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8.82 KB
- 文档页数:4
柳宗元《渔翁》原文+赏析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渔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注释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及赏析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两句是说,船入湘江中流,回望 江上,水天相连;远看,仿佛渔船和岩上的云彩在互相追逐。
意境别致,构思巧 妙, “云相逐”三字用得精妙。
苏轼赞这首诗: “诗以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就在这“奇趣”二字。
出自柳宗元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 《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 的心灵境界。
苏轼 《书柳子厚 〈渔翁〉 诗》 云:“诗以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 “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 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参考译文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 806 年(唐宪宗元和元 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 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 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 《渔翁》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 在政治革新失败、 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渔翁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翁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全文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对照翻译:
渔翁夜傍西岩宿,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欸乃一声山水绿。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的诗意及赏析《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注解①本篇作于永州。
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讲解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
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十分苦闷,于是,他往往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
《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首七言六句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柳宗元《渔翁》翻译赏析柳宗元《渔翁》翻译赏析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人简介】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
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预政治革新。
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
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
病逝于柳州。
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 其诗得《离骚》馀意,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纤而归于淡泊,简古而含有至味。
成就不及散文,却能独具特色。
【注释】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乃:摇橹的声音。
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简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柳宗元渔翁古诗全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你想想,这渔翁夜晚就在西岩边上歇宿,多自在啊!就好像咱们工
作累了一天,回到家里舒舒服服躺床上一样。
清晨起来,汲取清澈的
湘水,点燃楚地的竹子来做饭,这日子过得简单又有滋味。
等到烟雾消散,太阳出来,却看不见他的身影,忽然听到一声“欸乃”,山水都变得更绿了!这难道不像咱们突然遇到一件惊喜的事,整
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回头再看,那渔翁已经顺流而下,飘向天际,岩石上那无心的白云
还在相互追逐。
这云就像是咱们心中那些自由自在的梦想,无拘无束。
在我看来,这首诗里的渔翁简直就是自由的象征,他那种悠然自得
的生活,真让人羡慕啊!。
古诗文《渔翁》赏析渔翁唐朝: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译文及注释【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渔翁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希望能帮助到您
《渔翁》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渔翁》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渔翁》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渔翁》原文翻译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三、《渔翁》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
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及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此篇作于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而在艺术上,此
诗尤为后人注目。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
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
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
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
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
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
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
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
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
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
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
“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
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