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口中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面临着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监护,因此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教育、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难。
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对教育和未来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
此外,留守儿童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等现象。
他们的学习环境质量较低,教育条件有待改善。
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许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焦虑、孤独、自卑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援助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同时,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并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者监护人因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导致儿童长期独自在家生活的群体。
他们面临着情感疏离、教育缺失、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匡助。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
我们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将问卷发放给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要求他们如实填写相关信息。
三、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涉及100名留守儿童,年龄范围在6岁至16岁之间。
其中男性留守儿童占60%,女性留守儿童占40%。
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村和城市。
四、调查结果1. 家庭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家庭普遍存在经济难点和单亲家庭的情况。
约有70%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且有近30%的留守儿童是由单亲家庭抚养。
2. 学习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普遍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0%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不佳,存在学习成绩下滑、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
其中,语文和数学成绩下降的情况最为明显。
3.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0%的留守儿童存在情感孤傲、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他们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长期处于情感空虚的状态。
4. 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隐患,如独自在家时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受到网络欺凌等。
此外,他们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容易成为不法份子的目标。
五、问题分析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问题分析:1. 经济难点和单亲家庭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
2. 学习成绩下滑和缺乏学习动力,可能是由于长期缺乏监督和指导。
3. 情感孤傲、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与长期独自在家生活有关。
4. 安全隐患和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伤害。
六、建议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1. 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经济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者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或者监护人共同生活,而在家乡或者他处寄宿亲戚、邻居或者学校宿舍等地的未成年人群体。
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关爱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等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自查报告是必要的。
二、自查报告目的本自查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自查内容1. 家庭情况调查:留守儿童需要填写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姓名、职业、工作地点等基本信息,以及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关系等情况。
2. 学习状况自评:留守儿童需要自评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可以附加说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3. 心理健康自查:留守儿童需要自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可以附加说明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和困扰。
4. 社会参预情况:留守儿童需要自评自己的社会参预情况,包括参预集体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可以附加说明自己对社会参预的期望和需求。
四、自查报告填写说明1. 填写方式:留守儿童可以选择在线填写或者纸质填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填写方式。
2. 信息保密:填写过程中,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将被严格保密,惟独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才干访问和使用这些信息。
3. 真实填写:留守儿童需要真实填写自己的情况,不要故意隐瞒或者歪曲事实,以确保自查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 补充说明:留守儿童可以在自查报告中补充说明自己的特殊情况、需求和建议,以便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和关注他们的问题。
五、自查报告结果和应用1. 结果汇总:相关部门将对留守儿童的自查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问题状况。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1.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教育问题,包括学习成绩不稳定、缺乏学习动力等。
他们通常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的教育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发展受到限制。
2. 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着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问题。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人际交往问题:留守儿童在与家人的长时间分离后,与同龄人和社会的交往能力较差。
他们缺乏与人的沟通与交流经验,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问题。
原因分析:1. 城乡差异:留守儿童多出生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城市打工,导致留守儿童成为城乡差异的产物。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没有足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支持。
2. 父母工作压力:父母为了支撑家庭经济而到城市打工,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艰难的生活条件。
他们往往无法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无法充分履行教育和照顾的责任。
3. 社会支持不足: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关注和保护他们的权益。
缺乏社区和学校的关爱和支持,使得留守儿童更加孤立。
4. 教育观念不足:部分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传统观念深根的问题。
这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5. 学校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师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匮乏。
他们无法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育关怀,导致学业发展受限。
解决方案:1. 政府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和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资源,修建更多优质的学校和教育设施。
2. 家庭陪伴: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与孩子沟通交流,共同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心理健康支持: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服务,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而长期独自生活或与其他亲属居住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可能存在身心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我们进行了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二、调查目的本次留守儿童自查报告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教育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留守儿童自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生活状况、教育情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2.访谈:我们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团队,深入留守儿童所在地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通过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包括家庭关系、教育资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3.数据收集:我们还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如留守儿童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心理健康问题的统计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客观的参考和分析依据。
四、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以下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情况和问题:1.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普遍存在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现象,导致他们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
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亲属关系紧张等问题。
2.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饮食不规律、缺乏照料和照顾、缺乏安全感等方面。
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不够卫生,居住条件较差。
3.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他们可能面临着学校辍学、学习困难、缺乏学习指导等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没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力。
4.心理健康: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一)调研报告:留守儿童教育情况一、研究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或城市寄宿亲戚、乡邻、家政等人照顾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0份。
调查对象包括留守儿童、父母、教育工作者等各相关群体。
三、调研结果1. 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根据调查结果,超过60%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一般,学习成绩相对较低。
他们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教育指导,无法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激励,较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厌学情绪。
2. 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因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教育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父母的缺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缺乏学习资金支持,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等。
3. 留守儿童的性格与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其中表现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孤独、沉默寡言、依赖性强等。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自卑,缺乏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需求留守儿童教育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加强与父母的联系。
四、结论与建议1. 家庭教育的加强:应鼓励父母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例如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沟通和联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 加强学校教育的支持:学校教育应为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
3. 社会组织的介入:政府和社会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以上为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2023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优秀模板5篇)2023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第1篇一、活动目的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素质等方面,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就留,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增加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能力。
二、活动前期准备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他们或是被交付给爷爷奶奶抚养,或是跟从父母到处流浪。
从此,他们的生活比其他普通孩子少了许多,也多了许多。
现在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导致了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
这些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或忙于工作,他们大都由祖辈或亲戚照顾,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
面临着安全失保、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存、保护与发展。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缺陷,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又使他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他们以后的发展真的很令人担忧。
于是,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头脑风暴,想该怎么办,在哪里进行,如何进行,当然也从网上面借鉴了一些经验。
于是在准备差不多时,属于我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之旅也要开始了!我从弟弟那得知杨兴宇是留守儿童。
他和他奶奶在家,父母在外务工。
三、活动过程第二天早上,我就去了杨兴宇的家里。
他奶奶已经上山干活了,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才放心地出去了。
于是,我就和他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
我主动和他说话,他好像没听到似的,脸上一片茫然,眼睛盯着电视。
万事难开头,我下定决心,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要让他活泼开朗起来,要让他的小脸上洋溢着小孩子应该拥有的可爱笑脸。
慢慢的我就和他聊起来了,我问他的年龄,他在哪里上学,以及关于他父母的一些问题,他的回答很是被动,让我不禁想到他平时肯定很少与别人沟通吧。
后来我问他想不想他爸爸妈妈时,他的声音哽咽了,只看他呆呆地望着电视。
他一定很想念他的父母吧!唉!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孩子,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吧!我又问了好多关于他学习上的一些琐碎小事,并且和他说了一些我的成长的故事,告诉他要坚强,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我们要更坚强。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用5篇)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用5篇)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最后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写进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1、调查的意义和目的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
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枯燥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2、调查过程我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村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向村里的老人,同学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到学校去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
3、基本情况与分析3.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
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
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
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
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
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等不良行为。
3.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管理缺一不可。
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随着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产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家中的学生。
我们称之为“留守学生”。
随着国家对农民工限制的进一步解除,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会更显迫切。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
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
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一、基本情况:旧县中学遭水灾后,与太平二中并校迁址到占地68034平方米的新校区;现有专职教师40人,12个教学班,826名学生。
留守学生数274人。
二、存在的问题:1、教育力量分散。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
留在家里的人员,不得不承担更加繁重的农业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留守孩子的行为、生活,特别是学习。
少了约束和教育,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矫正,时间一长形成恶习。
2、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更有甚者无人监护,让他们得到了太多的“自由”。
这些老人们只是被动地承担起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轻“教”、细“养”粗“教”或只“养”不“教”的现象十分严重。
过分迁就孩子、保护孩子,而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外出务工的家长给孩子寄回来的主要是财物,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爱。
3、教育方法简单。
一部分留守家长有溺爱和偏爱的倾向,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
出了问题又是简单粗暴,动辄拳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纵与不管。
他们中一些人早出晚归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来往,沾上小偷小摸恶习。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者监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离开家乡,在外地或者外国工作,留下未成年子女在家乡生活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困境。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匡助政策和措施,我们进行了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教育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三、调查方法1.问卷设计: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个人信息、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卷,共计30个问题。
2.问卷发放:我们通过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将问卷发放给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
3.数据采集:我们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子细整理和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绘制了相关的图表和统计结果。
四、调查结果1.基本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共有1000名留守儿童参预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占50%,女性占50%。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岁至16岁之间。
2.家庭背景:大部份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或者外国工作,惟独少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乡工作。
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由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照应。
3.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相对较为难点。
他们的生活环境多为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贫困。
部份留守儿童存在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等问题。
4.教育状况: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关爱。
部份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学习动力。
5.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份留守儿童存在焦虑、孤傲、自卑等心理问题。
五、问题和需求分析1.教育需求:留守儿童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关爱,包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
古路口中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时间:2015年9月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古路口中学调查方法:班主任调查、走访、访谈调查报告一、基本概况我校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
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
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我校有10班322个学生,其中就有173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有一半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调查报告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
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
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
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
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十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
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
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
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
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
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
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
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
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
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5%,良好的不到35%,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4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7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
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
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
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
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
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
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现象。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
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
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
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
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
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
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调查报告三、思考与建议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落实措施。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马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并及时更新。
2.完善建立寄宿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餐饮管理、控辍保学等相关工作制度,满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需要。
3.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其他活动场所,加强关爱服务。
4.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对特殊困难留守儿童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5.注重家校联动,定期开展家访,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经常沟通联系。
6、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