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常见用药误区与特殊人群用药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00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692020年 第30期引起上火导致便秘,还是要少吃。
杏、杏仁要忌吃,桂圆、巧克力不宜多吃,不宜喝咖啡,酒不能喝。
还有些孕妇会偷偷的去吃羊肉串、麻辣烫等食物,外面的餐馆的食物,调料放的多,像花椒、八角、桂皮、五香粉等,这些热性调料容易引起便秘,要少吃。
孕期要少食多餐、营养均衡怀孕后,要注意营养搭配,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能够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的需求。
有的孕妇爱美,怕身材走样,含脂肪或热量高的食物就不吃,只吃些蔬菜和水果,这样很容易使母婴都缺乏营养,还可能会出现早产、胎膜早破感染,母体会贫血、低血糖,生产时会难产、产后出血多等。
而担心孩子营养不足而过度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则会导致营养过剩,使胎儿过大,生产困难等。
所以,要合理的安排饮食,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
孕期早上可以吃一些牛奶或者小米粥,吃个鸡蛋和包子,少量的坚果,早餐清淡些;中午可以吃鱼、肉、蛋、奶、豆制品、水果和蔬菜、主食和汤类食物,午餐丰富些;晚上吃些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主食加上蔬菜,还有粥,少吃油腻的。
在孕中期可以再添加一些海带、虾皮等补钙的食物,孕晚期添加一些猪肝、木耳、紫菜等食物。
孕期多吃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叶酸,像苹果、猕猴桃、香蕉、芒果、金桔、圣女果等。
产妇产后的饮食搭配产后一周:辛苦的孕育过程,终于顺利生产,产妇在生产后,身体虚弱,消化功能也会有所下降,这时需要吃些流食,像大米粥、小米粥、鸡蛋汤、软烂的面条等,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不仅起不到催奶的作用,很可能还会使奶水堵塞。
产后两周:产妇生产第二周后,可以吃些催乳的食物,像猪蹄汤、鲫鱼汤、红萝卜玉米排骨汤等,还可以吃些蔬菜和水果,水果可以蒸一下,食用蔬菜和水果还能有效的预防便秘。
产后三周:在第三周,可以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鸡蛋、牛奶、肉类、动物肝脏、坚果类食物,可以做猪肝菠菜汤、猪肝炒油菜,荤素搭配,给产妇补血和维生素。
选择用药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一些特殊情况来考虑用药的选择和剂量。
这里介绍对于老年人、小儿、孕妇及肝、肾功能不良者的用药原则:1?.老年人用药的原则: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因此,老年人用药与成年人比不仅存在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变化。
只有在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生化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药物治疗。
( 1?)药物的正确选用:在明确诊断之后,首先考虑使用药物的利弊,权衡得失。
有一些疾病对老年人是不必用药的,如轻度、轻度糖尿病,一般可以采用饮食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
年轻人适合的药物,老年人不一定适合,如苯海索、巴比妥类等。
对于感染性疾病,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
( 2?)剂量的选择: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剂量为成人剂量的3 / 4?。
实际上有些药物(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应当是成人剂量的1 / 2?或1 / 3?为起始剂量。
老年人用药剂量原则上应由小到大,以求找到最合适的剂量实行剂量个体化,如抗高血压药、抗药等。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要特别注意治疗的疗程,防止用药时间过长而发生二重感染。
( 3?)重视老年人的依从性:老年人按医嘱服药,提高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老年人常常忘记服药或服错药。
一方面医护人员应耐心向老年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剂量和疗程,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应选择适合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剂型,还应取得患者家属的协助监督和配合,这对长期用药的老年人尤为重要。
2?.新生儿、小儿用药的原则:( 1?)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 2?)避免使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敏感的药物:新生儿和婴幼儿脑膜通透性较高,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少,易发生药物中毒。
如吗啡、呱替咙易引起呼吸抑制;四环素、糖皮质激素使婴幼儿脑脊液压力增高;链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前庭神经不可逆损害,造成永久性等。
( 3?)避免使用造成对肝、肾功能有害的药物: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但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差,在应用利尿药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社区常见用药误区与特殊人群用药原则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周希瑜(二OO八年十二月)引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它所承载的将不再只是看病、卖药、打针的传统服务模式,而是涵盖着医疗、药学、护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卫生宣教、疾病防控等工作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
基于社区用药的特殊性,用药安全值得特别重视与关注。
这里我将从如何合理用药、常见用药误区及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与大家共同讨论。
药物的基本作用尽管药物品种繁多,其作用表现形式不一,但从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角度看,不外乎是兴奋与抑制两种形式。
兴奋作用:如血压的升高、由昏迷至苏醒、心脏的抑制到复苏等。
抑制作用:血压的下降、血糖的降低、痉挛的解除、过速心率的减慢等。
化学治疗:指通过药物杀灭和抑制寄生性生物及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有利于人体发挥抗病能力,达到康复目的的治疗方法,此类药物称“化学治疗药物”。
一、怎样做到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地使用药物。
WHO提出合理用药的标准如下:1、处方药应为适宜的药物;2、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日数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1、充分认识药物作用的二重性:不可否认,无论是住院或非住院病人,除手术、放疗以外,绝大部分疗效来自药物治疗。
而不合理用药,轻则延误治疗,重则危害病人,酿成医疗事故。
用药时应力求:治疗作用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
2、药源性疾病:可视为“二次伤害”,它和医院交叉感染及耐药性一样,已成为医疗领域的三大困扰之一,应予重视。
如氯霉素致再障,庆大霉素听神经损害。
有资料显示:约五分之一的肝脏疾患由药物引起。
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与药源性损害有关的约250余万人。
住院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00~1000万人。
目前,我国有残疾人5000万~8000万,其中1/3为听力残疾,其60%~80%与使用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尤其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有关。
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目录一. 老年人 (2)1. 定期复查肝肾、心电图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2.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相互作用或混淆。
(2)3. 注意药物的口服时间和用量,以免影响药效或增加患者负担。
(2)二. 儿童 (2)1. 根据医嘱确定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药物。
(3)2. 避免过长时间的使用药物。
(3)3. 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用药的差异。
(3)三.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3)1. 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3)2. 尽量避免使用未经临床验证的新药。
(4)3.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4)4. 避免使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4)5. 尽量避免使用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
(4)四. 患有慢性病或过敏体质的人 (5)1. 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5)2.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5)3. 注意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5)4. 尽量避免使用已知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5)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慢性病或过敏体质等人群,他们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问题。
以下是一些用药安全的注意事项:一.老年人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慢,易发生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
因此,在老年人用药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定期复查肝肾、心电图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缓,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滞留增加,达到了对身体有害或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的程度。
因此,老年人应该定期监测生理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相互作用或混淆。
老年人常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来治疗其患有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然而,多种药物的同时使用会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副作用的出现或药效降低,甚至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反冲力这个题目看来简单,内容熟悉的朋友也了解。
但药师转变职能我们应该如何去药学服务?病人需要的我们怎么样的药学服务?我们可以为他们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即是如何全面深入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问题。
全程化药学服务包括用药前的宣传、教育;用药过程中的顾问、监测及用药后的监测与评价。
其特点包括:(1)广泛性,即任何药物治疗过程(预防性、治疗性、恢复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2)服务内容,由单纯的治疗发展到预防、保健、康复、治疗;(3)服务模式,不再等病人上门,等病人病人提问,而是主动服务,甚至走出医院的围墙,走到社区,走进家庭;(4)服务对象,由患者扩大到公众与患者。
比较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后者扩大了药师的工作范畴,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影响药品治疗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病人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其中药师是药品使用质量等药学服务方面的最后一道安全卫士,地位十分重要。
这种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我们职责、岗位所决定的。
药学服务核心是合理用药,保证医生选药合理、护士、病人用药正确。
由于多数用药是病人自己使用,消除病人用药误区显得重要。
防止有些人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是我们药师责任和义务。
因此,药师应该主动对病人的用药,进行教育用药使病人走出误区,正确用药,形成有特色咨询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病人需要的。
我从用药的心理误区、特殊人群用药误区、不同疾病用药误区三方面说明用药教育与病人用药误区重要性。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1.文化因素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
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
科普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小科普据相关调查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吃错药”而入院治疗。
药物具有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但由于很多人服药剂量、方法、时间不正确,或者不知道服药的注意事项等,不仅不能发挥药物的效果,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威胁生命。
所以说,用药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用药,合理用药是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
一、什么是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需要在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基础上服用药物。
人们总说是药三分毒,合理使用药物能够有效地防治疾病;而反之,轻则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疾病治疗时间,重则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来避免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如何做到合理用药?首先,需要学会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我们在药店购买药品时,经常会听到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字眼,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两种药物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处方药就是需要执业医师的处方才能够调配、购买与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物则不需要开具处方,患者可自行判断、购买与使用。
与处方药相比,非处方药药效更加明确,临床应用时间更长,且不良反应较少。
非处方药又可以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处方药只能够在配有执业药师或以上药学专业人员,同时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社会药店及医疗机构药方购买,可通过药品宝藏和上底色为红色“OTC”标志来判断。
乙类非处方药可在除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在经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零售,乙类非处方药的“OTC”标志底色为绿色。
第二,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通常,药品说明书上主要记录有药品名称、适应症、成分、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这些内容为用药提供指导,因此,需要在用药前认真阅读。
尤其是适应症、禁忌、用量等,如果存在不明确的内容,需要及时咨询医师,避免带来隐患。
第三,处方类药物服用时需要严格遵照医嘱,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