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2)
- 格式:ppt
- 大小:807.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三章专利权的主体【提要】专利申请人就其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审查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确定其符合专利条件后,授予其相应的专利权,从而成为专利权人,即专利权主体。
第一节专利权主体概述一、概念与分类专利权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人。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可划分为三种:1、自然人和法人——自然属性【注意】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其他单位。
2、本国人和外国人——主体国籍)(1专利,享有与中国公民和企业组织同等的权利。
(2请专利根据《专利法》第18条规定了下列3种情况:协议;国际条约;互惠原则。
需要注(3)选择代理机构的区别(应当;可以)参见《专利法》第19条、第22条3、原始和继受主体——取得方式【例题】在我国,可以成为专利权主体的人包括(ACD)A、单位B、无国籍人C、发明人、设计人D、发明人、设计人的继承人二、专利权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1、专利权的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不同。
2、专利申请权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就某项发明创造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3、专利申请人依法向国家提出专利申请,审查合格才获得专利权并成为专利权人。
4、享有专利申请权是否就能获得专利权,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故专利申请人未必就能成为专利权人。
三、确定相同发明创造专利权主体的原则美国专利法多年来采用先发明原则(First to invent),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9月16日签署了《美国专利法案》,这是美国近60年来对专利法做出的最大一次修改。
该法案授予第一位申请者(First to file)专利权,而不是原创人。
【阅读文献】朱雪忠,漆苏:《美国专利改革法案内容及其影响评析》,《知识产权》2011年第9期。
(一)先发明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就同样发明创造分别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二)先申请原则则。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e is determined by the w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人包括哪些导读:专利权的主体,是指依照《专利法》享有专利权利并承担与此相应的专利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根据《专利法》规定,可以成为专利权主体的人包括:实际发明人、设计人;合作发明人、设计人;单位;专利转让受让人等。
一、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设计人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专利申请人与专利权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发明人或设计人是确立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基本依据。
也就是说,发明人、专利申请人和权利权人并没有必然的统一性,在大多情况下是可以分开的,发明人不一定是专利权人,专利权人也不一定是发明人。
《专利法》第六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可见,法律对于专利权人的规定是有条件且明确的,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而不是发明创造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发明的个人并不是专利权人,不享有专利权;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区分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或者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体现为:(1) 本职工作;(2) 本职工作以外,单位交给的其他任务;(3) 退休退职,调动工作后,一年内做出的,与原单位本职工作或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仍然属于原单位的职务发明创造,当然,“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允许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约定,如果双方有事先约定的,可以尊重当事人自己的约定。
2013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 知识产权法第1页 第二部分 专利权 专题一:专利权的客体和主体一、专利权的客体:发明创造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专利法》第2条第2款)1)产品发明2)方法发明(1)制造方法(2)操作使用方法3)改进发明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专利法》第2条第3款)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专利法》第2条第4款)4.不被专利法保护的对象1)公共秩序问题:(《专利法》第5条)(1)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2)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何谓遗传资源:“专利法所称遗传资源,是指取自人体、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等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并具有实际或者潜在价值的材料;”(《实施细则》26条)何谓“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利用了遗传资源的遗传功能完成的发明创造。
”(《实施细则》26条)2)不属于发明创造的事项(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3)某些特定技术领域的应用(1)动物和植物品种;但是对于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规定授予专利权。
(2)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二、专利权的主体及其权利归属1.发明人与设计人---非职务发明创造情形下的权利人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实施细则》第13条)1)只能是自然人;2)身份之取得不受行为能力之限制;3)非职务发明创造情形下的专利申请人、专利被批准之后的专利权人;4)职务发明创造情形下享有特定权利:(1)署名权;(2)获得奖励、报酬权。
专利权的权利归属专利权的权利归属是指专利权归属于哪个个体或组织。
在许多国家,专利权通常归属于发明者或创造者。
然而,也有一些情况下,专利权归属可以转让给其他个体或组织。
这篇文章将探讨专利权的权利归属的不同情况以及转让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专利权归属于发明者或创造者。
这是因为专利是对技术或创新的保护,旨在鼓励个体或组织创造新的发明或设计。
因此,专利法通常将专利权归属于最初的发明者或创造者。
这种归属方式确保了发明家能够享受到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并提供了激励其他人进行创新的动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专利权可以转让给其他个体或组织。
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当发明者不能或不愿意利用该专利时。
在这种情况下,发明者可以选择将专利权转让给对该技术更感兴趣或有更大能力利用该技术的个体或组织。
这样做可以确保创造能够被有效地利用,并为发明者提供一笔收入。
专利权转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最常见的方式是签订专利转让协议。
该协议明确规定了专利权的转让细节,包括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专利转让协议通常需要在专利局进行登记,以确保转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另一种情况下,专利权可以归属于雇佣发明者的雇主。
在许多国家,雇佣发明者在合同上同意将其发明的专利权归属于雇主。
这种情况下,雇主享有专利权,并有权利决定如何利用该专利。
这种归属方式是出于雇主为雇佣发明者提供的资源和机会的回报。
除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专利权归属,有些国家还存在国家所有制的专利权归属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拥有所有专利权,并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决定如何利用这些专利。
国家所有制的专利权归属方式通常用于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科学研究的技术领域。
专利权的权利归属对于技术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确保了创新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鼓励更多人参与创新活动。
然而,转让专利权也可以促进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专利权的权利归属可能引发争议和纠纷。
例如,当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都声称拥有同一个发明的专利权时,就会出现权利归属的争议。
技巧心得: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专利权一、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人,是依法享有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
专利权的主体,包括了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也延伸到具有专利申请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1.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对同一项发明创造或设计,共同构思、共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为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
2.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1)职务发明的概念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除职务发明创造以外的发明创造为非职务发明创造。
(2)职务发明的构成条件:①完成本职工作所作出的发明创造;②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作出的发明创造;③退职、退休、调动工作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3)职务发明成果的权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
二、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亦即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
专利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发明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因此,发明分为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改进发明。
2.实用新型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3.不授予专利权的规定(1)不授予专利权的智力成果:(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对动物、植物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
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重点:1. 专利权相关的主体概念。
2. 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
3. 共同发明与委托发明。
难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以及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界定。
[案例]北京市思达尔化工新技术公司等诉张克旭案原告:北京市思达尔化工新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思达尔公司)原告:河南省延津县津安工贸实业公司(以下简称津安公司)被告:张克旭案由: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1991年9月,张克旭从北京大学调入思达尔公司,在1991年至1994年间,张克旭在思尔公司任总工程师,负责精细化工开发,主要进行叶面肥的制作方法的研制。
1994年6月思达尔公司委托津安公司进行该肥料的大田试验,而后津安公司与河南省延津县的农户签订了协议书,约定由津安公司负责高效棉花增果灵试验,负责施肥、施药等,并对农作物喷施该农药的生长情况做了观察记录。
1994年11月14日张克旭申请了名称为“一种液体植物叶面肥料及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俗称高效棉铃宝,亦称增果灵,发明人张克旭、毛宗祺、葛树丰,其中葛树丰是张克旭的妻子,毛宗祺是津安公司职工,张克旭称他们帮助进行过水解毛发的工作。
张克旭把在河南省延津县的大田试验情况作为实施例写入了专利申请文件。
原告思达尔公司诉称:张克旭从1991年9月调入我公司后,担任总工程师,负责产品开发。
张克旭以个人名义于1994年11月14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的名称为“一种液体植物叶面肥料及制备方法”的专利应当是我公司的职务发明创造。
我公司为该发明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张克旭等人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
故请求法院判令该专利申请权属于思达尔公司,我公司同意与津安公司共享该专利申请权。
原告津安公司诉称:1994年6月我公司按思达尔公司的安排,负责叶面肥的大田试验,并出资10万余元。
张克旭于1994年11月14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名称为“一种液体植物叶面肥料及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全部由我公司完成。
故请求该专利申请权归我公司与思达尔公司共有。
第十七章专利法5.17.1复习笔记一、专利权的主体1.专利权的概念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定期限内对特定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利。
它是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授予特定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并禁止他人生产经营其发明创造的某种特权,是对发明创造的独占的排他权。
2.专利法律关系主体概述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具体参加特定的专利权法律关系并享有专利权的人。
此处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
发明人和设计人,发明人和设计人所属单位,专利权的受让人,外国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可以为一个自然人或法人所有,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所共有。
(1)发明人、设计人①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自然人,即完成发明创造的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及其他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人,均不能被认为是发明人、设计人。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定是自然人。
②注意发明人、设计人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概念之间的区别:a.专利申请人是指有资格就发明创造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的人或者是已经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或法人。
专利申请人可以是发明人、设计人,也可以不是发明人、设计人,如职务发明的所有者——法人或其他组织、发明创造的受让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合法继承人都可以成为专利申请人。
b.专利权人是指享有专利权的人。
(2)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在的单位如果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则有权取得专利权的主体应当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在的单位。
(3)合同约定的单位或个人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根据这条规定,在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的情况下,申请和取得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时各方当事人也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合同中约定申请专利和取得专利的权利归委托方所有,或由委托方和完成方共有等。
知识产权法知识总结单选、多选、名词解释5个、简答5个、案例专利权,每项20分●知识产权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范围:《知识产权协定》划定的知识产权范围包括: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商标权;地理标记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公开信息专有权。
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应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性质: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
权利本体的私权性是知识产权归类于民事权利范畴的基本依据。
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本质特征。
●知识产权基本特征:1、知识产权的独占性。
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按照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
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
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共同使用。
●知识产权主体:从权利角度,为权利所有人,包括著作权人、商标权人等。
从法律关系角度,知识产权关系主体为权利人及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
●知识产权主体制度特点:1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以国家认可或授予为条件;2知识产权的继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从而产生数个权利主体对同一知识产品分享利益的情形;3知识产权法对外国人的主体资格,主要奉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以别于一般财产法所采取的“有限制的国民待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