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7
流感的症状有哪些症状
流感,又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流感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感样症状等,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下面将介绍流感的常见症状:
1. 发热
流感常伴有高烧,通常会持续数天,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畏寒,体温高于37.8摄氏度。
2. 咳嗽
咳嗽是流感的常见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或剧烈的干咳,在晚间和清晨时咳嗽加重。
3. 喉咙痛
患者可能会感到喉咙疼痛、灼热或干涩不适,吞咽时可能会加重。
4. 鼻塞和流涕
流感常伴有鼻塞和流涕症状,患者可能感到鼻子不通气、分泌物增多,令呼吸不畅。
5. 头痛和肌肉疼痛
流感可能导致患者头痛和肌肉疼痛,常见于颈部、背部和四肢,患者可能感到肌肉酸痛。
6. 乏力和全身不适
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疲倦和不适,活动力下降,精神状态差。
7. 导致其他症状
流感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头晕、全身发冷等不适症状。
总的来说,流感是一种常见且易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出现流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休息。
在流感高发季节,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的传播。
若出现高热、持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诊,接受医生治疗和指导十分重要。
流行性感冒一、定义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其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甲型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或大流行。
二、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多呈球形,有的病毒则成丝状,直径一般介于80-120nm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nm。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及核心三部分,核心包含病毒的遗传物质单股负链RNA,具有型特异性。
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它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并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病毒包膜中有两种重要的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主要是协助释放病毒颗粒并促其粘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此外还能促进病毒颗粒的播散。
血凝素因能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得名,它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分为人、猪、马以及禽流感病毒等,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可分为甲乙丙三型,三型间无交叉免疫。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极强,常引起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健康带毒者排毒的数量少且时间短,传播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经飞沫直接传播。
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
甲型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至15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一般表现为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发生突然而完全的质变,产生一个新的亚型,因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可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此外,甲型流感亚型内部还会发生抗原漂移,主要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序列的点突变,这种变化是逐渐累积产生的,一般2-3年发生一次,常引起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好发于冬春季。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经常危及体弱者的生命。
流感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由季节变化引起的伤风、感冒屡见不鲜,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每年都有百万人患上流感,严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
染率最高的为青少年,高危人群为年迈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患者。
每次流感流行后在人群中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
我国1953~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
下面就流感的预防和治疗的论述。
1、流感的含义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热、咽痛、干咳、乏力、球结膜发红、全身肌肉酸痛。
般持续数日全身不适,严重时可致病毒性肺炎或肺部继发感染。
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流感是一威胁极大的传染病,因为它除了可引起发热和周身不适外,还易使患者发生并发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流感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它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3~5年形成一次小规模流行,8~10年形成一次大流行。
对于流感的预防和控制,世界上目采用疫苗和药物预防两措施。
疫苗对甲、乙型流感均有预防作用,但流感疫苗的使用,目前在国内还不广泛。
2、流感与感冒的区别流感与感冒有类似的病名及相似的症状,但两者从发病原因、病程变化、危险度来比较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感冒是由腺病毒等引发的鼻腔和咽喉部位的轻微病毒感染,有时无需用药就能痊愈,虽然感冒也会导致其他感染,但些并发症的发病率低,危险性较小。
而流感是感染了流感病毒后发生在呼吸道以及中耳的急性病毒感染,比感冒来势更凶猛,持续时间也更长。
流感还合并恶心、呕吐、腹泻、畏寒、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可引发身体多系统病变,包括中耳炎、支气管感染、心肺疾病的恶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哮喘。
流行性感冒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多伴相对较轻的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最大特点是极易发生变异,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不耐热,对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均敏感。
对干燥及寒冷有相当耐受力,可在真空干燥或-20℃以下长期保存。
传染源主要是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
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易重新感染而反复发病。
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流行情况与人口密集程度有关。
(二)发病机制与相关病理生理病毒复制导致细胞病变是发病的主要机制,但很少发生病毒血症。
当病毒侵袭全部呼吸道,导致流感病毒性肺炎。
其病理特征为纤毛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下有灶性出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
肺泡内有纤维蛋白与水肿液。
肺泡出血,肺泡间质增厚,肺泡与肺泡管中可有透明膜形成。
(三)临床特点1. 单纯型流感此型最常见。
急起高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
上呼吸道症状较轻或不明显,少数可有腹泻水样便,发热3~5天后消退。
2. 肺炎型流感(流感病毒性肺炎)年老体弱者、原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受抑制病人感染流感,病情可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全身衰竭、烦躁不安、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发绀等一系列肺炎表现。
(四)辅助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如继发细菌性感染,可有白细胞显著增多。
2. 病原学检查①鼻黏膜印片检查抗原或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②病毒分离。
③核酸检测。
3. 血清学检查取病后3天内和2~4周后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可以确诊。
(五)治疗原则卧床休息和支持治疗,高热者可用解热镇痛药物,酌情选用安乃近、鲁米那等。
抗病毒治疗应用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奥司他韦(达菲):可抑制病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