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疟疾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一、引言疟疾是由嗜好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
本文将介绍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二、临床表现1. 寒战和高温:急性发作时,患者会感到一阵剧烈的寒战,伴随着高温。
这是由于寄生虫透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后,侵入红细胞并大量增殖所造成的。
2. 高度周期性发作:疟原虫感染后,患者的典型特征是定期发作的寒战和高温。
这通常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寄生虫会在不同时间点释放红细胞中新一代寄生虫。
3. 肌肉和关节酸痛:部分患者在感染初期或发作时可能有肌肉和关节酸软无力或酸胀疼痛的症状。
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感染的反应所致。
4. 过度出汗和乏力:疟疾的患者在发作期间会出现过度出汗和持续性乏力。
这主要是由于体温升高而导致代谢加快。
5. 脾脏肿大:慢性感染者可能会有脾脏肿大的表现。
寄生虫通过侵入和繁殖红细胞,可引起脾脏损害。
三、治疗方法1. 抗疟药物治疗:抗疟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及种类不同,常用的抗疟药物包括氯喹(Chloroquine)、青霉素等,并切需要结合当地耐药情况选用合适的抗原虫药物组合治疗。
2. 管理发作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预防措施来管理发作时间。
例如,对于长期居住在极易感染区域或该地区高发季节可能接触到疟原虫的人群,可以通过服用预防性抗疟药物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疟疾疫苗:研发疟疾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疟疾的重要策略之一。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在推动开发多种类型的候选疫苗,其中最接近应用的是株、蚊穴浸没有。
四、结论简而言之,对于临床上表现为寒战和高温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居住在高风险区域或旅行至高风险地区的人们应及时就诊。
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有效控制和治愈该传染性寄生虫所引起的这种严重传染性疾病。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并支持不断改进和创新抗虫药物以及其他治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该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哎,说到疟疾,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病。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是说,这病是“蚊子病”,因为蚊子叮咬会传播疟疾。
不过,这病可不简单,诊断和处理都得讲究科学。
今天,咱们就聊聊疟疾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让你对这个病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疟疾的诊断,可不是随便就能下的。
它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你得有发热、寒战、出汗这些症状,这可是疟疾的典型表现。
然后,你得有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比如你最近有没有去过疟疾高发区,或者有没有被蚊子叮咬过。
最后,你得通过实验室检查,比如血液涂片检查,确认体内有疟原虫。
说到这,我得提个细节。
有一次,我有个朋友从非洲回来,突然就发起了高烧。
他一开始以为是感冒,结果去医院一查,血液涂片里发现了疟原虫。
这可把他吓坏了,好在医生及时诊断出是疟疾,给他开了抗疟药,这才慢慢好转。
所以,这疟疾的诊断,真是马虎不得。
接下来,咱们说说疟疾的处理原则。
这可是个大事,处理不好,可是会出人命的。
首先,你得及时就医,越早越好。
疟疾这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然后,你得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抗疟药。
这抗疟药,可不是随便吃的,得按照医生的处方来。
我记得有个邻居,他得了疟疾,结果自己乱吃药,结果病情加重,差点没命。
所以,这抗疟药,一定得按医嘱来。
除了吃药,你还得注意休息和营养。
疟疾这病,会消耗你大量的体力,所以得好好休息。
同时,你得保证营养,多吃点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抵抗力。
我记得我那个朋友,他得了疟疾后,医生就让他多吃点鱼、肉、蛋,补充营养。
他还特意买了一堆维生素片,说是要增强免疫力。
最后,我得提醒你,疟疾这病,预防也很重要。
你得做好防蚊措施,比如穿长袖衣服、用蚊帐、点蚊香。
同时,你得避免去疟疾高发区,或者去的时候做好防护。
我记得我那个朋友,他去非洲前,就打了疟疾疫苗,还带了一堆防蚊用品。
虽然最后还是得了疟疾,但至少病情没那么严重。
总之,疟疾这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好诊断和处理,还是能控制住的。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疾病:疟疾【定义】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症的疾病。
常发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西医学中的疟疾和非感受“疟邪”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归热、黑热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疟邪的发生主要是因感受“疟邪”,暑湿内伏,复感风寒,饮食劳倦,正虚体弱等,引起疟邪侵体而致病;或暑湿内伏,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痰湿内生,中焦气滞;或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而致病。
多发生于夏秋暑湿当令,按蚊肆虐之时,通过疟蚊叮咬,疟邪入体而致病。
【病位】本病的病变部位在少阳,所谓“疟不离少阳”。
本病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的正疟最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周期性发作的寒战、发热、出汗,在间歇期症状消失。
2.多发于夏秋季节,有传染及流行史,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
3.可见脾脏肿大及贫血表现。
实验室检查,查到疟原虫可确诊。
(二)鉴别诊断1.虚劳之阴虚内热上午发热不明显,以午后或夜间潮热为特征。
伴有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等症状。
多由情志内伤所致,病情较重者往往缠绵日久,热不易退。
2.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无汗或微汗,咳嗽气急等肺经症状;若邪热壅盛,转入气分,则卫分症状消失,可见壮热有汗不解,兼见咳嗽、口渴、烦躁、便秘等肺胃两经症状。
多见于冬春季节。
3.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畏寒或寒战发热,但多兼腰痛,小便频涩,滴沥刺痛等症状。
【辨证论治】1.正疟临床表现: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哈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临床表现: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一、疟疾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以亚非地区为高发区。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等,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疟疾的诊断常规的疟原虫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涂片法、血红蛋白盖屑法、引物扩增法等。
1.血液涂片法血液涂片法是一种直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因此常被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该方法仅适用于血液中疟疾特异性的镜检。
血液涂片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血红蛋白盖屑法血红蛋白盖屑法是通过制取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盖屑,进行热凝集试验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初步结果,但因为检测的是血红蛋白盖屑中的疟原虫结晶,因此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3.引物扩增法引物扩增法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疟原虫检测方法,能够检测低至 5 疟原虫/ml 的浓度。
该方法可通过多重引物扩增-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或寡核苷酸微芯片技术实现。
引物扩增法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但因为需要分离DNA,因此操作较为复杂。
三、疟疾的治疗疟疾的治疗依据疟疾的类型、患病程度以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1. 氯喹和羟氯喹(4-氨基喹啉)氯喹和羟氯喹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并常与其他抗疟药物合用。
两种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代谢途径的酵素活性,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生存和分裂繁殖。
2. 阿莫洛芬阿莫洛芬是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其抗疟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来发挥。
阿莫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口服吸收性,适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治疗。
3. 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快的抗疟效果和良好的耐药性。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作用于疟原虫代谢途径,引起其死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疟疾一、疟疾的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疟疾的病因病机1.病因主要是感受“疟邪",但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
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2.病机基本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
病位在少阳、募原,并可内搏五脏。
病理因素——疟邪、瘴毒。
病理性质——邪实为主,后期正虚邪恋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三、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四、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类证鉴别1.疟疾与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系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系症状。
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但多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鉴别。
五、疟疾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其次辨寒热的偏盛;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首先瘴疟为疟疾一种,但瘴疟一般预后较差,多见于南方地区,病情严重,未发时亦有症状存在,且多伴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
其次辨寒热偏盛。
属正疟者,先寒后热,寒热相当;属温疟者,阳热偏盛,热多寒少;属寒疟者,阳虚寒盛,热少寒多。
瘴疟者,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障;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疟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疟疾(ma1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疟原虫所侵袭的红细胞破裂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疟色素、疟原虫代谢产物及变性血红蛋白进入血液引起的机体反应性改变。
临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征。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了解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是否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输血者。
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
潜伏期12~20do2.临床表现各型的特点分述如下。
(1)各型疟疾的共同特点:分为四期。
①前驱期,如疲乏、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②发冷期,突起畏寒,继之寒战,常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同时体温迅速升高,此期持续数分钟至1~2h;③发热期,体温可达40。
C以上,面色潮红,结膜充血,口干思饮,呼吸加快,患者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澹妄,此期持续3~8h;④出汗期,先是颜面和双手微汗,渐至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除感疲乏外,上述症状随之消失,此期持续1~5h。
此后视疟原虫种类不同呈现不同周期间歇性发作。
起病后3-4d脾脏开始肿大,肝脏亦可肿大。
(2)各型疟疾的特点:①间日疟:隔日发作1次,开始可不规则且症状轻,逐渐呈典型的间日发作,症状加重。
如不经治疗,发作5~7次后可自行停止。
经2~3个月后再行发作。
②三日疟,相隔3d发作1次,周期规律,症状同间日疟。
③恶性疟,多数起病突然,无寒战而仅有畏寒,发热时间长,热型不规则,出汗期不明显,头痛、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显著。
疟疾的凶险发作多见于恶性疟,包括脑型、肺型、胃肠型。
还可见肾型、黄疸弛张型、厥冷型,病情凶险,可引起死亡。
其他并发症可见黑尿热、肝肾损害。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相对增高,多次发作后可有贫血。
疟原虫检查、外周血涂片找疟原虫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在发冷期或发作6h内易检出。
骨髓中找疟原虫的阳性率高于血液中。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患者按虫媒隔离,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疟疾中医中药疟疾是感受瘴毒疟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南方地区,山村发病率较城市为高。
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主要特征。
西医的疟疾可按本病辨证治疗。
另外,肝胆道感染、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出现寒战壮热,休作有时证候,也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疟疾的诊断要点病发夏季秋季为多,也有少数病例见于其他季节,尤其多见于南方山村居民。
同一居住环境周围,有发生多起相同病例者。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汗出,热退身凉,休作有时,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
感受瘴毒疟邪常因兼感风寒暑等不同时邪,以及夹杂情志、劳倦、痰食和体质差异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疟疾证候。
疟疾的辨证分析瘴毒疟邪侵袭人体,多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
邪气与正气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转,而发生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的一系列表现。
若其人素体阳盛或夏伤暑热,复感疟邪,则发病热多寒少而成温疟;若素体阳虚,寒湿内盛,复感疟邪,则寒多热少而病为寒疟;或人山岚瘴地,感受瘴毒疫邪,迅速入里,内迫心窍神明,发为瘴疟;若久疟不愈,正气亏虚,而疟邪未除,反复发作,而成劳疟。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的证候不同,可分别配合和解表里、清热疏表、辛温达邪、解毒除瘴、益气养血等治法,遣方用药治疗。
疟疾的辨证论治正疟型【证见】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慓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身凉。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1.主方柴胡截疟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处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法半夏9克,常山9克,乌梅9克,槟榔9克,桃仁9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甚者,可加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若热甚于里,烦渴、苔黄、脉弦数者,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25克,马鞭草15克,青蒿12克。
摘要: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中医在治疗疟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分析了疟疾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为疟疾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疟疾的中医病因病机1. 疟疾的病因中医认为,疟疾的病因主要是疟邪。
疟邪是一种特殊的病邪,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疟邪侵入人体后,会侵袭人体正气,导致疟疾的发生。
2. 疟疾的病机疟疾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邪正相争。
疟邪侵入人体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正气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具体病机如下:(1)疟邪侵袭,邪气内蕴:疟邪侵入人体后,首先侵袭人体正气,导致邪气内蕴。
邪气内蕴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2)正邪相争,寒热往来:疟邪与正气相争,正邪相搏,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
(3)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疟邪侵袭,导致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二、疟疾的中医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疟疾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具体方法如下:(1)扶正:增强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抵御疟邪侵袭。
(2)祛邪:清除体内疟邪,消除病源。
(3)调和阴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
(4)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1)寒疟:选用桂枝汤、麻黄汤等加减,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2)热疟:选用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3)虚实夹杂疟:选用小柴胡汤、四君子汤等加减,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2)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百会、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2)耳针:选取耳穴肺、肝、脾、肾等,进行耳针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3)推拿治疗1)按摩:按摩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合谷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推拿:推拿头部、背部、腹部等部位,以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
三、注意事项1.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疟疾的辨证论治
1、辨实痢、虚痢“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景岳全书·痢疾》)。
一般说来,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
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
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
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
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属寒。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治疗原则
1、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
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
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2、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
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
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晶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
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
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以免关门留寇,病势缠绵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都值得临床时参考借鉴。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
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分证论治
一、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
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
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
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
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痢下赤多白
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证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直清里热。
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证属湿重于热者,去黄芩、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运脾燥湿。
痢下鲜红者,加地榆、丹皮、仙鹤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湿热痢,也可用成药香连丸治疗。
二、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频繁,痢下鲜紫脓血,呕吐频繁,寒战壮热,头痛烦躁,精神极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惊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临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状重者,突然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呕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红苔干,脉弦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清肠。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本方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配黄连、黄芩、黄柏、秦皮清热解毒化湿;当归、芍药行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
临床可加金银花、丹皮、地榆、穿心莲、贯众等以加强清热解毒的功效。
高热神昏,热毒人营血者,合犀角地黄汤,另服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营开窍。
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生地等熄风镇痉。
壮热神昏,烦躁惊厥而下痢不甚者,合大承气汤清热解毒,荡涤内闭。
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细欲绝,加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静脉滴注或推注,以益气固脱。
疫毒痢(或湿热痢)可用白头翁汤加大黄等,煎水保留灌肠配合治疗,以增强涤泻邪毒之功效。
若厥脱、神昏、惊厥同时出现者,则最为险候,必须采用综合性抢救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挽其危急。
三、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本方以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厚朴、法夏运脾燥湿;陈皮、木香、枳实行气导滞;桂枝、炮姜温中散寒;芍药、当归和血。
兼有表证者,加荆芥、苏叶、葛根解表祛邪。
挟食滞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若湿邪偏重,白痢如胶冻,腰膝酸软,腹胀满,里急后重甚者,改用胃苓汤加减,以温中化湿健脾。
寒湿痢亦可用大蒜烧熟食用治疗。
·虚寒痢
症状:久痢缠绵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冻,无腥臭,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或虚坐努责,便后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两方以人参或党参、白术、粳米益气健脾;干姜、肉桂温阳散寒;当归、芍药和血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赤石脂、诃子、罂粟壳、肉豆蔻收涩固脱,两方合用,兼具温补、收涩、固脱之功,颇合病情。
肾阳虚衰者,加附子、破故纸温补肾阳。
肛门下坠者,去木香,加黄芪、升麻益气举陷。
下痢不爽者,减用收涩之品。
滑脱不禁者,加芡实、莲米、龙骨、牡蛎收敛固脱。
虚寒痢,也可配合成药理中丸、归脾丸治疗。
四、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
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
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本方以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余邪;加木香、槟榔、枳实调气行滞;加当归和血。
发作期,偏湿热者,加白头翁、黄柏清湿热;偏寒湿者,加苍术、草果温中化湿。
休息痢多因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情顽固者,也可用成药乌梅丸治疗。
若大便呈果酱色而量多者,用鸦胆子仁治疗效果较好,成人每服15粒,每日3次,胶囊分装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服用,连服7-10日,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
休息痢中,若脾胃阳气不足,积滞未尽,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脉沉者,治宜温中导下,方用温脾汤加减。
若久痢伤阴,或素体阴虚,阴液亏虚,余邪未净,阴虚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鲜血粘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舌红绛或光红,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驻车丸加减。
临床上,还可见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进食,或下痢呕恶不能食者。
朱丹溪说:“噤口痢者,大虚大热。
”基本病机是大实或大虚,致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
属于实证者,多由湿热或疫毒,上犯于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见下痢,胸闷,呕恶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
药取黄连、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热化湿;陈皮、陈仓米、石莲子、荷叶蒂健脾养胃。
全方合用,升清降浊,开噤进食。
属于虚证者,以脾胃素虚,或久痢伤胃,胃虚气弱,失于和降所致,病见下痢频频,呕恶不食,或食人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宜健脾和胃。
方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再加石菖蒲、姜汁醒脾降逆。
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当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益气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