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功效和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20.53 KB
- 文档页数:4
阿司匹林肠溶片去眼袋的方法眼袋是许多人都很头疼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外貌,还可能给人带来不适感。
很多人会选择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来尝试缓解眼袋问题,那么阿司匹林肠溶片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去眼袋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成分和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它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退热的作用。
而且,阿司匹林还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液在眼部的滞留,有助于缓解眼袋问题。
那么,如何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去眼袋呢?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清水。
将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放入碗中,加入少量清水搅拌成糊状。
然后,用棉签蘸取调制好的阿司匹林糊,轻轻涂抹在眼袋部位,避免接触到眼睛。
轻轻按摩眼袋部位,让阿司匹林的成分能够充分渗透。
最后,用清水洗净眼部即可。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阿司匹林肠溶片与芦荟胶、蜂蜜等天然成分混合使用,这样可以增强去眼袋的效果。
将适量的芦荟胶和蜂蜜混合均匀,再加入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搅拌成糊状,然后按照上述方法涂抹在眼袋部位,轻柔按摩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芦荟具有保湿、舒缓的作用,蜂蜜则具有滋润、抗氧化的功效,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改善眼袋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去眼袋时,应该避免让阿司匹林直接接触到眼睛,以免引起不适。
另外,如果眼袋问题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治疗。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方法来缓解眼袋问题。
但是,使用之前需要做好皮肤测试,确保自己没有对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过敏反应。
另外,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和频率,避免对眼部造成不良影响。
希望大家在尝试阿司匹林肠溶片去眼袋的方法时,能够注意个人肤质和身体状况,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更好地达到缓解眼袋的效果。
盘点阿司匹林的“神奇”功效'假如我将⾝处荒岛,如果选择随⾝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先想到的就是阿司匹林(aspirin)。
'达特茅斯医学院的研究者John A. Baron教授如是说,可见阿司匹林对⼈类的贡献。
作为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之⼀,⾃19世纪问世以来,这个学名叫'⼄酰⽔杨酸'的药物在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发挥重要作⽤。
此外,它还能抑制⾎⼩板聚集,是⼼脑⾎管疾病患者的常⽤药。
那么,阿司匹林还有什么神奇之处呢?【1】神经性疾病也害怕阿司匹林分解物⽇前,来⾃约翰霍普⾦斯⼤学等处的研究⼈员发现,阿司匹林的⼀种分解物⽔杨酸可以同名为GAPDH的酶类相结合,从⽽阻断其进⼊细胞核中,⽽其在细胞核中会诱发细胞死亡。
研究证明,⽔杨酸的衍⽣物对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常重要,⽽GAPDH在对抗阿尔兹海默⽒症、帕⾦森疾病和亨廷顿⽒症等神经变性疾病中扮演重要⾓⾊。
这项研究已经发表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
【2】我们能给出阿司匹林防癌的答案了!近年来阿司匹林在抗癌领域可谓是⾹饽饽,国际顶级杂志曾⼏度发⽂揭⽰阿司匹林在预防结直肠癌和其他癌症上的功效,然⽽阿司匹林如何抗癌尚未有研究阐明。
⽇前,《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杂志上的研究⾸次从⽣化途径⾓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具体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相信不久⼤家就都会知道了!【3】抗炎⽌肩痛--阿司匹林的新⽤途肩痛困扰着很多⼈,特别是⽼年⼈深受其苦。
来⾃英国⽜津⼤学的研究⼈员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刊)上发表了⼀项最新研究进展,发现阿司匹林的抗炎作⽤对缓解肩痛效果显著。
研究者发现了⼿术治疗后参与缓解肌腱疼痛的信号途径,以及疾病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炎症基因和蛋⽩的不同表达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证明家中常备药--阿司匹林对于缓解肌腱炎症具有⾮常好的治疗作⽤。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抗凝血药。
它具有以下几个作用和功效:
1. 镇痛作用:阿司匹林可以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例如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
2. 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3. 降热作用:阿司匹林可降低体温,适用于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减轻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5. 预防心脏病:长期服用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6. 辅助治疗风湿病:阿司匹林可用于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过敏反应、哮喘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前最好咨询医生并按医嘱使用。
阿司匹林可改善男性性功能作者:常怡勇来源:《求医问药》2012年第09期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类药物,具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功效。
大量的数据显示,每天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
因此,世界各国都已把阿司匹林列为抗血小板凝聚的基础药物。
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不断增多和医学水平的提高,科学家们又发现阿司匹林有6种新用途:1.降低血压西班牙的Hermida博士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的降血压作用,而在早晨服用此药没有这样的作用。
Hermida博士对一些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每天服100毫克)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压监测,结果发现,在服用此药3个月后,这些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收缩压下降了6.8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了4.6毫米汞柱)。
由此可见,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有利于控制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2.改善老年男性的性功能血液的高凝性是老年男性发生阳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阴茎勃起时,高凝度的血液可使阴茎海绵体内皮表面发生纤维沉着,从而对性功能造成损害。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老年男性若每日服用15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显著地降低其阴茎内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可取得改善性功能、防治阳痿的效果。
3.防治老年痴呆症在临床上,患关节炎、心脏病的人往往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而他们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对此,精神病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的教授、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里查德利普顿指出:“人脑内发生的炎症会对老年痴呆症的发展和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可有效防治这种可能存在的炎症反应。
”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博士查利斯·翰尼肯斯说:“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下降的比例比一般的老年人更低。
因此,阿司匹林不仅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有益,而且对为数众多的老年健忘症患者也颇具疗效。
”4.防治癌症近年来,美国的有关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阿司匹林是否能防治癌症的研究。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2017-03-20嘉酒圈⼦| 1.洗发⽔中加阿司匹林|1.去屑阿司匹林洗头发能去屑⼀直是国外流⾏的⼀种偏⽅,将阿司匹林⽚捣碎后放⼊洗发⽔中,和洗发⽔充分混合,对于真菌引起的头⽪屑具有⼀定抑制作⽤。
另外,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是⽔杨酸,可以修复正常的头⽪细胞,减少脱落,从根源上减少头⽪屑的产⽣。
2.消炎阿司匹林还具有消炎作⽤,对于油性发质或溢脂性⽪炎具有⼀定调理作⽤,避免⽑囊细胞感染,⽽且对于抑制真菌的滋⽣也有⼀定作⽤。
3.去头发上的污渍头发上容易黏上污渍,出现不同颜⾊的斑点。
利⽤阿司匹林⽚捣碎,⽤温⽔稀释,将⽔溶液涂抹在头发上,可以去除难看的污渍。
4.治疗⽪癣将阿司匹林⽚捣碎参⼊其他具有消炎抗菌作⽤的药⽔,⼀同洗发,具有协助治疗⽪癣的作⽤。
· ⼩步骤 ·1. 将3~4⽚阿司匹林碾碎。
2. 将粉末倒⼊洗发⽔瓶中,轻微摇晃,使阿司匹林与洗发⽔混合均匀。
3. 平时洗发时,将泡沫停留在头发2~3分钟,让阿司匹林充分发挥作⽤,再冲洗⼲净。
| 2.治疗粉刺 |⾸先将⼀⽚或者两⽚阿司匹林捣碎,⽽后加⼊少量⽔混合。
⼀切准备妥当后,你就可以把它们敷在粉刺上。
两分钟之后,再⽤⽔和洁肤液清洗。
清洗后,你的粉刺将变得更加⼲瘪并且以更快的速度从脸上消失。
| 3.祛污洗⼿液|如果将柠檬的酸性与阿司匹林的祛污特性结合在⼀起,你便得到⼀种效果相当不错的祛污剂,祛除⼿上的烟渍、咖啡渍和草渍。
具体⽅法是:将⼏⽚阿司匹林捣碎⽽后与柠檬汁混合。
⼀切准备停当之后,你就可以⽤这种⾃制祛污洗⼿液,清除⼿上不雅观的污渍。
| 4.活化⼟壤 |在植物的⼟壤上喷洒少量阿司匹林溶液可消灭⼟壤与植物争抢养分的真菌,但要注意不可过量。
| 5.⾃制抗真菌粉 |⼏⽚阿司匹林外加爽⾝粉便可治疗由真菌引起的脚癣以及其他⽪肤刺激。
⽅法很简单:只需将3⽚阿司匹林捣成粉末⽽后与爽⾝粉混合即可。
治疗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制的抗真菌粉敷于患处。
用药之道用药阿司匹林功效新发现□副主任药师 常怡勇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
临床上,阿司匹林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后来发现,其实阿司匹林还有一些功效是过去我们不知道的。
1.能降低妇女患肺癌的危险性在排除吸烟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后,研究员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得肺癌的几率较低。
每周至少服用3次阿匹司林,坚持6个月以上,肺癌的发病危险性可以降低三成。
阿司匹林对降低非小细胞性肺癌发病效果更为明显,可以降低50%以上。
研究员指出,某些因素可能在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上起作用。
例如,阿司匹林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感染的发生,并诱导异常细胞(如癌变细胞)的“自杀”死亡。
但是,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中风等,因此,在提倡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肺癌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清楚阿司匹林的整个药理过程。
人们更不能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天真地认为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抵消吸烟的危害,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是无法被抵消的。
2.睡前1片阿司匹林降压效果更佳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包括药物的吸收率,都会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关服药时间的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员把109名患有中度高血压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每天晚上在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则在白天任何时间服用该药。
研究结果显示,晚上睡觉前服用阿司匹林的降压效果更佳,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7.0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4.8mmHg。
该研究解释了为什么阿司匹林的降压效果一直不为人们所发现,因为过去的研究都没有就阿司匹林的服药时间作对照性实验。
3.预防心脏病效果好研究人员对4500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做了调查,他们发现:每天服用1片阿司匹林,可以将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减少近半。
然而,日服常剂量的维生素E却没有这方面的好处。
被调查的人至少有1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
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哪些功效,适用于什么疾病?说起药物相信大多数人一定不陌生,对于药物的反应,很多人都会想到身边的常见用药,更多的人会关注中医的药物,但是药物方面的种类,都要全方面的了解,只有正确地了解到药物的品种,才能知道什么药对身体才是真的好,阿司匹林肠溶片是常见用药,可用于对血小板的凝聚预防并发症,同时能治疗血压不稳定,对部分心绞痛和动脉疾病有着一定的溶解效果,所以这方面的人在医院检查后,大多数都会拿到这样的药物,不过是药三分毒,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安排食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适应症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它过敏反应。
胃十二描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
与抗凝药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用药教育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
适应证不同剂量也不同;成人与儿童的服用剂量也存在差异。
1.解热、镇痛:成人一般使用剂量为,一次0.3~0.6g,每日服用三次,每间隔4小时服用一次。
儿童每日按体表面积
1.5g/m²,分成4~6次服用。
2.抗风湿:成人一次3~5g/d,分四次口服。
儿童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用。
3.抑制血小板聚集:成人应使用小剂量,每日50~100mg,每日一次。
4.胆道蛔虫病:成人一次1g,每日2~3次,需要连续使用2~3天。
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停止使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一般于餐后1小时服用阿司匹林普通片或普通胶囊,因为晚饭后服用阿司匹林普通片对于胃肠道的刺激最小。
尤其在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时,应在晚饭后一小时服用。
而肠溶片或肠溶胶囊则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阿司匹林的保健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的功效,主治各种疼痛、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发挥该作用使用剂量一般在300~600mg/次。
对于关节疼痛、肌肉痛、牙痛、痛经、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痛等,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抗风湿治疗时需要加大使用剂量。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性疾病发生;此外还可以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发挥抗血栓作用时,使用的阿司匹林剂量在50~150mg/日,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确定最佳剂量。
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时,可能会出现胃肠刺激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敏感体质者会出现一些过敏反应;长期用药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等。
重度心力衰竭、身体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3个月以下婴儿和孕妇禁用。
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阿诗匹林的功效与作用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热镇痛药之一。
阿司匹林自19世纪末以来就被广泛应用,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医疗用途,不仅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一般疼痛,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从不同角度解析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1. 化学成分阿司匹林的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式为C9H8O4。
它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在水中微溶,但在乙醇、乙酸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2.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简称COX)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COX酶是一种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转化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简称PG)的关键酶。
通过抑制COX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二、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解热镇痛是阿司匹林的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OX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引起发热和痛觉的物质,所以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可以缓解发热和镇痛。
三、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除了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前列腺素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引起血管扩张、炎症局部血液流量的增加,并在细胞水平上参与炎症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酶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四、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主要参与者,它们会在血管损伤后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
这种血小板聚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等),血小板的聚集过度,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COX酶来阻断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小板凝血酶A2(TXA2)的过程,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脑血栓片的功效与作用脑血栓片是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药物。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液凝结形成,导致脑血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脑组织的缺氧和坏死。
脑血栓片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脑血栓片的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血小板聚集因子,阻止血栓的形成。
另外,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炎症反应。
脑血栓片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在脑血栓发生时,血管内的血液被阻塞,导致脑组织缺氧和坏死。
脑血栓片中的阿司匹林能够溶解血栓,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其次,脑血栓片还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在脑血栓的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脑血栓片的主要功效是治疗脑血栓和预防脑血栓的再发。
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脑组织的坏死和残疾。
脑血栓片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液循环,可以减少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另外,脑血栓片还可以减少脑血栓的再发。
脑血栓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
脑血栓片中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从而减少脑血栓的发生。
除了治疗脑血栓和预防复发,脑血栓片还可以用于预防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脑血栓片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然而,脑血栓片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作用,使得出血时间延长。
对于有出血倾向、溃疡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病人,应谨慎使用脑血栓片。
阿司匹林片的作用关于《阿司匹林片的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司匹林片,是一种药品的名字。
针对一些血稠的病人而言,阿司匹林片能够具有稀释液血液的功效。
一般来说,病人是不是需要应用阿司匹林片,都需要历经医师确诊后开展分辨。
那麼,大伙儿了解阿司匹林片的功效吗?今日我们来给大伙儿介绍一下,顺带说一说这类药品的别的用途。
阿司匹林的关键作用退热:阿司匹林进到呼吸系统后,可功效于下丘脑垂体下边的特异性免疫管理中心。
此神经中枢会监控血液的溫度,及引起人体熔点或排热的反映。
阿司匹林因而有退热的功效。
它也可造成出汗、头发毛囊竖起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大功效。
消炎:阿司匹林常见来医治风湿症,缓解炎症现象。
类风性温关节炎患者血中前列环素的浓度值比平常人高于甚多,促使骨节滑液改变,阿司匹林抑止前列环素的生成,因此缓解炎症与疼痛。
抗凝血:阿司匹林功效在血小板上,减少血液凝结的工作能力,因而外科手术治疗前一周不能应用阿司匹林。
可是它对凝血功能造成的血栓症具备功效。
阿斯匹林的十大用途1、去头皮屑:把两块阿司匹林捣烂放进洗发液中,应用这类混和洗发液洗头发后,头皮屑会慢慢降低。
2、治疗粉刺:将片状的阿斯匹林捣烂成粉末状,以后用冷水调均匀,敷在粉刺上2分鐘上下后清理,粉刺将从脸部迅速消退。
3、维持艺术插花的新鮮:从花店内买回来花束后,在大花瓶的冷水中放进两块阿斯匹林,便可维持花束开与关无败。
4、去除血迹:将阿斯匹林捣烂后用冷水调成阿斯匹林水溶液,以后用该水溶液洗衣服,衣服上的血迹就可以轻轻松松去除。
5、除死皮:手和脚等位置的死皮是否给你感觉不好看,可以用6片阿斯匹林捣烂,随后与半匙“冷水柠檬水”混和,将化合物敷在死皮处,用湿热挎包好,15分鐘后磨擦生茧位置就可以轻轻松松除茧。
6、解决细菌:将阿斯匹林粉末状与痱子粉混和,以后将其敷在细菌滋长处,每日2次能够合理解决细菌。
7、活性土壤层:在绿色植物的土壤层上喷撒小量阿斯匹林水溶液可解决土壤层与绿色植物争夺营养物质的细菌,但要留意不能过多。
围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治疗轻度疼痛、退烧、消炎、抗血小板等功效。
在患者接受围术期期间,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风险。
围术期是指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在围手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方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被考虑。
首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手术的类型和风险以及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等。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在围术期的使用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低危患者:对于一些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如拔牙、皮肤手术等,阿司匹林可以继续使用,因为其抗血小板作用对手术风险的影响较小。
2.中危患者:对于一些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心脏手术、血管手术等,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更加小心。
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暂停或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减少手术期间出血的风险。
3.高危患者:对于一些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脑血管病患者等,阿司匹林在围术期的使用可能是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和间断时间。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在手术前几天进行,然后在手术当天停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围手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医生在决定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围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手术类型、风险和患者的基础疾病等。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恰当的剂量和间断时间下,阿司匹林才能发挥其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作用,同时最小化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总之,围术期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个体化的评估和决策,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情况,在确保尽可能减少手术期间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阿司匹林的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2079【中文名称】阿司匹林肠溶片【产品英文名称】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生产企业】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功效主治】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
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
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分子式:C9H8O4分子量:180.16。
【药理作用】①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 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 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⑤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阿司匹林的成分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淀粉。
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是由水杨酸通过水解反应而制成的衍生物和含有羟基聚合物的物质熔融酯化后所得的产物。
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有片剂、肠溶胶囊、栓剂、肠溶片和泡腾片等不同剂型,这些剂型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淀粉制成。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预防心肌梗死、中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以及对于发热、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压痛等疾病的治疗。
在服用后能够在胃肠道快速的被吸收和分解,迅速的在全身的组织中分布并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
但不适用于有胃肠道溃疡、肝肾损害情况、哮喘的患者和儿童使用。
阿司匹林〔Aspirin,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
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
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分子化学式为:C9H8O4 [98]分子结构式为:CH3COOC6H4COOH分子相对质量:180.16CAS号:50-78-2 [98]熔点:136-140℃沸点:321.4°C at 760 mmHg闪点:131.1°C水溶性:3.3 g/L(20℃)蒸汽压:0.000124mmHg at 25°C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较强的碱性溶液,同时分解。
安全说明:S26: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S36/37/39:穿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并使用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阿司匹林的功效和作用
阿司匹林的功效和作用
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
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治疗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抗血栓
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制血小板凝集
高海拔登山时使用阿司匹林,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1 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 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
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
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
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 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
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 肾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
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有人认为,部分肾盂癌是滥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的继发性并发症。
6 对血液的影响阿司匹林通常不改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的含量。
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7 心脏毒性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
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
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性血管运动麻痹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8 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应用于儿童流感或水痘治疗时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
病因尚不明确,但
普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如病毒(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水杨酸盐、外源性病毒如(黄曲霉素)、内在代谢缺陷等,各因素可相伴存在或各因素间相互影响而造成。
临床上病毒性感冒时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
9 交叉过敏反应对该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
但是对该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