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4.38 MB
- 文档页数:56
2.4.3诚实守信1.知道什么是诚信守信以及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2.在诚信的两难问题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事做起,涵养诚信道德的实践能力。
3、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人生追求;涵养善良之心,展现诚信问题上的智慧;以诚信的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诚实守信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的意义?三、预习问题1.什么是诚实守信?(课本41页)2.诚实守信的内涵?(课本41页)3.诚实守信对个人的意义?(课42页)4.诚实守信对企业的意义?(课43页)5.诚实守信对国家的意义?(课本43页)6、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课本43页)四、预习检测1.小于发现表哥吸毒,表哥求他不要告诉别人,父母也告戒小于别伤表兄弟的感情。
小于应该()A.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B.在表哥需要时帮表哥再找一些毒品C.劝告和帮助表哥戒毒D.劝说不听的话,向公安机关报案2、考试时遇到了难题,你不应该做的是()A.看一看同桌或他人的答卷B.自己想,想不出来就不做了,等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再认真听C.有时自己想,有时看一看同桌或他人的答卷D.偷偷地看书或者作业本3、小芳是八年级的学生,她答应负责一件家务事——洗碗,可是经常忘记。
每次妈妈提醒她,她都说:“我保证,从明天开始……”你认为下列哪种观点不正确()A.反正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妈妈不必这么认真,谁洗碗都一样B.小芳还是未成年人,因此,不必做家务C.小芳应该反思自己,其实这也是一个诚信问题,要践约守信,履行诺言D.中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洗不洗碗无所谓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41页的图片既材料回答问题:问题:1、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行为?2、我们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探究活动二:阅读课本42页小故事回答问题:问题:1.从上面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2、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探究活动三:就课件上的图片,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一:企业诚实守信会带来那些好处?小组二:如果企业诚信缺失会带来那些危害?探究活动三:阅读课件上的图片集资料图片回答问题问题: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探究活动三:阅读课本44页的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问题: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统编教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主备:审核: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丰富的社会生活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一课时我知我家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如何理解家庭既是亲情组织,也是个法律概念。
四、导学过程:(1)、【情景故事】:教材P4两则故事说:“那……不是我的房子”“我又有家了”。
那么“家到底是什么?”(2)、体验活动一:我眼中到的家。
(并请说明理由)【小结】: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3)、【我说我家】:——我们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五、课后检测:你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我爱我家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感受家庭的温暖四、导学过程:课前导入:展示学生小时侯与家人的合影,分别请大家来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谁?【点明课题】:《我爱我家》活动一:“我说我家”。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都是不一样的,在每个人的“家”里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所以今天的第一个活动叫“我说我家”。
【过渡】:对于“家”,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的认识呢?活动二:“家”是什么?请大家用一句话把你对“家”的认识概括出来。
学习小组先交流,然后课堂上发言。
教师把学生发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
【小结】:“家”是情感的栖息地;天然学校;经济物质来源;娱乐天地;发展大本营。
活动三:听“丢丢的故事”(材料)小组讨论:A、你认为丢丢有家吗?B、丢丢的爸妈爱她吗?(爱是一种责任。
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7.2 服务社会班别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知识目标:知道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促进全面发展;懂得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能力目标: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能够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内容。
1.服务社会体现。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为他人和社会提供。
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不断拓展,不断丰富,、、的能力以及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提高。
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
、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
4.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
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会全力以赴、、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课堂助学】师生共同探讨:1、探究活动:我的价值在这里(阅读教材P80—81“探究与分享”)思考:(1)曹师傅的行为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2)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服务社会,锻炼自己(阅读P81“探究与分享”)思考:小方的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3. 传递正能量(展示“2017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卢永根——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人物事迹】卢永根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王珏——密林多暗香轻吹送余芳【人物事迹】给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捐款,每年2万,已坚持15年,并承诺希望能捐够33年。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3.1《维护秩序》导学案(含答案)《维护秩序》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能力目标: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知识目标: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重点难点】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难点: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导学过程】一、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状态,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和。
2、社会需要秩序。
3、社会秩序是的保证。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
4、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等。
5、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规定的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手段。
(二)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社会生活有秩序探究一:展示图片以上照片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1)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答案提示:(1)、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2)、让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阅读教材P23第一段。
1.思考:什么是社会秩序?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小结:①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②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作用探究二:教材P23探究与分享——雨天的校门口,学生读材料思考:(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会造成哪些影响?需要提高媒介素养(2)你认为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3)“阅读感悟”让你对社会秩序有了怎样的认识?答案提示:(1)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影响;引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引发人们之间的矛盾等。
(2)规划接送学生停车点和区域,车辆按序停放和离开;学校分年级分时段错峰放学;学生有序出校门;家长在路边等候孩子;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等。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知识点2养成亲社会行为3.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4.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5.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下面漫画说明我们的成长离不开(D)A.父母的抚育B.同伴的帮助C.老师的教诲D.社会的关爱2.某市各中小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掌握、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我们(D)A.丰富知识B.提高能力C.增强规则意识D.养成价值观念3.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小城,人们在狼窝里解救了两个“狼孩”。
刚被发现时,“狼孩”用四肢行走,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
她们就餐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的引颈长嚎。
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
其中一个“狼孩”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大约七八岁,但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2年后才学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
第2课时服务社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你认为参加这种活动能给人带来什么积极影响?教师过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第2课时:服务社会。
探讨为什么要服务社会以及如何服务社会。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奉献助我成长(一)服务社会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曹师傅热心公益并带动周围人一起参与公益事业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服务社会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使学生关注公益活动,增强公益意识。
1.阅读教材P80—81“探究与分享”2.曹师傅的行为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提示: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
曹师傅服务社会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能影响周围的人。
3.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讲述:公益活动的好处在于,帮助别人能够不断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可以为别人、为社会有所贡献,就会感觉个人不再是渺小的、隐藏于芸芸众生中的微小部分,而是对别人有意义的,为外界所认可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二)服务社会全面发展1.阅读教材P81“探究与分享”2.小方的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提示:通过参加义卖活动,小方与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可见参加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会使自身得到发展。
活动一:支教日记(多媒体展示材料)很多事情你不去做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去理解它。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当老师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刚开始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对他们也不够了解,在上课的时候,总有些学生不能耐心地听课,也就在这时,第一次发现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被人所珍惜是多么的不开心和难过。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1课时关爱他人一、学习目标1.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了解关爱对他人、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2.懂得关爱要尽己所能,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二、自主预习1.关爱传递着,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敬,与人为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当他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上给予帮助,上给予关怀。
三、合作探究关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关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关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关爱具有什么力量?关爱还有什么力量?2.关爱他人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四、随堂演练1.关爱总是解人于迷茫之时,助人于困难之际。
这是因为,关爱可以()①传递美好情感②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③给人带来力量④获得他人的表扬和奖励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对于一个自尊的人来说,关爱比接受更快乐。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关爱就是一种施舍B.关爱别人的同时,自己会得到一种优越感C.关爱他人,一定要送玫瑰D.主动关爱他人,不仅是付出,同样也是一种幸福3.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
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①在道义上给予支持②在物质上给予帮助③在精神上给予关怀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好情感,但关爱他人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学会适当关爱他人,避免弄巧成拙。
下列“关爱他人”的正确做法是( )A. 学校公示贫困生名单,这让贫困生小华觉得有些没面子B. 小江发现有人落水,不顾自己不会游泳,跳入水中抢救溺水者C. 期中考试时,前桌同学请求帮助,小清就把自己的卷子偷偷地给他看D. 每逢节假日,小芳总会去一次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女孩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道德修养: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
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作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感受和认识社会生活。
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课前预习(一)感受社会生活1.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表现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________________,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________________,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等。
2.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会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认识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会更加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___;会更加________________,或为之________________,或准备________________。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1)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______________中确定的。
4.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