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格式:ppt
- 大小:571.00 KB
- 文档页数:21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液采集的基本操作流程。
2. 掌握不同血液采集方法(静脉采血、动脉采血、毛细血管采血)的技巧。
3. 了解血液标本保存及运输要求。
4. 学习血液标本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液体,含有多种生物化学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
通过采集血液标本,可以检测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从而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疾病诊断及治疗评估。
血液采集方法包括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和毛细血管采血。
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血液采集方法,适用于采集大量血液标本;动脉采血适用于检测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毛细血管采血适用于采集微量血液标本,如指尖血、耳垂血等。
三、实验材料1. 仪器:采血针、注射器、止血带、酒精棉球、碘伏棉球、棉签、胶布、试管、离心机等。
2. 药品:肝素钠、EDTA-K2、EDTA-Na2等抗凝剂。
3. 标本:健康志愿者血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核对受试者信息,了解其病史、过敏史等。
(2)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肘正中静脉、腕背静脉等。
(3)备好采血器材,包括采血针、注射器、试管、抗凝剂等。
2. 静脉采血(1)选择合适的静脉,用止血带扎紧受试者前臂,使静脉充盈。
(2)用碘伏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消毒液干燥后,用酒精棉球再次消毒。
(3)持采血针,与皮肤成15°-30°角,迅速刺入静脉。
(4)见血液进入注射器后,松开止血带,继续采集血液。
(5)采集完毕,将注射器拔出,将血液注入抗凝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
(6)用胶布固定试管,避免血液凝固。
3. 动脉采血(1)选择合适的动脉,如桡动脉、肱动脉等。
(2)用碘伏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消毒液干燥后,用酒精棉球再次消毒。
(3)持采血针,与皮肤成15°-30°角,迅速刺入动脉。
(4)见血液进入注射器后,松开止血带,继续采集血液。
(5)采集完毕,将注射器拔出,将血液注入抗凝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
建议收藏I凝血标本采集规范
1.选用凝血检测专用采血管(蓝色帽,枸檬酸钠3.2%作为抗凝剂)。
2.采血顺序及方法:
①当需要采集多管血液标本时,血培养瓶作为第一管,枸橡酸钠采血管(蓝管)作为第二管(第一管血由于穿刺皮肤进血管后,皮肤和血管破损造成一些组织因子进入第一管血液,激活血小板导致。
凝血机制激活TAT存在假性升高第二管就没有了,检测数值就正常了。
所以第一管的检测值不可信。
)若使用蝶翼针且仅采集枸橡酸钠抗凝标本时,宜弃去第一支采血管,且被弃去的血管用于预充采血组件的管路,无需完全充满;注射器采血:需先将血液分注到枸檬酸钠抗凝管中。
②采用肘部较粗且弹性好的静脉采血,止带不可束缚过紧,束臂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穿刺应顺利,尽量一针见血C
3.采血量应以专用管刻度要求为准(一般为2.7ml),不宜过多或过少(± 10% 以内)。
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温和颠倒混匀,不可剧烈摇晃,尽快将标本送往检测科室,以便及时分离血浆。
4.尽量选择静脉穿刺抽血,如须从静脉导管中抽血进行检测,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采血:先用5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抽取5亳升血液丢弃,再进行采血。
5.出现以下情况标本应该退回,并重新采集标本:
采血量不足或过多
标本凝固或出现小凝块
标本溶血
6.自血栓四项开展以来经常遇到TAT大于120,主要原因:
I)TAT敏感性比较高,血管穿刺会引起瞬时的止血过程,尤其是反兔穿刺;
2)第一管血可能是伤口处的,会有大量的凝血睡,第二管血就是通俗来讲里面的血,受到伤口处凝血酶影响较小,可以比较好的反应血液情况。
7.如果临床科室查看报告单发现TAT大于120,此结果提示血标本采样不合格,需重采重送。
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1)CD4+和CD8+ T淋巴细胞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一、血清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于血清管内备用。
2、如用滤纸片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严格进行消毒,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片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他物体表面造成污染。
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二、抗凝血样品采集和处理1、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2、应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 /CD 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K3EDTA或肝素或枸橼酸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取K3EDTA或枸橼酸纳。
3、用于核酸定性检测时,采集的抗凝全血应在4~8h内分离PBMC和血浆,否则应在24~48h内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三、采集样品注意事项1、采集样品原则上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操作(试剂盒说明书有特殊要求除外)。
2、采集样品时应注意安全,建议采用真空采血管及蝶形针具(有条件者可用持针器),以避免直接接触血液;直接接触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四、样品的保存1、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应存放于-20℃以下,短期(一周)内进行检测的样品可存放于2-8℃。
2、用于抗原和核酸检测的血浆和血细胞样品应冻存于-20℃以下,进行病毒RNA检测的样品如需存放3个月以上应置于-80℃。
3、用于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的样品不能长期存放,样品采集时间超过48h则不可检测。
五、样品的运送1、实验室间传递的样品应为血清和血浆,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运送全血。
(1) 第一层容器:装样品,要求防渗漏。
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试管上应有明显的标记,标明样品的编号或受检者姓名、种类和采集时间。
凝血标本检测处理建议凝血检测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评估止血功能和出血风险,为医疗人员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为确保凝血标本检测的准确性,以下是关于凝血标本采集、处理、检测和解读的详细建议。
一、凝血标本的采集方法1. 采血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安静状态至少15分钟。
2. 采血时,应使用无菌技术,确保一次性采血针和试管在使用前均已消毒。
3. 推荐使用肘部静脉或颈外静脉进行采血,避免在输液侧肢体采血。
4. 采血量应充足,确保能够完成凝血因子的激活和检测。
二、抗凝剂的选择1. 常用抗凝剂为0.109mol/L枸橼酸钠,其与血液的比例应为1:9。
2. 使用前应检查抗凝剂是否出现变质、浑浊或过期。
三、凝血标本的保存1. 采集后的标本应立即送至实验室,避免长时间放置。
2. 若无法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2-8℃冷藏,但不超过4小时。
3. 避免阳光直射和反复冻融。
四、凝血标本的运输方式1. 使用封闭、防漏的容器运输标本。
2. 确保容器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剧烈震动或颠簸。
3.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以确保凝血因子的活性。
五、及时送检1. 采集后的标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凝血因子的活性。
2. 若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实验室,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六、凝血标本的分离1. 到达实验室后,应尽快将标本离心分离,以避免凝血因子活性的损失。
2. 离心时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七、凝血检测方法1. 根据实验室条件和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凝血检测方法。
2. 确保检测仪器和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在检测过程中,遵循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八、凝血结果的解读1.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凝血结果。
2. 注意排除影响凝血功能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疾病状态等。
3. 对于异常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以便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九、其他注意事项1. 避免标本污染:采血时要注意清洁,防止采血管和注射器中残留的纤维蛋白、血渍或其他物质影响检测结果。
1. 全血
取新鲜血液加入到盛有抗凝剂的管中,轻轻颠倒混匀,充分抗凝,得到全血样本,置于冰上待测。
2. 血清
取新鲜血液,室温条件下静置30 min,待血液凝结,2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淡黄色澄清液体即为血清,置于冰上待测。
3. 血浆
取新鲜血液加入到盛有抗凝剂的管中,颠倒混匀,充分抗凝,1000-2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浆,置于冰上待测。
注意事项:
①抗凝剂的选择:根据不同抗凝剂的性能特征,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实验室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的各种盐、EDTA 及枸橼酸钠。
生化实验一般建议用肝素抗凝。
②样本保存:全血样本收集好后,若不能当天检测,4℃可保存1-2天。
血清、血浆收集好后,若暂时不测定,可分装冻存备用,避免反复冻融,一般4℃可保存一周,-20℃可保存半个月,-80℃可保存一个月。
特殊指标对样本有较高要求除外。
医学检验必学知识点总结一、检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 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全血采集:采用针头穿刺静脉进行采血,常用于常规血常规、生化检验等。
(2)抗凝血全血的采集:用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如EDTA、肝素等。
适用于血常规、血型鉴定等。
(3)血清的采集:采血后放置不凝血,离心分离血清。
适用于生化检验、感染性疾病检测等。
2. 尿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清晨首次晨尿:一般含有较高的尿特异性蛋白质、电解质和尿素氮。
(2)24小时尿液采集:常用于测定肾功能、药物浓度等。
3. 粪便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常规粪便:直接采集新鲜粪便放入容器中即可。
(2)隐血试验:需避免污染,避免金属物。
4. 组织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切片检查:需要固定保存组织,在不同解剖部位采取不同切片。
(2)冰冻切片:适用于快速病理诊断。
5. 痰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晨起痰液:适用于结核菌培养、病原体检测。
(2)早晨收集的痰液有助于痰液检测,需要严格无污染采集。
二、常规检验方法1. 血常规(1)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红细胞生成、溶血等。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用于评估炎症、感染性疾病等。
(3)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估贫血类型、程度。
2. 生化检验(1)血糖测定:常用于糖尿病诊断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
(2)肝功能测试: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用于评估肝功能状态。
(3)肾功能测试:包括肌酐、尿素氮等,用于评估肾功能状态。
3. 凝血功能检测(1)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用于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状态。
(2)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测试: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出血倾向。
4. 免疫学检测(1)免疫球蛋白测定:评估免疫功能状态。
(2)肿瘤标志物测定:辅助肿瘤诊断、监测疗效及预后评估。
5. 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及鉴定:用于感染病原体的检测。
(2)真菌培养及鉴定:用于真菌感染的检测。
6. 常规尿液检验(1)尿蛋白定性及定量:用于评估肾小球损伤、尿路感染等。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检测作为一种常见的诊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是保证血液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抗凝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与技巧。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标本的采集是获取进行血液检测所需的血液样本的过程。
它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质量合格。
1. 采集器械及其准备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采集器械,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标准血液采集所需的器材包括:一次性血液采集针、一次性血液采集器、试管、标签、注射器、皮肤消毒剂等。
在进行血液采集前,要检查这些器械是否完好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2. 采集技巧及注意事项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个细致且繁琐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与注意事项:(1)选取适当的采集部位:一般来说,选择手腕静脉、肘窝静脉或手背静脉等部位进行采集。
采集部位应保证血管充盈,易于穿刺。
(2)消毒操作:在进行采集前,要对选定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
消毒剂所用的浓度、时间及操作方法要符合相关医疗规范。
(3)穿刺技术:注射器的角度、深度及速度的控制要准确。
穿刺后,要观察是否有血液回放,确保取得足够的血液样本。
(4)正确保存血液标本: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及时放入试管中,并尽快送往实验室鉴定。
若暂时无法进行运送,血液标本应妥善保存,以防止样本变质。
二、血液标本的抗凝血液标本的抗凝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以保持血样的液态状态,确保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
常见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柠檬酸三钠(Citra)等。
1. 肝素的使用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根据具体使用目的和方式,有分为肝素管和肝素盐两种形式。
肝素管适用于抗凝后需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的情况,而肝素盐适用于抗凝后需要进行血细胞分析的情况。
2. EDTA的使用EDT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血液标本采集与抗凝中的抗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