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确定“现代化大农机”发展新定位值得学习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300.09 KB
- 文档页数:1
实施现代化大农业提升行动全面加快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提档升级郭宝松(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哈尔滨150036) 摘要:2020年是完成中央规定农垦改革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北大荒集团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适应新形势,努力在农业质量效益、农业综合产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系统集成攻关、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全产业链农业标准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工作能力与水平八个方面实现新提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北大荒集团未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农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给农业系统带来全方位、全周期的变革。
在农垦改革关键之年,纵观国内外农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农业生产风险有加剧趋势,北大荒集团必须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
2020年,集团农业工作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现代化大农业提升行动为核心,加快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全面提高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担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1 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质量效益上实现提升a.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稳稻压玉、扩豆增饲、两优一特”的原则,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53.33万hm2以上,地表水灌溉面积达34万hm2。
一是在松嫩、三江平原发展优质水稻33.33万hm2,适度调减非优势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发展西部分子公司优质食用大豆种植面积6.67万hm2,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料饲草种植面积3.33万hm2,扩大特色瓜果、酿酒高粱等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种植面积3.33万hm2,在中西部分子公司高标准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2万hm2。
二是畜牧业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以稳生猪、兴奶业为方向,围绕畜牧养殖10项关键技术,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推动生猪生产,启动“规模奶牛场单产12吨奶提升行动”,巩固集团奶牛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关于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p孙耀斌赵福春一、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指标体系(一)内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即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也是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过程。
这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结合黑龙江垦区实际,笔者认为农垦农业现代化包括六个方面: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二)指标体系:农垦农业现代化必须确立一套指标体系,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以便对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适时进行调整,根据黑龙江垦区实际,提出了农垦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共计十八项指标:垦区国民生产总值、利税总额、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粮食总产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场人均纯收入、蓄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业劳均增加值、农业劳均生产粮食、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比重、城镇化人口比重、森林覆盖率、总人口等。
二、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一)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垦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二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构造了继续加快发展的十二大优势:(1)垦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1999年粮食交售量775万吨,商品率高达83%,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粮食净调出量,可供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陆海空三军全年口粮,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集团运作与组织化程度高。
北大荒集团是国家120家试点集团之一和全国520家重点企业成员,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与期货市场有形与无形市场上举足轻重,北大荒品牌含金量高,在国内外知名度高。
农 机 化推进黑龙江垦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崔少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
黑龙江垦区多年来坚持推广应用现代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新技术,大力推进数字农机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垦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一)发展成就1.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具有“马力大、技术新、效率高、管理严”的特点。
截至2020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12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通过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全程高标准精细化耕作、集约化生产,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农机使用效率不断加强。
黑龙江垦区充分发挥土地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不断加强农机装备使用效率。
在农业机械化保持高水平前提下,亩均配备动力仅为0.26千瓦/亩,远低于全国0.59千瓦/亩的平均水平。
由于农机装备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3.农机管理标准不断提升。
黑龙江垦区在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坚持“六统一”和“七加强”管理模式。
通过标准化管理,有效增加了机具使用寿命,提高了维修服务水平,规范了农机作业标准,提升了农机经营效益。
4.数字农机建设取得成效。
黑龙江垦区大力推进数字农机建设,筹备建设农机信息整体管理平台。
2020年建成了6个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在水田育秧、整地、插秧、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旱田耕整地、播种、中耕、植保、收获等环节,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无人化。
(二)存在问题一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差距较大,不同作物机械化也有很大差异,经特作物、畜牧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二是农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三是农机一次性投入大、使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农机社会经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没有配备专业化农机推广机构和专职推广人员;五是农机场库棚基础建设亟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机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存在不同程度老化、损毁情况。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发展优势及对策研究作者:刘建生邵晓梅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21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土辽阔造就了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这也使得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黑龙江省垦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有着极好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再加上市场的发展与人才优势,使得黑龙江省垦区农业发展有着众多优势。
1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1.1 农业资源和环境优势黑龙江省垦区总面积约为5 万km2,其中耕地面积有202.55 万hm2,可见耕地资源十分充足。
该地区的水资源储备量为116.7 亿m3,每年的降水量平均为500 mm 左右。
黑龙江省垦区土地开发比较晚,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分高,土壤几乎没有遭到污染,退化情况也比较轻,这为黑龙江省垦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另外,黑龙江垦区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温热多雨,有着极强的自然净化能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垦区有着世界比较著名的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比较多。
垦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全国其他地区之上,其中的黑土、黑钙土及草甸土等占据了总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自然资源,所以当地盛产大豆、小麦、马铃薯及水稻等,同时还有甜菜、亚麻及烤烟等经济作物。
广阔的疆土和肥沃的耕地让垦区的农业具备了更多的优势,这也是垦区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1]。
1.2 贸易和基础设施优势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其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个地理优势让黑龙江省垦区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贸易优势,农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广泛,而且可以远销国外。
与此同时,自黑龙江省垦区建成后就进行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当地的大江大河防洪能力与抗涝能力符合标准,这样就消除了相应的隐患,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2]。
而且自垦区农业发展以来,垦区农业机械水平在不断提升,这些基础设施让垦区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1.12.14•【字号】黑农厅发〔2021〕313号•【施行日期】2021.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黑农厅发〔2021〕313号各市(地)、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现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12月14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和全省开启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构建今后五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框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十三五”是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国家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加快,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促使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一)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截至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6775.1万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长19.5%;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1.8万台,同比增长2.7%;其中1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7.7万台,同比增长162%,拖拉机结构比例明显改善;联合收获机械达到18.9万台,同比增长43.7%;水稻插秧机达到34.5万台,同比增长31.7%。
(二)农机田间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截至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高质量机械化率达60%,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比“十二五”末提高2.95个百分点,整地、播种、收获等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41%、98.80%、96.97%,同比分别提高0.21、1.73和9.5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程度达到99.27%,同比提高近2.7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95.85%,同比提高近13.2个百分点,农业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 机 化2019年,黑龙江农垦大马力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1.2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100台,相对充足的农机配备有力地保障了秋收秋整地作业顺利完成。
然而,比较“遗憾”的一幕是,垦区4300多万亩耕地仅用20余天就收获告捷,一些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农场的室内展厅里备受呵护,但个别明星设备全年“出镜”时间不足10天。
如何充分发挥垦区大马力农业机械优势,进一步提升农机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全方位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努力让“大马力”获得“高收益”。
一方面,垦区各管理局、农场与各市县协调对接,拓展信息渠道,使跨区作业项目和范围不断扩大。
据农垦九三管理局农机局局长吕彦学介绍:“跨区作业一直以来是发挥农机作用的重要手段,各农场、连队积极为有机户联系作业需求,在春播、夏管、秋收、秋整地各个阶段都在进行,既促进了垦区有机户创收,又降低农村农民生产成本,实现了双赢。
”另一方面,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协调,促成黑龙江省农机作业监控平台向垦区机车开放。
2019年,垦区大马力农机只要安装了监测系统,就可以到地方开展深松作业和秸秆还田作业,从而增加了跨区作业的新项目,为有机户增收开拓了新渠道。
与此同时,垦区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跨区作业惠民政策,做好《跨区作业证》发放工作,公布联系电话,确保跨区作业车辆能够在高速运输时免费通行。
据2019年统计,黑龙江垦区跨区作业区域从黑龙江省内农村到内蒙古、吉林等周边地区,作业项目从秋收、整地到春季播种,作业形式从分散联络到整村、整乡推进。
据初步统计,仅秋收期间,垦区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收割面积达到550多万亩,秋整地面积210多万亩,累计出动作业机车超过2000台。
与往年相比,在农机跨区作业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作用凸显,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等新型组织不断涌现,有组织地开展有偿服务和市场化运作。
随着跨区作业的深入开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垦区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农艺措施被带到周边服务区域,带动了这些区域的技术进步,可谓“授人以渔”。
文/邹积慧论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黑龙江具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有利条件。
多年来,垦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要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高垦区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国有农场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黑龙江垦区的新使命。
省委省政府也要求垦区领跑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并将其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写进了全省“十二五”规划。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多维度准确界定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内涵的基础上,找准现代化大农业的突破口,以科学的战略谋划有序推进现代化大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准确把握内涵:多维度界定现代化大农业我国理论界对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没有权威的统一定义,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一个新提法更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根据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结合垦区实际,我们认为,黑龙江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以世界级国际化农业企业集团为载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方面人才,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能力,有力地带动周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应该多维度界定现代化大农业内涵。
要“横向到边”,充分拓展现代化大农业外延边界。
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已经不仅仅是农业本身,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而是相关三次产业空间、相关三次产业集群,是以贸易为龙头、加工为中轴、种养业为基础、大科技为支撑、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化大农业与我们熟悉的现代农业相比,本质区别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