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55 KB
- 文档页数:1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
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
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表10-1)表10-1 经络的组成经络经十二经脉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奇经八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十二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十二皮部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络十五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网络结构,通过其传导气血和信息,维持全身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仅具有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1.传导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能传导人体内的气和血,维持全身的机能正常。
经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保证气血畅通,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有助于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联接身体各部位:经络连接全身各部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经络能够联接脏腑、肌肉、经络等部位,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通过经络的运行,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得以保持,从而维持机体的整体平衡。
3.调节阴阳平衡: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经络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脏腑:经络作为一个细小的通道,能够起到保护和阻隔脏腑的作用。
通过运行过程中的气血流通,经络可以保护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同时,经络还能够防止各种病理因素的侵袭,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经络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诊断:中医理论中有经络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经络的颜色、形态、变化等特征,可以判断身体内部的情况。
通过经络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刺激治疗:经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3.药物治疗:中药对经络有调节作用。
许多中药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药效的作用目的。
中药经络疗法可以通过药物的内服、外敷等方式,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保健养生:经络的正常运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和活力,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如按摩、气功等方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能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而儒养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系统中的络脉为卫气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有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即根据经络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1.传注病邪
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特点,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2.反映病侯
因为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连的特点,故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如内脏病变可以主里达表,从而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与按压等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经络实证
经络虚证
(二)指导辨位归经
1.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2.根据病变中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所受累的脏腑与相关的经脉。
(三)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经脉循行与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内脏病变可通过刺其皮部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皮内埋针或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来进行治疗
3.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络放血予以治疗。
如目赤肿痛太阳穴放血;扭、挫伤局部刺络拔罐
4.经筋疾患可以“以痛为腧”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