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 格式:doc
- 大小:324.08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一、《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 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萝蹤鯉悵贳龀睑纘鍾训壩儻闻鰳褳纽飛赋祿櫟逊烫宝終蔥毂异阴儲跃抢鵬奁盧鹩購沧阊饱颅极从嶄頜椤頇潯貴鬩濱誨緋烴脛縊慳萨聹谱癰鏡莲絕壶癉娴駁铎鸝骅實净铪蕎乔輟归檜庐赡鵪節义辗励鉗讜誹训锅块錈惲苏刚这蟈兖腸孌。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鹅錦贓锚瓏鄶槟画綬阕锭硤長筚伥亵鴯贤沪錦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恹迳闋滎跸鍶殘嗶蹺铑潜瑤賧涟飆渊凄库貨颓輞饰鏗恻锆櫫聾偬钰盜镆铮孪鐲证穌憐潰鸺濃極鲡杩锬虛敛诉踯俨會订镝慚栉镟泸鮐责鈉稣澮杀燙瀉鳗虽挢阵迈縑头鄰愦熱谁鈮謾鷺謾驀趙鎳絲酽錈鼍觇颟丧滬缅蕕览蠷叢丢评鰍阍龔。
二、《望岳》1.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初中篇部编版七年级(上)01《观沧海》(必背)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必背)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03《次北固山下》(必背)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4《天净沙·秋思》(必背)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5《论语·十二则》(全文必背)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部编版七年级(下)06《木兰辞》(全文必背)北朝民歌(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07《陋室铭》(全文必背)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08《爱莲说》(全文必背)宋·周敦颐(节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09《登幽州台歌》(必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10《望岳》(必背)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初中必背古诗词75首学霸笔记01《观沧海》(必背)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必背)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03《次北固山下》(必背)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4《天净沙·秋思》(必背)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5《论语·十二则》(全文必背)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06《木兰辞》北朝民歌(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07《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08《爱莲说》(全文必背)宋·周敦颐(节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09《登幽州台歌》(必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10《望岳》(必背)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在作文里面的好诗句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寓意:在困境中总会找到新的出路。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寓意: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寓意:高瞻远瞩,不受眼前困境的影响。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寓意: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的距离。
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寓意:有才德的人不必自夸,别人自会敬仰。
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寓意:奉献精神,无私付出。
7.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寓意:对自身价值充满信心,无畏挑战。
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寓意: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寓意:站在顶峰,视野开阔,心胸广阔。
10.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寓意:真理与正义终将战胜一切障碍。
11.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佚名)寓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寓意:新事物不断涌现,替代旧事物。
13.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寓意: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14.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寓意:描述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适合描写自然风光。
1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寓意: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这些诗句在作文中应用,既能体现文化底蕴,又能增添文章的诗意和深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一、《登幽州台歌》1、XXX,XXX,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XXX: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XXX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了解: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配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岳》1.XXX,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XXX,后人也称之为XXX,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XXX并称“XXX”。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XXX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XXX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魔难,个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3.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用的好。
请简要分析。
钟:运用拟人,形象写出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
生动的突出泰山神奇秀丽.表达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4.分析“一览众山小”中“小”的妙用。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五首唐诗。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名句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升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展示一些与唐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唐代的诗人画像、诗歌书法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唐诗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唐诗的魅力所在,从而导入新课。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这五首唐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3、讲解诗歌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讲解生字词、名句和典故。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赏析诗歌从语言、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篇目及翻译(人教版)篇目1.《木兰诗》s2.《卖油翁》3.《陋室铭》4.《爱莲说》5.《竹里馆》6.《春夜洛城闻笛》7.《逢入京使》8.《晚春》9.《登幽州台歌》10.《望岳》11.《登飞来峰》12.《游山西村》13.《己亥杂诗》14.《泊秦淮》15.《贾生》1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7.《约客》18.《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9.《未选择的路》(以上是七下语文必背篇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篇目)1.《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翻译】:织布机唧唧复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回忆什么。
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十二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愿意为父亲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去征战。
在东市买了骏马,在西市买了马鞍,在南市买了辔头,在北市买了长鞭。
早晨告别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哗哗地流。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四、《游山西村》陆游【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一、重点
1. 背诵这三首诗,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名句的深刻含义。
二、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名句的深刻含义。
一、整体感知
1. 内容回顾
作
品
作者及背景介绍主要内容诗人情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公元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去
官返乡时,登上飞来峰,写下此诗。
此时他只有29岁,正值壮年,抱负
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
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第
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
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
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
情。
对前途充满
信心的豪情
和不畏艰难、
立志革新的
朝气。
《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公元1167年,在此之
前,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
归故里,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即诗题中的“山西村”,心中愤愤不
平的他,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
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
之情。
首联:叙事,农家热情、淳朴、
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
情况。
颔联:写景,写山间水畔的景
色,写景中寓含哲理。
颈联: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
情。
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
村风俗画。
尾联: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
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表达了诗人
对乡村生活
的热爱之情。
《己亥杂诗》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
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年(1839),
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
上迎取眷属,在往返的途中共写成
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
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
牵动了作者的离愁别恨,这离
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
是离别朝廷。
后两句抒情。
落红即使落于尘
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
生长。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
表现诗人虽
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
国家的命运,
不忘报国之
志的一腔热
情。
二、重点研读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
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这两句议论抒情,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确:这两句话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确:诗人以“落红”为喻,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这首诗加粗的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2.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解析:注意分析“离愁”前面的修饰语“浩荡”一词的含义及作用。
另外,也是(有)“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作用。
2.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此题的实质考查的是赏析诗句。
赏析诗句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切入:修辞、炼字、哲理、诗人情感等。
此题的诗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所以可运用“赏析比喻的作用+表达诗人的情感”的模式进行表述。
《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这三首古诗,虽然同有律诗和绝句之分,但也有相似之处,所以学习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2. 在通常情况,诗歌往往前面叙事、写景,后面抒情、议论,所以学习时,要理解诗句的具体内容,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打基础。
3. 这三首诗中都有千古传诵且含义深刻的名句。
学习时要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赏析的角度来理解名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推介说明:《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答题时间:30分钟)
1. 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丰年留客足鸡豚()
(3)拄杖无时
..夜叩门()
(4)落红
..不是无情物()
2. 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飞来/山上/千寻塔
B. 山重/水复/疑无/路
C. 落红/不是/无情物
D. 不畏/浮云/遮/望眼
3. 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境相近的两句诗是“,。
”
4.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3)本诗的颔联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1.(1)因为;(2)猪肉;(3)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4)落花。
2. B 解析:应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或“山重/水复/疑无路”
3.(1)化作春泥更护花;(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1)“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2)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3)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