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20.《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来分析人物【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品读课文,体会“论战”智慧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3.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重点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3、难点: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流程一、播放伊拉克战争视频,由伊拉克战争引入。
二、朗读课文谈感受,展示精彩发言。
三、自读课文理思路请自读课文,列出提纲,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并推荐展示。
示例:曹刿求见——肉食者鄙战前问战——取信于民政治远见(详)战争经过——抓住战机(略)战后论战——谋略过人军事才能(详)总结:文章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为纲,运用对话描写,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比,重点表现了曹刿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论战部分要言不烦,突出曹刿的“远谋”,中心突出;战争过程一笔带过,详略得当。
)四、(一)研读之前,谈印象文中哪两个词语能分别概括曹刿和庄公的特点?(二)研读文章析人物曹刿的“远谋”点拨1、曹刿请见爱国热情2、战前问战忠之属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3、长勺之战中“未可”齐人三鼓后“可矣”,4、论述获胜原因“彼竭我盈”反击原因;“辙乱旗靡”时追击原因,谋略得当。
教师总结:曹刿形象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非凡的政治远见政治远见、卓越的军事才能。
庄公之“鄙”点拨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取信于近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取信于神政治才能平庸一“鄙”2、战争刚开始“公将鼓之”齐军刚败退“公将驰之”急躁冒进,缺乏军事经验“鄙”3“既克,公问其故”军事上无知三鄙教师总结:庄公形象课文也体现了鲁庄公的“鄙”。
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
讨论:鲁庄公真的“鄙”吗?(点拨:用人纳谏)点拨:①百姓为什么对国事漠不关心?②对刻画曹刿有什么作用?(三)研读文章释疑难“既克,公问其故”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四)鲁国获胜的原因参考:①曹刿深谋远虑,谋略得当②鲁庄公任用贤人,勇于纳谏③取信于民得人和④战于长勺占地利五、布置作业1、总结鲁国获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分析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翻译了字、词、句,熟练朗读了全文,明确了文章的结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曹刿论战》,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课件展示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2、曹刿和谁论战?(鲁庄公)3、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学生抢答。
师:长勺之战谁胜?(鲁国胜),弱国战神强国,关键在谁?(统帅),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活动一: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抓住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回答时小组成员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小结: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掌握战机。
师:文中两个人物是战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文本来品味这两个人物。
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能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鲁庄公和曹刿吗?完成表格(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详略剪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1、曹刿和谁论战?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问题,引出新课)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
(板书:战前、战中、战后)二、研读课文:(一)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1、曹刿是在什么情势下请见鲁庄公的?(用原文回答)明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探究性学习(二)1、在曹刿的眼里,“肉食者”都是些怎样的人?(原话回答)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请见鲁庄公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鲁庄公又是怎样回答的?曹刿又是怎样批驳、回答他的?(原文回答)明确:曹刿:“何以战?”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鲁庄公::“牺牲玉帛,弗也加也,必以信”曹刿:“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探究性学习(三)战争前这三问三答中,曹刿肯定了鲁庄公的哪一答?这说明曹刿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得到谁的支持?明确:人民。
这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样的战略思想?明确:取信于民。
探究性学习(四)1、战争一开始鲁庄公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鼓之。
2、战争一胜利鲁庄公又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驰之。
3、曹刿又是如何指挥作战的?(原文回答)明确:未可,可矣;未可,可矣。
探究性学习(五)1、战争结束后,鲁庄公知道战争胜利的原因吗?那一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集体原句回答)明确: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的教案教学目的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7、曹刿论战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研习新课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教学活动(教学方法)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自学指导一:品读课文,分析“论战”智慧。
◎了解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1)备战评战(2)论战参战
◎品读第1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品读第1段。
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
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链接中考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样价值观和爱国情?
过渡语:同学们,本节课还有不懂得地方吗?如有不懂举手示意。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
过渡语:这节课大家自学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进行当堂训练,请看……
三、达标检测,反馈提升(5分钟)
1、闭卷检测,独立完成
2、出示答案,对子互批
3、自主纠错,反思错因
4、疑难汇报,生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3.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和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3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探究合作,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37)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归纳回答。
)学生1:曹刿问战,提出“肉食者鄙”“取信于民”,表现他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
学生2:曹刿参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表现了他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师总结:总之,曹刿是一个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教师追问: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鲁庄公作为国君,战前,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可见他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暴露了他在军事上轻率。
战后,取胜后仍不知原因,暴露了他军事上无知。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鲁庄公是一个政治见识短浅、无军事才能的君主。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出示课件38)学生: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
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第六单元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
公将驰(29)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32)逐(33)齐师。
【注释】(26)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
之,指曹刿。
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翻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2.提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3.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1)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2)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课程主题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
教学内容1.讲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对峙–《曹刿论战》的出处及其内容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曹操的“以夷代夷”、“趁虚而入”策略–荀攸的“论兵”、“备天下之变”思想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曹刿的借物喻事和二八定则–曹刿的摆事例、挑毛病、观看大局的辩论技巧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课堂演练教学过程1.讲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学生预习材料: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对峙、《曹刿论战》的出处及其内容–讲解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和文献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教师讲授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并给出自己的看法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教师讲授曹刿的辩论技巧,指导学生学习和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演练,模仿曹刿的辩论技巧,进行辩论练习教学评估1.课前测试学生对曹刿论战的了解程度2.分组讨论学生对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的理解程度3.课堂演练评估学生辩论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教学资源1.《曹刿论战》相关文献资料2.课堂PPT3.分组讨论题目和辩论题目参考文献1.《曹刿论战》2.纪晓岚. 《曹刿论战》研究[C].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013.3.王廷陶. 《曹刿论战》中的辩证思维[J]. 文学评论, 2005(1): 62-64.。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磨
上课时间2017年3月1日第三节授课人洪欣华上课班级九年级10班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与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间、鄙、孚、轼、辙、盈、靡
二、课文,初步感知,复述故事情节。
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论战
请见三问三答可以一战
二、合作探究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关于鲁庄公这一人物,历来有不同评说。
你是怎样评价的?
三、学有所获:
联系全文,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你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四、课外拓展阅读:
曹沫劫齐桓公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⑴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⑵。
鲁庄公惧,乃⑶献遂邑之地以曹沫劫齐桓公和⑷。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⑸。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⑹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⑺,君其图之⑻。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⑼。
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⑽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⑾。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曹沫三战所亡⑿地尽复予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⑴事:为...做事
⏹⑵三:此指多次。
败北:战败而逃。
北,败逃。
⏹⑶乃:于是
⏹⑷遂邑:鲁国的地名。
和:求和。
⏹⑸盟:结盟。
⏹⑹左右:指齐桓公身边的人。
莫:没有人。
⏹⑺此句意思是说:齐国已经侵占到鲁国的城下了。
⏹⑻图:考虑。
⏹⑼尽:所有。
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⑽辞:言语
⏹⑾倍:通“背”,背弃。
约:约定。
⏹⑿亡:丢失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