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现存清代王府大门实建与规制若干问题的比较_赵星楠
- 格式:pdf
- 大小:991.75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清代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与传承研究摘要:北京清代王府是清朝封建社会宗法与礼制结合的产物,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的典型载体之一。
豫亲王府作为世袭罔替亲王府,属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王府,一共居住过了14任府主,由于爵位的升贬,其中有10位豫亲王、4位信郡王。
1916年,沿用近300年的豫亲王府被低价卖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后来在其基地上修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
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的规划建设深受原有王府建筑特色影响,是将西方学校建筑功能与中国王府建筑形式有效结合而创造出折中主义的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群。
关键词:清代王府;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传承创新北京清代王府作为清朝封建社会宗法与礼制结合的产物,具有严格的建筑规制,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
豫亲王府作为世袭罔替亲王府,属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王府。
后来在其基地上修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原王府已不存。
本文通过对豫亲王府历史沿革、建筑规制和其与当前现状建筑的关系研究,可以理清豫亲王府的规制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对后来城市发展的影响,这对北京王府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清代豫亲王府历史沿革豫亲王府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是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西南部的一部分。
其东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处,南侧为东单三条,西邻校尉胡同,北临东帅府胡同。
和硕豫亲王作为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代代相传,豫亲王府一共居住过了14任府主,由于爵位的升贬,其中有10位豫亲王、4位信郡王。
第一任府主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
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清太祖最年幼的嫡子,与多尔衮是同母兄弟。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铎被皇太极封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执掌礼部事务。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铎率军进攻河南,四月顺利南下占领了江浙地区。
回京时顺治帝亲自迎接并晋封其为德豫亲王。
顺治四年(1647年),又被加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
117北京清代王府花园及其布局刘 佳(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摘 要:本文就北京清代王府主要的“王府花园”、“邸园”进行概述之后,选择恭王府花园“萃锦园”和醇亲王北府“西花园”两处“王府花园”做详细地分析,揭示北京清代王府花园的设计之道。
关键词:北京清代王府;王府花园;邸园;设计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9)04-117-09收稿日期:2019-10-15项目基金: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标课题一般项目“北京王府设计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0ZYYB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1963-),女,北京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
清代王府在被设计建造时均附带花园,一般建造在府邸的后面和侧面,府邸与花园往往以墙门或住宅连接,这样的花园一般被称为“王府花园”;还有一些也属于王爷的花园是皇帝赏赐的建造在京城郊区的花园,或王爷自己购置的花园,这样的花园一般被称为“邸园”。
本文就北京清代王府主要的“王府花园”、“邸园”进行概述之后,选择恭王府花园“萃锦园”和醇亲王北府“西花园”两处“王府花园”做详细地分析,揭示王府花园的设计之道。
一、北京清代王府的“王府花园”和“邸园”“关于王府花园的界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者们一般将与府邸部分共同组成王府的花园部分称为王府花园,将不在王府之中的其他王公花园称为‘宅园’或‘邸园’,如恭亲王在海淀的朗润园和上述在恭亲王东北方紧邻王府的‘鉴园’。
”①也就是说,王府的花园,有与府邸连接在一起,也有在郊外的或不与府邸连在一起的;与府邸共同组成王府的花园被称为“王府花园”,其他花园则称“邸园”或“宅园”。
比如,恭亲王奕訢除了拥有在府邸之后的花园——“萃锦园”之外,还有两处花园,一是在海淀的“朗润园”,这是皇帝赐予恭亲王奕訢的花园;二是紧邻恭王府且在其东北方的“鉴园”,是奕訢购买的私产。
萃锦园称为王府花园,朗润园和鉴园则称为邸园或宅园。
浅谈清代王府建筑的艺术特点【摘要】本文分析了清代的王府建筑制度沿革,系统总结了王府建筑各组成部分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浅谈清代王府建筑艺术特点清代入关后,于北京修建的众多王府中没有一处完全达到典制规定(只有康熙年间建造的裕亲王府与典制规定基本相同)。
这些王府又同时表现出许多典制未提及的特征,而受到处罚的只有郑王府一处,可见这些未见于官书的规制依然为朝廷所承认。
这些实物同样积淀着历代王府建筑的文化传统,这些见于实物而未见于典籍的规制也是王府建筑的规律所在。
现择其重要者述略如下:一、皇子府按典制规定,贝勒府、贝子府与亲王府、郡王府等级明显有别,但从实际情况看,如为皇子,即使受封为贝勒、贝子,其府依然允许按照亲王府、郡王府制度修建,不受限制。
二、跨院典制规定的基本是一路建筑的情况,其它院落的房屋未见详述。
大多数的王府其实不止一路建筑。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主要建筑形成一路,总共分几路完全因地而定。
主路建筑不一定就位于中路或者完全居中。
跨院一般在主路两旁,也有在后面的,一切仍因地而定。
其式取法于皇宫但不严格。
跨院的房屋布局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①仍类似主路即典制模式。
②四合院的组合。
③更加自由地“随宜建置”。
④庭园式宅院。
三、前庭·影壁·石狮·辕门·朝房不少王府的大门外,用三方建筑围成一个区域,形成前庭。
正对大门一方的建筑形式可为影壁、多间连房、殿堂甚至院落。
东、西两侧多以辕门为主要建筑。
按,辕门原指古代军寨大门,用两车辕相向支搭而成。
后引申为衙署前庭之东、西侧门。
辕门两侧建体量稍小的朝房,与南北建筑相接。
也有通建朝房的。
有时前庭为更加开放的空间,如,南面设影壁,正门两侧放一对石狮。
东、西两侧不再建房。
需要时,用栅栏(称“闲管木”)临时挡住行人。
或东西建朝房,南面开敞。
有的王府以大门(外门)和二门(内门)之间的院落形成前庭。
因门前的一对石狮格外惹人喜爱,因此被叫做“狮子院”。
北京旧城王府建筑整体保护探讨作者:许蕾蕾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3期【摘要】清朝独特的“封爵不封地”的宗室分封制度使得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都城的北京旧城保留有为数众多的王公府第。
但是关于北京王府建筑的研究依然不够全面和系统,仍停留于对王府建筑个体研究的层次上,北京旧城王府建筑之间的天然联系与规律决定了北京旧城王府建筑需要整体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遗产保护;北京旧城;王府建筑1.北京旧城王府建筑之间的天然联系清朝独特的“封爵不封地”的宗室分封制度使得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都城的北京旧城保留有为数众多的王公府第。
1.1狭义的王府与广义的王府狭义的王府:清代《大清会典·工部》记载:“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为王府。
”因而,如果严格按照清代的规定,“王府”其实是特指亲王与郡王的府邸。
广义的王府:即宗室的府邸,一般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公府、公主府等多个等级的宗室府第和蒙古爵位的王府,这是与清代的封爵制度相对应的。
这众多等级的府邸,其实就是我们现今所指的“王府”之意。
1.2地理位置之间的天然联系截止2006年底的统计,北京旧城内有址可寻的王府建筑共46处,而且这些王府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旧城的东城与西城。
这些王府中包括了八大铁帽子王的王府,郑亲王府、礼亲王府、庄亲王府、豫亲王府、肃亲王府、睿亲王府、克勤郡王府和顺承郡王府和醇亲王府、怡亲王府、恭亲王府、庆亲王府四大恩封世袭罔替亲王府等。
在这12家世袭罔替的王府中,有8处在北京的西城区,3处在北京的东城区,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王府分布东富西贵的说法。
1.3建筑形制之间的天然联系1.3.1王府布局王府建筑的布局大体都是相同的,一般分为中路、西路、东路建筑,并择其中一路为主路,一般多为中路。
主路轴线上的建筑是体现王府等级差别最明显的所在,在功能上为礼仪性的空间,是王府的核心,要按制度布置前殿后寝,并要求皆为坐北朝南,亲王、郡王府为五重殿宇,贝勒以下则四重。
清朝郡王府规制
关于王府规格等级,于关外崇德朝便有规定,后经顺治直至光绪各朝,均有损益。
其中尤以顺治与乾隆两朝之府制规定最为详赡。
《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九年定,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围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
正殿广七间,前墀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
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
正门、寝殿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
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
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
每门金钉六十有三。
梁栋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
正殿中设座,高八尺,广十一尺,修九尺,座基高尺有五寸。
朱髹彩绘五色云龙,座后屏三开,上绘金云龙均五爪,雕刻龙首有禁。
凡旁庑楼屋,均丹楹朱户。
其府库仓廪厨厩及袛候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
门柱黑油,屋均板瓦。
世子府制,基高八尺,正门一重,正屋四重,正楼一重,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金钉,正屋压脊,均减亲王七分之二。
梁栋贴金,绘画四爪云蟒各色花卉。
正屋不设座。
余与亲王府同。
郡王府制与世子府同。
胡同里的大门四合院的大门,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
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子原来的主人了,每处老院落都有一段沉淀的记忆,一页尘封的历史,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些旧物格局,青砖黛瓦,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回忆,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苍老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咱先说这王府大门。
以往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
”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几个等次。
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
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或“第”。
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则一般都是私产。
王府大门的间数、装饰、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规定而建的。
“亲王府为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之二”,贝勒府就是正门三间,启门一了。
王府大门屋顶用筒瓦、大脊、设吻兽,垂脊上设仙人走兽,山墙上做排水沟滴,大门漆红色,梁枋施彩画。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中,记述了一座王府大门的面貌:“拐进镜儿胡同,巨大的红漆大门就闯进了眼帘。
大门紧闭着,台阶很高,有上马石。
因为长期无人走动,阶前已长出了细草,上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
大门对面的八字砖雕影壁,早已是残旧不堪……这是朴萨克多罗亲王的府第。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从前三门到永定门一带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
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京城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
嘉庆年间有王府42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因那些“铁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袭,一些王府易主进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原因,出现了王府数量不断变化的局面。
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座。
北京尚存府邸22座,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王府19座。
北京有多少王府?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京城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
嘉庆年间有王府42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因那些“铁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袭,一些王府易主进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原因,出现了王府数量不断变化的局面。
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座。
北京尚存府邸22座,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王府19座。
其中亲王府15座,郡王府4座。
保存比较好的有8座,即恭亲王府、醇亲王府、老醇亲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淳亲王府。
这些王府大都有比较完整的府墙及府门、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筑,昔日王府的面貌基本上保留了下来。
仍然有点王府样子的有7座,即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惠亲王府、郑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循郡王府。
这些王府或存府门,或存正殿,或残存一些其他建筑,已经不完整了。
残存的王府有4座,即仪亲王府、定亲王府、恒亲王府、老睿亲王府。
这些王府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残垣与几间旧房舍了。
东城区现存王府有共八个保存较为完整①淳亲王府(东长安街四号公安部家属院内)②雍亲王府(现为雍和宫)不太完整,但还有一些样子③和亲王府(张自忠路3号,现为西式建筑,仅保存府门等一部分,分属俩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社科院,不对外开放)④循郡王府(安定门内大街的方家胡同,翻修,分为俩部分,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外交部宿舍)⑤和敬公主府(张自忠路7号,中路主要厅堂均保存完好,现为和敬府宾馆)⑥老睿亲王府(南池子路,现为普渡寺院,对外开放)面目全非,只剩下残垣与几间旧房舍⑦孚郡王府(朝阳门北小街附近,沦为大杂院,主体建筑保存较好,被多家单位占用,除了办公单位外,还有不少民宅,孚郡王府的西院墙还被改建成一家餐厅,生意不错。
)⑧恒亲王府(二环路朝阳门段西侧,被高楼包围,仅存几间偏房)。
清代王爷园寝“后寝”之建筑漫谈作者:周莎来源:《文物春秋》2014年第03期【关键词】清代;王爷园寝;石五供;宝顶【摘要】清代王爷园寝大多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京津冀三地清代王爷园寝“后寝”之石五供及宝顶的现存状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通过对建筑纹饰及宝顶形制的分析,梳理出现存遗迹的特点,认为清代王爷园寝有违制设石五供的,其宝顶形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但与其爵位、等级无关。
清代王爷园寝大多分布在北京及其周边的天津、河北等地,园寝中不仅有大量的地面建筑,也包含有丰富的石质文物。
在现存的遗迹中,木构建筑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人为因素,破坏比较严重,石质文物虽有损伤,但保存下来的还是较多,而且纹饰十分精美,雕刻玲珑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在古代帝王陵寝中,其地面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清代王爷园寝和帝陵的形制类似,也有象征“前朝后寝”的部分。
汉代蔡邕的《独断》载: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庙”,后有“寝”,终则前制“朝”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
“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
由此可知,寝就相当于居住之所,而清代王爷园寝中的石五供和宝顶便属于后寝部分的地面建筑。
一、石五供的定义与沿革石五供与佛教中的“三具足”有着相似点。
所谓三具足,就是五供,也即香炉、花瓶、烛台三物。
烛台一对,应该配花瓶一对,分别放置在香炉两旁。
据《大清会典》规定:凡帝、后陵均设置石五供,位于二柱门以北的正中神道上,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放置在石祭台上。
石祭台,又称供桌,由上枭、下枭和束腰三部分组成。
束腰部分雕刻有八仙、八宝图案,都是表示吉祥之义,如事事如意、平平安安、吉庆有余等。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佚名刻《钦定大清会典图》卷13《礼制》载五供的排列为:瓶、烛、炉、烛、瓶,低一级的官员则用三供:烛、炉、烛。
五供是指陈设在佛像前的五件器物,包括一个香炉、一对花瓶、一对烛台。
清北京皇城布局变迁概说王佳音清代北京皇城的平面布局始于元代,形成于明代。
虽然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兵入关对皇城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皇城的范围与基本布局却由明代一直延续至清末,包括继续使用明代的皇城墙与城门,仅对部分城门的名称进行更改,如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北安门改称地安门;保留紫禁城、景山、西苑三海、太庙、社稷坛的设置,不仅位置未发生变化,其内部的布局也基本保留了明代的样式。
除此之外,皇城内其他区域出现了较多变化,如许多内府衙署的裁撤、祠庙的大量出现及街道民居的出现等。
究其原因,除了统治者的决策,还缘于清代北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变革,因而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点。
以下就对清早中晚期皇城布局的变迁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变革进行初步探讨。
清朝初年,皇城内仍保留大量明代的内府机构和附属设施,许多宫苑坛庙也依旧存在。
在研究本阶段皇城布局沿革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资料来源,一是清康熙年间翰林院学士高士奇所著的《金鳌退食笔记》。
其著作年代距明代覆灭仅40余年,因作者家居西苑,每日往来于金鳌玉蝀桥,探访旧人旧物,就其见闻撰成一书,故而记录了大量明末清初的皇城规制。
另一份资料是原藏于清内阁大库的《清皇城宫殿衙署图》。
该图绢底彩绘,纵238 厘米,横178 厘米。
图纸南起大清门(今毛主席纪念堂处),北到地安门一线,东至东安门(今东皇城根大街),西至西安门(今西皇城根大街)。
图纸基于实测,非率意涂抹。
然而图中并未标明绘制年代,据学者推断,应在康熙二十八年到三十九年(1680-1700)1 或更早2 。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早期皇城布局的一些特点。
清早期图一 明北京皇城复原图301首先,清早期的皇家宫苑占地面积逐渐缩小,很多苑囿被改为佛寺或民居,但许多明代的宫苑仍旧存在。
在皇城东南角,明初曾设东苑。
后东苑废,正统、天顺之际兴“南内”,即以重华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包括重华宫、崇质宫、皇史宬、玉芝宫、观心殿等。
清初,废南内,在明重华宫旧址上建睿亲王府。
并非王府的循郡王府——清王府觅迹(三十一)循郡王府坐落在北京内城北侧的方家胡同,王府是乾隆帝三子爱新觉罗·永璋后人居住的府第。
现胡同内的13号和15号院是当年王府的遗存。
王府原有中西东三路,现西路建筑无存,15号院是当年中路,现存有三开间府门,府门对面的照壁,五开间正殿及其各三间的配殿,正殿北尚有正房和配房。
现今中路院落为方家胡同小学。
13号院是当年王府的东路,现单独开有广亮大门一座,看得出当年院内庭院宽敞,房屋整齐,但已不存皇族府第的气象。
是抗战时汉奸王揖唐,重新另立门户建造的大型四合院,现为民宅。
一、王府非王府。
循郡王府的占地面积不大,有专家测算当年王府的规模也只在三千平米左右,远远小于京城内其它郡王府两万平米左右的规模。
王府大门镶嵌的金钉每扇门上只有纵七横五计三十五颗,少于郡王府每扇门上纵九横五计四十五颗的规制。
按照大清制度,郡王府和贝勒府的门钉均是纵九横五,四十五颗。
但循郡王永璋府第大门上的门钉数量比贝勒府的四十五颗还少十颗,只有纵七横五,三十五颗。
与由此可见循郡王府在整体建制上不但低于郡王府,而且较贝勒府的规制还要低。
究其因:一是生前非王爵。
循郡王永璋十三岁时,乾隆帝宠爱的孝贤纯皇后薨逝,孝贤皇后是雍正帝为其亲选的王妃,嫡福晋,彼时乾隆帝尚为宝亲王。
乾隆帝继位后,即诏立为皇后。
孝贤皇后在乾隆帝为王子时于雍正八年(1730年)即诞下嫡长子永琏,由于清大前四位皇帝均非嫡子,乾隆帝很想由其始,由嫡出皇子继承皇位,且永琏小小年纪时即透露出'聪明贵重,器宇不凡“的气象,乾隆帝继位之初(1736年)即密定其为太子。
由此对孝贤皇后更加宠爱。
孰料两年后,永琏竟病死,年仅九岁。
乾隆帝极为伤感,赠给永琏的谥号为'端慧皇太子'。
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如来佛祖诞辰)孝贤皇后再诞育皇子永琮,乾隆帝大为欢心,著意立为太子。
万难料到永琮两岁时感染天花薨逝。
乾隆帝心伤至极,暗问:嫡子为嗣上苍不允乎?此后乾隆帝再也不准备立储,以保皇子之命。
北京清代旧城王府保护现状调查与分析
郝杰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4(008)001
【摘要】北京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的王府建筑,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王府建筑不断遭到拆毁和破坏,现存数量已经不多.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文献考证,对北京王府的兴废历史、保存现状进行记述,同时作了进一步的价值分析,对其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页数】6页(P136-140,封3)
【作者】郝杰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保护恭王府 [J], 王锐
2.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保护恭王府 [J], 王锐
3.北京城里的清代蒙古亲王府——僧王府 [J], 白慧贤
4.北京旧城商业街的复兴(上)——王府井大街一期整治 [J], 魏科
5.北京旧城商业街的复兴(下)——王府井大街一期整治 [J], 魏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谈清代建筑的大门
王金铠
【期刊名称】《中国房地产业》
【年(卷),期】2003(000)012
【摘要】做清代建筑大门的设计,尤其是做部分或整体的修复及复源设计,首先要令其具备文物的价值,即要包涵着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
因为各种样式的大门出自其产生的年代,必受其当时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制约,要求建筑体现出尊卑有序,上下有别,不可随便逾越的规制,故关系到大门的等级,大门的形制及规模。
万不可凭自己的现代意识、思路想当然去立意,命笔出图,否则会令人贻【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王金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28
【相关文献】
1.叩开初中英语语法的大门--谈谈初中英语语法趣味教学 [J], 李莉
2.大门建筑设计的思考--青岛泰林工业园大门设计 [J], 窦志国;郝赤彪;魏琰琰
3.你掌握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没有?——谈谈自我介绍的方法 [J], 吴天锡;
4.今天,我们这样读《诗经》
——谈谈如何敲开经典阅读的大门 [J], 李昊欣
5.北京东城区现存清代王府大门实建与规制若干问题的比较 [J], 赵星楠;王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清代王府建筑研究推进北京文化产业建设康健;赵晓峰【摘要】归纳了北京清代王府建筑及其历史文化概况,剖析了当前国内外王府建筑文化研究的现状、学术空白及研究的迫切性等问题,探讨了该领域有待开拓的研究空间、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完善整合的整体研究环境,提出了清代王府的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及策略.【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33【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建筑;研究方法;文化产业【作者】康健;赵晓峰【作者单位】天津市房屋鉴定勘测设计院,天津,300070;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0 引言北京这座古都有着太多重量级的皇家建筑或礼制建筑。
多年来,学界已对明清故宫、御苑离宫、坛庙陵寝等重要建筑类型投入了较多的精力。
然而,如今回首再望,我们的研究在某些领域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其中就包括下文将讨论的北京清代王府建筑。
1 清代王府建筑艺术研究的迫切性王府建筑是仅次于宫殿建筑的重要建筑类型,是封建时代礼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现存的古代王府数量极为有限,且绝大多数为清代王府。
这些王府主要留存于北京城,余者存于内蒙各地、河北承德以及沈阳等地。
北京的王府建筑贯穿了有清一朝的全部历史,与各地王府相比具有最系统和最经典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中国王府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更是建筑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形而下”“形而中”以及“形而上”三个文化层面高度糅融的古建筑精品,有着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中,这些不可再生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竟屡屡被占用、拆改甚至彻底破坏,致使原本遗存颇丰的王府建筑体系遭到严重损害。
如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北京清代王府有 8处(不足清末王府数量的 1/6),而府邸建筑与园林部分均保存完好的只有 2处(恭亲王府和醇亲王府)。
因其存量稀缺性的与日俱增,今天我们对这些硕果仅存的王府实例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便具有了更突显的价值和更迫切的意义。
北京东城区宁郡王府平面研究
王珊珊;郭丽玲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3(007)002
【摘要】宁郡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府,是我们研究清代王府的宝贵实例之一。
本文通过收集了宁郡王府现存实测图以及历史文献资料,对其平面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出实建王府与建筑规制的异同。
并利用傅熹年先生所研究出的王府平面理论对宁郡王府的平面进行了数理关系推敲和狮子院南墙位置的推测。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王珊珊;郭丽玲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49
【相关文献】
1.汉代内郡的吏员构成与乡、亭、里关系 --东海郡尹湾汉简研究
2.海南西汉珠崖郡罢郡历史研究
3.清朝王府花园的园林空间特点研究——以恭王府花园为例
4.王府深宫藏奇宝——车王府曲本的发现与研究
5.北京东城区现存清代王府大门实建与规制若干问题的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