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材料的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14.78 KB
- 文档页数:2
光伏单晶硅的发展史光伏单晶硅的发展史引言光伏单晶硅作为太阳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高效能和环保特性,成为了可再生能源中最为主流的应用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光伏单晶硅的发展史,并对其技术进步、市场应用以及未来前景进行全面评估。
一、光伏单晶硅的诞生与初期发展1.1 光伏单晶硅的诞生光伏单晶硅是指通过对硅材料进行精炼、晶体生长、切片等工艺步骤,制备出具有单一结晶结构的硅片。
光伏单晶硅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成功利用硅材料制备出具有均匀结晶结构的光伏电池。
1.2 光伏单晶硅的初期发展起初,光伏单晶硅技术仅限于实验室研究,由于制备过程复杂且昂贵,并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光伏单晶硅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使得其在航天、航空等领域开始得到广泛运用。
二、光伏单晶硅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应用2.1 光伏单晶硅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光伏单晶硅的效率逐渐提升。
通过改进硅材料的生长工艺,如Czochralski法和Float-Zone法,提高了晶体的纯度和均匀性,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
引入了表面退火和抗反射膜等工艺,减少能量损失和提高光吸收效率。
通过结构优化和材料改良,减少了电池的漏电流和热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光伏单晶硅的效率。
2.2 光伏单晶硅的市场应用随着光伏单晶硅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市场上的应用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拓展。
光伏单晶硅模块广泛应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屋顶、立面和地面等位置,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人们提供了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光伏单晶硅还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航天航空领域和移动通信设备等。
三、光伏单晶硅的未来发展前景3.1 技术突破与创新光伏单晶硅在不断追求更高效率的也面临着挑战。
未来,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光伏单晶硅技术将不断突破瓶颈,实现更高的转化效率。
全球晶硅光伏发展历史
全球晶硅光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39年,当时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发现了光生伏特效应,即光照能够使得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
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标志着光伏发电技术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晶硅光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1968年至1969年底,中国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并成功完成了NP结硅太阳电池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光伏市场的爆发,晶硅光伏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
多晶硅产品作为光伏产业链内技术和资金壁垒最高的环节之一,其生产工艺技术在行业发轫早期被海外产业巨头封锁。
然而,随着中国硅材料产业的发展,中国成功拉制出硅单晶,并在2005年实现了全国多晶硅产量仅有60吨的突破。
为了扭转受制于人的局面,国内一些企业开始着手多晶硅核心工艺开发。
随着多晶硅产品的供需出现缺口,其价格大幅上涨,这促使更多企业加入到多晶硅的研发和生产中。
总之,晶硅光伏技术是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并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
单晶硅片发展史1. 起源和发展初期单晶硅片是指由纯硅材料制成的晶体片,具有高纯度、均匀性好和电学性能优越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中。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
当时,电子行业正迅速发展,对于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需求逐渐增加。
纯度较高的硅材料被发现在半导体领域有巨大潜力,因为硅具有较好的导电和绝缘特性。
为了实现可控的硅片制备,科研人员开始对硅材料进行纯化、晶体生长以及切割处理等工艺的研究。
2. Czochralski法20世纪60年代中叶,波兰科学家托德罗斯·科赫拉尔斯基(Jan Czochralski)发明了一种新的硅片制备方法,这就是著名的Czochralski法(CZ法)。
CZ法是通过将一根种子晶体浸入炉中的熔融硅中,然后慢慢上拉出来,使熔融硅凝固形成硅单晶。
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硅片制备过程中晶体纯化和生长问题,大大提高了硅片的制备效率和品质。
随着CZ法的出现,单晶硅片的生产量得以大幅度增加,使得半导体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3. 其他发展尽管CZ法成为了主流的硅片制备方法,但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纯度和更完美晶体结构的单晶硅片需求日益增加,科研人员纷纷探索新的制备方法。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向多晶硅制备方法迁移的新趋势。
CVD技术通过气相反应将硅腊沉积在制备衬底上,然后以适当的工艺条件在高温下熔化使其形成单晶结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等被应用于制备高质量的单晶硅片。
4. 现代应用和进展如今,单晶硅片已经成为电子行业和太阳能光伏领域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在电子行业中,单晶硅片广泛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如晶体管、光电池、LED 等。
其高纯度和均匀性使得电子器件的性能得以有效提升。
而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单晶硅片通过切割成薄片并组合成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单晶硅材料简介摘要:单晶硅是硅的单晶体,具有完整的点阵结构,纯度要求在99.9999%以上,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制作工艺以直拉法为主,兼以区熔和外延。
自从1893年光生伏效应的发现,太阳能电池就开始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随着波兰科学家发展了生长单晶硅的提拉法工艺以及1959年单晶硅电池效率突破10%,单晶硅正式进入商业化。
我国更是在05年把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提高到10MW/年,并且成为世界重要的光伏工业基地。
单晶硅使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世界各国也重点发展单晶硅使得单晶硅成为能源行业宠儿。
地壳中含量超过25.8%的硅含量使得单晶硅来源丰富,虽然暂时太阳能行业暂时以P 型电池主导,但遭遇边际效应的P型电池终将被N型电池所取代。
单晶硅前途不可限量。
关键字:性质;历史;制备;发展前景Monocrystalline silicon material Brief Introduction Abstract: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s silicon single crystal with complete lattice structure, purity over 99.9999%, is a goo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Process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czochralski method, and with zone melting and extension.Since 1893 time born v effect, found that solar cells began to appear in the line of sight of peo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sh scientist pulling method of single crystal silicon growth process and single crystal silicon battery efficiency above 10% in 1959,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formally enter the commercial.5 years of our country is in the production of solar cells to 10 mw/year, and become the world pv industrial base.Monocrystalline silicon makes information industry beco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in the forerunner industry, the world also make focus on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darling become the energy industry.Content more than 25.8% of silicon content in the crust has rich sourc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while the solar industry to temporarily P type battery, but in the marginal effects of p-type battery will eventually be replaced by N type battery.Futur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Key words: silicon;Properties;History;Preparation;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一、单晶硅基本性质以及历史沿革硅有晶态和无定形两种同素异形体。
硅元素的介绍1. 硅元素简介硅元素(符号:Si)是一种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4组的非金属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14,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8.0855。
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地壳中第二丰富的元素,仅次于氧气。
硅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于石英、晶体以及硅酸盐矿物中,并在岩石、沙土和河流中广泛存在。
2. 硅元素的性质硅是一种灰白色的固体,在常温下呈非金属光泽。
它具有较高的熔点(约为1414摄氏度)和较低的密度(约为2.33克/立方厘米)。
硅具有类似碳的四面体结构,在四个配位点上连接四个其他原子或基团。
由于硅的电负性相对较高,它可以形成与氧、氮、硫和卤素等多种元素的化合物。
3. 硅元素的发现历史硅的存在早在古代人类就已经注意到,但直到1823年,瑞典化学家贝瑟尔·詹森在鹅卵石中首次成功地分离出硅元素。
自此以后,科学家们对硅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硅在电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4. 硅元素的物理性质4.1 密度和熔点硅的密度约为2.33克/立方厘米,较轻,但比铝和镁等一些金属还要重。
硅的熔点高于大多数金属,约为1414摄氏度。
这使得硅在高温环境下广泛应用。
4.2 硬度和脆性硅的硬度较高,在莫氏硬度标尺中约为7。
尽管硅具有较高的硬度,它却是一种易于破碎的脆性材料。
这种脆性导致硅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碎裂。
4.3 光学性质硅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质,对光的透过性较好。
由于硅的折射率较高,使得硅在光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透镜、光纤等。
5. 硅元素的化学性质5.1 反应性硅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可以与许多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它可以与氧气反应形成二氧化硅(SiO2),与氮气反应形成硅氮化物,与卤素反应形成卤化硅等。
此外,硅也可以与许多金属形成合金,例如硅铁合金。
5.2 强氧化性硅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
这使得硅在材料科学和半导体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6. 硅元素的应用6.1 半导体工业硅在半导体工业中广泛应用。
科学家发现硅的故事
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Si,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在科学家研究硅的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早在1824年,英国化学家Jns Jakob Berzelius第一次发现了硅。
他通过将硅和氧化碳混合并加热,得到了一种炭化硅的产物。
此后,人们开始对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863年,法国化学家Henri Sainte-Claire Deville和Paul Louis Toussaint Héroult发明了一种电解法,用于制备纯度更高的硅。
这种方法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生产高纯度硅的基础。
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硅的电学性质。
1919年,美国物理学家Jack Kilby在硅晶片上制造了第一个集成电路,这标志着硅在电子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化学家Willard Libby发明了一种使用碳14测定年代的方法,被称为放射性碳定年法。
在这个方法中,碳14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变,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碳14含量,可以计算出这个样品的年龄。
这种方法也被用于研究地球上硅的历史。
如今,硅已经成为了电子产品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从智能手机到计算机,从太阳能电池板到LED灯,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研究着硅的性质和应用,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单晶硅材料简介摘要:单晶硅是硅的单晶体,具有完整的点阵结构,纯度要求在%以上,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制作工艺以直拉法为主,兼以区熔和外延。
自从1893年光生伏效应的发现,太阳能电池就开始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随着波兰科学家发展了生长单晶硅的提拉法工艺以及1959年单晶硅电池效率突破10%,单晶硅正式进入商业化。
我国更是在05年把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提高到10MW/年,并且成为世界重要的光伏工业基地。
单晶硅使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世界各国也重点发展单晶硅使得单晶硅成为能源行业宠儿。
地壳中含量超过%的硅含量使得单晶硅来源丰富,虽然暂时太阳能行业暂时以P型电池主导,但遭遇边际效应的P型电池终将被N型电池所取代。
单晶硅前途不可限量。
关键字:性质;历史;制备;发展前景Monocrystalline silicon material Brief Introduction Abstract: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s silicon single crystal with complete lattice structure, purity over %, is a good semiconductor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czochralski method, and with zone melting and 1893 time born v effect, found that solar cells began to appear in the line of sight of peo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sh scientist pulling method of single crystal silicon growth process and single crystal silicon battery efficiency above 10% in 1959,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formally enter the years of our country is in the production of solar cells to 10 mw/year, and become the world pv industrial silicon makes information industry beco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in the forerunner industry, the world also make focus on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darling become the energy more than % of silicon content in the crust has rich sourc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while the solar industry to temporarily P type battery, but in the marginal effects of p-type battery will eventually be replaced by N typ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Key words: silicon;Properties;History;Preparation;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一、单晶硅基本性质以及历史沿革硅有晶态和无定形两种同素异形体。
工业硅发展历史工业硅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光电、光伏、化工等领域。
它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探讨工业硅的发展历程。
工业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发现硅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然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工业硅的制备技术相对简单,纯度较低,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人们开始关注工业硅的研究和开发。
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电石炉来制备工业硅。
电石炉是一种利用电弧加热石灰石和焦炭反应产生气体的设备。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纯度的工业硅。
然而,电石炉的制备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限制了工业硅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电炉法制备工业硅。
电炉法利用电弧加热硅石和石油焦炭反应,产生工业硅。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纯度的工业硅,并且生产效率较高。
然而,电炉法需要高温条件和复杂设备,制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电能和石油焦炭,成本较高。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硅烷法制备工业硅。
硅烷法是一种利用硅烷气体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产生工业硅的方法。
这种方法相比之前的方法更为简单,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
硅烷法的出现,标志着工业硅的制备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硅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现代的工业硅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硅烷法、氯化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效、低成本、高纯度等优点,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对工业硅的需求。
工业硅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制备技术的变革,还包括对工业硅性质和应用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工业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使其在电子、光电、光伏、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电子行业,工业硅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领域;在光伏行业,工业硅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在化工行业,工业硅被用作合成有机硅等化工产品的原料。
工业硅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经历了从简单制备到复杂制备的发展历程。
半导体的发展历程
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7年: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这是使用固态材料制造的第一种电子器件,并被认为是现代电子技术的里程碑之一。
2. 1950年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砷化镓(GaAs)和硅(Si)成为主要的半导体材料,同时晶体管逐渐取代真空管成为主流电子器件。
3. 1960年代:单片集成电路的问世。
这种技术可以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大大提高了集成度,实现了电子器件的微型化。
4. 19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
这种技术可以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度和性能,让电子器件的功能更加丰富。
5. 1980年代至今:半导体材料、制造工艺和设计技术不断进步,使集成电路的性能愈发出色。
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应用领域,如数字化、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这些领域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国内硅片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在建国初期,国内硅片产业几乎一片空白。
然而,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开始进行硅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硅材料的基础研究和生产实验室,初步实现硅片的国产化。
二、技术突破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开始自主研制和生产硅单晶材料。
这一时期的硅片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渐能够满足集成电路制造的需求。
同时,国内硅片产业也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硅片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硅片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为硅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zui大的硅片生产国之一。
在技术方面,国内硅片企业已经具备了8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部分企业还实现了12英寸硅片的批量生产。
此外,国内硅片产业也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升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未来展望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硅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础材料,其市场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硅片产业也将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硅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国内硅片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相信硅片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和全球科技竞争的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硅胶发展历史背景
硅胶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子、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硅胶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硅胶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1904年,美国化学家Frederick Kipping首次合成了硅胶。
2. 1940年代,硅胶开始应用于电子工业,用于制造电子元件和绝缘材料。
3. 1950年代,硅胶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用于制造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
4. 1960年代,硅胶开始应用于建筑领域,用于制造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
5. 1970年代,硅胶开始应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用于制造轮胎、密封件和隔热材料。
6. 1980年代,硅胶开始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领域,用于制造食品包装和化妆品容器。
7. 1990年代至今,硅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的硅胶制品不断涌现,如硅胶手环、硅胶手机壳、硅胶鞋垫等。
总之,硅胶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硅胶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硅胶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初,硅胶是作为一种副产品在制造其他硅化合物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然而,硅胶作为一种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主要始于20世纪。
1901年,英国化学家Frederick Kipping合成了第一个有机硅化合物,这标志着有机硅化学的诞生。
Kipping的工作奠定了后来硅胶生产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需要新型材料来应对战争中的各种挑战,对硅胶等合成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得到了加速。
20世纪30年代,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硅胶开始被用于商业产品中,例如作为绝缘材料和润滑剂。
二战后,硅胶的生产和应用进一步扩大。
它被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工业、医疗器械等领域,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耐温性、耐化学品性和生物相容性。
到了20世纪末,硅胶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包括厨用器具、婴儿用品、美容产品等消费品市场。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保、健康的日益重视,硅胶的生产和应用仍在持续扩展,其生产工艺也在不断优化,以满足更高的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
有机硅方面专业的书籍(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有机硅专业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2.有机硅的基本概念与历史3.有机硅材料的分类和应用4.有机硅专业书籍的内容与推荐5.结论:总结有机硅专业书籍对于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正文【引言】有机硅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电子等领域的化合物,其独特的性能使其在诸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有机硅,阅读专业的有机硅书籍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有机硅方面的专业书籍,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有机硅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有机硅,顾名思义,是含有硅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40 年代,当时美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有机硅化合物。
有机硅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如耐高温、电绝缘性、低膨胀系数等,这使得它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有机硅材料的分类和应用】有机硅材料主要分为硅油、硅橡胶、硅树脂和硅烷等,它们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
例如,硅油常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硅橡胶广泛应用于密封圈、厨具等领域,硅树脂则常用于涂料和粘合剂等。
【有机硅专业书籍的内容与推荐】为了系统地学习有机硅知识,以下几本专业书籍值得推荐:1.《有机硅化学》:本书详细阐述了有机硅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合成方法,适合有机硅化学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
2.《有机硅材料》:本书主要介绍了有机硅材料的性能、制备和应用,对从事有机硅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有机硅工业》:本书从工业生产的角度,介绍了有机硅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市场状况,对于有机硅产业从业者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结论】阅读有机硅专业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有机硅的性质和应用,还可以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硅橡胶热缩管发展历史硅橡胶热缩管作为一种特殊的热缩管材料,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以下是硅橡胶热缩管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60年代:硅橡胶热缩管的研发与初步应用硅橡胶热缩管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高技术领域,用于保护电子元件和绝缘。
由于其优良的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性能,逐渐受到关注。
2. 20世纪70年代:硅橡胶热缩管的推广与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硅橡胶热缩管逐渐应用于医疗器械、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领域。
其良好的柔软性和耐温性能使得它在电子元器件的绝缘、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3. 20世纪80年代:硅橡胶热缩管的规模化生产与市场拓展在这一阶段,硅橡胶热缩管的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产品性能更加稳定。
同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促使生产企业扩大产能,开拓国际市场。
4. 21世纪初:硅橡胶热缩管的创新发展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硅橡胶热缩管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阻燃级、耐磨级、高强度等。
此外,硅橡胶热缩管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包括新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
5. 至今:硅橡胶热缩管的市场竞争与全球化当前,硅橡胶热缩管市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格局,全球范围内主要生产商包括Shin-Etsu Chemical、Alpha Wire、Te Connectivity、Thermosleeve USA 和HTP Connectivity 等。
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成为硅橡胶热缩管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总的来说,硅橡胶热缩管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研发与初步应用、推广与应用、规模化生产与市场拓展、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与全球化。
在这个过程中,硅橡胶热缩管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并不断推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硅基负极历史硅基负极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负极材料。
它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较低的充放电平台电位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可充电电池,其正极通常采用的是含锂的化合物,如锂钴酸锂、锂铁酸锂等。
而硅基负极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材料,它的出现使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因此备受关注。
硅基负极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硅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高的锂容量。
然而,由于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极材料的破裂和失效,这限制了硅基负极的商业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解决了硅基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
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将硅材料与碳或其他弹性材料结合,以减缓体积膨胀的影响。
此外,纳米级硅材料的应用也显著改善了硅基负极的性能。
硅基负极的优点之一是其高比容量。
相比于传统的石墨负极,硅基负极可以存储更多的锂离子,从而提供更高的电能密度。
这意味着锂离子电池可以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存储更多的能量,为电动汽车、便携设备等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
硅基负极还具有较低的充放电平台电位。
在充放电过程中,硅基负极的电位变化较小,这有助于减少电池的能量损耗和热量产生。
同时,硅基负极的循环寿命较长,可以经受更多的充放电循环,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然而,硅基负极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硅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这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中的推广。
其次,硅基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已经有一些解决方案,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总的来说,硅基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硅基负极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电池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硅片的类型,尺寸,大小,发展史的介绍
硅片是一种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它是一种纯度极高的硅晶体,通常呈圆形或方形。
硅片的尺寸和大小因用途而异,但通常在直径为2英寸至12英寸之间,厚度约为0.5毫米至1毫米。
硅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它被用于制造晶体管。
随着技术的进步,硅片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使得它可以用于制造更复杂的集成电路。
在20世纪70年代,硅片的尺寸从2英寸增加到4英寸,这使得集成电路的制造效率大大提高。
随后,硅片的尺寸不断增加,直到今天的12英寸。
除了尺寸的改进,硅片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最初,硅片是通过切割硅晶体制成的,但这种方法存在浪费和成本高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更加高效的制造方法,如Czochralski方法和区域熔融法。
这些方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硅片的纯度和晶体结构,从而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今天,硅片已经成为制造集成电路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硅片的尺寸和制造工艺还将不断改进,以满足人们对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集成电路的需求。
硅的历史
1、锗的研究
1947年末巴丁(bardeen)和巴拉顿(brattain)证明在锗中存在二极管效应,随后晶体生长、提纯和掺杂工艺在20世纪40、50年代被发展起来,另外,对硅等其他半导体材料的兴趣渐有增长。
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无法提取出高纯硅,在20世纪40年代硅的半导体性质仍然被怀疑。
1949年皮尔森(Pearson)和巴丁(bardeen)给出了硅半导体特性的证据。
但由于所用的样品不是单晶,因此比锗的半导体性能低3倍,仅有一小部分研究者投入到硅及其晶体生长的研究中。
于此同时,微波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部分基于多晶硅的各种半导体探测器由于尺寸小、截止频率高,在微波应用方面取代了微波管。
硅开始进军通讯技术。
另外锗有80度热应力的限制,在产热量提高的情况下变得不适合做半导体材料。
但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工业界,硅离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的普遍应用还很远。
2、硅的研究小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硅的研究小组主要有:贝尔实验室的G.K.迪尔(Teal)小组(1952年去德州仪器),主要研究硅单晶的生长;西门子集团的W.Heywang小组。
西门子想再重要的新兴的半导体物理和技术领域展开竞争,而且拥有一定的研发优势:已拥有自己的整流器制造设备,有晶体管生产设施;西门子与豪斯科(Halske)材料研究实验室1951年开始主要从事硅的纯化,制出高纯度硅。
在普莱茨菲尔德(Pretzfeld)的E.斯潘科(E.Spenke)领导下仍然在从事硒研究的功率整流器实验室,也加入到硅的工作中。
3、硅的大规模生产
1)垂直区熔法:1952年贝尔实验室斯尤尔(,降低杂质含量,需要开展不同西门子小组之间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开展与化学供应商瓦克的合作。
经过若干技术改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制造直径为几个厘米,长度超过1m的硅棒。
然而由于垂直区熔自身在物理上得局限,致使这些棒的直径受到制约。
2)经典坩埚提拉法:由于对更大直径硅晶片持续增长的需求,垂直区熔法被根据切克劳斯基(czochralski)法设计的经典坩埚提拉法取代,该方法在美国被广泛使用。
4、硅的器件应用
西门子-舒克特,斯潘科和他得小组为了在高功率整流器中的商业应用不懈地致力于硅的研发和技术提高以取代老得硒技术。
这种新方法,包括器件技术,在1956年为应用做好了准备,并首先用于西门子机车中的功率整流器。
整个国际西门子功率电子市场给这些整流器的应用提供了空间。
西门子不追逐在硅市场垄断的政策,而是给全部高纯硅的制造过程颁发许可,不仅颁给德国瓦克,也颁给其他主要位于美国和日本的化学公司。
这些许可协议也包括合作,以便进一步的改进能够被交换,以及发展国际范围的合作。
1957年基尔比(Killby)搭建了第一批功能化的集成电路。
1960年贝尔实验室的康(Kahng)和艾塔拉(Atalla)首次研制出MOS晶体管。
这两项发明为硅集成电路在信息技术中用用所必要地大规模市场开辟了道路。
5、硅工业的发展
大规模工业生产高品质单晶硅对于计算机通讯系统、传感器、医疗设备、光伏器件、卫星、宇宙飞船等都有重大影响,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德州仪器公司、欧洲的菲利普、西门子和瓦克等全球大公司抓住了机遇成为初期的硅生产厂家。
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西门子c制程包括有高品质的单晶硅、多熔区区域提纯硅和悬浮区熔硅(FZ)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后被瓦克公司采用,FZ硅片最初主要是用于功率器件。
切克劳斯基直拉工艺是另一种硅生产技术,CZ硅片用于德州仪器和仙童公司设计的集成电路。
1970年前后,多晶硅在MOS工艺中的首次应用是MOS技术的一次关键突破,因为他利
用了多晶硅的主要优势,从那时起,由于多晶硅的诸多性质如雨硅技术中所使用的其他材料的兼容性,超过1000度的温度稳定性,易于掺杂和氧化以及能够产生等角台阶覆盖,多晶硅已被用于各种类型器件的制作中。
1970-1976年,采用冷壁大气压反应炉进行多晶硅沉积,硅栅PMOS和NMOS集成电路成为20世纪70年代早期半导体市场的主角。
1976年,低压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被用于沉积多晶硅薄膜,从那时起lpcvd系统一直是用于集成电路多晶硅沉积的主要手段。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由铸锭多晶硅生产的太阳电池被认为是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而且转换效率损失不太大的唯一现存工艺。
铸锭技术必须用便宜的原材料,因为在切片过程中将损失60%原材料。
由于上述原因,光伏产业一直在使用微电子工业的不合格材料,目前光伏市场的增长比微电子市场快,原材料的成本翻了3倍,其结果是硅原材料称为最严重的问题。
1975年,瓦克公司为替代传统的直拉技术生产廉价太阳电池衬底材料提出了一种新的称为铸锭工艺的方法,随后世界上众多研究小组和公司开发了其他许多铸锭工艺技术,例如Solarex(UCP)、Crystal-System(HEM)、CGE/photowatt(Polix)、IBM(DS)、NEC/OTC(NMR)Eurosolare、Cystalox、Bayer。
1981-1985年间,OTC和SERI开发了一种感应加热的冷坩埚铸锭技术。
由住友SiTiX公司(前OTC)、EMP-Madylam和Photowatt一起开发的垂直连续拉制方法由EMIX SA使用。
1975年有三家公司同时首次生产出硅带材料Westinghouse的dendritic WEB技术称为“web”带硅工艺,ASE-Americas(前MobilTyco/Mobil-Solar)公司使用两个石墨模片的边缘限制生产工艺称为EFG工艺,Motorola采用激光熔化的带晶体生长工艺称为RTR工艺,法国cge公司开发了一种在炭片上沉积双面膜的RAD工艺。
硅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6、硅工业的扩散
随着半导体和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硅的需求大量增加,硅工业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包括全球性公司如瓦克公司等地全球扩张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硅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