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赏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积累通感等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对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难点:对本文主题的解读。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朗读,理清思路:三个部分:1——34——67——最后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猛一抬头,已到自己的门前二、欣赏品读1——31、情感:不宁静——悄悄——幽静——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宁静。
2、为什么不宁静?私事?公事?(从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3、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背景:路三、欣赏品读4——61、月色下的荷塘:叶——花——香——波——水(比喻、拟人、通感)2、荷塘上的月色:泻——浮——洗影——画——名曲3、荷塘四周:树——山——灯——蝉声蛙声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悦回到现实——失落5、荷花的象征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见景,景中含情。
7、语言:精雕细刻,华丽朦胧第三课时四、品读7——最后1、解读两首古诗,想象采莲情事。
解释六朝、双关手法。
2、为什么想起古诗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脱离现实)3、概括主题:(政治、理想、生活、乡愁等角度)不满现实,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逃避,彷徨苦闷。
五、总结: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2、语言赏析:3、多种手法的运用4、多重主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2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人: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和短语。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讲解重点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分析了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感受到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记忆。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学习(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3.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尝试仿写,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⒉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⒊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1.听朗诵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节的吸引力。
1.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荷塘月色》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1.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难以理解。
2.2.2 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1.2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1.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荷塘和月色的关系。
4.2 课文朗读与分析4.2.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美妙和情节的吸引力。
4.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4.3 主题探讨4.3.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荷塘月色歌曲教案教案标题:荷塘月色歌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欣赏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之一的《荷塘月色》歌曲。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能够准确地演唱出来。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介绍《荷塘月色》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歌曲学习:3. 播放《荷塘月色》歌曲的音频,让学生先聆听一遍。
4. 分发歌曲歌词,让学生阅读歌词,解释生词和理解歌曲的意境。
5. 引导学生一起跟随音乐,反复听歌曲,并逐句进行模仿和跟唱。
歌曲表演: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主唱、合唱、伴奏等。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合作,练习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8.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版本,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提高。
扩展活动:9.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歌词或旋律,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感受。
10.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尝试为歌曲伴奏创作独特的音乐效果。
1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和交流。
评估与总结:12.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13. 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成果和经验,分享他们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14.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1. 《荷塘月色》歌曲音频2. 《荷塘月色》歌词和解释3. 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4. 乐器(可选)教案特点:1. 结合音乐欣赏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提高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3.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扩展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创造力。
教案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欣赏《荷塘月色》,帮助他们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和情感表达的力量。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一、课前预习:(一)背景学习《荷塘月色》的背景资料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2、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3、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
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5、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美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成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批改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
六、教学策略: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一、课前预习:(一)背景学习《荷塘月色》的背景资料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2、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3、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
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5、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_散文集〉导言》)6、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的特别工细。
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
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
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
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只不过是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
不仅如此,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
杨昌江《工笔画,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二)知识积累1、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喻体。
研究带号的12个句子,回答:a、哪几个不是比喻句?b、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各是什么?c、比喻句中的哪句属“通感”,后文还有哪一句?为什么?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三)整体把握1、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2、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你同意吗?为什么?3、有人把本文的重点四五两段概括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什么?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义和结构上与课题有什么区别?4、本文写景特别工细,不但把景物分解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写荷塘和月色时,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
从观察角度和描写对象两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写景提纲。
5、第五段写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句子是侧面衬托?用哪些事物作衬托?6、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四)揣摩语言1、文中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请分析: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2、词语用得好,不但绘声绘色绘形,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请分析“脉脉”一词在这方面的作用。
3、“踱”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5、“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从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前后文风格一致两个角度考虑)6、讨论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
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