阶段特征型历史解释2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必修一中国古代史 推理型、常识型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28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 中国近代史推理型、阶段特征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29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的建设)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因果型 、概念型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30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必修二 中国近代史推理型、阶段特征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1 一五计划 必修二 中国现代史推理型、阶段特征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2 雅典民主政治 必修一 世界古代史推理型、阶段特征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33 工业革命的影响必修二 世界近代史因果型、阶段特征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34 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必修二 世界现代史因果型、阶段特征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35 美苏争霸必修一 世界现代史 推理型、阶段特征型、概念型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40 近代以来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迁移问题必修二 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变化类、特点类、原因类、说明类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41 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必修三 中国古代史开放性试题时空观念、史证意识、历史价值观45 晚清军事改革选修一中国近代史特点类、评价类、影响类历史理解、历史解释46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选修二中国近代史概括类、目的类、评价类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47 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选修三世界现代史变化类、原因类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48 郑板桥(清)选修四中国古代史特点类、背景类历史理解、历史解释2、试题分布规律显著。
“陌生中有熟悉,熟悉中又有陌生”——2016年全国课标丙卷评析雷志伟2016年国家考试中心在甲(Ⅱ)、乙(Ⅰ)两卷之后,增加了适用于西南地区的丙卷,即新课标全国Ⅲ卷。
2016年高考历史丙卷坚持学科素养为核心,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较好地实现了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向全国卷的平稳过渡,同时也体现了高考测量选拔的基本功能,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地导向作用。
2016年历史丙卷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特色突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整体上难度相对于乙卷简单。
2016年丙卷试题突出特征如下:(1)试题突出学科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立意的变化,注重对中学历史教学引导作用。
核心素养一词,在当下中学教学和备考中大行其道,很是火热。
纵观2016年全国三套试卷,命制也突出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维度的结合。
如丙卷选择题中出现:“因为”、“根本目的”、“主要原因”、“反映出”等等设问的行动词,从传统的“是什么”转变为“为什么”,注重考察和培养学生通过调动和运用已知的学科知识来解读新的历史情景和现象,既考察了学科主干知识的运用,也考察了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核心素养的立意很好地引导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所以传统上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灌输着“是什么”,而不去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这样不利于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这五大素养根植于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2)试题以大分值呼应社会热点的话题,从历史角度出发,并不刻意回避热点,“于情于理”皆在中学师生意料之中,可谓历史“良心”体现。
如乙卷第40题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察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
甲卷第40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人口迁移的话题。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知识,2014年全国卷Ⅱ第40题已经考察“东北移民”的话题。
明显可以看出,人口问题的考察已经纵向深入,人口压力,人口迁移都是人口热点关注深层次的现实问题。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试题考查成效分析与建议——以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为例概要:本文通过对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进行分析,探讨该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总体而言,该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分析与评价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题干如下:根据下表与你的历史知识并结合所学,判断以上各论述与明清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历史联系,并将①、②、③、④填入表中相应位置。
表中提供了四个论述,分别是:A.15-17世纪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发展停滞; B.17世纪银藏制度出现使广东地方间谋私搜购使经济失去了生命力; C.17-18世纪明清时期实行修禁盐法使盐业得到合理发展; D.18-19世纪棉纺织工业在中原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与论述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能力。
从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该试题试图考查学生在历史知识储备、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方法运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然而,该题的问题在于,仅凭论述与历史时期的对应关系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情况,有时候只要靠直觉就可以得出答案,缺乏对历史事件与因果关系的讨论和推理。
同时,该题的选项有些过于简单直接,没有涉及到更多综合性的历史知识内容,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上的能力,对于类似的题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1.增加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试题中增加对于历史事件与论述之间关系的解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和判断。
可以提供更多的历史材料和信息,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2021年6期246浅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以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II为例付翠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30)一、立足“家国情怀”理念,把握高考立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3]文件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仅反映了当前教育评价系统十分注重学生的“三观”问题,也进一步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向“育人为本”观念过渡的重要突破。
通过观察2020年高考历史学科的全国卷III,不难发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理念深深地体现在历史试题的呈现过程中。
这说明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考查。
同时,通过高考试题的考查,也从中体现了国家希望通过高考从而传达出希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良苦用心。
因此,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就成了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挑战。
二、结合“家国情怀”理念,浅析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试题的考查主要以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口述史料等为依托,借此来考查学生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较少出现单独考查的情况,一般会伴随其他核心素养来考查。
因此,我将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方面,截取2020年全国卷III中较为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一)客观题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考查客观题中“家国情怀”理念的考查不仅体现在题干材料和选项信息中,更为重要的是答题者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第26题中,题干信息“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1]此题主要考查唐代书法家张旭草书的特点,要求学生认识中国草书的审美意趣。
此题的考查过程中就体现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理念中的“文化观”理念,要求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的评析与启示
——以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为例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 6年高考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考察。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教育改革指明的大方向,明确要求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笔者从以上两个方面的视角出发,试对全国Ⅲ卷(丙卷)进行分析,并谈一谈对此种大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复习、备考的一些思考。
一、试题分析
1、核心素养扑面而来。
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大方面。
今年全国Ⅲ卷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
尤其是作为高考改革“试验田”的第41题(开放性论述试题),这道题所给的材料非常简单,就是一幅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分布图,但内容实际上非常丰富。
首先近代中国自开商埠这个材料对学生来说是耳目一新,在学生的认知中,只知近代中国被迫开商埠,但自开商埠还较少了解。
通过图片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综合认知,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与往年给出几种学术观点再请学生予以评价、评析、探讨所不同的是,今年的41题“稳中求变”,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然后论证说明,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表一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情况
2、试题视野“立德树人”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具体而言,要培养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要培养出能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要培养出具有爱国,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等意识的现代公民。
体现在这份试卷中,如第24、26题通过考查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第28、30题通过显性或隐性考查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弘扬爱国主义;第32题通过考察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弘扬公民意识;第40题中西古今对比考查社会救济现象与制度,宣扬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同时契合当前“精准扶贫”这个热点;第41题通过近代自开商埠隐性地体现了开放包容、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视野;第46题考查严复的“民智”思想,弘扬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第48题考查蔡元培的校务改革,契合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简政放权的热点。
总之,全卷流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公民气息,准确完整地体现了主流价值观。
二、“两驾马车”驱动下的高考复习
通过综上的分析,当下和今后的高考必将是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时代。
可谓是“两驾马车”在驱动。
通过高考所反映出来的复习备考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是令人惊讶的。
例如学生历史常识、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的匮乏、时空观念的错乱、概念的模糊化、知识的碎片化和歧义化、思维的单一化、误区化等等甚至包括老师个人学养的不足与价值观的偏颇。
为了更好地适应“两驾马车”的驱动,在此提出对于高考复习的些许建议。
1、复习着力点:从知识为本到素养为本
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主讲,搭建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复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真正的参与对知识、能力、素养的体验。
尤其是要多加训练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与提取能力,包括文字、图片、表等多种类型。
要精选史料,深度分析解读,能形成观点碰撞,擦出火花那就更佳。
2、复习内容:从关注教材和题海到关注生活和社会
(1)关注命题者的学术成果
适当关注命题者的学术成果,包括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观点等,对高考的复习备考、核心素养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
(2)关注社会热点
高三的学习不需要和社会隔离,反而需要关心社会热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辨,从多元史观,从不同角度去认知领悟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功能。
3、复习安排:从注重进度到注重效度
过去整个复习模式主要是三轮复习,快节奏地梳理知识和高强度地练习测验。
如今,“两驾马车”驱动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必须要处理好进度与效度的关系。
一节课不应该再追求完成了多少知识点的梳理,做了多少道习题,转而应该追求一堂课实现了多少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传递。
唯有兼顾进度与效度,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方能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