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绪论及骨学
- 格式:ppt
- 大小:13.52 MB
- 文档页数:74
人体解剖学笔记绪论第一章骨学一、重点知识1。
标准知识(解剖学姿势):该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
2。
方位术语:①上与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②前与后:近腹者为前(也称腹侧),近背者为后(也称背侧)。
③内与外:凡有内腔的器官,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④浅与深:已体表为准,近体表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⑤内侧与外侧:近正中线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线者为外侧.⑥近侧与远侧:描述四肢各部结构时,已近躯干者为近侧.3。
切面术语:①矢状面:是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若将人体沿正中线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②横切面:该切面将人体切为上、下两部分,又称水平面.③额状面:是从左、右方向上将人体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又称冠状面。
4。
轴:①垂直轴:与人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②矢状轴:呈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相交。
③冠状轴:也称额状轴,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相交。
5。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形态学的范围【题型:名词解释】。
6.运动系统由骨髓结、骨骼肌组成.7。
骨按其形态特点分为4种: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①长骨: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端又名骺。
较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覆盖,长骨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②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能承受较大压力,如腕骨和跗骨。
③扁骨: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
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和肋骨等。
④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腔,称含气骨。
如上颌骨、筛骨、蝶骨。
8。
骨的构造:主要有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两部分。
②骨密质:分布在骨表面,质地致密,能耐受较大压力,构成长骨的骨干以及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外层. 2>骨松质:结构疏松,由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网,呈海绵状,位于长骨两端,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②骨膜:富有血管、神经,内含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使骨生长和再生修复功能,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参关节软骨由透明软骨构成,与在骨的关节面上,减少关节的摩擦,增强关节灵活性作用。
人体解剖学笔记第一章绪论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人体解剖学婆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人体切面术语(1)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
沿人体前、后正中线的矢状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额状面)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横切面)从水平方向,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轴(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垂直的轴。
(3)冠状轴(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前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第二章骨学第一节概述运动系统的构成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第二节骨学一、骨的形态和分类骨在成人为206块,颅骨、躯干骨、附肢骨。
其中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包孕6块听小骨),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1.长骨:长管状。
骨干、髓腔、骺骺线:成年后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2.短骨:立方形3.扁骨:扁宽板状,分布在头、胸部。
如颅骨、肋骨、肩胛骨4.不规则骨:如椎骨、髋骨、面颅骨二、骨的组织:骨质、骨髓、骨膜、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骨质骨密质:致密坚硬,长骨的骨干、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外层。
骨松质:疏松海绵状,长骨的骺、其他类型骨的内部。
板障:颅盖内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2.骨膜3.骨髓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红色,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
位于骨松质间隙内和胎儿、幼儿的骨髓腔内。
黄骨髓:无造血功用,黄色,含大量脂肪组织。
位于长骨的骨髓腔内。
胎儿和幼儿,全部是红骨髓,不存在黄骨髓;5岁当前,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步转变为黄骨髓;成年后,长骨髓腔内全部为黄骨髓,而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真个骨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绪论●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一、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
●(一)骨:在成人约206块●长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的掌骨和指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骨的跗骨外)●上肢骨: 64块●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1、肱骨(位于臂部)●肱骨内侧有形如滑车的”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为“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2、尺骨:位于前臂内侧缘,上面粗下面细●3、桡骨;位于前臂外侧缘,上面细下面粗●4、手骨: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由近到远:”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躯干骨: 51块。
●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1、颈椎:7个,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颈椎横突上有一圆孔,称为”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隆椎无椎动脉通过●第1颈椎:又称寰椎,没有椎体●第2颈椎:又称枢椎●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最长,且末端不分叉●当头前屈时,该突特别隆起,皮下易于触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即“大椎穴”,是临床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取穴的标志。
●2、胸椎:12个,12对肋,都有肋凹,由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与胸骨外侧缘相连的肋为第1—7对●3、腰椎:5个,椎体大而肥厚,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4、骶骨:底向上,尖向下●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岬,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
●骶角: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
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确定骶管裂孔的位置●5、尾骨●胸骨:●胸骨角:是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2肋,体表标志●胸骨柄上部较宽,其上缘正中的切迹称为“颈静脉切迹”●肋●颅骨:共29块(包括听小骨6块)●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颅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1、脑颅骨共8块●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各一块●顶骨和颞骨各两块●含气空腔的脑颅骨有:额骨、蝶骨、筛骨(最脆弱的含气骨)●在颞骨岩部的后面有内耳门,由此通入内耳道(内耳道不与外耳道相通)●2、面颅骨共15块●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各1块;●上颌骨(含气腔)、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各2块●除舌骨游离外,其余均与上颌骨相邻接●颅底内面承托脑●1、颅前窝: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筛板,板上有许多筛孔,有嗅神经通过●2、颅中窝:中央是蝶骨体,体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教案专用纸□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教师姓名赵荷艳职称硕士研究生授课题目绪论、骨总论、躯干骨授课对象护理082 授课日期2008.9.23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实验观察授课节次第2-5节课学时 4教材版本顾晓松主编《人体解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教学目的1.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
2. 掌握人体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3. 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4. 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5.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与功能。
6.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7. 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8.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9. 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
教学方法理论课:课堂理论讲授全部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课:学生自行观察标本,教师巡回指导、示教。
参考书及教具1、多媒体课件;2、骨总论、躯干骨挂图、标本、模型。
本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人体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3、躯干骨的组成与功能。
4、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5、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难点:1、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2、躯干骨的体表标志。
外语词汇vertebrae(椎骨)sternum(胸骨)sternal angle(胸骨角)□教案专用纸□本节课的新进展以前理论课的进行主要借助挂图,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避免了挂图的重叠,使教学更加方便。
教学过程课前:1、筛选教材内容;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中:1、理论课:绪论---20分钟骨总论---20分钟躯干骨---40分钟2、实验课:1、介绍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要求以及卫生值日范围与安排;2、介绍本次实验课所需观察的标本、模型;3、介绍本次实验挂图的内容;4、学生自行观察骨的分类、构造、理化性质和躯干骨的标本,教师巡回指导;5、教师示教内容:骨的分类、构造、理化性质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胸骨的形态、分部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6、实验课小结内容:人体的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骨的分类、构造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骨分部,胸骨角的定义肋的分类7、预习内容:上肢骨、下肢骨8、打扫卫生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