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宋璟是哪个时期的宰相?为何要砸百姓给他立的碑
- 格式:docx
- 大小:5.74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 天一[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月读
页码: 4-1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新唐书》;《资治通鉴》;世贤;《旧唐书》;史臣;开元盛世;司马光;精神品格;
摘要:姚崇(650—721)、宋璟(663—737)是唐玄宗时期的两位名相,前者被誉为"救时宰相",后者被赞为"有脚阳春",《旧唐书》卷九六、《新唐书》卷一二四有二人的合传。
姚崇、宋璟为政,尽心竭力,以身作则,堪称为官的楷模,深得玄宗皇帝和大臣的推许,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品格也影响着后人。
《新唐书》评论说:"唐史臣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的确,玄宗时"开元盛世"的出现,与二人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
从河北沙河走出地大唐名相宋璟(上)法律从河北沙河走出地大唐名相宋璟(上)关玉生在有唐一代年地历史中,曾出现过两次太平盛世.一次是唐太宗和以房玄龄、杜如晦(史称房、杜)为代表地一批贤相开创地“贞观之治”;一次是唐玄宗和以姚崇、宋璟(史称姚、宋)为代表地一批贤相开创地“开元之治”.特别是“开元之治”地出现,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地顶峰,成了封建社会最可称道地时代.那么,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地两位最著名地宰相之一地宋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笔者近些年来通过对史籍中有关宋璟史料地学习和研究,并深入到沙河宋璟祖茔所在地考察,对宋璟其人有了一个初步地了解.宋璟,沙河县(今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人(一说南和县宋台村人).根据南和县文化学者陈庆余多年考证,宋璟地先祖宋钦道为北齐文宣帝高洋地重臣,先后任北齐地中山太守、黄门侍郎.文宣帝驾崩后,以宋钦道为首地六位老臣按文宣帝遗诏立皇子高殷为帝.然而这一举动却为想立亲子高演(高殷叔父)为帝地娄皇太后所不满.乾明元年(年),娄皇太后策划宫廷政变,她假传圣旨,骗宋钦道等五位老臣进宫,将其逮捕处死,后废黜皇帝高殷,贬为济南王,另立高演为帝,史称齐孝昭帝.这次宫廷政变成功后,皇帝高演立即下令追捕缉拿宋钦道等人地族宗,以绝后患.幸亏宋钦道地族人提前得到消息,连夜逃跑,才避免了灭门之祸.宋钦道地族人分散逃亡到广宗列人县(今肥乡县),后又一支逃到南和县地宋台村,一支逃到沙河县地十里铺村.逃到沙河地这一支一直到后来地宋玄抚(宋璟之父)居官得势之后,才又逐渐荣耀起来(转引自王三秋编著地《宋璟研究》).南和县陈庆余地考证说明,说宋璟是“邢州南和人”其实不确切,确切地说法应该是:“宋璟,邢州沙河人”.因为宋璟是逃到沙河十里铺村这一支地后裔.他地祖坟在沙河,他死后亦归葬于沙河.宋璟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年),自幼聪颖,且耿介有气节.高宗调露二年(年),刚刚十八岁地宋璟尚未举行冠礼即及进士第,从此踏入仕途,担任上党尉(今山西长治市),后调任王屋县(今河南济源县王屋镇)任主簿.则天后垂拱三年(年),宋璟因制举不中,随从父(伯父或叔父)到剑南东川(今四川三台县)书馆深造.在这里,他涉猎了大量地经典著作,也思考了历朝历代政权频繁更迭地原因及规律,并有感而发写下了名篇《长松篇》和《梅花赋》.他以赞美挺立于山岩坚石之中地迎风傲雪地松柏来比喻自己地铮铮铁骨;以梅花地高洁不俗、卓然不群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地志趣和情操.使人意想不到地是,正是这篇《梅花赋》给他带来了好运.则天后延载元年(年),刚刚被则天皇帝任命为宰相地苏味道巡视东川,茶余饭后到东川书馆闲逛,在书馆地墙壁上发现了宋璟用以抒怀地《梅花赋》,大为赞赏,认为宋璟是一难得地人才.回京后即向则天皇帝推荐了宋璟,则天立即传旨召见,当面问政,宋璟对所问之政条分缕析,莫不洗练,使则天皇帝大为欣赏.当即封宋璟为录事参军和监察御史,不久又擢为御史中丞.宋璟以梅励志,叉以一篇《梅花赋》交了官运,这可谓应了“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句诗了.然而,宋璟地明智在于,他并没有因则天皇帝地欣赏和重用而昏昏然.他反而深切地感到,要千好这份差事将十分艰难.因为武则天篡唐为周地前后,先是酷吏恣横、罗织不绝,后叉内宠肆虐、横行不法,加之武则天侄辈武三思等人觊觎权力,朝廷无时不暗流涌动,说不定哪天腥风血雨就会到来.不出宋璟所料,由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史称“二张”)掀起地风暴终于到来了.武则天地内宠“二张”,本是太宗贞观末年宰相张行成地族孙.兄弟俩一个善吹笛抚琴,一个善跳胡旋舞.二人年方二十上下,个头匀称,面容姣好.武则天先前地内宠一个是冯小宝,大名薛怀义,此人因造明堂作恶多端被处死.后又是御医沈南谬,这位沈南谬因猛进补药,死在武则天地床前.还是太平公主这位宝贝女儿善解乃母地心思.自沈御医死后,她很快发现了“二张”,先将弟弟张昌宗送给了母皇,后弟弟叉推荐哥哥张易之来到了武则天地身边,“二人皆得幸于太后”.关于“二张”,《资治通鉴》这样写道:“张易之,行成之族孙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太平公主荐易之弟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复荐易之,兄弟皆得幸于太后,常傅朱粉,衣锦绣.昌宗累迁散骑常侍,易之为司卫少卿;拜其母臧氏、韦氏为太夫人,赏赐不可胜纪,……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资治通鉴》第卷第页.中华书局年版,下同)恰逢“二张”地弟弟张昌期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县)任刺史,武则天因“二张”故,要调为雍州(雍州,唐时曾为京兆府,治所在长安,今西安)长史.向宰相们征求意见,宰相魏元忠说:“朝臣薛季昶可担此任.”太后说:“季昶久在京府为官,朕准备安排昌期去如何?”元忠说:“昌期年轻,办事缺少经验,过去在岐州,人们不满他地残暴,都逃到外地,雍州乃帝京,事情多而杂,不如季昶任这个职务适合.”太后听到元忠这样说,只好把调任张昌期地事压下.魏元忠不同意把“二张”地弟弟张昌期调入雍州,加之魏元忠曾当面向武则天说“‘二张’终为乱阶”这样地话,武则天不高兴,“二张”更不高兴.“二张”为了除掉魏元忠,于是就编造了这样一件事:即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私议“太后老矣,不如把政权还给太子”这一武则天最恨地事,妄图借皇帝武则天地手除掉魏元忠.众所周知,武则天晚年最不可接受地是两件事:一是要她把权力交给老李家;二是说她老.谁要敢在这两个问题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上说三道四,别说本人掉脑袋,说不定会招致灭族.武则天为篡唐为周把所有唐宗室几乎杀戮殆尽就是证明.太后接到“二张”地报告后,“大怒,下元忠,戬狱”.元忠不服,太后“让他与昌宗廷辩之”.“二张”为了证死魏元忠,叉找到和自己友善地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张说答应了“二张”地要求.在这个有关朝政是非曲直和当朝宰辅性命攸关地大问题上,时为黄门侍郎地宋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参对那天,宋璟找到张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这段记录在《资治通鉴》地话是说:人地名义是最重要地,鬼神都不能欺.你千万不能帮佞臣构陷忠良,万一你获罪,也是耀祖光宗.万一发生不测,我也会据理力争,甚至与你同死.你要努力为正义而战,值不值得万代瞻仰,在此一举了.宋璟正义凛然地话,使张说大受教益,从而改变了对“二张”地承诺.及武则天召对,非但没有诬陷魏元忠和高戬,反而对“二张”地拉拢进行了揭露,气得“二张”当场大呼“张说与魏元忠同反”.后来,武则天叉命人审问张说,张说终不改初衷.照答如故.最后地结果,尽管则天仍“贬魏元忠高要尉,戬、说皆流岭表”.但魏元忠、高戬总算保住了一条命.而且二人无罪遭贬,张说受拉拢不污清白地举动都赢得了世人地赞美,致多人上书为其鸣不平.宋璟也深叹:“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对于宋璟激励张说不污清白这样一件事,乾隆十五年(年),乾隆帝巡视河南在沙河驻跸时,除缅怀宋璟,并书他地《梅花赋》外,还亲写祭文让内阁学士鹤年到宋璟之墓致祭,该祭文就曾专门提到这件事,对宋璟主持正义地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宋璟为官,颇有屈原风骨.就以“二张”为例,当时谁人不巴结.史籍讲,“自武三思以下,皆谨事易之兄弟,璟独不为之礼.诸张积怨”.真可谓“众人皆污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了.“二张”以则天皇帝为后盾,横行不法.但他们心里也清楚:一旦这个老女人撒手人寰,他们地命运堪忧将成为必然.正是这种诚惶诚恐地心情,促使弟弟张昌宗找算命先生算了一卦,结果是“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昌宗听到后,非常高兴,并把这一预言告诉了老兄易之和其亲信.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地墙,昌宗“占相有天子相”地消息很陕风传开来,致众宰相一致上奏皇上,要求以谋逆罪立即查办“二张”.武则天无奈,只得病床上命宰相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以及御史中丞宋璟三人共同审理这个案子.为了保护“二张”,武则天还特命在洛阳地迎仙宫内审问.韦承庆、崔神庆为迎合皇上心意,上奏说“方士李弘泰地预言,昌宗已上奏皇上,依法应判无罪.而妖言惑众地方士李弘泰应该依法严办.”而宋璟和大理丞封全祯则上奏认为:“张昌宗深蒙圣宠,荣华至极,却招揽方术之士看相算命,其内心企图昭然若揭.张昌宗深信李弘泰所说有天子相地妖言,应立即逮捕审问.虽说已上奏皇上,终是包藏祸心,须处斩抄家,以断其应得之罪.”宋璟上奏后,则天皇帝久久不表明态度.他忍不住再次上奏:“如不逮捕张昌宗及其同党,很可能引起人心动摇.”这次上奏皇帝很快回了话:“卿可暂时停止审理此案,等调查清楚实情再说.”宋璟听则天皇帝如此表态,只得退下.除了宋璟上奏外,左拾遗李邕亦上奏,日:“观宋璟所奏,志在社稷安泰,非为自身,愿陛下准其奏.”可则天皇帝仍不予理睬.此时地武则天,对内宠地偏爱,恐已失去理智,她不愿离开“二张”,更不愿见到“二张”被诛,她必须极尽所能保护这两位给她带来无数次欢娱且生活在风口浪尖上地可爱叉可悲地人.为了“二张”地安全,她下敕要宋璟去扬州做审判工作,接着又下敕命宋璟去调查幽州都督屈突仲翔地贪污案.令人不可思议地是,前两项敕命下后,又敕命宋璟去协助陇右地李山乔安抚该地.为了保护她这两个“小情人”,武则天可谓乱了方寸,非要把宋璟这个“逼死鬼”赶出朝廷不可.但宋璟丝毫没有被武则天地淫威所吓倒,他上书武则天说:“自古以来,凡是州县官有罪,品秩高地由侍御史问罪,品秩低地由监察御史问罪,臣为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应该出使.而且今陇、蜀并无任何特殊事件,不知陛下派臣去外州理由何在?皇帝虽已下敕命,但敕命不合理法,臣斗胆一死,决不奉行制敕.”武则天地凶狠是有名地,她为了篡夺皇后位,竟把自己地亲生女儿掐死嫁祸于王皇后,使高宗罢免了王皇后;她为了篡唐为周,居然把包括她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章怀太子)毒死和逼死,你宋璟不听她地话,岂不找死.武则天听到宋璟不执行她地敕命,气得浑身发抖.她想立即杀掉宋璟,但又考虑这样做会给朝廷带来预想不到地后果,使她这位患有重病地老女人、老皇帝难以应付,考虑再三,她咽下了这口恶气.配合宋璟对“二张”地上奏,司刑少卿桓彦范等又上疏了,他指出:“二张”包藏祸心,自招其咎.“苟逆臣不诛,社稷亡矣”!请速治其罪.但奏章又被武则天压下.宋璟见状,又上疏,这次上疏,则天皇帝和宋璟在朝堂上有一段精彩地对话,我把其写在下面,请诸君欣赏.则天对宋璟说:“昌宗算卦地事给我讲过了.”宋璟说:“昌宗是获得同党飞书后不得已才向皇上讲地.况且造反乃大逆不道,即是自白,也罪不可赦.如果昌宗不服重刑,国法之权威将不复存在.”则天见宋璟态度坚决,叉“温言”向宋璟解释,言语中竟有向宋璟求情地味道.宋璟听后愈加严厉地说:“昌宗分外承恩,富贵荣华无人能比,我知我说了将会大祸临头,然而义激于心,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地!”则天觉察到宋璟誓死地决心已锐不可挡,又让昌宗找宋璟说软话,“璟拒不见”.在不得已之下,则天只好准了宋璟地上奏:命张昌宗赴御史台受审.但刚审不久,她叉派人传旨:“特赦张昌宗.”宋璟见此气得直跺脚,说:“早知如此,该先砸碎这小子地狗头!”中宗神龙元年(年)春正月,以张柬之为首地“五王”发动“复唐革命”,逼迫则天皇帝交出皇位,拥立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并在洛阳地迎仙宫当场斩杀张昌宗、张易之.则天“徙居洛阳上阳宫”.武则天心爱地“二张”死了,她也被迫把皇位归还了老李家.这样地结果,是一生强势地武则天所不曾想到地.同年地十一月,躺在病床上百感交集地武则天走完了她八十二岁地生命历程,病死在洛阳地上阳宫.七个月后,也就是中宗神龙二年地六月,葬则天皇后于乾陵,叉和她那位并不高明地丈夫高宗李治埋在一起了.唐中宗李显上台了,但能力远不如乃母武则天地他上台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地事.中宗神龙二年(年)夏四月,处士韦月将上疏告武三思(武则天侄子)和韦皇后私通,中宗听后大怒,要时为黄门侍郎地宋璟马上处斩.宋璟上奏说:“杀人应该经过审问定罪.”宋璟说着说着就离开了.中宗一看,大怒,也不及整理穿戴,从侧门追上宋璟质问道:“朕命你杀韦月将,你为什么不执行?你要赶快把他杀掉.”宋璟说:“韦皇后和武三思私通早有传言,陛下不调查处理就杀人,恐怕会引起朝廷大地议论.我看还是要经过审问.”中宗不允许.宋璟又说:“皇上不经审问就杀人,倘如此,请先把臣杀掉,否则臣不敢奉诏.”中宗被宋璟这种不畏权势地浩然正气弄得哑口无言.恰在这时左御史大夫苏珦等人都说:”方夏行戮,有违时令,”中宗方命把韦月将处以鞭刑,然后流放岭南.后暗命广州都督周仁轨在当地将韦月将杀掉.宋璟因不奉诏杀韦月将,得罪了三个人,一是中宗,二是韦后,三是武三思.武三思这个人在中宗朝是个很特殊地人物.他是武则天地侄辈,但改朝换代后,武则天已成为历史,天下已是老李家地天下,按理说,武氏一门已不具优势.然而武三思则不然,他既是中宗韦皇后地情夫,又是中宗昭容上官婉儿地情夫,同时其子还是中宗和韦后最心爱地小公主安乐公主地丈夫.他靠着这些关系竟能把中宗玩得团团转.按理说,中宗上台本是以张柬之为首地“五王”拼着老命把他扶上来地,把武氏夺取地老李家地天下重新还给老李家,这是多么大地贡献?作为皇帝,他应多替“五王”说话,至少要保证“五王”地安全才是.但中宗不这么想,在“五王”和武三思血腥争斗中,他却昕任武三思地摆布,把“五王”全都赶出京师,除张柬之病死外,其余全部被武三思追杀,死于非命.武三思对宋璟不满,最终使身为黄门侍郎地宋璟被贬为贝州刺史(今河北清河市).这是宋璟地第一次遭贬.(未完待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玄宗时开元盛世的功臣宋璟以道义服人的宰相导语:宋为河北人,出生在官宦世家,七代祖父曾担任后魏的吏部尚书。
他少年时期就中了举人,有一手好文笔。
为人刚正又讲究道义,历经武则天、中宗宋为河北人,出生在官宦世家,七代祖父曾担任后魏的吏部尚书。
他少年时期就中了举人,有一手好文笔。
为人刚正又讲究道义,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及玄宗四朝,打击武后的男宠,与武三思对立都出于道义的考虑,也因此出了大名。
宋能出名,与武则天对他的赏识和保护有很大关系。
等到睿宗即位时,他弹劾太平公主,却没了上层的保护,因此被贬到偏远地方任官。
据说广州人能建造砖木结构的房屋,正是宋教会他们的。
也许是地方官的经历让宋成熟了起来,说话办事不再幼稚冲动,因此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和信任,他在玄宗朝为官多年,后来退休时,玄宗仍发给他全额的薪水。
退休后他在洛阳养老,享年七十五岁。
以道义服人宋璟的道义感很强。
武则天时代为了打击异己,大用酷吏,大臣们都胆战心惊。
有一次张易之诬告御史大夫魏元忠有谋反言论,并拉上张说作证明。
张易之是武则天的宠臣,张说怕得罪他,但要违心诬蔑魏元忠也感到心里不安。
担任监察御史的宋璟就鼓励他,说道义和名声最重要,要坚持正义,如果因此被贬了,我一定会为你呼救,至少会和你一起死。
张说被他的言辞感动,终未做伪证,魏元忠因此得救。
宋璟的道义与其家教有一定关系。
一般来说,世家子弟对道义的追求较强烈。
唐代道义感很强的官员并不多,武则天把持朝政,按照儒家的道义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是要反抗武则天,个人所面对的压力太大了。
人生总是有些矛盾的地方。
生活常识分享。
心系百姓的“有脚阳春”作者:张壮年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20年第39期唐玄宗时有两位名相,一是姚崇,一是宋璟。
史学家把他俩与唐太宗时的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称之“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史称宋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意思是说他气质高雅,心胸坦荡。
宋璟曾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中任要职,为人耿直刚正,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很有建树。
武则天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受宠,两人仗势横行,朝中官吏大都敢怒不敢言。
御史大夫魏元忠得罪了他俩,张易之就在武则天面前诬告他有不尊皇上的言行,并胁迫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张说惶恐不已。
此时,宋璟毫无畏惧地站了出来,要还当事人一个公道。
他开导张说,要他主持正义,说实话,并表示如遇问题必将鼎力相助。
张说被宋璟所感动,在朝廷上说了实话,救了魏元忠。
后来,有人告发张易之兄弟请人相面以观凶吉,有不臣之迹。
宋璟得知后,上奏朝廷应将张易之兄弟绳之以法,送入监狱。
后在武则天的庇护下,得以赦免。
事后,武则天要张易之兄弟去拜谢宋璟,宋璟则说:“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
”拒不见他们。
宋璟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从不阿谀逢迎。
有一次,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的女儿出嫁,邀宋璟出席,宋璟不愿意与其结交,没有答应。
最后,王毛仲竟请唐玄宗出面帮他邀请,宋璟不得不去。
宋璟虽然参加了婚宴,但却举酒西拜,意思是说,我为君命而来。
一杯酒没喝完,宋璟就借故告辞了。
对此,司马光赞叹道:“璟之刚直,老而弥笃。
”宋璟为官时,最突出的优点是关心百姓疾苦,能为百姓办实事。
唐中宗时,他因敢于直言,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为广州都督。
他到广州后,发现当地老百姓都用竹子、茅草盖房子,竹茅易燃,常常发生火灾,而且一烧就是一片,老百姓为此苦不堪言。
宋璟为了帮助百姓改变这种状况,就教百姓烧砖制瓦、改造房屋,从此之后,不再有“延烧之患”,百姓对他非常感激。
宋璟有着一颗爱人之心。
有一次,唐玄宗出巡东都洛阳,途经崤谷时,由于驰道狭窄、车骑拥挤,致使负责保卫的河南尹李朝隐和另一位官员王怡与队伍失去了联系,玄宗认为这是严重失职,下令削了两人的官职。
宋璟责说(信)
唐朝时候。
有一个出名的好宰相。
他姓宋。
单名叫一个璟字的。
做官很是正直无私。
那时候有个姓张名叫易之的。
要诬害魏元忠、说他有违反朝廷的话。
引了张说假做见证。
暗地里允许张说做了这个见证。
就给他做一个美缺的官员。
张说是已经答应张易之了。
后来将要在朝廷上质对。
张说惶恐得很。
宋璟就对张说说道。
一个人的名誉和义气。
是很重要的。
不可去陷害了正直的人。
希图自己苟免。
你倘若有了个不测。
我就到皇帝面前来救你。
和你一同死罢了。
张说感悟了、听从宋璟的话。
就把实在情形奏对。
魏元忠因此得免了死。
宋璟后来封做广平郡公爵。
并且享了高寿才去世。
1/ 1。
从宋璟的清醒说起从宋璟的清醒说起唐朝名相宋璟,因协助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而彪炳青史。
在担任宰相之前,宋璟是广州都督,由于为官公正.政绩突出而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升任宰相后,广州官民为他竖立了一块“遗爱碑”以示纪念。
换了别人,对于这种“形象工程”高兴还来不及(有的官员没人主动立碑的话,说不定还要授意下属如此这般呢),宋璟却对唐玄宗说“我在广州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现在我职位显达,他们便来谄谀,请从我开始革除此风。
”唐玄宗因此下令全国狠刹立碑之风。
为官者,唯有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因“犯糊涂”而毁了自己,毁了事业。
宋璟在地位显赫.身陷鲜花与掌声包围之时能做到这一步,不愧为贤者。
也许有人认为,以这件事来谈“头脑清醒”有些牵强附会,其实不然。
此事固然说明了宋璟是个崇尚务实的人,但另一方面,要知道,封建社会毕竟是皇帝“家天下”的时代,这样的政治环境,为个人立碑,皇帝宠信你时没事,一旦他翻脸不认人或换了新君,事情就可能大大不妙了(明代那个为自己立生祠的魏忠贤就是一例)。
所以,作为聪明而又正直的高官,宋璟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对他来说,自己的功德让百姓记在心里就行了,这比立什么碑都更有价值。
宋璟的“清醒”当然不是限于一时一事。
不妨再举一例隐士范知睿为宋璟写了一篇良宰论,请人荐给宋璟(目的不言而喻了)。
宋璟阅后,写下一段批语,大意是此文颇有马屁文章之嫌,作者若有水平的话何必私自送上,完全可以在科举考试中一显身手。
全然不受“糖衣炮弹”之害。
对照宋璟,我们许多人的差距可实在是够大了。
特别是对一些领导干部来说,对别人的恭维奉承之言习以为常,越听越受用,久而久之,对来自各方面的“好评”就常常难辨真伪。
此时,那别有用心之徒,正好可以趁虚而入,凭着这些本来很容易识破的伎俩,将领导干部玩弄于股掌之中。
战国策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齐国官员邹忌分别问妻.妾.客自己和城北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更“帅”结果,三人都说邹忌“帅”过徐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璟是哪个时期的宰相?为何要砸百姓给他立的
碑
导语:宋璟,一代名相,有关他的故事传说,有着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个,分别是“金筷表直”“阳春有脚”“端午更名”。
“金筷表直”讲的是唐
宋璟,一代名相,有关他的故事传说,有着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个,分别是“金筷表直”“阳春有脚”“端午更名”。
“金筷表直”讲的是唐玄宗时期,宋璟为宰相,由于他的刚正不阿,得到朝臣的尊重和唐玄宗的赏识,唐玄宗就赐给他一双金筷作为奖励,宋璟感到非常的惶恐。
因为在古代,黄金餐具都是被皇帝垄断的,不论是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不能使用黄金做的餐具。
唐玄宗对宋璟解释道,赐你金筷是为了表现你的刚正不阿,不是让你使用的。
宋璟这才惶恐的收下这双金筷子,供奉在家中。
“阳春有脚”讲的是唐中宗时期,宋璟被贬到广州担任都督,在职期间,为广州百姓做了很多的实事,解决了困扰广州多年的民居火灾问题,造福了一方百姓。
后来,宋璟当上了宰相,家里的人都希望能够靠着宋璟的关系混个一官半职,宋璟果断拒绝了这些人,还指示吏部对于那些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人要严加考核。
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就像那温暖的春风一样,走到哪里,就能给那里带来美好的生活。
“端午更名”讲的是宋璟为端午节改名的事情。
那时候的端午节叫做端五节,不是像现在这样叫端午节,由于唐玄宗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五,里面有一个“五”和端五节中的“五”相同。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宋璟认为这和唐玄宗犯忌讳,所以他上奏唐玄宗要改端五节为端午节,唐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议,现在端午节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