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62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姓名:学号:首先,讨论主观幸福感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我们知道,幸福的概念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SWB 具有如下特点:(1)主观性。
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
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2)整体性。
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
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稳定性。
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有人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认为,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
同时,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
另外,幸福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评价多为正性的,而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判断。
概括的说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它既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主观幸福感及影响你感觉的因素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幸福的概念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SWB 具有如下特点:1主观性。
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
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2整体性。
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
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稳定性。
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有人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认为,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
同时,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
另外,幸福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评价多为正性的,而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判断。
概括的说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它既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
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主观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成分构成。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姓名:马丹学号:200561214【摘要】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
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
因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态度也就不一样。
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
而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影响因素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1930年Dodge提出幸福理论,1967年Wanner Wilson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并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
”从幸福感的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崛起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日益关注。
自幸福感的提出,研究者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实证性研究不断增多,幸福感的解释理论也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研究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
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
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2011-7-25 16:43提问者:ttkkddtt|浏览次数:647次推荐答案2011-7-25 17:322011-7-25 17:32热心网友1、遗传因素气质和人格对SWB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气质常定义为:人早期生活中出现的行为或情绪感应的生物倾向性,是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基因成分,如:出生婴儿表现出典型情绪反应并在程度上长期保持,与之相对,人格常定义为成人独特的性格发应倾向,既有生物也有习得的成分[4]。
气质差异使不同人倾向于体验不同水平的SWB,最有力的证据是遗传率的行为-基因研究。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人(1988)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得;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5]。
Braungan等人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方法,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4]。
客观情景对SWB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SWB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幸福是一种特质:人具有快乐的素质。
此观点遭到Veenhoven(1994)的批评,他认为,尽管证据表明SWB 水平的确随某种情景变化而波动,但幸福本身并非某种特质,SWB随时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SWB有影响,影响SWB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SWB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6]。
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景下,使某类独特行为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2、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SWB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7]。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5, 957–96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957主观幸福感的脑机制*顾媛媛1 罗跃嘉1,2(1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 要 主观幸福感是社会认知领域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Kahneman 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模型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评价系统的主要产物包括即时效用、回忆效用、抉择效用和预期效用,这些效用都有着各自特殊的神经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它们也对应着各异的神经基础。
未来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应遵循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相结合的整合研究思路。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脑机制;评价系统 分类号 B845;B849什么是幸福?幸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自定标准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
幸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它的探索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但是,幸福学的研究一直都不在主流研究领域之内,小部分学者对幸福学的不同方面各自进行了一些研究。
这种局面使得幸福学的研究在结构和内容上比较松散。
比如,研究食物满足感的人员与考察疾病病痛的研究者间没有任何共有的研究框架;探讨各种情绪机制和幸福感的学者们对他们研究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也所知甚少。
总而言之,至今学术界对幸福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分开进行的。
大多数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考察的都是幸福体验的心理机制,对其生理机制涉及甚少。
要真正实现对人们幸福体验的全面认识,需要一个全新的整合的研究思路。
究竟人们是如何产生幸福或者不幸的体验?这样的认知评价和心理感受从何而来?这些评价和感受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制订下一步的计划,采取日后的行动?追根究底,这些复杂的评价和感受都是人的大脑产生的。
那么,这些过程在大脑中是通过哪些认知过程实现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对幸福感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及影响因素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1、引言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因此,并非实际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此的主观评价决定了人们是否幸福,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的解释,在认知上进行的加工,使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并且相对稳定,它主要用于评估很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因此,研究主观幸福感对认识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有帮助,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作为心理学术语,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是指评价者评价标准是内定的,主要是依据自己长期的对情感和生活的满意度的综合评价[1]。
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指标概括如下,(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
(2)积极情感:包括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
(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1]。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不同群体的测量,从而分析判断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主观幸福感建立了理论模型,并且论述了其影响因素。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2.1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人们无法达到目标时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达到目标,这方面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并且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1]。
通过靠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可以有效的维持正性情感,而当目标之间发生了矛盾以及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到了干扰的时候则会产生负性情感。
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概论何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人们从哲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有几个社会心理概念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生活质量的有关方面,这些概念包括自尊、抑郁、控制源及疏离感.但按照重要性来说, 只有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感对个人具有最基本的影响作用。
在不同的领域里,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不同:幸福、高兴、快乐、充实、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等。
这些术语含义有一定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
对幸福感的研究也已涉及人们对幸福感的看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对幸福的理解, 有多种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1。
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如Coa n 认为, 拥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就是快乐,并不考虑主观状态。
A ri st ot l e “价值”看作判断标准, T at ar ki e w i ca 则将“成功" 作为标准.因此,许多人只要看到别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样,一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其幸福程度是不同的。
实际上, 古代的哲学家就是以他们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幸福的。
如: 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幸福和智慧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
当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课题。
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并没有达到需要的层次和水平。
目前的研究和成果多是从心理学学科的角度界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利用心理技术手段测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少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借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已有的成果,来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手段,寻求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并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
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一)主观因素1.人格。
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理论。
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nception and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personal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some related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es. Although personality factors could explai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he variabilit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not a causal link. That has been confirmed. This provides future research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因素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factors1.引言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人格也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最可靠的预报因子之一,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情绪状态,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心理辅导、社会环境优化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也与其学业成就、社交关系、未来规划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情绪的缺乏等多个方面。
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报告法、心理测验法等。
其中,自我报告法因其简便易行、结果直观而被广泛应用。
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可能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拥有较多的机会和资源有关。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评价,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社交、未来规划等多重压力,其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首先界定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并阐述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还将关注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地域等背景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不同群体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独特性和共性,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探讨和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心理学领域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重要视角。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