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2)
- 格式:ppt
- 大小:807.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三章专利权的主体【提要】专利申请人就其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审查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确定其符合专利条件后,授予其相应的专利权,从而成为专利权人,即专利权主体。
第一节专利权主体概述一、概念与分类专利权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人。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可划分为三种:1、自然人和法人——自然属性【注意】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其他单位。
2、本国人和外国人——主体国籍)(1专利,享有与中国公民和企业组织同等的权利。
(2请专利根据《专利法》第18条规定了下列3种情况:协议;国际条约;互惠原则。
需要注(3)选择代理机构的区别(应当;可以)参见《专利法》第19条、第22条3、原始和继受主体——取得方式【例题】在我国,可以成为专利权主体的人包括(ACD)A、单位B、无国籍人C、发明人、设计人D、发明人、设计人的继承人二、专利权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1、专利权的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不同。
2、专利申请权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就某项发明创造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3、专利申请人依法向国家提出专利申请,审查合格才获得专利权并成为专利权人。
4、享有专利申请权是否就能获得专利权,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故专利申请人未必就能成为专利权人。
三、确定相同发明创造专利权主体的原则美国专利法多年来采用先发明原则(First to invent),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9月16日签署了《美国专利法案》,这是美国近60年来对专利法做出的最大一次修改。
该法案授予第一位申请者(First to file)专利权,而不是原创人。
【阅读文献】朱雪忠,漆苏:《美国专利改革法案内容及其影响评析》,《知识产权》2011年第9期。
(一)先发明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就同样发明创造分别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二)先申请原则则。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e is determined by the w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人包括哪些导读:专利权的主体,是指依照《专利法》享有专利权利并承担与此相应的专利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根据《专利法》规定,可以成为专利权主体的人包括:实际发明人、设计人;合作发明人、设计人;单位;专利转让受让人等。
一、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设计人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专利申请人与专利权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发明人或设计人是确立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基本依据。
也就是说,发明人、专利申请人和权利权人并没有必然的统一性,在大多情况下是可以分开的,发明人不一定是专利权人,专利权人也不一定是发明人。
《专利法》第六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可见,法律对于专利权人的规定是有条件且明确的,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而不是发明创造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发明的个人并不是专利权人,不享有专利权;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区分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或者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体现为:(1) 本职工作;(2) 本职工作以外,单位交给的其他任务;(3) 退休退职,调动工作后,一年内做出的,与原单位本职工作或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仍然属于原单位的职务发明创造,当然,“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允许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约定,如果双方有事先约定的,可以尊重当事人自己的约定。
2013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 知识产权法第1页 第二部分 专利权 专题一:专利权的客体和主体一、专利权的客体:发明创造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专利法》第2条第2款)1)产品发明2)方法发明(1)制造方法(2)操作使用方法3)改进发明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专利法》第2条第3款)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专利法》第2条第4款)4.不被专利法保护的对象1)公共秩序问题:(《专利法》第5条)(1)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2)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何谓遗传资源:“专利法所称遗传资源,是指取自人体、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等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并具有实际或者潜在价值的材料;”(《实施细则》26条)何谓“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利用了遗传资源的遗传功能完成的发明创造。
”(《实施细则》26条)2)不属于发明创造的事项(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3)某些特定技术领域的应用(1)动物和植物品种;但是对于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规定授予专利权。
(2)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二、专利权的主体及其权利归属1.发明人与设计人---非职务发明创造情形下的权利人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实施细则》第13条)1)只能是自然人;2)身份之取得不受行为能力之限制;3)非职务发明创造情形下的专利申请人、专利被批准之后的专利权人;4)职务发明创造情形下享有特定权利:(1)署名权;(2)获得奖励、报酬权。
专利权的权利归属专利权的权利归属是指专利权归属于哪个个体或组织。
在许多国家,专利权通常归属于发明者或创造者。
然而,也有一些情况下,专利权归属可以转让给其他个体或组织。
这篇文章将探讨专利权的权利归属的不同情况以及转让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专利权归属于发明者或创造者。
这是因为专利是对技术或创新的保护,旨在鼓励个体或组织创造新的发明或设计。
因此,专利法通常将专利权归属于最初的发明者或创造者。
这种归属方式确保了发明家能够享受到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并提供了激励其他人进行创新的动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专利权可以转让给其他个体或组织。
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当发明者不能或不愿意利用该专利时。
在这种情况下,发明者可以选择将专利权转让给对该技术更感兴趣或有更大能力利用该技术的个体或组织。
这样做可以确保创造能够被有效地利用,并为发明者提供一笔收入。
专利权转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最常见的方式是签订专利转让协议。
该协议明确规定了专利权的转让细节,包括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专利转让协议通常需要在专利局进行登记,以确保转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另一种情况下,专利权可以归属于雇佣发明者的雇主。
在许多国家,雇佣发明者在合同上同意将其发明的专利权归属于雇主。
这种情况下,雇主享有专利权,并有权利决定如何利用该专利。
这种归属方式是出于雇主为雇佣发明者提供的资源和机会的回报。
除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专利权归属,有些国家还存在国家所有制的专利权归属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拥有所有专利权,并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决定如何利用这些专利。
国家所有制的专利权归属方式通常用于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科学研究的技术领域。
专利权的权利归属对于技术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确保了创新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鼓励更多人参与创新活动。
然而,转让专利权也可以促进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专利权的权利归属可能引发争议和纠纷。
例如,当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都声称拥有同一个发明的专利权时,就会出现权利归属的争议。
技巧心得: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专利权一、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人,是依法享有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
专利权的主体,包括了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也延伸到具有专利申请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1.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对同一项发明创造或设计,共同构思、共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为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
2.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1)职务发明的概念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除职务发明创造以外的发明创造为非职务发明创造。
(2)职务发明的构成条件:①完成本职工作所作出的发明创造;②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作出的发明创造;③退职、退休、调动工作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3)职务发明成果的权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
二、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亦即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
专利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发明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因此,发明分为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改进发明。
2.实用新型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3.不授予专利权的规定(1)不授予专利权的智力成果:(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对动物、植物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