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60.81 KB
- 文档页数:2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及解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渔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非常惊异这个景象。
(渔人)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的地方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透着光亮。
(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入。
(洞口)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并自得其乐。
(村里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所问的问题。
(村里人)于是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解字晓意】5.诵读文言文时,我们要对文中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语理解准确。
例如写桃花源风光时,“交通”在文中的意思是①;远望小石潭岸势时,“犬牙”的意思是②。
核舟记文言现象文言现象及答案《核舟记》文言现象及答案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共三十有四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通“横”,与竖相对〕〔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拣〕〔5〕虞山王毅叔远甫〔通“父”,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解释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奇山异水〔奇异〕为字共三十有四〔通“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为中轩敞者为舱〔是〕属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通计一舟,为人五〔雕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别〕其人视端容寂〔那〕其人视端容寂〔正〕其船背稍夷〔它的〕端不能指其一端〔头〕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它的〕右手执卷端〔开头〕〔是〕佛印绝类弥勒〔极〕曰〔说〕群响毕绝〔消失,停顿〕〔叫〕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径寸之木〔构造助词,的〕启窗而观之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指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词,指核舟〕〔1〕约.八分有奇( 大约 )高可.二黍许〔大约〔2〕珠可历历..数也〔清楚可数的样子〕钩画了了..〔清楚明白〕〔3〕假设.啸呼状.〔好似……的样子〕假设.听茶声然.〔好似……的样子〕4、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翻译时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轴〕手卷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篆章一〔枚〕一〔只〕舟为人五〔个〕为窗八〔扇〕5、解释词类活用〔1〕箬篷..覆之〔用箬篷,名词用作状语〕〔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用作动词;长着很多胡须,名词用作动词〕〔3〕石青..糁之〔用石青,名词用作状语〕〔4〕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在右边,名词用作状语〕〔5〕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椎形发髻,名词用作动词〕〕6、解释古今异义的词〔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拟〕〔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可以〕〔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选〕今义〔简单〕〔4〕为宫室、器皿、人物: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人〕〔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竟然〕今义〔曾经〕〔6〕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上下〕今义〔容许;允许;许多〕〔7〕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奇怪〕〔8〕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味〕〔9〕罔不因势象形:象:古义〔模拟,此指雕刻〕今义〔大象〕7、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类型〔1〕尝贻余核舟一〔倒装句、省略句〕〔2〕又用篆章一〔倒装句〕〔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倒装句〕〔4〕那么题名其上〔省略句,倒装句〕〔5〕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6〕盖大苏泛赤壁云〔判断句〕〔7〕中轩敞者为舱〔判断句〕〔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9〕其两膝相比者〔倒装句〕〔10〕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句〕。
八下古文桃花源记一、重点字词的翻译:1.缘__________2.逢__________3.夹岸__________ 4.缤纷__________ 5.异__________ 6.复__________ 7.穷__________8.仿佛__________ 9.若__________ 10.舍__________ 11.初__________ 12.才__________ 13.旷__________ 14.俨然__________ 15.良田__________ 16.属_____ 17.阡陌__________ 18.交通__________ 19.相闻__________ 20.种作__________ 21.悉__________ 22.黄发垂髫__________ 23.怡然__________ 24.见_____ 25.乃________ 26.所从来________ 27.具_____ 28.要__________ 29.设________ 30.食__________ 31.咸__________ 32.问讯__________ 33.云__________ 34.妻子__________ 35.邑人__________ 36.绝境__________ 37.间隔__________ 38.今__________ 39.无论__________ 40.具言__________ 41.叹惋__________ 42.余__________ 43.延__________ 44.去__________ 45.语云__________ 46.不足__________ 47.为__________ 48.道__________ 49.既__________ 50.扶__________ 51.向__________ 52.志__________ 53.诣__________ 54.如此__________ 55.遂__________ 56.得__________ 57.欣然__________ 58.规__________ 59.未果__________ 60.寻__________ 61.后遂无问津者(遂)__________ 62.问津__________ 63.者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的翻译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昔楚人渔者,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从前,有个楚国人打鱼,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有几百步的距离,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美,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便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就是水源,然后便发现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口似乎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非常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坦,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那里的人们来来往往种地,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详快乐。
他们见到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设宴款待,杀鸡做饭。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个外人,都来打听。
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混乱,带着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不再出去,于是和外界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渔人一一告诉他们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惋惜。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4、【不属】不相类似。
25、【诎】同“屈”,弯曲。
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7、【舟子】撑船的人。
28、【衡】同“横”。
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然,好像……的样子。
31、【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夷,平。
3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
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班级举办了“学古文·悟人生”专题学习活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晓其意·明行踪】9.《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渔人开始“缘溪行”,误入桃花源;最后在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他到处①,为的是日后寻找。
《小石潭记》则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发现小石潭,最终“记之而去.”②小石潭。
(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思是①,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看到的景象,这使他更加想要深入这片地方;而柳宗元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入目的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意思是②,这让作者想要探究它的源头。
第三单元文言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知识点过关训练(含答案)《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知识点过关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jì)水。
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
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
有好田泉竹果药之属,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四面高山,回环深映。
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
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
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
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
”为置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
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桃花源记》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渔人)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他)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就很吃惊,(人们)问他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回答他们的问题。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摆酒杀鸡做饭。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人)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桃花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八下古文中考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记号”)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词类活用: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做标记,动词。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多词一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A.不足..者 D.无论..魏晋..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高可.二黍许。
:③其两膝相比.者。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矫: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左手一倚衡.木:⑦诎.右臂支船:⑧箬篷..覆之:⑨石青..糁之:2、一词多义:之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箬篷覆之:③闭之:④石青糁之:⑤左臂挂念珠倚之:其①其两膝相比者:②而竖其左膝:③其人视端容寂:④则题名其上:⑤其色墨;其色丹: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①启窗而观: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为①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为人五;为窗八;……。
为字共三十有四:可奇绝3、判断文言句式: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翻译: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翻译: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翻译: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翻译: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9、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翻译: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翻译: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2、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尝.贻余核舟一。
:古今异义,曾经。
②高可.二黍许。
:古今异义,大约。
③其两膝相比.者。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班级:姓名:目录:第9课《桃花源记》第10课《小石潭记》第11课《核舟记》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桃花源记》习题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久居: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隶而从者:清: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差:①参差披拂:②其岸势犬牙差互:见:①下见小潭:②明灭可见:乐:①心乐之:②似与游者相乐:以①以其境过清:②卷石底以出:③全石以为底:而①乃记之而去:②隶而从者:③潭西南而望: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同游者:环①如鸣佩环:②竹树环合: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岩: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心乐.(lè)之:③下.见小潭:④皆若空.游无所依:⑤日光下.澈:⑥潭西南..而望:⑦斗.(dǒu)折蛇.行: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3、判断文言句式:①全石以为底: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4.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班级:姓名:目录:第9课《桃花源记》检测题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桃花源记》习题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①芳草鲜美..:②妻子..邑人:③来此绝境..:④无论..魏晋:⑤阡陌交通..: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各复延.至其家:⑧便扶.向路:⑨渔人甚异.之:⑩复前.行:⑪欲穷.其林:⑫处处志.之:⑬未果.:⑭便要.还家:2、一词多义:乃:①见渔人,乃.大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之: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处处志之:④闻之:⑥忘路之.远近: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①欲穷其林:②其中往来种作:③得其船: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遂:①遂迷:②遂与外人间隔:得:①便得一山:②得其船:3、判断文言句式: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林尽水源。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问所从来,具答之:⑤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①芳草鲜美..:古今异义,新鲜美好。
②妻子..邑人:古今异义,妻子儿女。
③来此绝境..: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⑤阡陌交通..: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异义,不值得,不必。
⑦各复延.至其家:古今异义,邀请。
⑧便扶.向路:古今异义,沿着、顺着。
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⑩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
⑪欲穷.其林: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①欲穷其林:代词,那。
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那。
③得其船:代词,他的。
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遂:①遂迷:终于,竟,竟然。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3、判断文言句式: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
②林尽水源。
省略句,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③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句,(渔人)便舍船。
④问所从来,具答之:省略句,问(其,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⑤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句,(村人)便要(渔人)还家,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石潭记》习题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久居: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隶而从者:清: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差:①参差披拂:②其岸势犬牙差互:见:①下见小潭:②明灭可见:乐:①心乐之:②似与游者相乐:以①以其境过清:②卷石底以出:③全石以为底:而①乃记之而去:②隶而从者:③潭西南而望: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同游者:环①如鸣佩环:②竹树环合: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岩: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心乐.(lè)之:③下.见小潭:④皆若空.游无所依:⑤日光下.澈:⑥潭西南..而望:⑦斗.(dǒu)折蛇.行: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①全石以为底:3、判断文言句式:二、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三、课内阅读理解:1、、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文学家,“”之一。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7、结合本文,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
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差: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见:①下见小潭:看见。
②明灭可见:看见,动词。
乐: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
以①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卷石底以出: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③全石以为底:把。
而①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隶而从者:不译,表修饰关系。
③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环①如鸣佩环:玉环。
②竹树环合:环绕。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岩:成为。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心乐.(l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③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⑤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⑥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⑦斗.(dǒu)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⑨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3、判断文言句式:①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