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经典成语故事范本
- 格式:docx
- 大小:41.09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园经典成语故事【十篇】1.幼儿园经典成语故事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宫演奏的音乐很悦耳,但吃草的牛却无视这优雅的曲调,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能听到琴弦的声音,却无法理解歌曲中美妙的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2.幼儿园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
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
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
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
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经典成语故事精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篇1一鸣惊人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后来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篇2马首是瞻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篇3曲突徙薪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儿童成语故事(通用34篇),欢迎阅读!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1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2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篇3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儿童成语故事(通用25篇)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儿童成语故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成语故事篇1纸醉金迷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
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
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
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
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儿童成语故事篇2糟糠之妻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
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
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
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
”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
”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儿童成语故事篇3一箭双雕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幼儿的成语故事(通用23篇)幼儿的成语故事1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
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
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
”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
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
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
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幼儿的成语故事2闭门思过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
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
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
”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
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
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
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这天,韩延寿推脱有病,不再处理公务,独自一人呆在馆舍的一间房间里,闭上门,思考自己的过错(闭门思过)。
那告状的两兄弟知道韩延寿的上述举动后,深为之感化。
他们俩痛心疾首地流着泪,赤身前往馆舍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见他兄弟俩已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这才稍有喜悦之色;但他从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为太守而未能尽到责任的过失,也不禁仰天垂泪。
闭门思过,比喻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
幼儿的成语故事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25篇)幼儿成语故事篇1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
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
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
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幼儿成语故事篇2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
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郑谷。
某年冬天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
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
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更好。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一字就能完美表达出诗词的主题了。
”于是齐已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幼儿成语故事篇3《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幼⼉成语故事7篇_经典的幼⼉成语故事经典的幼⼉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朋友更加有效地阅读。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幼⼉成语故事7篇,供⼤家参考。
幼⼉成语故事1南辕北辙从前有⼀个⼈,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可这个⼈不问青红皂⽩让驾车⼈赶着马车⼀直向北⾛去。
路上有⼈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去,他⼤声回答说:“去楚国!”路⼈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你这是在往北⾛,⽅向不对。
”那⼈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他说:“⽅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极⼒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的不是那个⽅向,你路费多也只能⽩花呀!”那个⼀⼼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着呢!”路⼈⽆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的⼿,眼睁睁看着那个盲⽬上路的魏⼈⾛了。
那个魏国⼈,不听别⼈的指点劝告,仗着⾃⼰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向⼀意孤⾏。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越远,因为他的⼤⽅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向,才能充分发挥⾃⼰的有利条件;如果⽅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
幼⼉成语故事2逼上梁⼭豹⼦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万禁军枪棒教头。
他为⼈忠厚正直、安分守⼰。
⼀天,林冲带着妻⼦去岳庙进⾹。
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多⽄重的浑铁禅杖。
众⼈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
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见如故,结义为兄弟。
正在这时,侍⼥锦⼉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徒拦截。
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徒。
林冲抓住⽍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俅的义⼦⾼衙内。
⾼衙内⼀伙⼀看那⼥⼦是林教头的妻⼦,害怕打起来不是对⼿,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
简单的幼儿成语故事【5篇】1.简单的幼儿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战国时期, 有个杰出的弓箭手, 叫做更赢。
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
有一天, 他和魏王并肩站着, 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
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 “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
”魏王很怀疑。
正在那是, 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
鸣声凄惨。
更赢见了, 就张着弓, 扣着弦, 砰的一声, 直入云宵。
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 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更赢解释说: “那孤雁飞得低且慢, 因为它已经受过箭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 因为它离了群。
身伤心碎, 突然发出弓弦的声音使它心跳加速, 极力上冲, 但受伤的两翼却无力上升, 体重失去平衡, 坠落下来。
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 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 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 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 就吓得魂飞魄散, 惊惶失措, 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2.简单的幼儿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 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 他就举起他的盾, 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 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 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 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 大言不惭地夸起来: “我的矛, 是世界上最尖利的, 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 只要一碰上, 嘿嘿, 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 便又大声吆喝起来: “快来看呀, 快来买呀, 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 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 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 “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 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 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 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 呆了半天,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客有鬻矛与盾者, 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物无不陷也。
幼儿必学成语故事5篇成语故事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财产。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幼儿必读成语故事,欢送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大笔如椽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迅捷,胆识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识,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存心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
幕僚们都吓得惊惶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静自假设,端坐不动。
桓温感慨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必须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打算发言的文稿。
王殉发言时,他滔滔不绝,滔滔不绝。
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参照,发觉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一样,但文字没有一句一样,不由对他非常敬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
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犹如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殉的预言立刻成为事实。
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
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后生可畏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惊奇,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谨慎地答复:“剧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惊奇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打算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特别惊异,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得,于是赞美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答复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慨他说:“好啊,我此时此刻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得呀!汗流夹背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
幼儿园必备的成语小故事(30篇)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必备的成语小故事(3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雪中送炭【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10篇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10篇)相信小伙伴们都学过很多成语,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篇1】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位,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荐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玉推举了阮武和孙幽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幽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玉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选拔人才,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
我认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后来,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篇2】刻舟求剑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适合儿童的经典成语故事适合儿童的经典成语故事10篇古代留下来的成语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一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子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适合儿童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适合儿童的经典成语故事【篇1】江郎才尽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越,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
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禅林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是才思、才情,尽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适合儿童的经典成语故事【篇2】励精图治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有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他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渐削弱霍氏的权利。
幼儿成语故事大全10篇1.幼儿成语故事大全篇一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也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知不觉中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2.幼儿成语故事大全篇二有一个人种水稻。
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
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
”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
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3.幼儿成语故事大全篇三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
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5篇】1.儿童成语故事:得心应手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
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
”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
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
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
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
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
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
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
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
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
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2.儿童成语故事:以身试法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
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
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
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
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
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
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王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
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
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
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
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
幼儿成语故事幼儿成语故事(通用2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成语故事篇1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
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
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
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炟(dá)。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
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
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
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
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
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
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
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
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
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
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
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
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
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10篇)古时候,有个齐国人叫毛空。
他告诉一个叫艾子的人说:“有一块肉从天上落下来,它长三十丈,宽十丈。
”见艾子不相信,他就改口说:“那就二十丈吧。
”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又改口说:“那就十丈吧。
”艾子问:“肉掉在哪里了?”他答不上来了,只得承认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注释]道、途:路。
[提示]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2)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
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
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
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注释]邯郸:地名,在河北省。
[提示]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3)从前,有一个人叫满愿,他买到了一颗又大又明亮的珍珠,经常独自把玩,从不让别人看。
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一颗大“珍珠”,也珍藏起来。
后来,他们俩得了同一种病,医生说要用珍珠粉配药。
他们只得拿出各自藏着的珍珠。
医生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注释]珠:珍珠。
[提示]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4)西晋时,一个叫乐广的人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
乐广知道后,又把这人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提示]比喻因疑虑而引起惊恐和担忧。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5)西汉时,有个叫义纵的官员,性格残暴,心肠毒辣。
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对关在当地监狱里的两百多个犯人的处罚。
那些犯人的亲友来探监,都被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还觉得不够,就将犯人和他们的亲友全部杀死。
老百姓知道了都浑身打颤,十分害怕。
[注释]栗:发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发抖。
形容非常恐惧。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6)传说,古代有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走路很不方便。
儿童成语故事儿童成语故事(精选40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成语故事篇1【拔山举鼎】“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
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
亦作“拔山扛鼎”。
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儿童成语故事篇2西晋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人。
他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就给他娶了一个后母。
虽然是后母,但是王祥对她依然很孝顺。
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好吃极了。
快要到李子成熟的季节了,由于后母非常爱吃李子,王祥就常常在院子里赶鸟雀,生怕它们来啄食。
可是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雨,很多李子都掉了下来,王祥就抱着李树大哭起来,后母看到了非常感动。
有一年冬天,后母忽然很想吃鲜鱼,但是寒冷的冬天,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王祥跑了好几个地方都买不到鲜鱼。
于是,他就拿着渔网和木棒跑到河边,准备把冰敲破,然后下网捕鱼。
可是冰太厚了,怎么敲也敲不破。
王祥就想用自己的体温把冰融化。
他脱了衣服躺在冰上,过一会再继续敲打……就这样,他终于在冰上打了一个窟窿。
王祥也终于捕到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他的后母也如愿得吃到了新鲜的鱼。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范本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
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很多珍宝,不过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
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探骊得珠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
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
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
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
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
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篇二】幼儿经典成语故事范本: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
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不逝。
”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
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
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
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
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
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
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
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
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篇三】幼儿经典成语故事范本: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
忠臣之言百举必悦。
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
于反掌,安于泰山。
”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
汉
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
汉景
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
增强中央的权力。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
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实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
“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能够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
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
稳固。
”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
汉
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
刘濞还是不
肯回头。
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
吴王刘濞被杀。
【篇四】幼儿经典成语故事范本: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
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
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
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
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所以,政治不上轨道,官
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
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
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
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
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
年了,不过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仅仅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
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
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
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所以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个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个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使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篇五】幼儿经典成语故事范本:七步之才
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
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个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
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
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
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
寂以为计。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
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
豆梗在锅下呼
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
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所以而称
赞他有“七步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