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列函数和MAC函数1
- 格式:ppt
- 大小:584.00 KB
- 文档页数:40
ssh server的算法-回复SSH(Secure Shell)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在不安全的网络上安全地进行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
SSH使用加密算法来保护敏感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SSH服务器的算法,包括密钥交换算法、加密算法和消息验证代码算法。
密钥交换算法:SSH使用密钥交换算法来建立安全连接并协商到后续的加密算法。
在密钥交换算法中,有几种常见的选择,包括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RSA密钥交换等。
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利用数论中的离散对数问题来确保通信的机密性。
在SSH中,客户端和服务器都生成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
然后它们通过不安全的网络交换公钥,并使用各自的私钥和对方的公钥计算出一个共享密钥,从而建立一个安全的通信信道。
2. RSA密钥交换:RSA密钥交换算法也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基于大质数分解问题。
SSH中,服务器使用RSA密钥对来生成公钥和私钥。
客户端通过获取服务器公钥并对其进行验证,然后使用服务器公钥加密一个随机生成的会话密钥,并将其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使用其私钥解密会话密钥,然后使用该密钥建立安全连接。
加密算法:一旦建立了安全连接,SSH使用加密算法来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加密算法:1.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广泛用于保护机密信息的安全性。
它使用128、192或256位密钥,并将数据分成固定长度的块进行加密。
2. 3DES(Triple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3DES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它对数据进行三次加密,每次使用不同的密钥。
它在SSH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计算复杂性较高,性能较低。
3. Blowfish:Blowfish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使用32位至448位的密钥。
散列函数实验原理散列函数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将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输出数据,通常用于数据存储、数据检索和安全领域。
1.散列函数的定义散列函数是一种确定性函数,它接收任意长度数据作为输入,并输出固定长度的散列值。
其定义如下:H(x)=y,其中x为输入数据,y为输出的散列值。
2.散列函数的特性-确定性:相同的输入将产生相同的输出,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输入不同性:不同的输入应产生不同的输出,避免冲突和碰撞。
-输出一致性:无论输入数据的大小,输出的散列值长度应保持固定。
3.散列函数的应用-数据存储:散列函数常用于哈希表的实现。
数据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索引值,从而快速访问和检索数据。
-数据校验:散列函数可以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比如,在文件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可以计算数据的散列值,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再次计算散列值并与传输过来的散列值进行比对,以确认数据是否被篡改。
-密码学安全:散列函数广泛应用于密码学算法中,如消息认证码(HMAC)、数字签名(RSA)等。
散列函数用来保证数据的不可逆性和消息的完整性。
4.散列函数的实现原理散列函数的实现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算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散列函数实现原理。
-哈希函数表:通过查找表的方式,将每个输入的数据值映射到一个唯一的输出值,如使用一个长度固定的数组作为存储空间,将数据对应的索引存储在数组中。
-数字分析方法: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再进行一系列的逻辑运算,最终得到散列值。
比如,CRC校验中就使用了数字分析方法。
-数学方法:利用数学运算的特性,如乘法、除法、模运算等,将输入数据转化为散列值。
MD5和SHA-1就是基于数学方法实现的散列函数。
-加法混合法:通过将输入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并对每个组进行加法运算,再将结果相加,最终得到散列值。
这种方法常用于简单的散列函数实现。
5.散列函数的安全性问题-弱碰撞:找到两个不同的输入数据,使得它们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后产生相同的散列值。
哈希算法分类“哈希算法分类”哈希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算法,用于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
根据不同的特性和应用场景,哈希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这是哈希算法最基本的分类。
散列函数接受输入,并将其映射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
常见的散列函数有MD5、SHA-1、SHA-256等。
散列函数具有快速计算、哈希值分布均匀等特点,常用于数据校验、密码存储等场景。
2.消息认证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MAC):MAC是一种基于密钥的哈希算法。
它使用一个密钥将输入数据和哈希值绑定在一起,以实现数据完整性和认证。
常见的MAC算法有HMAC、CMAC 等。
MAC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完整性验证、数字签名等领域。
3.消息摘要(Message Digest):消息摘要是一种单向哈希函数,它将输入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但无法从哈希值恢复原始数据。
常见的消息摘要算法有SHA-1、SHA-256等。
消息摘要广泛应用于密码学、数据完整性验证等场景。
4.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布隆过滤器是一种概率型数据结构,用于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一个集合。
它使用多个散列函数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位图中,并根据位图的结果进行判断。
布隆过滤器具有高效的查询速度和节省内存的特点,常用于缓存、数据去重等场景。
5.跳跃一致性哈希(Jump Consistent Hash):跳跃一致性哈希是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用于实现分布式哈希表中的数据分布。
它通过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一个范围内的整数值,并基于这个整数值选择相应的服务器节点。
跳跃一致性哈希算法具有高效的负载均衡和节点扩缩容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数据库等场景。
在使用哈希算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算法类型。
同时,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还需要注意选择安全性较高的算法,并合理使用密钥和盐值等技术手段。
消息鉴别码(MAC)相关国际标准介绍作者:谢宗晓董坤祥甄杰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1年第05期1 消息鉴别码消息鉴别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MAC)是一种确认完整性的技术。
MAC的输入,包括任意长度的消息和一个发行者和接收者的共享密钥。
MAC的输出,则是固定长度的字符串,这个数据串称为MAC值。
显然,输入和输出的方式,与杂凑函数很类似,但是,杂凑函数不需要密钥。
换句话说,MAC可以认为是与密钥相关的杂凑函数。
杂凑函数的最典型应用,例如存储用户口令,利用MD5 算法实现的口令的比对过程见图1。
类似于口令比对的方式,也可以检测消息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过,也就是说可以保证消息的“完整性”。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确认消息是谁发送的,或者说需要对消息进行鉴别(authentication),不仅仅是判断完整性,这时候就需要MAC。
此时,共享密钥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在银行转账业务中,收到的汇款请求指令,不仅要确保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还要确保消息不是伪造的。
这正是MAC能够解决的问题,固定长度的字符串(类似于杂凑值)可以保证消息的完整性,共享的密钥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用户鉴别,即消息确实来自正确的发送者。
其工作原理见图2。
但是,从上述机制中也可以看到MAC本身是无法抗抵赖的,因为密钥是发送方和接收方共享的,实际上,抗抵赖性的实现一般要用数字签名技术[1]。
MAC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密钥如何共享,这与对称密码算法的密钥分发问题是一致的。
2 MAC的实现MAC是一种机制,而不是某个单独的函数。
事实上,实现MAC的途径有很多,一般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通过杂凑函数和分组密码,也可以通过序列密码和公钥密码等。
通过杂凑函数或分组密码实现MAC,是最常见的方式,对应的就是ISO/IEC 9797的3个部分,ISO/IEC 9797 总标题为:消息鉴别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s,MACs),基本情况见表1。
五个加密技术用于保护敏感数据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据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数据,如个人隐私信息、商业机密等,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数据泄露和黑客攻击等安全威胁,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加密技术来保护敏感数据。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加密技术,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敏感数据。
首先,对称加密技术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加密技术。
该技术使用同一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发送方使用该密钥将敏感数据加密,然后将加密后的数据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再使用同样的密钥对数据进行解密。
对称加密技术具有加解密速度快的优点,并且安全性较高。
其中最著名的对称加密算法是AES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它被广泛应用于银行、电子商务等领域。
其次,非对称加密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加密技术。
与对称加密技术不同,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
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接收方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解密。
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但只有接收方拥有私钥才能解密。
这种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数字签名,它可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三,散列函数是一种不可逆的加密技术,它将输入数据映射成一串固定长度的字符串,称为散列值。
散列函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即使输入数据有微小的改动,生成的散列值也会完全不同。
散列函数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密码存储、数字证书等方面,以保护用户的密码和证书的安全性。
第四,消息认证码(MAC)是一种用于验证消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技术。
它使用一个密钥和一个消息作为输入,生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字符串作为输出。
接收方可以使用相同的密钥和消息来验证生成的字符串是否与接收到的字符串相匹配。
MAC在保护通信中的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公钥证书是一种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安全技术,用于验证网站和服务的真实性和身份。
常用加密算法介绍加密算法是现代信息安全的基础,它们用于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加密算法及其特点。
1.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采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3DES(Triple DES)、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等。
这些算法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速度快且效率高,但密钥的管理和分发比较困难。
2.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
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
公钥可以公开给任何人使用,而私钥必须保密。
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Rivest-Shamir-Adleman)、ElGamal等。
非对称加密算法能够解决对称加密算法中密钥安全分发的问题,但加密和解密的速度较慢。
3.散列函数: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将输入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输出,通常是一个固定长度的字符串。
散列函数具有以下特点:输入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输出的巨大变化;同样的输入会产生同样的输出;给定输出,很难从中推断出输入。
常见的散列函数有MD5、SHA-1、SHA-256等。
散列函数常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生成密码的摘要。
4.消息认证码(MAC):MAC是一种带有密钥的散列函数,用于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它使用一个密钥来对消息进行加密,并生成一个固定长度的摘要。
常见的MAC算法有HMAC(Hash-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CMAC (Cipher-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等。
5.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在数字通信中验证消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技术。
它使用发送者的私钥对消息进行加密生成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钥进行解密和验证签名。
常见的数字签名算法有RSA、DSA(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等。
Hash,MAC,HMACHash-MD5, SHA-1, integrityMAC- keyed hash, integrity & authenticity. HMAC 长度和其所⽤的hash长度⼀样Hash是⼀种从任何⼀种数据中创建⼩的数字“指纹”的⽅法。
散列函数把消息或数据压缩成摘要,使得数据量变⼩,将数据的格式固定下来。
如果两个散列值是不相同的(根据同⼀函数),那么这两个散列值的原始输⼊也是不相同的。
这个特性是散列函数具有的结果,具有这种性质的散列函数称为单向散列函数。
但另⼀⽅⾯,散列函数的输⼊和输出不是唯⼀对应關係的,如果两个散列值相同,两个输⼊值很可能是相同的。
但也可能不同,這種情況稱為「碰撞」,這通常是兩個不同⾧度的散列值,刻意計算出相同的輸出值。
Hash,⼀般翻译做“散列”,也有直接⾳译为"哈希"的,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叫做预映射, pre-image),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就是散列值。
这种转换是⼀种压缩映射,也就是,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于输⼊的空间,不同的输⼊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不可能从散列值来唯⼀的确定输⼊值。
简单的说就是⼀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HASH主要⽤于信息安全领域中加密算法,他把⼀些不同长度的信息转化成杂乱的128位的编码⾥,叫做HASH值. 也可以说,hash就是找到⼀种数据内容和数据存放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了解了hash基本定义,就不能不提到⼀些著名的hash算法,MD5 和 SHA1 可以说是⽬前应⽤最⼴泛的Hash算法。
MD5(RFC1321) 是 Rivest 于 1991 年对 MD4 的改进版本,将任意长的明⽂ hash 成 128 bit 的杂凑值。
MD5是⼀种不可逆的加密算法,⽬前是最牢靠的加密算法之⼀,尚没有能够逆运算的程序被开发出来,它对应任何字符串都可以加密成⼀段唯⼀的固定长度的代码。
散列函数基本原理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输出数据的算法。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固定长度输出:散列函数需要将任意长度的输入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输出数据。
这意味着无论输入数据的大小如何,散列函数的输出结果都具有相同的长度。
通常情况下,散列函数的输出结果被称为散列值(Hash Value)或者摘要(Digest)。
2. 唯一性:散列函数对于不同的输入数据,应该生成不同的输出数据,即不同的输入应该具有不同的散列值。
这种特性被称为唯一性或者抗碰撞性。
实际上,由于输入数据的长度远远大于散列值的长度,所以在理论上存在多个不同的输入数据产生相同的散列值。
这种情况被称为碰撞(Collision)。
好的散列函数需要尽可能地减小碰撞的概率。
3.高效性:散列函数的计算速度应该尽可能地快,即使对于大规模的输入数据,也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计算。
高效性是散列函数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尤其对于需要频繁进行散列计算的场景非常重要。
4.不可逆性:散列函数应该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通过散列值无法恢复出原始的输入数据。
这种特性被称为不可逆性或者抗逆性。
这一特性保证了通过散列值,无法得到原始的输入数据,从而保护了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散列函数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数据完整性验证:散列函数可以用于验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
发送方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散列计算,得到散列值,并将其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再次进行散列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散列值与接收到的散列值进行比对。
如果两个散列值相同,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
否则,说明数据可能被篡改,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醒。
3. 数据映射和索引:散列函数是实现哈希表(Hash Table)的基础。
哈希表是一种用于存储和查找数据的数据结构。
散列函数将输入数据映射为散列值,并将散列值作为索引,将数据存储在对应的位置。
mmac散列值MurmurHash是一种快速非加密散列函数,广泛用于哈希映射、数据验证和其他数据结构中。
它是由Austin Appleby于2008年提出的一种高性能散列函数。
MurmurHash算法采用分散矩阵和选择性移位来处理输入数据,并生成一个32位或128位的输出。
它具有速度快、散列均匀以及生成高质量散列值的特点。
MurmurHash主要包含三个版本:MurmurHash1、MurmurHash2和MurmurHash3。
其中,MurmurHash2是最常用和最稳定的版本,适用于大多数应用场景。
MurmurHash2算法通过对输入数据使用一系列乘法和移位操作来混淆数据,然后通过与一些常数进行异或操作获取最终散列值。
下面是MurmurHash2算法的基本步骤:1.初始化哈希值。
用一个随机数(seed)作为初始哈希值。
2.分割输入数据。
将输入数据划分为一系列32位的块,每次处理4个字节。
3.处理每个块。
对于每个块,将其与一个常数(在这里是0x5bd1e995)相乘,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移位和异或操作。
4.处理剩余字节。
如果输入数据的字节数不是4的倍数,需要对剩余的字节做特殊处理。
5.最终处理。
将最后得到的哈希值与输入数据的长度进行混合计算,并取得最终的散列值。
MurmurHash算法具有以下特点:1.快速高效:MurmurHash算法通过使用位运算和简单的算术操作,使得散列计算非常快速。
2.均匀分布:MurmurHash算法能够产生均匀分布的散列值,这对于避免散列冲突和提高散列性能非常重要。
3.适用范围广:MurmurHash算法适用于各种数据类型,包括字符串、数字、二进制数据等。
4.跨平台兼容:MurmurHash算法提供了多种不同编程语言的实现,可以在不同平台和系统上使用。
MurmurHash算法在许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哈希映射中,MurmurHash算法可以用来将键值对快速映射到内存中的存储位置,从而提高查找和插入操作的性能。
散列函数又称hash函数,Hash函数(也称杂凑函数或杂凑算法)就是把任意长的输入消息串变化成固定长的输出串的一种函数。
这个输出串称为该消息的杂凑值。
一般用于产生消息摘要,密钥加密等.一个安全的杂凑函数应该至少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输入长度是任意的;②输出长度是固定的,根据目前的计算技术应至少取128bits长,以便抵抗生日攻击;③对每一个给定的输入,计算输出即杂凑值是很容易的④给定杂凑函数的描述,找到两个不同的输入消息杂凑到同一个值是计算上不可行的,或给定杂凑函数的描述和一个随机选择的消息,找到另一个与该消息不同的消息使得它们杂凑到同一个值是计算上不可行的。
Hash函数主要用于完整性校验和提高数字签名的有效性,目前已有很多方案。
这些算法都是伪随机函数,任何杂凑值都是等可能的。
输出并不以可辨别的方式依赖于输入;在任何输入串中单个比特的变化,将会导致输出比特串中大约一半的比特发生变化。
常见散列函数(Hash函数)·MD5(Message Digest Algorithm 5):是RSA数据安全公司开发的一种单向散列算法,MD5被广泛使用,可以用来把不同长度的数据块进行暗码运算成一个128位的数值;·SHA(Secure Hash Algorithm)这是一种较新的散列算法,可以对任意长度的数据运算生成一个160位的数值;·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消息认证代码,是一种使用密钥的单向函数,可以用它们在系统上或用户之间认证文件或消息。
HMAC(用于消息认证的密钥散列法)就是这种函数的一个例子。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校验由于实现简单,检错能力强,被广泛使用在各种数据校验应用中。
占用系统资源少,用软硬件均能实现,是进行数据传输差错检测地一种很好的手段(CRC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散列算法,但它的作用与散列算法大致相同,所以归于此类)。
消息认证的三种方法
消息认证的三种方法包括:
1. 密码认证:使用预先共享的密码或密钥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发送方使用密钥对消息进行加密,并将其与消息一起发送。
接收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消息进行解密,并验证消息是否与发送方发送的密文匹配。
2. 数字签名认证:使用公钥密码学技术创建和验证数字签名来验消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身份。
发送方使用其私钥对消息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将消息和签名一起发送。
接收方使用发送方的公钥来验证签名,以确保消息是由发送方提供且未被篡改的。
3. 消息认证码(MAC)认证:使用一个密钥和散列函数来创
建和验证MAC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发送方使用密
钥和散列函数对消息进行计算,并将生成的MAC与消息一起
发送。
接收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和散列函数对收到的消息进行计算,并验证计算出的MAC是否与发送方发送的MAC匹配。
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消息被篡改,因为即使消息的内容被轻微更改,计算出的MAC也会与发送方发送的MAC不匹配。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提供更强的消息认证和安全性。
加热装置考到油漆烘烤和冬天送温度低需加,送温度 18℃以上,本方案配置燃油加装置套,每套加装置及冬天送暖制量的算以下:1烤漆升温耗量算Qh = (Qh1+Qh2+⋯ +Qh11)KQh :升温的耗量 (Kcal/h)K:考到其余考到的耗量系数K取1.2⑴ 室体散量Qh1=K1:室体保温的系数(Kcal/m2 h·℃)F1:室体保温的表面之和(m2)t1 :烘干室工作温度 (℃)t2 :境温度 (℃),取最低- 10℃Qh1-(- 10)]= 9310(Kcal/h)⑵ 地面散量Qh2=K2:地面的传热系数 (Kcal/m2 h·℃)F2:地面散热面积 (m2)Qh2-(-10)]=15925(Kcal/h)t:升温时间 ,0.5 小时⑶ 烘干室内与热风接触的金属吸热量Qh3=G1C1(t1-t2)/tG1:烘干室内金属的重量(kg)(烘干室地上部分 ) C1:金属比热 (Kcal/kg ℃·)t:升温时间,0.5 小时Qh3=5400 ×0.115 × [60(-- 10)]/0.5=86940(Kcal/h)⑷ 外面风管与热风接触金属的吸热量Qh4=G2C1(t1-t2)/tG2:外面风管与热风接触的金属重量(kg)Qh4=3120 ×0.115 × [60-(-10)]/0.5=50232(Kcal/h)⑸ 送排风系统中岩棉吸热量Qh5=G3C2(t1-t2)/tG3:保温资料的重量 (kg)C2:保温资料的比热 (kcal/kg ℃·)Qh5=1500 ×0.16 ×G4:送排风系统中接触金属重量(kg)Qh6=6000 ×0.115 × [60-(-10)] /0.5=96600(Kcal/h)⑺ 工件吸热量Qh7=G5C1[(t1-t2)/2]/tG5:工件重量 (kg)Qh7=400×0.115 × {[60-(-10)]/2} /0.5=322000(Kcal/h)⑻烘干室内空气加热量Qh8=G6C3(t1-t2)/tG6:被加热的空气重量 (kg)C3:空气比热 (kcal/kg ℃·)Qh8=1698 ×0.24 × [60-(-10)] /0.5=57053(Kcal/h)⑼ 增补新鲜空气加热重量Qh9=G7C3(t1-t2)G7:每0.5 小时增补新鲜空肚量kgQh9=6192 ×0.24 × [60-(-10)]=104026(Kcal/h)⑽ 油漆资料吸热量Qh10=G8C4(t1-t2)+G9rG8:烘干室油漆资料最大耗费量(kg)C4:油漆资料比热 (Kcal/kg ℃·)G9:油漆资猜中含有的溶剂重量(kg) r:溶剂的气化潜热 (Kcal/kg)Qh10=100×0.5 × [60-(-10)]+30× 90=6200(Kcal/h)⑾ 烘干室地下部分吸热量Qh11=G10C5[(t1-t2)/2]/tG10:烘干室地下部分钢筋水泥重量(kg)C5:筋水泥资料比 (Kcal/kg ℃·)Qh12=12000 ×0.22 × {[60-(-10)/2]/0.5}=184800(Kcal/h)Qh= (Qh1+Qh2+⋯ +Qh11)K=966686 ×1.2=kcal/h2保温耗量算Q′h = (Q′ h1+Q′ h2+⋯ +Q′ h5)KQ′h :保温的耗量 (Kcal/h)K:考到其余考到的耗量系数K取1.2⑴ 保温室体散量Q′ h1=2Qh1=2× 9310=18620Q′ h3=G5C1 [(t1-t2)/2]G5:工件重量 (kg)Q′ h3=400×0.115 × {[60-(-10)]/2}=161000(Kcal/h)⑷ 充新空气加重量Q′ h4=Qh9=104026⑸ 烘干室地下部分吸量Q′ h5=G10C5[(t1-t2)/2]G10:烘干室地下部分筋水泥重量(kg)C5:筋水泥资料比 (Kcal/kg ℃·)Q′ h5=12000 ×0.22 × [60-(-10)/2]=92400(Kcal/h)Q′h = (Q′ h1+Q′ h2+⋯ +Q′ h5)K=407896 ×1.2=489475kcal/h 升温所需量大于保温所需量。
简述密码体制的分类方法密码体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对称密码体制(Symmetric Cryptography):也称为传统密码体制,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
常见的对称密码算法有DES、AES等。
对称密码的优点是运算速度快,缺点是密钥管理困难,需要安全地分发和保存密钥。
2. 非对称密码体制(Asymmetric Cryptography):也称为公钥密码体制,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
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
常见的非对称密码算法有RSA、DSA等。
非对称密码的优点是密钥管理方便,缺点是运算速度慢。
3. 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散列函数将输入的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输出,常用于数据的完整性验证和密码存储。
常见的散列算法有MD5、SHA-1、SHA-256等。
4. 消息认证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消息认证码通过对消息进行加密并附加校验值(MAC)来实现消息的完整性和认证。
常见的MAC算法有HMAC、CMAC等。
5.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数字签名用于确认消息的发送者身份和保证消息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常见的数字签名算法有RSA、DSA等。
6. 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PKI是一种基于非对称密码体制的密码体系,通过证书颁发机构(Certification Authority,CA)对公钥进行认证和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的交流和身份验证。
这些分类方法根据密码体制的特点和用途来进行划分,每种密码体制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安全特性,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密码体制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性。
消息认证码和哈希函数的区别
消息认证码(MAC)和哈希函数在数据完整性校验和身份验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在使用和目的上有显著区别。
以下是关于它们的更多细节。
哈希函数,有时也称为散列函数,主要用于从任何长度的数据(例如消息)中创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
这个哈希值可以看作是输入数据的“指纹”或“摘要”,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也就是说,无法从输出的哈希值逆向推导出原始输入数据。
此外,哈希函数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单向性,意味着如果有人尝试从已知的哈希值中反向生成原始数据,这在计算上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时间成本会随着哈希值的增加而急剧上升。
消息认证码(MAC),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机制。
它不仅使用哈希函数,还结合了密钥,为通信双方提供了一种验证消息完整性和来源的方法。
具体来说,MAC算法会将密钥和消息本身结合起来生成一个值,这个值只能由拥有相应密钥的发送方产生。
因此,接收方可以通过比较自己计算的MAC值和接收到的MAC值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和来源。
如果两者匹配,则消息被认为是有效的;如果不匹配,则消息可能已被篡改或发送方可能不是预期的发送方。
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在数据传输中,哈希函数可以用来检测数据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如果接收到的数据的哈希值与原始数据的哈希值不匹配,那么可以认为数据已经损坏或被篡改。
而MAC则可以用来确保数据不仅完整,而且确实来自预期的发送方。
总的来说,哈希函数和MAC都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来源,但MAC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性,因为它结合了密钥。
在处理敏感数据或需要在不安全的通信环境中验证数据完整性和来源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MAC。
散列函数基本原理散列函数是一种将输入数据映射到固定长度的输出值,称为散列值或哈希值的函数。
它使用了散列算法来实现这种转换过程。
散列函数是密码学、数据结构、高级数据处理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密码学加密算法、数据完整性验证、唯一标识映射等方面。
散列函数的基本原理如下:1.固定长度输出:散列函数的输出是固定长度的字符串(通常是固定位数的二进制值或十六进制值),不管输入的数据大小如何变化。
这个固定的长度通常是由算法所决定。
例如,SHA-256算法生成一个256位的输出。
2.确定性:给定相同的输入,散列函数会始终生成相同的输出。
这就意味着散列函数是可重复的,可以通过散列值来检索相同的输入数据。
3.高效性:散列函数的计算速度应该尽可能快,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快速地计算出散列值。
通常,散列函数的计算时间与输入数据的大小成正比,但是计算速度仍然非常快。
4.雪崩效应:散列函数的输出应该对输入的细微改变具有明显的差异。
这意味着,即使输入数据只是稍微改变了一点点,散列值也应该有很大的区别。
这被称为散列函数的"雪崩效应"。
散列函数的应用:1.数据完整性验证:散列函数可以用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发送方可以将原始数据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散列值,并将其附加到发送的数据上。
接收方可以使用相同的散列函数将接收到的数据计算出散列值,并与附加的散列值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散列值相等,那么代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2.数据唯一标识:散列函数可以为输入数据生成唯一的散列值,从而用于唯一地标识一些数据。
例如,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散列函数索引,可以大大提高数据检索的效率。
3.密码存储:在存储用户密码时,通常不会直接存储原始密码。
而是将密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散列值,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
当用户登录时,输入的密码再次通过相同的散列函数计算出散列值,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散列值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散列值相等,则代表密码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