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常见的杂草图谱及学名==88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2.30 MB
- 文档页数:88
37种·常见杂草图谱,值得收藏杂草是指⽣长在有害于⼈类⽣存和活动场地的植物,⼀般是⾮栽培的野⽣植物或对⼈类⽆碍⽤的植物。
⼴义的杂草定义则是指⽣长在对⼈类活动不利或有害于⽣产场地的⼀切植物全球经定名的植物有三⼗余万种,认定为杂草的植物约⼋千余种;在我国书刊中可查出的植物名称有36000多种,认定为杂草的植物有119科1200多种。
除可按植物学⽅法分类外还可按其对⽔分的适应性分为⽔⽣、沼⽣、湿⽣和旱⽣,按化学防除的需要分为⽲草、莎草和阔叶草,此外还可根据杂草的营养类型、⽣长习性和繁殖⽅式等进⾏分类。
其⽣物学特性表现为:传播⽅式多,繁殖与再⽣⼒强,⽣活周期⼀般都⽐作物短,成熟的种⼦随熟随落,抗逆性强,光合作⽤效益⾼等。
常见的阔叶杂草有:播娘蒿,荠菜,猪殃殃,泽漆,婆婆纳,麦家公,麦瓶草,藜,⼩蓟(刺⼉菜),⼤蓟,萹蓄,⽜繁缕,王不留⾏,宝盖草,野⽼鹳草,泥胡菜,通泉草,⼤巢菜,空⼼莲⼦草,铁苋菜,龙葵,灯笼草,马齿苋,反枝苋,鲤肠、葎草等。
▼播娘蒿▼荠菜▼猪殃殃▼泽漆▼婆婆纳▼麦家公▼麦瓶草▼藜▼⼩蓟(刺⼉菜)▼⼤蓟▼萹蓄▼⽜繁缕▼王不留⾏▼宝盖草▼野⽼鹳草▼泥胡菜▼通泉草▼⼤巢菜▼空⼼莲⼦草▼铁苋菜▼马齿苋▼反枝苋▼龙葵▼灯笼草▼鲤肠▼葎草药剂防治选择药剂时请注意使⽤⽅法和适⽤作物。
(1)⼟壤处理可供选择的药剂有:异丙甲草胺、⼄草胺、⼆甲戊灵、莠灭净、氟乐灵、噻吩磺隆、敌草胺、甲草胺等。
(2)茎叶处理可供选择的药剂有:草除灵、苯磺隆、2甲4氯钠、氯氟吡氧⼄酸、⼄羧氟草醚、2,4-滴丁酯、吡氟酰草胺、⾟酰溴苯腈、噻吩磺隆、唑草酮、氯酯磺草胺、麦草畏、双草醚、双氟磺草胺等。
⽲本科常见的⽲本科杂草有:雀麦,节节麦,看麦娘,野燕麦,硬草,早熟⽲,菵(罔)草,狗尾草,⽜筋草,稗草,马唐等。
▼雀麦▼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硬草▼早熟⽲▼菵(罔)草▼狗尾草▼⽜筋草▼稗草▼马唐药剂防治选择药剂时请注意使⽤⽅法和适⽤作物。
各种常见的杂草图谱及学名稗草学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Beauv.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芒早稗、水田草、水稗草等。
广布全国各地。
主要为害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大豆、蔬菜、果树等农作物。
形态特征秆丛生,基部膝曲或直立,株高50—130cm。
叶片条形,无毛;叶鞘光滑无叶舌。
圆锥花序稍开展,直立或弯曲;总状花序常有分枝,斜上或贴生;小穗有2个卵圆形的花,长约3mm,具硬疣毛,密集在穗轴的一侧;颖有3—5脉;第一外稃有5—7脉,先端具5—30mm的芒;第二外稃先端具小尖头,粗糙,边缘卷孢内样。
颖果米黄色卵形。
种子繁殖。
种子卵状,椭圆形,黄褐色。
生态特点生于湿地或水中,是沟渠和水田及其四周较常见的杂草。
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萌发。
最适发芽温度为25—35℃,10℃以下、45℃以上不能发芽,土壤湿润,无水层时,发芽率最高。
土深8cm 以上的稗籽不发芽,可进行二次休眠。
在旱作土层中出苗深度为0—9cm,0—3cm出苗率较高。
东北、华北稗草于4月下旬开始出苗,生长到8月中旬,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抽穗开花,生育期76—130天。
在上海地区5月上、中旬出现一个发生高峰,9月还可出现一个发生高峰。
酸模叶蓼学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属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旱苗蓼、大马蓼、柳叶蓉等。
分布在全国各地,北方尤其普遍。
主要为害棉花、豆类、薯类、水稻、油菜、麦类等农作物。
形态特征茎直立,高30—100cm,具分枝,光滑,无毛。
叶互生有柄;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叶上无毛,全缘,边缘具粗硬毛,叶面上常具新月形黑褐色斑块;托叶鞘筒状。
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数个排列成圆锥状;花被浅红色或白色,4深裂。
瘦果卵圆形,黑褐色。
生态特点生于低湿地或水边。
是春季一年生杂草,发芽适温15—20℃,出苗深度5cm。
黑龙江4月下旬开始出苗,6月下旬开花,7月中旬种子开始成熟。
绵毛酸模叶蓼学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 salicifoliumSibth。
稗草学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Beauv.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芒早稗、水田草、水稗草等。
广布全国各地。
主要为害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大豆、蔬菜、果树等农作物。
形态特征秆丛生,基部膝曲或直立,株高50—130cm。
叶片条形,无毛;叶鞘光滑无叶舌。
圆锥花序稍开展,直立或弯曲;总状花序常有分枝,斜上或贴生;小穗有2个卵圆形的花,长约3mm,具硬疣毛,密集在穗轴的一侧;颖有3—5脉;第一外稃有5—7脉,先端具5—30mm的芒;第二外稃先端具小尖头,粗糙,边缘卷孢内样。
颖果米黄色卵形。
种子繁殖。
种子卵状,椭圆形,黄褐色。
生态特点生于湿地或水中,是沟渠和水田及其四周较常见的杂草。
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萌发。
最适发芽温度为25—35℃,10℃以下、45℃以上不能发芽,土壤湿润,无水层时,发芽率最高。
土深8cm 以上的稗籽不发芽,可进行二次休眠。
在旱作土层中出苗深度为0—9cm,0—3cm出苗率较高。
东北、华北稗草于4月下旬开始出苗,生长到8月中旬,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抽穗开花,生育期76—130天。
在上海地区5月上、中旬出现一个发生高峰,9月还可出现一个发生高峰。
酸模叶蓼学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属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旱苗蓼、大马蓼、柳叶蓉等。
分布在全国各地,北方尤其普遍。
主要为害棉花、豆类、薯类、水稻、油菜、麦类等农作物。
形态特征茎直立,高30—100cm,具分枝,光滑,无毛。
叶互生有柄;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叶上无毛,全缘,边缘具粗硬毛,叶面上常具新月形黑褐色斑块;托叶鞘筒状。
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数个排列成圆锥状;花被浅红色或白色,4深裂。
瘦果卵圆形,黑褐色。
生态特点生于低湿地或水边。
是春季一年生杂草,发芽适温15—20℃,出苗深度5cm。
黑龙江4月下旬开始出苗,6月下旬开花,7月中旬种子开始成熟。
绵毛酸模叶蓼学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 salicifoliumSib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