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热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物理第四节电与热教案初中物理第四节电与热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第四节电与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知道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准备: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能变成热能的例子。
通过对电能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谁还记得这是电流的什么效应?这叫电流的热效应。
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发热。
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连接小灯泡的导线热不热。
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相同吗?相同。
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
二、新课学习1.电流的热效应演示1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你们面前的仪器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你知道为什么要用煤油,用水不可以做吗?为什么是等量的煤油,不是等量的行吗?其实完全可以用水来代替煤油,只不过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才能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
原因同学们在后续课程中将会找到答案。
不过只有等量的煤油,才能通过它们的温度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
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控制变量法。
电与热教案第一篇:电与热教案电与热授课教师:高德界〖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热器.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通过电热器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焦耳定律.〖学习重点〗探究电热与电阻、电流、时间的关系.〖学习难点〗探究电热与电阻、电流、时间的关系.一、情景引入同学们小时候有没有撒过慌?上个星期的一个下午,我准备去打球,于是叮嘱我那上五年级的小孩,让他在家写作业,不许看电视,他也答应了,后来我就去了。
过来一个小时这样我回来了,看见他还在写作业,电视也没开,我就问他偷看电视没有。
只见他神色慌张地说:“没有啊!”我过去摸了一下电视的外壳,说:“看了吧?你是不是说谎了?”这时他才不好意思地承认看了。
同学们猜猜,我是怎么知道我小孩偷看电视的?二、预学检测1.电流的热效应:由于导体具有电阻,所以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______,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回答)发热2.电热器:是利用电流做功将____能全部转化为____能的装置.(回答)电内3.电热器的原理: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______效应制成的.(回答)热4.请你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电热器.(回答、点评、看图片)热得快、电暖气、电水壶、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热毯、白炽灯等在生活中电热器被人们广泛使用,这是因为电热器有许多优点,那么电热器都有哪些优点呢?5.电热器的优点有哪些?(讨论、回答、点评)1.清洁卫生,无污染2.热效率高3.便于控制和调节温度电热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有害的一面,例如夏季电视机和电动机如果长时间连续使用就容易烧坏,所以在设计和制造电热器时也应该考虑它的散热问题。
6.用电器为了防止电热造成危害,都采取了哪些散热措施?(观察图片、总结)观察电脑上的风扇、散热片、电视机上的散热窗、电动机上的风扇和外壳上皱折形状的散热片)1.设计风扇2.安装散热片3.设计散热窗7.焦耳定律:焦耳定律是用来定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的一条规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其内容为: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回答补充)热量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 Q=I2Rt三、探究活动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有多有少,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围绕这一问题看看生活中的几种现象,并进行猜想。
八年级物理电和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以及电路的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形成及电源的作用2. 电路的概念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3. 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电路的概念、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流的形成及电源的作用:介绍电流的产生原理,解释电源对电流的作用。
3. 介绍电路的概念:讲解电路的组成,让学生理解电路的作用。
4. 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5.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2.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路故障,如短路、断路等,让学生了解电路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电路的概念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强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调查生活中的电路应用,如家庭电路、工厂电路等,了解电路的实际应用。
“电和热”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电和热”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电和热”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电和热”的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教学目标】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课件。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电与热》教案(精选2篇)《电与热》篇1课题第八章:电功率第四节:电与热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过程方法:知道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学习难点实验操作教学方式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与媒体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器一台,220v电源、火柴、电阻丝、泡沫塑料块等及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些电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①比较它们有何不同?②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③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④电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发热?影响它们发热的因素是什么?⑤它们发热时有什么规律?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1.可能与电压有关,因为电压越大,电炉中产生的热越多;2.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电炉丝发热,而跟电炉丝相连的铜导线却不太热;3.可能跟电流有关,因为常听说,电流大容易引发火灾。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之间是有联系的,明确了二个量就可以再确定另外一个量,故我们研究电流、电阻与导体产生热量的关系就可以了。
学生观察学生回答学生尝试回答学生回答师生讨论注意从众多的用电器工作时的特点中把电与热抽出来发动学生猜想越充分越好【设计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1.如何控制电流一定时电阻的变化?2.如何控制电阻一定时电流的变化?3.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热的多少?(转换的思想)〖方案〗第一次实验:把两个电阻放在煤油中或密闭的空气盒中,使之它们产生的热对煤油或空气加热。
使两电阻丝串联,以保证它们的电流相等;让甲瓶的电阻相对乙瓶中的较大,观察两瓶中煤油或空气的膨胀程度,如图1所示。
《电与热》教案教案:电与热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和热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电和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三种传热方式。
3. 了解电能的产生、传输和利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传输。
2. 电的应用:电能的利用和安全用电。
3. 热的基本概念: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4. 热的应用:热能的利用和节能减排。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与电和热相关的现象和物体,引出学习电与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知识讲解:a. 电的基本概念:- 电的产生:静电、化学反应、电磁感应。
- 电的传输:导体、绝缘体、半导体。
b. 电的应用:- 电能的利用:电灯、电热器具、电动机。
- 安全用电:电路的连接、用电的注意事项。
c. 热的基本概念:- 热传导:导热体、绝热体。
- 热辐射:黑体辐射、反射与吸收。
- 热对流: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d. 热的应用:- 热能的利用:火车、汽车、电力厂。
- 节能减排:节能措施、减少碳排放。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电力供应、节能减排等。
4. 小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电与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通过实物、图片、演示等形式展示电和热的相关概念和现象。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案例问题,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3. 实践探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合作等。
2.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思考和表现。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与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热效应,掌握焦耳定律,并能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理解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学生对能量转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电能与热能的转化。
2. 难点:焦耳定律的运用,电能与热能转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电流的热效应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灯泡、热水瓶等。
2. 教学课件: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电能与热能转化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电流与热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介绍焦耳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电热现象,如电热水器、电饭煲等,让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问题。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流的热效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焦耳定律。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电能与热能转化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热毯、电暖器等。
2. 探讨如何减少电流的热效应造成的能量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计算一个家庭电器在工作时的热能损耗。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电热现象,分析其原理及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小结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现象。
电与热物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与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了解电能的转化和利用;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电能的转化和利用;3.电路图的认识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依据:教科书《物理》;2.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导线等;3.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电与热之间是否有关联,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演示和讲解的方式,介绍电与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电的起源、电流的定义、电压的定义、电路的概念等。
同时,结合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电与热的关系,如电灯的发光原理、电炉的加热原理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探究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不同的实验项目来探究电能的转化和利用,如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电压的变化比与电流的关系等。
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对电能的转化和利用进行理解。
4.归纳总结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归纳总结电能的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并对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与热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电能的输送、储存和利用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电与热的关系以及电能的重要性。
同时,展示一些科技创新中电与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激发学生对电与热的学习兴趣。
同时,展示一些电与热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报告以及课堂练习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对电与热的掌握情况。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八年级物理电和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荷的守恒定律。
(2)掌握电流的概念,了解电流的产生和测量方法。
(3)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4)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5)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能的转化和热能的利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电荷和电流(1)电荷的概念和分类(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电荷的守恒定律(4)电流的产生和测量2. 第二章:电阻(1)电阻的概念(2)电阻的计算方法(3)电阻的单位(4)电阻的测量方法3. 第三章:电功和电功率(1)电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电能的转化和利用4. 第四章:热传递(1)热传递的原理(2)热传导、对流和辐射(3)热能的转化和利用5. 第五章:生活中的电和热(1)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维护(2)热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3)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和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和探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教材2.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热源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4. 网络资源:相关物理知识和实验视频等六、第六章: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2)欧姆定律的实验验证(3)电阻的计算方法(4)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七、第七章:串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的特点(2)并联电路的特点(3)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4)电路图的绘制和分析八、第八章:磁场(1)磁场的基本概念(2)磁场的方向和强度(3)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磁铁的性质和磁性材料九、第九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的原理(2)电磁感应实验(3)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强度(4)电磁感应的应用十、第十章:生活中的电磁现象(1)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2)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3)电磁安全和生活(4)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十一、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电与热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电流、电压与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技能目标:能够用简单仪器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教学难点:如何用简单仪器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和工具:电池、导线、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器。
2. 实验器材:灯泡、电阻丝、铜片等。
3. 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电与热,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小时候听过什么与电与热相关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老师可以分享一个与电与热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的展示,向学生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可以使用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电流是电子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因素。
并且通过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解释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
3. 实验操作(30分钟)3.1 实验一:测量电压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电池的两极,然后调节示波器的刻度,观察并记录电压的数值。
接着,将示波器的探头移动到电路中的不同位置,继续观察和记录电压的数值。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在电路中,电压的数值是有差异的。
3.2 实验二: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流的数值。
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数量或改变电路的线材,让学生观察到电流的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路中的导线材料及电池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3.3 实验三:测量电阻使用电源、电压表和电阻丝进行实验。
调节电阻丝的长度,然后测量电阻的数值。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阻与电阻丝长度的变化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电路中的材料和长度有什么关系。
第四节电与热
李新宇绥中李家学校
一、概述
“电与热”是八年级物理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用电器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电和热的关系,通过实验说明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都有关系(实验中很好地运用了控制变量和转换的研究方法),指出焦耳经过大量实验才于1840年得到精确的结果——焦耳定律,同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焦耳定律的认识,又从电能转化和欧姆定律推出了公式Q=I2Rt,这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来学习、研究物理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对课程标准中的“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有更深的理解,教材在50页设计了“想想议议”问题。
对于电热的利用和危害的防止,教材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对事例准确的加以说明。
本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是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知道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绥中李家学校的初二学生
·初二学生,探索性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学生已经学过电能和电功率
·学生能够进行电功率的简单计算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很多用电器,而且都会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采用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各种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初二教材
·相关实验器材,如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电炉、电熨斗、热得快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电炉接通电源发红、电灯发光、电风扇转动
[师]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要消耗电能。
[生]都会产生热。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的例子
这种现象这叫电流的热效应.
板书:电流的热效应
[师]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同学们一起说)热.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如小灯泡连接的导线热不热.
[生]我摸过,没感觉到热.
[生]我也在家里摸过做饭的电饭锅,饭都熟了,导线也没感觉到热.
[师]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相同吗
[生]相同.
[师]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电流的热效应
[想想]
[师]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上面的仪器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为什么要用煤油,用水不可以做吗[生]为什么是等量的煤油,不等量行吗
[师]完全可以用水来代替煤油,只不过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才能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值.原因同学们在后续课程中将会找到答案.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用等量的煤油,来通过它们的温度讨论电流产生的热量.这样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师]同学们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开始模拟实验.(幻灯片展示)
[生]两个瓶中温度不同.
[生]浸泡着镍铬合金丝的瓶中温度计指示的温度高.(引导学生分析)
[生]就是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生]应该说,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生]也可以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热量的功率越大.
共同总结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了,那跟电流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来验证呢
[生]讨论后得到实验方案
[强调]控制变量的重要。
[演示]P49演示实验
[师]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下,电流的热效应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时间,比如电视机通电越久,机身就越热。
[师]刚才我们从第一个实验也可以看到,铜丝或镍铬合金通电时间越久,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越多,说明产生的热量也越多。
二.焦耳定律
[师]从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导体的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都有关系。
早在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精确地确定了它们的关系,得到了焦耳定律。
(学生阅读焦耳定律的内容)
板书:Q=I2Rt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t——时间——秒(s)
[强调]在说到两个物理量“成正比”“成反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件:关系式中其他物理量的大小不变.
[投影]例题:某导体的电阻是2 Ω,通过2 A的电流时,在1min内产生多少热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算、要求一名学生板演)
解:由题知:R=2 Ω I=2 A t=1min=60s Q=I2Rt =(2 A)2×2 Ω×60s =480J
(教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要将电流的单位“A”一起平方,同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
[师]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利用公式推导得出了电流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回答本节开始时的问题
[生]导线和用电器(电炉或电饭锅或电灯)中通过的电流相同,但是导线的电阻较小,而那些电器的电阻较大,所以,那些电器发热,而导线几乎感觉不到热.
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师]生活中有些电热我们要利用,有些电热我们是要防止的.
[师]关于电热的利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比如…
[生]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电炉…(幻灯片展示)
[师]同学们知道了利用电热的好处.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的电热我们是不需要的,还要设法防止.有关的内容,大家了解的有哪些呢
[生]电机使用过程中会发热,如果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还会烧坏电机.
[生]有些导体上的绝缘材料会因温度过高,使绝缘材料迅速老化,甚至烧坏.
[生]电视机开的时间长了会发热.电视机后盖上有许多孔,就是为了能通风散热.
[生]电脑中还装有风扇,也是为了散热,减少电热的危害.
[生]老师用的电脑上就装有小风扇,也是为了快点散热.
[生]农村抽水、磨面用的电动机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会,等凉了再用,是为了防止电热可能造成的危害.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家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下知识
1.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 3.电热的利用及防止.
(四)板书设计
一.电流的热效应
二.焦耳定律
三. 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Q=I2Rt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t——时间——秒(s)
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五)课后作业
书P51. 1题 2题 3题
(六)、教学反思
(1)有些地方讲不够细不够透(2)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
(七)就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评价反馈。
附:
一、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二、课堂观察表
课堂观察表可以用来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可以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亦可以是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观察。
八、帮助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在学习较慢的学生要及时的加以辅导,对学习较快的学生要对把他们的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要帮助所有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块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