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唐朝的音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
《旧唐书·音乐志》是一部记载唐朝音乐发展与皇帝与音乐之间关系的史书,通过对
该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朝皇帝对音乐的重视以及其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
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可以发现唐朝皇帝对音乐的热爱与重视。
书中描述了皇帝
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况,比如唐玄宗皇帝曾亲自创作歌曲,并且经常亲自演唱,他还下
令修建了许多宫殿和乐坛,用以进行音乐表演和演奏。
这些表明了唐朝皇帝对音乐的关注
与热爱。
皇帝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音乐的发展来看。
唐朝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极其繁荣
的时期,音乐种类繁多,曲调优美多变。
这主要是因为唐朝皇帝对音乐的支持与推动。
皇
帝亲自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并奖赏音乐人才,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种
皇帝的支持和推动,使得唐朝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巅峰时
期。
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还可看到唐朝皇帝对音乐人才的任用和培养。
皇帝选拔了
很多音乐才子来组织并演奏音乐,他们不仅熟悉音乐理论,还懂得音乐技巧,能够创作出
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些音乐人才,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支持,他们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成果,都离不开皇帝的关怀和培养。
唐代的经典音乐唐代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名家巨匠,他们的作品对中国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唐代的经典音乐有着极高的地位,对后人的音乐创作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唐代经典音乐的起源在唐代之前,中国音乐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唐代,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是一个充满文化繁荣和创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创作了《将进酒》一诗,这首诗后来被谱成了歌曲,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这也是当时唐代音乐的一大特色,将诗歌与音乐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从这些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上来看,唐代的经典音乐不仅优美动听,而且还非常富于文化内涵。
二、唐代经典音乐的发展在唐代,宫廷和寺庙的音乐是最为重要的,它们的音乐风格也有所不同。
宫廷乐器多使用羽管箫、丝竹琴、筝等,表现出高雅、朝气蓬勃、肃穆恭敬的气氛。
而寺庙乐器多使用钹、铃、木鱼、大锣等,表现出虔诚宽厚、慈悲怀怨的气氛。
这两种风格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韵味,成为了唐代音乐的代表。
唐代经典音乐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的节奏感十分强烈,有很多乐器演奏的速度非常快。
比如说“三奏”就是其中的一种演出形式,是乐手们在演奏的时候,要同时高歌、击鼓和演奏乐器,如此快节奏的演出方式,让整个演奏场面十分热闹。
而“三奏”等表演形式也成为了后来戏曲的基础。
唐代音乐家们还创造了许多新的乐器,如红管、瑶琴、禅钟等,这些乐器在后来也被广泛使用。
三、唐代经典音乐的艺术价值唐代经典音乐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还与唐代的社会生活、政治思想等紧密相关。
比如说,唐代乐坊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一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的乐曲。
这首曲子是唐玄宗命人为他的妃子杨贵妃创作的,它自带美貌、艳丽、翩翩舞姿等诱人的意象,虽然仅构成了美学范畴,但也蕴含着明显的政治、思想意味。
至今这首曲子仍是流传最广、最受喜欢的唐代古典音乐之一。
唐玄宗与音乐
唐朝王室弟子多通晓音律(唐太宗、武则天都很重视音乐文化),唐玄宗还在当王子时,就经常与兄弟们在举办家庭音乐会,他们兄弟间的感情十分要好,就是他登基后,在宫中置了一张大床大被,时常把兄弟们招进宫中同睡。
与杨玉环的爱情也是由于杨玉环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再加上当时他的宠妃武惠妃病逝,遂冒天下之大不韪,纳儿媳为妃。
唐玄宗在音乐上的才华丝毫不逊于其政治才干,史称这位皇帝“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即说他是一个英武果敢,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乐与书法的全才。
他也擅舞,16岁时常为祖母武则天表演唐代著名歌舞大曲《长命女》。
会奏多种乐器,尤其是羯鼓敲得特棒,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他称羯鼓是“八音之领袖”、认为各种乐器都不能与它相比,演奏技巧之高超被宰相宋璟形容为“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上朝时也怀揣玉笛,用手指不停地在笛孔上按模新曲。
唐玄宗在听政之暇,亲自训练一支3O0名乐工的乐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梨园作为音乐乃至戏曲的别名即出于此)。
亲自教他们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必觉而正之。
他还颁布曲名,把原为汉文音译的少数民族和外国曲名改为具有内容的汉文曲名,还常举办宫廷器乐合奏,正是由于这位皇帝音乐家的喜爱和重视,盛唐音乐,以及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达到历史的顶峰。
唐玄宗一生作有无数曲子,闻名于世的有《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及56岁时遇上杨贵妃后作的《得宝子》等,最著名的就是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音乐舞蹈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1/ 1。
2016年第21期(总第30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1,2016(CumulativelyNO.309)Northern Music5一、唐玄宗时期音乐的发展唐朝,是一个国运昌盛的时代,更是一个音乐繁荣发展的时代。
政治上,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就连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唐帝国也是当时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是个通晓音律,热爱音乐的人,是一位非常有才艺的君王。
他才思敏捷,会作曲,会击羯鼓,会吹笛子。
因为对音乐的痴迷,在长安建起了“梨园”,那是一个专门用来培养演员的机构,也邀请著名的文人来作曲填词。
他甚至亲自挑选出一大批顶尖级别的优秀乐师进入“梨园”,有时不顾自己皇帝尊贵的身份,亲自教授音乐,因而当时的乐工中有“皇帝梨园弟子“的称呼,人人以成为梨园子弟为荣。
梨园作为当时的大型音乐机构,其核心建制在京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乐坛也都很活跃。
这样的机构引领了一个歌舞升平的年代。
二、李龟年的音乐造诣在那样痴迷音乐的君王统治的时期,产生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就是李龟年,一个很有音乐天分的人。
他出生于宫廷音乐世家,从小就跟着大人混场子,看演出,耳濡目染,奠定了音乐基础。
八九岁时的李龟年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但谁的箜篌吹得好,谁的羯鼓敲得好,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这样的李龟年在这片音乐的土壤上,吸收精华,茁壮成长。
李龟年在辨识音律方面是一个行家。
有一次岐王李范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他能清楚的分辨出秦音之慢板和楚音之流水。
音乐会结束后,主人给客人们分发小礼品时,李龟年的注意力只在乐器上,在大家都离去时,还悄悄拨弄起来,岐王见了,都不知该不该把手中的礼物给他,可见他对音乐的痴迷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境地。
李龟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乐曲兼演唱家。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旧唐书·音乐志》是唐代官修的一部音乐专著,记载了唐代皇帝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皇帝对音乐的重视和推动,以及音乐在唐代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皇帝对音乐的重视可见于他们亲自参与音乐的创作和演奏。
《旧唐书·音乐志》中多次记载了唐代皇帝直接参与音乐创作和亲自演奏乐器的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爱好音乐的皇帝,他喜欢弹奏琵琶和箫,曾经亲自参与创作了《法曲》等音乐作品。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不仅亲自演奏乐器,还命令乐工创作出许多新的音乐曲目。
这些皇帝们的参与和推动,促使了唐代音乐的繁荣和创新。
唐代皇帝积极推动音乐教育和乐团的发展。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代皇帝下诏授予乐工和乐人的荣誉,以及对乐律、乐器和音乐教育的重视。
唐太宗特地下诏命令举行乐府考试,选拔优秀的诗人和音乐家来参与宫廷音乐演奏,从而提高了音乐素质和水平。
唐代皇帝还设立了乐官、乐曲和宫廷乐队等制度,以保障宫廷音乐的演奏和教育。
皇帝们的支持和推动使得音乐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也为音乐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代皇帝注重音乐在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运用。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代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和祭祀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曲目。
唐太宗在举行宴会时,常常亲自给乐工们指挥,从容不迫地享受音乐的欢乐。
唐玄宗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则要求用特定的音乐曲目来祭祀神灵,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祷。
这些宴会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演奏,不仅丰富了宫廷的文化生活,也展示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声望。
唐代皇帝对音乐的支持和推动促进了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代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舞蹈、声乐和器乐等各类音乐形式都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唐代的宫廷音乐庄严肃穆,歌唱和舞蹈形式多样,乐器演奏技巧熟练。
宫廷音乐逐渐与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音乐风格。
唐朝的歌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在唐朝的时期,文化、艺术、音乐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的歌曲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色。
唐朝的歌曲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对后世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唐朝的歌曲,从唐代音乐的发展、唐朝的歌曲特点、唐朝的歌曲类型和代表作等方面来探讨唐朝的歌曲。
一、唐代音乐的发展唐代的音乐可以追溯到周朝和汉朝。
在唐朝时期,音乐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唐朝的音乐包括歌曲、器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唐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唐太宗时期。
在唐太宗时期,音乐的发展主要是以汉乐为基础。
唐太宗十分注重音乐的发展,他制定了一系列的乐制和乐律,使唐代音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二阶段是唐玄宗时期。
在唐玄宗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玄宗非常喜欢音乐,他经常在宫廷里听音乐。
唐玄宗还聘请了很多音乐家和舞蹈家来为他演奏和表演,使唐代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唐中晚期。
在唐中晚期,音乐的发展逐渐趋于衰落。
唐代的社会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音乐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二、唐朝的歌曲特点唐朝的歌曲有以下几个特点:1、音乐曲调优美。
唐朝的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流畅,给人以美妙的感觉。
唐朝的音乐曲调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外文化的融合使唐朝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2、歌词深刻。
唐朝的歌曲歌词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
唐朝的歌曲歌词多以爱情、离别、思乡、悲伤等为主题,表现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3、表演形式多样。
唐朝的歌曲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
唐朝的歌曲不仅在宫廷里演唱,也在民间广为传唱。
三、唐朝的歌曲类型唐朝的歌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宫廷歌曲。
宫廷歌曲是唐朝宫廷的一种音乐形式,由宫廷歌伎演唱。
宫廷歌曲曲调优美,歌词深刻,表现了唐朝宫廷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2、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唐朝民间广为传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民间歌曲曲调优美,歌词简单易懂,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自古以来,音乐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古代中国,音乐更是与政治、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帝王统治下,音乐更是成为官方礼仪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唐书·音乐志》通过对唐代音乐的记录,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三位皇帝的时代,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被誉为“九州乐府”。
唐太宗时期,他推崇音乐,兴修乐府。
在文化交流上,太宗将中国音乐传播到中亚、西亚地区,扩大了唐代音乐的影响力。
唐太宗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也描绘了大量的音乐场面,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繁荣。
唐高宗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他提倡声律启蒙,推崇古典音乐,力求恢复唐太宗时期的音乐顶峰。
在唐高宗的支持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音乐才子,如李白、王之涣、白居易、杜甫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唐代音乐的瑰宝。
唐玄宗时期,更是将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废除了战争中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乐战”的方式,人们可以在战争中用音乐来助威。
在之后的年代,乐战渐次转化为音乐的文艺形式,成为了唐代新兴的歌舞娱乐形式之一。
此外,玄宗还重建了太乐坊,设立了乐官,将音乐制度化,为唐代音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音乐不仅是官方礼仪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人文娱乐的主要场所。
尤其在唐代的宫廷中,音乐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皇帝会召集宫中的乐师演奏,也会邀请外部的音乐家来到宫廷中演奏,亲自聆听音乐。
同时,唐代的皇帝们也非常重视在音乐上的财政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改革,旨在营造一个更为完善的音乐文化环境。
总之,在唐代,在皇帝的支持下,音乐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唐代的乐曲,以其高超的技巧,丰富的表达形式,和高雅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影响到了后世的音乐发展。
唐代皇帝们在音乐上的贡献,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辉煌篇章。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旧唐书·音乐志》是一部记录了唐代音乐发展历史和皇帝与音乐关系的重要史书。
在唐朝,音乐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皇帝与音乐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从《旧唐书·音乐志》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皇帝对音乐的重视和推动,成为了唐代音乐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唐朝皇帝对音乐的热爱和支持。
在唐代,皇帝多以音乐为乐,喜爱游乐于宫廷园林中,同时也喜好聆听音乐演奏。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对音乐极为热爱的皇帝,他曾亲自下诏“凡琴、箫、瑟、管、簧、笛、笙、箎等乐器,唯应置官奏于前”。
李世民还下令在宫廷举行音乐比赛,以选拔优秀的音乐人才。
唐宪宗则更加重视音乐,他经常亲自指挥宫廷乐队演奏,还亲自谱曲。
由此可见,唐朝皇帝对音乐的热爱和支持,成为了唐代音乐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
《旧唐书·音乐志》中还记录了唐朝皇帝对音乐的推动和改革。
唐代皇帝不仅注重自己的音乐修养,还通过政策和法令,推动音乐的发展和改革。
唐玄宗时,他非常重视音乐,下令编纂了《乐律》,以规范和统一音乐的演奏方式和演奏规则。
在唐玄宗的推动下,音乐家们得到了更好的创作和表演环境,唐代音乐得以蓬勃发展。
玄宗还在朝廷设立了音乐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为唐代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旧唐书·音乐志》中还记录了唐朝皇帝通过音乐来治理国家和展现帝王威仪。
在唐代,皇帝通过音乐来治理国家,展现帝王威仪。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央守备者,先礼以安之,后乐以和之”,即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先要以礼仪安抚官员,然后通过音乐来调和关系,以维护政治稳定。
唐代皇帝还通过音乐来展现自己的帝王威仪,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唐玄宗时期,他常常在宴会上亲自指挥乐队演奏,通过音乐表现出自己的宏伟气象和威严形象,来巩固自己的权威和威信。
《旧唐书·音乐志》中还记载了唐朝音乐繁荣的景象。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与唐朝文艺繁荣的研究影响研究:文化艺术璀璨之最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对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既体现在文化活动的推动上,也反映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中。
一、文化活动的推动1.宫廷文化繁荣:唐玄宗与杨贵妃共同热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他们经常在宫中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文人雅士吟诗作对,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宫廷文化的繁荣。
在这种氛围下,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诞生,如诗歌、乐曲、舞蹈等。
2.艺术交流频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好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人前来宫廷献艺或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还使得宫廷成为当时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1.诗歌创作: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都曾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启发,创作出大量与之相关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2.音乐与舞蹈:杨贵妃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她的音乐和舞蹈才华对当时的音乐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所擅长的西域舞蹈和琵琶演奏技艺在当时广为流传,并成为了后世音乐舞蹈艺术的重要元素。
3.书画艺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也成为了书画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之一。
许多画家通过绘画来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宫廷生活场景,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三、文化风尚的引领1.服饰与美容:杨贵妃对服饰和美容的追求使得当时的宫廷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唐朝的服饰业的繁荣发展。
她所使用的各种珍贵的香料和草药进行美容护肤的方法也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唐朝的美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2.审美观念的变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外在的美和内在的修养,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反映在了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综上所述,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对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唐玄宗:音乐终极爱好者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9期唐玄宗李隆基是是唐睿宗第三子,他在李氏诸王中曾被封为临淄王、平王。
因联合太平公主诛灭韦氏,拥父亲睿宗复辟立大功,被立为太子。
李隆基初登帝位,就在二月庚子夜,开门燃灯“千百”,“大合伎乐”,与其父“御门楼临观”,有时通宵达旦,持续一个多月。
显露出其爱好音乐及铺张的苗头。
他前期励精图治、纳谏听贤、治国身瘦,创“开元之治”。
后期奢靡,用奸相李林甫等,导致“安史之乱”。
李隆基在治国方面是毁誉参半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帝王。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特别是对中华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张敏音乐皇帝短命的隋朝迅速灭亡以后,给予新兴的唐朝以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唐太宗登基以后,深深地悟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奥道理,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良政策,缓和阶级矛盾,刺激生产,农民的地位得到改善,社会生产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人口日益增多,出现了历史上所谓“贞观之治”。
对外击败突厥,并扩大唐帝国对邻国之间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使唐朝成为两汉以后的最大朝代。
盛唐,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千古流芳的作品不可胜数。
音乐事业的发展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迅速而猛烈。
具体说这一时期在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歌舞、戏曲等)、宫廷音乐、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燕乐艺人的创造与贡献(声乐、器乐、歌舞、散乐、作曲等方面)、乐器的制作、乐曲形式的改革、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首都长安那时已成为音乐中心的“维也纳”之城,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音乐艺术的高度发达与兴盛的原因,与一位音乐家皇帝有着直接关系,他便是唐玄宗。
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是唐代中兴之主,其开元、天宝被称为唐代盛世。
玄宗的才艺更是了得。
据说他能在睡梦中梦游仙境,获得灵感,次日上朝听政时,还能根据残余梦境打出谱来。
浅谈唐玄宗对唐代音乐的贡献及影响摘要:唐朝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它既是封建时代的鼎盛阶段,也是音乐文化空前绝后的高度发展时期。
唐朝封建的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奉行开明的、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的方针,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唐朝的帝王在政治方面建树卓越的有很多,其中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在音乐方面,他也当之无愧为中国历史上的“音乐皇帝”。
关键词:唐玄宗;唐代音乐;贡献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80-01一、唐玄宗与唐代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是唐朝两个最重要的音乐机构,这两个结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的,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别与前代的太常寺。
它为皇帝供奉新曲,这就使得它的设立大大促进了俗乐的发展。
开元二年,唐玄宗创置“梨园”,这是一种设立在禁苑梨园中的宫廷音乐机构,它以专门学习(教习)法曲为主。
玄宗十分看重梨园,一有机会就到梨园指挥乐人排练。
值得推崇的是,玄宗还在梨园法部中设一个“小部音声”。
这种重视早期音乐技艺训练的做法,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发展唐代音乐的远见卓识,而且这种音乐教育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唐初的燕乐有“九部乐”和“十部乐”,坐部伎和立部伎则是唐代宫廷燕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唐代燕乐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由十部乐演变而成的。
坐、立部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相传这种燕乐由唐玄宗改制而成,这也是唐玄宗在宫廷音乐方面的一大贡献。
二、唐玄宗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一)善于音乐表演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唐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如横笛、琴、拍板、羯鼓、琵琶等等,其中最擅长演奏羯鼓。
这种乐器节奏急促,演奏起来扣人心弦,因此被唐玄宗称为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都比不上它。
羯鼓又叫“两杖鼓”,最早流行于西域地区,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传入中原。
唐玄宗演奏羯鼓的技术非常精湛,演奏起来旁若无人,鼓点密集而不乱,节奏准确且表现力丰富。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旧唐书·音乐志》是一部详尽记载唐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史书,其中记载了唐代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鼎盛时期,皇帝在音乐繁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音乐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旧唐书·音乐志》出发,解读唐代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于唐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旧唐书·音乐志》对唐代皇帝的音乐爱好进行了详细记载。
在唐代,皇帝大多对音乐情有独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对音乐的热爱可谓是有口皆碑。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了太宗李世民学习音乐的经历,他不仅酷爱音乐,而且还极其重视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曾亲自参与音乐的创作和改革。
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兴修乐府,修订律呂,制定音律标准,大力推动了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
《旧唐书·音乐志》还详细记录了唐代皇帝对音乐的赏识和赞美。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音乐家韦皋赞誉有加,他说:“吾闻夏歌而休,殷鼓而止,秦音而节。
汝坚复有文乐之声。
”可见太宗李世民对韦皋的音乐才华赞赏有加,这也反映了唐代皇帝对音乐的重视和赞美。
《旧唐书·音乐志》还记载了唐代皇帝对音乐的推广和支持。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曾多次下诏招纳天下英才,选拔妙手绝音,大力提倡音乐活动。
他还创设了酒宴舞会、宴游园林等活动,不仅给予了音乐家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推动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
除了对唐代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唐代皇帝不仅仅是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为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唐代音乐文化才能够如此繁荣,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
《旧唐书·音乐志》中的记载,为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以及唐代皇帝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帝王,同时还是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
唐玄宗李隆基对我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创立了教坊、梨园机构,其次改革了乐制使胡曲与俗乐实现了大融合,谱写了盛唐之乐的新乐章。
标签:李隆基音乐贡献唐朝治世帝王——唐玄宗。
除了人们知道他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外,其在位时期音乐也迎来了另一个高峰。
而这也与唐玄宗个人高超的音乐造诣以及他对音乐所表现出的极大热诚密切相关。
自太宗朝开始到玄宗掌政治世,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全唐文》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壅,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1]加上唐朝历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这给异族各国的彼此密切往来创造了条件。
尤其当时,中国封建帝王以万国使者来朝,歌声鼎沸为国家兴旺,四海升平的象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万邦音乐的彼此交流与融入。
甚至其中有些异国曲调还被加以采用。
例如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其曲调就融合了印度婆罗门曲的素材,才圆满的完成。
因此我们说唐朝经济发展,政策开放,音乐文化交流,为唐玄宗自度出的丰富多彩的乐曲创造了良好条件。
另外,唐朝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如: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皆是多才多艺的帝王。
如:高祖曾亲创的《上元乐》成为唐代三大歌舞之一。
太宗还是秦王时,就依据民间歌谣,创作改编了《破阵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
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民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
[2]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商,起居郎吕才习音韶,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作降神乐。
为九功舞天下靡然向风矣,初孝孙以梁陈旧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3)则天亲享万象神宫,先是上自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4]。
唐玄宗对唐代乐舞的贡献摘要:唐玄宗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音乐家。
他在执政期间完善音乐机构,创建梨园,增设外教坊,划分坐部伎和立部伎,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与此同时,他还大胆创作,推陈出新,继承中国乐舞的传统,汲取民间乐舞和异域乐舞精华,对唐代乐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唐玄宗唐代乐舞盛唐气象唐玄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开元天宝盛世”。
同时,唐玄宗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在他统治时期,唐代乐舞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
关于唐玄宗的政治才能,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一下唐玄宗对唐代乐舞的贡献。
一完善机构培养人才唐玄宗对唐代乐舞的贡献,首先是完善音乐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乐舞人才。
其一,增设外教坊。
唐高祖在建国之初,曾设立“内教坊”,武则天称帝后改名为“云韶府”以中官为使。
唐玄宗即位后,由于对音乐的喜爱,大大扩展其编制,在宫中蓬莱宫侧设“内教坊”,“内教坊”的乐舞伎分为新声,散乐和倡优三部分。
新声是指以法曲为主的流行乐曲,散乐是指以诙谐逗趣为主的表演,内教坊中的乐工依色艺水平从高到底依次为“内人”,“宫人”,“抽弹家”外教坊分设左右,左教坊设在宫城西侧,右教坊设在大名宫东侧的光宅坊。
左右教坊的主要职责是为宫廷燕乐服务,不归太乐署,而由皇帝直接派官吏任教坊吏管理。
左教坊以工舞见长右教坊以善歌取胜。
教坊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的。
它的这一性质使得它有别于前代的太常寺,它为皇帝供奉新曲的性质,使得它的设立大大促进了俗乐的发展。
由于教坊中的乐伎之间还分为不同的身份,如“内人”,“宫人”“仇弹家”等这种等级还与物质上的各种待遇相关联,“妓女入宜春园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是也。
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家人’,四季给米。
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
”①这在客观上刺激当时乐伎不断提高歌舞技艺。
其二,创建梨园。
开元二年,唐玄宗创置“梨园”,使其成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之处。
唐代音乐浅析唐代音乐非常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等各方面得以蓬勃发展,音乐舞蹈继承了隋代的基础,加上皇帝喜爱和倡导,融合外族的舞乐,创造了辉煌的舞乐黄金时代。
唐代音乐大曲唐代音乐非常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的创作颇为兴盛。
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描写,有对音乐之声描写,有对歌舞样式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等。
唐代在朝廷对外对内大小事务中广泛使用到音乐,因不同的场合、不同事务,使用不同乐曲和表演方式。
唐代音乐表演大都是集器乐、歌、舞于一体,故后世研究者基本上将其归类于“唐大曲”,研究唐代音乐则基本上也是以“唐大曲”为主。
大曲是指中国古代大型乐舞套曲,尤指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大曲。
它们几乎都是兼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
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亦大型歌舞曲。
《乐府诗集》云:“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唐代是大曲艺术发展之盛期。
唐大曲不仅数量之多,来源之广,而且艺术水平亦很高,具有极高历史地位。
唐代是最文明开放的朝代,唐朝文化不仅传播影响周边民族和国家,更是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文化。
唐大曲除少量的前代承传下来的清乐旧曲外,主要是当代创作了大量的新声:一是在清乐基础上吸收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的滋养而产生的“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二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传入内地后,汲取清乐的滋养和经验后形成的大曲。
由于应用场合与来源的不同,这些大曲可分为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雅乐大曲,用于宴飨、元旦朝会、重大节日的燕乐大曲与源于宗教道调法曲三大类。
其中,以燕乐大曲为最具代表性。
燕乐大曲包括□乐大曲、清乐大曲、西凉大曲、龟兹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国大曲、天竺大曲等。
从《旧唐书·音乐志》解读皇帝与音乐繁荣之关系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可以看到,唐代的皇帝对音乐非常重视,他们不仅自己喜好音乐,还主持举办音乐盛会,奖赏优秀音乐家,提倡音乐艺术。
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和鉴赏力的皇帝,他本人就喜爱音乐,还亲自创作了诸多音乐作品,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皇帝作曲家之一。
唐太宗不仅在政治上卓有成就,在音乐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他对音乐的重视不仅仅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上,更体现在对音乐家的赏识上,他亲自选拔优秀音乐家,提拔他们为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他的统治下,音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唐代音乐也因此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旧唐书·音乐志》中还详细描述了唐代皇帝举行音乐盛会的盛况,这些盛会不仅是皇帝们享乐的场所,更是推动音乐繁荣的一大途径。
唐代皇帝举行音乐盛会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宫廷音乐演出,还有各种音乐比赛和庆祝活动。
这些盛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更提高了音乐家们的创作水平和演奏技艺,对当时的音乐繁荣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代皇帝的喜好和品味也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的皇帝们对音乐的品味各有不同,有些皇帝喜欢古朴的音乐,有些则更喜欢欢快活泼的曲调,这些不同的喜好也给当时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唐代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多元的营养。
《旧唐书·音乐志》中还记载了唐代皇帝对音乐的赏赐与奖励。
当时的皇帝会对表演出色的音乐家进行奖赏,并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和官职。
这些赏赐不仅是对音乐家们的一种鼓励,更是对整个音乐艺术的一种推动。
通过这种方式,唐代皇帝们激励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热情,推动了音乐艺术的繁荣。
《旧唐书·音乐志》中所记载的各种情况都反映了唐代皇帝与音乐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
唐代皇帝的喜好和提倡,举办音乐盛会,以及对音乐家的赏识与奖励,都为唐代音乐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有了这些支持和推动,唐代的音乐才得以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唐玄宗与唐朝的音乐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上的唐玄宗曾创造过“开元盛世”,他的功绩与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同样惹人注目。
但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霓裳羽衣,更显现出了唐玄宗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而这一切却并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还有在唐朝那个开明的朝代才孕育如此杰出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西域、文化
盛唐,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千古流芳的作品不可胜数。
音乐事业的发展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迅速而猛烈。
具体说这一时期在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歌舞、戏曲等)、宫廷音乐、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燕乐艺人的创造与贡献(声乐、器乐、歌舞、散乐、作曲等方面)、乐器的制作、乐曲形式的改革、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遥遥地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
唐首都长安已成为音乐中心的“维也纳”之城,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音乐艺术的高度发达与兴盛的原因,对于这位达四十四年之久的皇帝唐玄宗来说有着直接关系。
一、唐朝音乐色彩斑斓
唐十部乐,其中主要有燕乐、清乐、西凉乐和阄兹乐。
燕乐和清乐是汉族的传统音乐。
西凉乐是十六国时在西凉一带形成的。
融合了中原音乐和旧式的阄兹乐。
乐器有中原的钟、笙、箫,南方的法螺和西域的竖箜篌、横笛等。
阄兹乐传入内地,其声多变易,十五种乐器中有六种鼓。
弦管杂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阄兹乐。
玄宗时,以清乐为主,“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演奏新声的法曲受到特别重视。
唐代乐曲,长的叫大曲,短的叫杂曲。
大曲都是舞曲,每曲十二大段,结构复杂。
舞有软健之分。
软舞有《夜乌啼》、《凉州》、《回波乐》等;健舞有《剑舞》、《胡旋》、《胡腾》等。
柘枝舞来自中亚石国,是健舞,后演变接近软舞。
音乐也随舞的软健发生变化。
唐代选拔任用六品以下(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准地师级)的官吏,有一项今天已没有的程序,就是“三注三唱仍过门下省审,自春及夏,起事乃毕”。
唐代诗风盛行,就是下层妇女也多能写诗,前已说过这些诗一般都是可以唱的。
唐玄宗时,戍边战士的战袍中曾出现这样的诗句:“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棉。
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
”经考证,这是社会最下层的缝制战袍的宫女的诗作。
总之,盛唐音乐的辉煌是全民性的。
虽然不乏史家的溢美之词,但总体的成就是存在的。
二、唐玄宗对音乐的贡献
1、唐玄宗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
”【1】他不但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新的因素,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
创作的数量也非常可观,《羯鼓录》甚至把九十二首竭鼓曲的创作权,全归他所有。
唐玄宗的不少音乐作品至今还回响在中外音乐舞台上。
2、唐玄宗是一位演奏家
“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
”【2】他通晓乐理,艺才超人,凡属乐器,他都可以奏出非常美妙的声音。
他对乐器的爱好简直如影随形,甚至“座朝之际,虑忽遗忘,故怀玉笛,时以手上下寻之,非不安也。
”【3】在朝臣奏
议军国大事之际,他身居殿中竟然心不在焉,用手指摸着龙袍内的玉笛孔来寻乐思,这位“皇帝”真不愧为“乐迷”了。
3、唐玄宗是一位音乐教育家。
唐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建设是全面的,各机构的专业分类是明细的。
“大乐署”是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内有若干的乐师执教,主要担任乐工、乐伎的训练和考试,也兼管对乐师的考核。
乐工、乐伎、乐师根据学与教的专业年限不同、对于考试的内容、程度、及次数具体指定。
据《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及《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说,考中的提职加薪,落榜的调离改学其他或除名。
可见“大乐署”的教学活动组织是严密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的,对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更是严格的。
这说明当权者对于音乐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和一个非常重视的态度。
“鼓吹署”也是太常寺下属之一。
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
“教坊”一般指管理教习音乐,领导教习人员的机构。
“梨园”有内廷梨园与宫外梨园两种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
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点,主要教学内容是对梨园艺人(亦称“皇帝梨园弟子”传习法曲。
据《新唐书·礼乐志》所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苑。
”【4】唐玄宗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为更进一步提高乐工、乐伎的音乐素养与技艺,使乐才源源不断,他还在梨园法部专设了一个音乐“少幼班”——小部者。
“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
”【5】为唐代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基础。
总结:唐朝文化辉煌多姿,音乐不过是其中一个小的分支,但是当时开明的民风和全民性重视音乐,确实为中过传统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尤其是唐玄宗作为一个君主,喜爱音乐更为整个朝代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契机。
唐玄宗无疑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二十八》
【2】唐南卓《羯鼓录》
【3】唐杨臣源撰《吹笛记》
【4】《中国音乐辞典》222页
【5】《太真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