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道路两侧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13
我国公路两侧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作者:王嘉璐来源:《新农业》2020年第08期农田土壤安全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和人类健康生存的前提条件。
导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原因主要有两种,分别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后者为主要原因。
重金属污染具有持久性强、毒性大、易迁移积累等特点,严重威胁到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
1重金属对农田土壤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持续时间长且具有隐匿性。
重金属长期停留在土壤中,一方面削弱土壤的肥力供给,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影响其吸收营养物质,致使养分缺乏,限制细胞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土壤中微生物难以将重金属降解而被植物的根吸收,经过食物链逐渐聚集到动物体内,再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对人体头部、肝脏等造成巨大伤害。
2公路两侧农田重金属的污染现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类机动车数量不断攀升,公路两侧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逐渐成为焦点。
各种机动车行驶过程由于燃料燃烧排放尾气、汽车部件磨损、轮胎橡胶摩擦等产生砷、铅、镉、铬等重金属,在空气中以不同方式扩散并最终降落到公路两侧农田中。
近年来,不同专家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蔡雄飞等对沪昆高速和贵黄高速两侧距路基0~150米间土壤进行分析,由近及远镍、锌、铬、铅含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中镉的污染程度最大;曹晶晶等选择南京江宁区弘景大道路段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铜、锌、铅含量均高于背景值,铬含量主要分布在背景值之下;祁妍娟等为探究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情况,路面径流污染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键因素,透水沥青路面可具有阻止重金属进入更深层土壤作用;吴君霞等选取皖北某市洪河路与303省道来探究不同車辆运行情况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分布情况,对比结果显示设置植被隔离绿化带对重金属迁移有限制作用;王荧对小纪汗运煤专线和榆阳区210国道进行研究,发现小纪汗运煤专线锌、镉、铅含量高于榆阳区210国道,而铬、镍含量小于榆阳区210国道,表明车流量大的小纪汗运煤专线车胎损耗和汽油燃烧严重,这是造成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
《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省份,其西部地区的地理、地质和生态条件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及采矿业的兴起使得道路及其周边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特别是在公路沿线的重金属分布,因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对环境的长期影响,逐渐成为环境保护与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篇论文以内蒙古西部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其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公路路段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公路是该地区重要的交通通道,同时沿线有较多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地质勘查、土壤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选定公路路段的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并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精确测定。
三、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一)重金属种类与含量经过实验室分析,发现所选公路沿线土壤中主要存在铅(Pb)、锌(Zn)、铜(Cu)、镉(Cd)等重金属元素。
其中,铅和镉的含量相对较高,可能与其历史上的采矿活动有关。
(二)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不同路段的土壤样品,发现重金属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靠近采矿区或工业区的路段,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而远离这些区域的公路路段,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
此外,公路沿线的农田区域也出现了重金属的积累现象。
(三)影响因素分析分析发现,公路沿线的重金属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以及人为因素如采矿活动、交通污染等。
其中,人为因素对重金属的分布影响更为显著。
四、讨论与结论本研究通过系统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深入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公路沿线存在明显的重金属积累现象,其分布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特别是人为因素中,采矿活动和交通污染对重金属的分布影响尤为显著。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路沿线环境的监测与治理,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公众健康。
《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内蒙古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和农业区域,其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网络发达,公路系统完善。
研究区域内的公路交通状况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对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研究区域内的公路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然后,通过实验室分析,测定公路周边土壤、水体等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三、重金属分布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公路周边土壤样品的测定,发现重金属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其中,铅、锌等重金属在公路沿线呈现明显的累积现象,尤其是在交通繁忙、车辆排放较多的路段。
而铜、镍等重金属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
2. 时间分布特征由于公路交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重金属在公路周边的分布也呈现出时间上的特点。
长期受车辆排放和交通磨损的影响,公路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
此外,季节性气候变化也会对重金属的分布产生影响。
3. 来源分析根据实验室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公路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车辆排放和交通磨损。
其中,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铅、锌等重金属,随着尾气的排放和扩散,这些重金属逐渐沉积在公路周边的土壤中。
此外,交通磨损也会将道路表面的重金属颗粒带入周边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公路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车辆排放和交通磨损是该地区公路周边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公路沿线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内蒙古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公路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以内蒙古西部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重金属分布特征,为防治公路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典型公路进行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
该地区地势辽阔,公路交通繁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公路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公路沿线环境状况;其次,采集公路沿线土壤、水体及路面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重金属含量;最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重金属分布特征(一)重金属种类及含量通过实验室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土壤、水体及路面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其中,铅(Pb)、锌(Zn)、铜(Cu)、铬(Cr)等重金属含量较高。
不同地段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GIS技术,对采集的样品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结果显示,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重金属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
在公路沿线一定范围内,重金属含量较高,随着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
同时,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重金属分布也存在差异。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交通因素交通因素是影响公路沿线重金属分布的重要因素。
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和行驶频率的提高,轮胎磨损、机油泄漏等都会导致路面重金属含量升高。
此外,车辆排放的尾气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也会对公路沿线重金属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降雨、风力等自然现象会加速重金属的迁移和扩散;地形地貌则决定了重金属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五、防治措施建议针对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重金属污染问题,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建议:(一)加强公路建设与维护管理提高公路建设与维护管理水平,减少轮胎磨损、机油泄漏等污染源的产生。
《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内蒙古西部公路周边地区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通过系统性的采样和实验分析,本研究得出内蒙古西部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并对其来源和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随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最后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交通干线附近的区域。
内蒙古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其公路周边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因此,对内蒙古西部公路周边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几段主要公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采样点,收集公路两侧的土壤样本。
采用重金属含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方法,对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1.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概况通过对土壤样本的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公路两侧土壤中,尤其是靠近路面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
其中,铅(Pb)、锌(Zn)、铜(Cu)等重金属的含量尤为突出。
2. 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重金属在公路两侧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距离公路越近,重金属含量越高;而在远离公路的区域,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
同时,不同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也存在差异。
3. 重金属来源分析经过对比分析,认为公路交通活动是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包括车辆排放的尾气、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等,都会导致重金属在公路两侧沉积。
此外,周边的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也可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产生影响。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西部公路周边地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为了降低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公路交通管理,减少车辆尾气排放;二是推广使用环保轮胎,减少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三是加强对周边工业和农业活动的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四是开展土壤修复工程,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解析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其解析方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危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详细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如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畜禽养殖等)、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排放、道路尘埃等)以及城市建设(如建筑垃圾、城市污水等)。
这些来源释放的重金属通过大气沉降、水体流动和生物迁移等途径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
在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文章综述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如污染源解析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多元统计分析等)、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生物有效性评估以及风险评估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深入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形态、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有效性,为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如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发展新型污染治理技术、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等。
通过综合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有望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自然来源主要包括成土母质的风化和侵蚀,以及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自然事件带来的重金属元素。
然而,这些自然过程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贡献相对较小,通常不会超过土壤背景值。
相比之下,人为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更为显著。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
例如,矿山开采、冶炼、电镀、化工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含重金属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经过妥善处理,就会对周边环境,特别是土壤造成污染。
《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公路交通沿线,由于车辆排放和道路维护等因素,重金属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内蒙古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其公路交通网络发达,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因此,对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对于该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重金属含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1.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通过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尤其是铅(Pb)、锌(Zn)、铜(Cu)等重金属元素。
这些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车辆排放、道路维护、农药使用等。
2. 重金属分布特征通过GIS技术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重金属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空间分布不均:不同路段、不同区域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从城市向农村、从主城区向周边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
(2)局部富集现象: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服务区、加油站等地区,由于车辆排放和道路维护等因素,重金属富集现象较为明显。
(3)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农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重金属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内蒙古西部公路沿线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其中铅(Pb)、锌(Zn)、铜(Cu)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车辆排放、道路维护、农药使用等因素导致的。
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和服务区等地区,由于车辆排放和道路维护等因素的叠加作用,重金属富集现象更为明显。
此外,土地利用类型也对重金属的分布产生影响。
针对于《内蒙古西部公路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篇二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摘要:对近年来公路交通导致的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1 公路路域土壤污染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相应发展迅猛。其中公路交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环境问题,包括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土壤污染中以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公路邻近农田,公路汽车尾气和灰尘中的重金属通过自然沉降或者经雨水冲刷后进入农田土壤,长期存在并累积。一方面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另一方面重金属进入农作物后,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往往在发现时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公路土壤重金属污染以铅为主,其次是锌、镉、铬、铜、镍和锰等[1,2],其中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自1932年四乙基铅被作为汽油抗暴剂使用以来,公路路域铅污染便不断加剧,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这一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注意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中国于2000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汽车停止使用含铅汽油,改用无铅汽油。但是,一方面含铅汽油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公路路域土壤中的铅短期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无铅汽油并不是绝对无铅,含铅汽油是指铅含量不大于0.013 g/L,无铅汽油是指铅含量不大于0.005 g/L,所以即使使用无铅汽油,经过汽车大流量、长时间累积后,仍然会对公路路域土壤形成铅污染。据报道,京珠高速[3]、沪宁高速[4]、312国道[5]、316国道[6]等公路路域土壤已经受到严重的铅污染。其他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汽车轮胎等零部件磨损产生的碎屑。汽车轮胎和刹车片中含有锌,轮胎中含有镉、铅和铜等重金属,汽车皮带轮、制动器等处含有铬。实际上在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中锌的含量超过铅,只不过其危害不如铅明显,所以人们关注较少。国外对于公路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从铅开始,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重金属复合污染[7],包括对污染物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8]。中国对公路路域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主要是重金属污染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但目前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资料,多限于对某一小段公路路域进行研究,而且对于铅污染的研究较多,对于其他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会日益突出,农产品所受污染也会日渐严重。在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现代社会,研究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为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 公路路域土壤污染物分布规律2.1 随着公路垂直距离增加,重金属污染程度下降研究发现,在距离公路35~150 m[3,4,9-11]范围以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污染程度下降,在150 m以外,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背景值。对于铅污染,一般认为对土壤污染程度明显的是在距离公路0~100 m范围内,且随着距公路的垂直距离的增加而急剧降低。黄忠臣等[12]研究发现,随着距离公路垂直距离增加,重金属污染程度下降。李湘南等[13]研究认为,在距离公路100 m范围内,污染程度随离公路距离增加而降低,相当多的污染物是在距离公路50 m以内,以5~80 m范围内的污染最为严重。但也有研究发现,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离公路垂直距离的增加并不是一直下降,而是先逐渐升高,至某一峰值后再下降,最后接近背景值。詹凤平等[14]研究发现,在距离公路10~15 m处铅的污染最为明显,而后逐渐下降。甄宏[11]研究沈大高速公路时发现,公路路域土壤镉含量在距离公路20~40 m处出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在距离公路50 m范围内污染明显,距离公路100 m以外污染接近背景值。2.2 污染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詹凤平等[14]研究发现,在土壤表层30 cm以内,铅污染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在30~50 cm范围内明显降低。分析原因是采样点土壤长期翻种,30 cm以内为耕作层,经常翻耕,土壤混合度高,铅含量变化不大。30~50 cm土壤接近深耕层,不经常耕作,铅含量变化不大,且含量低。魏秀国等[10]研究发现,公路两侧表层土壤中铅含量较高,40~60 cm土壤中铅含量较低,接近背景值水平。一方面是下层土壤不经常翻耕,不易污染,另一方面是重金属易被植物根系和土壤颗粒吸附,导致重金属污染较轻。3 影响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的因素3.1 公路运营时间和车流量公路运营时间越长,车流量越大,公路两侧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越严重[10,15,16]。有研究表明,香港城市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含量是交通流量较小的深圳公路土壤中铅含量的1.45倍。詹凤平等[14]研究209国道和229国道时发现,209国道铅污染明显大于229国道,209国道车流量要大于229国道。黄忠臣等[12]研究发现,京通快速路远通桥南侧土壤中铅含量最高,原因是其为京通快速路和北京五环路连接处,车流量大。Ideriah等[17]研究了高密度行车区(>200 000辆/d)、低密度行车区(<100 000辆/d)和交通限制区(0~5辆/d)不同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经过线性回归显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交通流量呈正相关。我国学者曾对多地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包括西宁、扬州、上海、沈阳、广州、北京、长株潭以及312国道自东向西系列地区。从区域上看,山东和广东经济发达,车流量大,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其次是辽宁、山西、河南、河北、浙江以及四川和云南,而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和贵州一带,由于车流量小,土壤所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3.2 公路所处地理位置山区公路较平原公路相对而言更容易造成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且受污染范围会更大,污染更为严重。原因是山区空气流通不畅,污染物难以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更容易形成污染。十字路口、盘旋山路和路况较差的公路,轮胎摩擦严重,从而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颗粒物造成污染。陈建安等[18]对山区公路的研究显示,坡度为20°的坡道旁10 m处的土壤中铅含量为126 mg/kg,是坡度为10°坡道同距离处污染值的1.7倍,是平道同位置处的2.5倍。3.3 气候及气象因素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湿度、风向、风速和风力等。多雨潮湿地区,含重金属颗粒物很容易随降水(雨雪等)沉降下来,公路两侧重金属扩散范围一般较小,但相对而言,离公路较近土壤所受污染也就越严重。南方公路土壤污染比北方相对要明显[19]。风向和风速也会影响公路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一般下风向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比上风向地区要高。在上风向和风力较大一侧,大气中重金属颗粒物被稀释,使得这一侧污染减轻,但却导致另一侧重金属污染加剧。3.4 土壤覆盖情况及土壤自身性质农田系统中的重金属,一部分被截留在生长的植被表面,随着农作物的收获或者植物的凋谢而迁移到其他区域,减少了本区域的污染,一部分重金属则进入土壤,在土壤中累积导致土壤的污染。其累积程度与土壤自身性质,如pH值、颗粒轻重、有机质含量、生长的植物种类等有关,研究表明,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重金属更易累积,不易迁移,土壤污染严重[20,21]。研究发现,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土壤,稻田土壤铅含量高于旱田土壤[22]。土壤中大部分重金属以不溶态的无机盐形式存在,或被络合在有机质的交换位置上。有机质的存在可以使其被络合,导致其迁移率下降,污染加重。土壤pH可影响重金属的溶解从而影响其迁移。另外,当有农作物生长时,重金属会向植物根系迁移,从而被吸收,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但此时已经对农作物造成污染,影响其生长。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完成,不同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从而对污染的影响也不同。3.5 公路两侧障碍物公路两侧防护林、绿化带能有效影响公路重金属颗粒的扩散。阮宏华等[1]研究发现防护林能有效阻止铅的扩散,因为防护林不但对含铅颗粒物有吸附作用,还能阻止和减弱空气流动,防止铅进一步扩散。不同绿化带由于树种、树龄、种植密度、林带宽度等因素,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护效果不同。但是防护林宽度有限,而且多为落叶乔木,防护效果也有限,一般是防护林加绿化带,绿化带一般为30 m。绿化植物应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搭配。公路两侧绿化带宽度往往因涉及农业用地而受限。解决方法是选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的植物。目前已经发现360多种植物能富集各种重金属,大多是十字花科植物,影响较大的有蜈蚣草、天蓝芥蓝菜等。4 结论和展望我国对公路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增多,但多限于对某一路段污染情况的研究,缺乏长距离大范围统一研究,对全国范围公路污染情况缺乏统一了解,这有待于相关部门来协调组织,从而进一步了解各地区主要公路沿线农业土壤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污染程度及特征,为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部分地区或者某些科研人员对于某一类型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市郊公路以及农村、山区公路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该地区评价或者安排工作的依据,以利于合理安排该地区工农业生产,并对该地区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虽然无铅汽油已经推广使用10余年,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公路网的延伸,车流量的增大,根据各地科研人员研究结果看,公路路域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并没有明显下降。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车流量不会下降,污染很难降低,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公路路线时合理规划,尽量减少对于农业耕地和农产品的污染。另外,应适当发展电动汽车、乙醇汽车等,减少传统汽油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铅的排放。对于污染的修复,传统的理化方法工作量较大,难以实现,植物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污染修复方法,应加大能对多种重金属富集、生长迅速的超累积植物的研究。参考文献:[1] 阮宏华, 姜志林. 城郊公路两侧主要森林类型铅含量及分布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62-364.[2] HILTON F G H, LEVINSON A. Fac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vidence from automobile lead emiss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8,35(2):126-141.[3] 王超,周继良,陈向明,等. 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测定和环境影响评价[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129-130.[4] 李波,林玉锁,张孝飞,等. 沪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和小麦重金属污染状况[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3):50-53,70.[5] 吴永刚,姜志林,罗强.公路边茶园土壤与茶树中重金属的积累与分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4):39-42.[6] 徐永荣,冯宗炜,王春夏,等. 绿带对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2,41(5):75-77.[7] NABULO G, ORYEM-ORIGA H, DIAMOND M. Assessment of lead, cadmium, and zinc contamination of roadside soils, surface films, and vegetables in Kampala City, Uganda[J].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6,101(1):42-52.[8] VIARD B, PIHAN F, PROMEYRAT S, et 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b, Zn, Cd) highway pollution: bioaccumulation in soil, Graminaceae and land snails[J].Chemosphere, 2004, 55(10):1349-1359.[9] 孔德秀,姜守俊. 高速公路两侧土壤污染的实例分析[J]. 广东公路交通,2008(3):38-40.[10] 魏秀国,何江华,王少毅,等. 城郊公路两侧土壤和蔬菜中铅含量及分布规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19(1):39-40.[11] 甄宏.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2):6-9.[12] 黄忠臣,王崇臣,王鹏,等. 北京地区部分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和镉的污染现状与评价[J].环境化学,2008,27(2):267-268.[13] 李湘南,凌玲,李海东. 汽车废气中铅对沿线农田污染的环境质量评价[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22(6):37-41.[14] 詹凤平,江映翔,李明. 汽车尾气中铅在两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0):58-61.[15] 李湘洲,祝浩. 长株潭公路系统土壤铅累积分布格局及其植物对铅累积状况的研究[J].环境保护,2003(9):48-52.[16] 潘如圭,宋佩扬,潘秀琴,等.汽车尾气中铅对蔬菜污染的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1998(3):9-11,28.[17] IDERIAH T J K, BRAIDE S A, IZONFUO W A L, et a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soils along roadsides in Port Harcourt metropolis, Nigeri[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4,73(1):67-70.[18] 陈建安,林健,兰天水,等.山区公路边土壤铅污染水平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2):5-8.[19] 陈长林,李晓所,张勤,等.公路交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6):19-21.[20] 曹立新,李惕川,刘莹,等.公路边土壤和水稻中铅的分布、累积及临界含量[J].环境科学,1995,16(6):66-68.[21] 成春奇.粘土对重金属污染物容纳阻滞能力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6):12-14,25.[22] 张振维,常艳君,李光辉.沈大高速公路环境铅污染现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19(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