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练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阅读诗经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诗经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
练习题一:请问《诗经》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作品?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作品。
练习题二:《诗经》是由多少篇组成的?答案:《诗经》共有305篇。
练习题三:请问《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主要描写民间生活和情感,“雅”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和仪式,“颂”主要赞美君主和祖先。
练习题四:《诗经》中的《关雎》是哪个时期的作品?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风格的作品,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
练习题五:请问《诗经》中的《蒹葭》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风格的作品,属于风部。
练习题六:请问《诗经》中的《国风》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风部。
练习题七:请问《诗经》中的《大雅》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大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雅部。
练习题八:请问《诗经》中的《周南》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周南》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风部。
练习题九:请问《诗经》中的《小雅》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雅部。
练习题十:请问《诗经》中的《颂》是属于哪个部分的作品?答案:《颂》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属于颂部。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和组成部分。
阅读和学习《诗经》,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练习题的答案,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的美妙之处。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存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诗经练习题答案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请问“风”指的是什么?A. 古代的礼仪B. 古代的乐歌B. 各地方的民歌D. 古代的颂歌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是《诗经》中的名句,请问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 《周南·关雎》B. 《秦风·无衣》C. 《小雅·鹿鸣》D. 《大雅·文王》3. 《诗经》中的“雅”主要包含哪些内容?A. 各地方的民歌B. 贵族阶层的乐歌C. 祭祀时的颂歌D. 描述战争的诗歌4.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经》中“颂”的特点?A. 用于祭祀B. 内容庄重C. 语言简练D. 形式多样5. 《诗经》中的诗歌,其主题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请问以下哪一项不是《诗经》中常见的主题?A. 爱情B. 战争C. 农业劳作D. 神话传说6. 《诗经》的诗歌多采用四言或五言的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请问以下哪一项不是《诗经》诗歌的特点?A. 重章叠句B. 用字讲究C. 语言晦涩D. 形象生动7. 《诗经》中的“风”部分共有多少篇?A. 十五篇B. 三十篇C. 一百五十篇D. 二百篇8.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 《周南·桃夭》B. 《秦风·蒹葭》C. 《小雅·采薇》D. 《大雅·生民》9. 《诗经》的诗歌多采用赋比兴手法,其中“赋”指的是什么?A. 直接陈述事物B. 通过比喻表达C. 通过联想引出D. 通过反问提出10. 《诗经》中“颂”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于什么场合?A. 宫廷宴会B. 民间娱乐C. 祭祀活动D. 军事出征11. 《诗经》中的“雅”部分,其诗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A. 贵族的生活B. 农民的生活C. 战争的残酷D. 神话的传说12. 《诗经》的诗歌在形式上多采用什么结构?A. 对仗工整B. 散文化C. 四六句式D. 七言律诗13. 《诗经》中的“颂”部分,其诗歌的特点是?A. 内容轻松愉快B. 语言平易近人C. 形式庄重严肃D. 情感热烈奔放14. 《诗经》中的“风”部分,其诗歌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A. 贵族的生活B. 农民的生活C. 祭祀活动D. 神话传说15. 《诗经》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A. 语言晦涩难懂B. 语言简练有力C. 语言华丽夸张D. 语言平淡无奇正确答案:1. C2. A3. B4. C5. D6. C7. C8. A9. A10. C11. A12. A13. C14. B15. B。
12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下列有误的一项是()A.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B.好逑( qiú) 寤寐( wù mèi)C.蒹葭(jiā) 溯洄( sù)D.萋萋( qī) 水之( yì)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求之 (睡觉)..雎鸠 (拟声词) B.寤寐C.寤寐思服.. (想穿衣服) D.宛在水中沚. (底部)3.解释划线的重要实词。
(1)左右流之( )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 (4)悠哉悠哉( )(5)寤寐思服( ) (6)左右芼之( )(7)溯洄从之( ) (8)蒹葭苍苍( )4.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_ 篇,也称《》。
这些诗歌分为 _、、三个部分,写法上有_赋、比、兴三种,其中最能体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是。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分为“大雅”“小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
C.《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D.求之/不得,寤寐/思服7.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句子。
(1) ,在河之洲。
(2) ,君子好逑。
(3)《关雎》中作为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表现文静而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子所追求的好配偶的句子是“,”。
(4)《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5)《关雎》中“,”生动形象地写出男子对心中姑娘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写出了他因追求不到而苦闷难眠的情状。
诗经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是属于《诗经》中的“风”?答案:B、静女2.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答案:C、公元前6世纪3. 《诗经》中的“国风”主要描写的是:答案:A、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4.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主要描写的是:答案:C、宫廷仪式和政治生活5.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答案:B、古代汉字文化的瑰宝二、判断题1. 《诗经》的作者是一人创作的。
答案:错误2. 《诗经》所记录的都是历史事件。
答案:错误3. 《诗经》被誉为“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
答案:错误4. 《诗经》中的诗歌以骈文居多。
答案:错误5.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大多数是四言或七言。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诗经》是如何被传承下来的?答案:《诗经》最早是由古代君主所命令的宫廷音乐家所作。
后来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并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整理成为一部书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歌被广泛地传唱和流传,最终形成了《诗经》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2. 《诗经》具有哪些重要的文化价值?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是古代汉字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古代汉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它记录了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次,它通过诗人对自然、生活、情感等的真实描绘,展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最后,它的语言优美、质朴,给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3. 《诗经》中的“风”、“雅”、“颂”有何区别?答案:《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它们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容。
其中,“风”主要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歌颂了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而“雅”则主要描写的是宫廷仪式和政治生活,体现了宫廷文学的风格。
而“颂”则是歌颂君主、贵族和神灵的颂歌,具有较为庄重的文风。
四、解答题1. 《诗经》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有哪些?答案:《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诗经练习题加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下面是一些《诗经》的练习题和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练习题一:《诗经》的三个部分分别是什么?1. 风2. 雅3. 颂答案一:《诗经》的三个部分分别是“风”、“雅”、“颂”。
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或官方的乐歌,“颂”是祭祀用的歌诗。
练习题二:《诗经》中“关雎”属于哪个部分?1. 风2. 雅3. 颂答案二:《诗经》中的“关雎”属于“风”部分,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出自《周南》。
练习题三:《诗经》中的“采薇”一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1. 思念之情2. 欢乐之情3. 悲伤之情答案三:《诗经》中的“采薇”一诗主要表达了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采薇的动作,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练习题四:《诗经》中“蒹葭”一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答案四:《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诗中以蒹葭喻人,表达了对所思之人的渴望和追寻。
练习题五:《诗经》中的“鹿鸣”一诗,其主题是什么?1. 狩猎2. 宴饮3. 战争答案五:《诗经》中的“鹿鸣”一诗的主题是宴饮。
这首诗通过描绘鹿鸣之声,反映了贵族宴饮时的欢乐气氛。
练习题六:《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其寓意是什么?1. 批评统治者的贪婪2. 赞美勤劳的农民3. 描述自然生态答案六:《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其寓意是批评统治者的贪婪。
诗中将统治者比作硕鼠,表达了对统治者剥削人民的不满。
练习题七:《诗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1. 封建社会2. 奴隶社会3. 资本主义社会答案七:《诗经》的创作背景是奴隶社会。
《诗经》的诗歌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练习题八:《诗经》中“桃夭”一诗,其主题是什么?1. 爱情2. 战争3. 农业答案八:《诗经》中的“桃夭”一诗,其主题是爱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比喻了女子的美丽和爱情的甜蜜。
第4课《诗经》两首(一)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偕:共同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彼垝垣,以望复兴(乘坐)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副词,又)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所指的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指桑树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指那男子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尔:你,这里指那男子家.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之:指兄弟5、对下列两组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B.《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C.《采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
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
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已方的装备大加赞赏,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D.《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还风行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①茱萸入药②,可用它③养身袪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C.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3.名句默写。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分)(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1分)(3)《关雎》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 。
, ”。
(4)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分)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材料二】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
《经典咏流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和诗以歌”的形式,把古诗词原创改编成歌曲,以经典为船,以流行为帆,把经典的诗歌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古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今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1)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该节目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成书时间大约是: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2. 《诗经》中“国风”部分主要反映了:A. 贵族生活B. 民间生活C. 宫廷生活D. 军事生活答案:B3. 下列哪首诗是《诗经》中的“雅”诗?A. 《关雎》B. 《蒹葭》C. 《鹿鸣》D. 《采薇》答案:C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诗经》中哪首诗的诗句?A. 《桃夭》B. 《采葛》C. 《硕鼠》D. 《蒹葭》答案:A二、填空题:1.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主要用来______。
答案:祭祀2. 《诗经》中“风”的部分共有______篇。
答案:十五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的______。
答案:《子衿》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的特点。
答案:《诗经》的“风”部分主要收录了各地的民歌,反映了民间生活和情感;“雅”部分则多为宫廷音乐,内容多涉及政治、礼仪等;“颂”部分主要是祭祀用歌,内容庄重,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2. 《诗经》中有哪些著名的爱情诗篇?答案:《诗经》中著名的爱情诗篇包括《关雎》、《蒹葭》、《子衿》等,这些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四、论述题:1. 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以其真实、自然、质朴的风格,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的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已经成为汉语中的成语,广泛流传。
2. 请分析《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答案:《诗经》中的“赋”是指直接陈述事物,表达诗人的情感;“比”是指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兴”则是通过引发联想,借助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题:《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爱情之诗,源自《周易》。
请你简要解读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答案:《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
诗中以候鸟回归为背景,通过描绘鸟儿浑然自然地展示爱情的情感,凸显出深深的思念和对爱人的眷恋之情。
通过动听的韵律和质朴的语言,在简洁精炼的表达中传达出作者对爱情的真挚感受。
这种意境上的呈现方式,给人带来了一种清新、浪漫和哲思的体验。
第二题:《诗经》中有一首名为《卫风·王旅之什·氓》的诗歌,请你解读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答案:《卫风·王旅之什·氓》是《诗经》中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情景的诗歌。
诗中通过叙述农民辛勤劳作、田地的耕种和农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平民阶层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是奋发努力、忠诚勤奋,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劳动的崇尚之情。
第三题:《诗经》中有一首名为《黍离》的诗歌,请你通过解读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揭示出该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答案:《黍离》是《诗经》中一首描写农田离别场景的诗歌。
诗中描绘了农民出行离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和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黍离的描绘,诗中抒发出人生离散、别离的无奈和悲伤,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
从中可以领悟到人生短暂,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时光的哲理。
第四题:请你以诗经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描写四季变换的诗歌。
答案:春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雨后花朵娇艳绽放,春风拂面暖如春。
夏日炎炎,烈日当空挥洒,草木翠绿茂盛,百鸟齐声歌。
秋日丰收,稻谷金黄,阳光斜射在稻田,金黄一片,丰收乐悠悠。
冬日雪花纷飞,世界一片银装,寒冷的季节里,温暖充满心。
以上是四题中的三个诗经相关练习题及其答案,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和创作,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多样的诗歌艺术。
通过赏析和创作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哲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_____篇。
2.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______。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
4. 《诗经》中的“雅”包括______和______。
5.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约从西周初年到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篇不是《诗经》中的篇章?A. 《关雎》B. 《蒹葭》C. 《离骚》D. 《鹿鸣》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的哪一部分?A. 风B. 雅C. 颂D. 赋3. 《诗经》中的“颂”主要用来:A. 表达个人情感B. 祭祀用C. 政治议论D. 描写自然4.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中的“卷耳”指的是:A. 一种植物B. 一种动物C. 一种乐器D. 一种食物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采薇》D. 《鹿鸣》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诗经》中的“风”、“雅”、“颂”各有什么特点?四、论述题1. 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翻译题1. 将《诗经》中的《关雎》一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诗歌创作题1. 以《诗经》中的“风”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答案:一、填空题1. 3052. 各地方的民歌3. 《关雎》4. 大雅、小雅5. 春秋时期二、选择题1. C2. A3. B4. A5. C三、简答题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颂”是祭祀用诗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反映了民间的生活和情感;“雅”是宫廷诗歌,包括大雅和小雅,反映了贵族的思想和生活;“颂”是祭祀用诗歌,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1.关于《诗经》的编订,古来有所谓、、之说。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流域。
3.所谓“四家诗”指的是、、、毛,前三家属经学派,而毛亨、毛苌属经学派。
4.“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
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篇,雅篇,颂篇。
5.《诗经》中五篇周民族史诗是《生民》、、、和《大明》。
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是的是、、、所谓“三用”,指的是、、。
7.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可以,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诗经》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紧贴现实生活,感情自然真挚。
9、《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10、《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国风,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11、《诗经》按其音乐性质,在文学上一般分为、颂三大类。
12、《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15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和三部分13、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4、《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5、《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颂。
16、《诗经》中的“雅”,又分为。
和。
17、《诗经》中的鲁颂共篇,都是赞美鲁僖公的作品。
18、《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和娱乐。
19、《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和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20、《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21、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选择题:1、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A齐诗B鲁诗C韩诗D毛诗2、下列诗篇中属于弃妇诗的是A《诗经伯兮》B《诗经君子于役》C《诗经关雎》D 《诗经氓》三、举例论述《诗经》的艺术特色一、填空题1、是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12《《诗经》二首》练习(含答案)《诗经》二首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
(柳宗元《小石潭记》)(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关雎》)(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子衿》)(5)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关关jūjiū(),在河之洲。
(2)悠哉悠哉,zhǎn zhuǎn()反侧。
(3)窈窕淑女,qín sè()友之。
(4)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将给我们奠定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
B.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C.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很多的帮助。
D.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上含有致癌物的电子烟,成为潜在的烟民。
(删去“根据”)B.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进入快速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把“方式”改为“途径”)C.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宏大而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改革与开放之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将“之路”换成“进程”)D.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做出”前加“是否”)5.下列的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小伟爱讲脏话,小明批评道:“脏话既脏人耳,又伤人心,文明用语才让人舒心啊!”B.体育课上,小平不小心撞到小明,他连忙扶起小明并道歉,小明说:“没关系,我‘大人不记小人过’。
《诗经》第四内容要点梳理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历程:①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②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頁”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
③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诗序》有《大序》和《小序》。
《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
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小序》是毛氏两人所作。
及至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同步练习一、填空1.诗的源头是_____。
歌谣可分为______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其中______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2.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_____,也叫______。
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_____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4.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________。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______或______。
6.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______,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________,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7.到了_____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______的道理。
8.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_____》之一,《_____》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_______而言。
《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录从到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或“”,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的表现手法,所谓,就是直陈其事;就是比喻,打比方;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和《》的“”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
6、《五经》包括:《》、《》、《》、《》、《》。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
《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录从到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二首练习及答案详解(时间:40分钟 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0分,1~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氓之蚩.蚩(chī) 乘彼垝垣.(huán) 载.饥载渴(zài) 小人所腓.(féi) B . 尔卜尔筮.(shì) 靡有朝.矣(zhāo) 其水汤.汤(tāng) 四牡.(mǔ)业业 C . 匪我愆.期(qiān) 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 不遑.(huáng)启居 D . 将.子无怒(jiāng) 体无咎.言(jiù) 犹可说.也(yuè) 四牡骙骙..(kuí) 解析:A 项,“垣”应读yuán ;B 项,“汤”应读shāng ;D 项,“将”应读qiāng ,“说”应读tuō。
答案:C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载.笑载言 载:动词词头,无义 B .以我贿.迁 贿:财物 C .女也不爽.爽:直爽、爽快 D .静言.思之 言:助词,无实义解析:C 项,爽:过错。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 .匪来贸丝/于嗟鸠兮D .象弭鱼服/小人所腓解析:A 项,莫—暮;C 项,匪—非,于—吁;B 项、D 项无通假字。
答案:C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 ①不遑启居,狁之.故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C.⎩⎪⎨⎪⎧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解析:A 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B 项,①②都是助词“的”;C 项,①动词,到达,②副词,就;D 项,①不定指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民也]。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j&) Cjiu )窈窕(yao ) ( tido )好逑(h ao )( qiu )寤寐(w u ) ( mei )溯洄(s u ) ( hu ^ )坻(Ch i )荇菜(xi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A. “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 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8.《兼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口《兼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创新能力运用】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一、填空题1、()是(孔子)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2、四始说出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3、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分别是《生民》、《公刘》、()、《皇矣》、()。
4、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的()一诗的语句,表达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6、成语“不可救药”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一诗。
“耳提面命”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一诗。
“七月流火”出自于《诗经·豳风》中的()一诗。
7、“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中()的诗句,描绘了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8、《郑风》中的()一诗描写了上巳节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中()一诗的语句,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而产生的惆怅忧伤。
10、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保存的她的诗作(),表达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1、思无邪、兴、群2、《鹿鸣》3、《大明》、《绵》4、《生民》5、《采薇》6、《板》、《抑》、《七月》7、《君子于役》8、《溱洧》9、《蒹葭》 10、《载驰》二、选择题1、B2、D3、A4、B5、C三、名词解释1、六笙诗六笙诗指毛诗所传《诗经·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个篇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根据《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这六篇诗歌是用笙伴奏的乐歌,因此称之为六笙诗。
毛诗说这六首诗“有其义而亡其辞”,并且记载了它们的诗旨。
2、四家诗这是汉代研究《诗经》的四个学派,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
齐诗传自辕固,鲁诗传自申培,韩诗传自韩婴,毛诗传自鲁人毛亨与毛苌。
四家说《诗》,各有特点,但在曲解诗意、借诗说教方面则是一致的。
齐、鲁、韩三家因为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因而称为今文三家,被朝廷立于官学,但后来相继散亡。
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则大多亡于北宋,今仅存《韩诗外传》一书。
毛诗使用战国文字抄写,称为古文学,因为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得以流传至今。
3、赋比兴这是《诗经》创作的三种艺术技巧,后人解说其含义多有分歧,一般认同南宋朱熹的阐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三种技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采诗说: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
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地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四、问答题1、谈谈《诗经》的创作与编集情况。
《诗经》中的大多数诗篇没有言明作者,我们难以查考诗人的姓名与身份。
诗篇之中说明作者的仅有五篇,如《小雅·节南山》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指明作者是家父。
《小雅·巷伯》云:“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言明作者是孟子。
先秦古籍如《尚书》、《左传》、《国语》等也有一些关于诗篇作者的记载,如《左传·隐公三年》云:“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
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毛诗序也有一些说明。
后世学者涵泳文意,也提出过一些新见解。
但对三百篇作者的这些论说是否能够成为定论,尚难得到学人的公认。
一般认为,《诗经》中的作品有的是贵族士大夫所作,有的是朝廷乐官所作,有的出于民间,作者名姓难以考实。
《诗经》的编辑,最早的有采诗说,认为朝廷为了察知民生疾苦,派乐官按时到各地采集民歌民谣,搜集到朝廷,由太师统一整理。
先秦还有献诗说,认为君王为了补察政治得失,让公卿列士献诗,以诗歌的方式对朝政进行讽谏或歌颂。
公卿献诗可以献自己创作的诗篇,也可以用采来的诗作。
另外,《诗经》之中应该还有一些诗篇出于朝廷乐官之手,他们奉命创作以便使用于宗庙祭祀或宴飨场合。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从《论语》里记载孔子屡言“诗三百”、孔子曾经正乐、孔子教学重视《诗》等方面来看,孔子应该对《诗经》进行过整理。
但在孔子之前,朝廷的乐官应该对诗篇也有所加工,可能辑编过文本,因为在春秋前期贵族于宴飨朝聘之际屡屡赋《诗》言志,当时社会上应该有一定的单独的《诗经》文本流传,供他们学习征引。
2、比兴在诗篇中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区别?比就是比喻,它在诗篇中的作用是描绘形象鲜明生动,能够把抽象的事理阐述得十分深刻。
兴,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经.》之中大量使用兴的手法,用于起兴的物象在作品中主要能够起到四个方面的功能,或是烘托气氛,或是激发联想,或是象征隐喻,或是起韵无义,只是奠定全诗的韵脚。
比与兴两种技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与选取的物象之间,两者相互影响的先后次序不同。
一般说来,兴的作用大多是物象的触引在先,而诗人情意的感发在后;而比则是诗人心里大多已经有情意在先,然后选取物象借以表达出来。
二是在情意与物象感发作用的性质方面,比与兴也有不同。
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兴的感发多是自然的、无意的,比的感发则多是人为的、有意的。
三,比和兴在诗篇中经常出现的位置不同,兴一般出现在诗篇的开头,而比在诗篇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中或篇末。
四,比和兴与诗篇主旨的关联不同,比一般和诗篇主旨无关,而兴一般和诗篇主旨有关。
3、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
谈谈你对风、雅、颂划分标准的看法。
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古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一是按照诗歌的体裁和内容进行划分。
二是按照诗歌的作者来划分。
三是按照诗歌的音乐划分。
四是按照诗歌的用途划分。
今人多认为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
其实音乐与用途两说并不矛盾。
风、雅、颂是音乐术语,当是音乐分类。
不过,不同的音乐风格乃是由于不同的用途所形成的。
所以用途的分类当是根本的。
音乐的分类则是表面的、直接的。
诗、乐、舞紧密结合,是上古歌谣的时代特点。
《诗经》时代的诗与舞虽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但诗乐仍旧融合为一,诗为乐之词,乐为诗之声。
“诗为乐章”几成定论,人们多从音乐上解释风、雅、颂的含义。
风,本义是乐调。
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
雅,是正的意思。
雅即朝廷正乐。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我们既要说明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同时又要说明不同乐调风格的形成与其不同的用途,乃至不同的作者、时代、产地等因素都密切相关。
用于宗庙的祭歌自然会带有板滞凝重的宗教色彩;用于朝廷的正乐自然是雍容典雅;用于民间的土风民谣自然不会有那么太多的约束,而显得质朴活泼,刚健清新。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不同的用途决定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用途才是风、雅、颂分类的深层原因,不同的乐调只是表面的差异。
但就风、雅、颂的字面含义而言,音乐确是其分类的直接标准。
风、雅、颂不同风格的音乐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而且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4、举例说明《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诗经》婚恋爱情诗的内容:(1)男女的相恋相思,包括男女之间的互相悦慕、青年男女的约会、恋人之间的相似之情、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伤感以及礼教等社会因素和爱情自由之间的冲突等。
如《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写男女的欢会,《子衿》、《采葛》写刻骨铭心的相思,《蒹葭》写求而不得的惆怅,《鄘风·柏舟》写对婚姻恋爱自由的大胆争取。
(2)对结婚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如《硕人》对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场面的描写、《桃夭》对新嫁娘的赞美。
(3)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
《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书法他们的真实的哀乐情感。
(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在抒情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少男少女形象。
(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或用来衬托感受,或用来寄托情意,如《蒹葭》中以凄清的秋景衬托惆怅的心情,《桃夭》以烂漫的桃花暗示婚礼气氛的热烈和新娘子容貌的艳丽。
(4)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溱洧》中男女的对答、《子衿》中女子对情人的抱怨等。
概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
(1)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三百篇富于显示精神,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
比是打比方、比喻。
兴是起兴,借助他物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
(3)语言形式特点:基本采用当时的口语,语言准确生动。
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来状物、拟声、绘形、摹态。
又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强了诗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
《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以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及八言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
章节的复沓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篇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背诵翻译全诗《关雎》、《卷耳》、《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