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法
- 格式:ppt
- 大小:843.11 KB
- 文档页数:5
不受西洋画焦点透视局限——中国绘画“散点透视法”中国绘画技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散点透视”,为了使章法适合于表现内容,以突出主题,中国画家不满足于西洋画构图中的焦点透视的局限,自由大胆地运用“散点透视法”来处理画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家可以由高及下、由远及近地布置景物,既可以在画面上根据主题要求画同一时间、同一场面的景物,也可以描绘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从而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完整。
五代南唐董源《夏山图》关于“散点透视法”,古代画家有过深入的理论研究。
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梁元帝萧绎在《山水松石格》中指出:“路广石隔,天遥鸟征。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诀》:“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
一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进。
”郭熙作品:早春图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提出了“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的三远法,更是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也提出了分疆、三叠、两段与八层沙的构图方法,但他反对死板地利用这些方法和搬运古人成稿,反对公式化、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要求画家有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独出心裁,冲破前人束缚,以求别出蹊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我国的古代绘画遗产中,有许多运用“散点透视法”处理画面的佳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首都汴京东水门外运粮河上的虹桥为主体,布置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不但使观者通过画面看到当年汴京的繁荣景象,也体会到北宋时代的整个社会面貌和封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形色色。
工笔如何与写意结合:追求新意境,显出新风范。
摘要:尚意的中国绘画是由内而外的生命情感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都是由散点透视构图方式所致。
笔者从儒家美学影响、中国其他门类艺术影响以及中国人情感接受方式等方面简要探讨了散点透视的根源。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中国画特点;儒家美学散点透视指画家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凡从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
它既叫“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我们能够在一尺素绢上表现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打破时空界限的透视法的结果。
前人说“中国画创作注重内心感觉和情感表现,达到内心的高度自由与灵活”,①这恐怕与散点透视构图方法有重要关系。
那么散点透视的根源到底有哪些呢?恩格斯曾说:“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②若要了解一个事物产生的全方面原因,不妨先从中国美学观点出发,来寻找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根源。
中国美学集儒释道哲学为一体,中国美学首当其冲的应是儒家美学,儒家美学讲究“中和之美”、“雄健与充实之美”以及“不忍人之心”。
中者,本也;和者,达也。
欲想在各方面都取得和谐,那么就很有必要兼顾平衡。
在绘画中也要一脉相承,景物本是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然而为了满足大家能看清楚远方景物的愿望,画家在构图上故意一视同仁,于每一处都采取清楚的绘画方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一种终极关怀心理,不忍心看见别人痛苦,只要身边存在需要帮助的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概便出于此吧!据于此,画家宁愿不讲究科学,只求一种心理情结,渴望把每一处能看见的地方都画得清清楚楚。
人皆有猎奇心理,羡慕神仙预知万事万物的能力,渴望在年前知晓年尾的结局,渴求此山望见彼山的风景,而且容易触景生情。
Artscircle 2013/12++受道家精神影响的中国画构图法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美学特色,严密的艺术特性,这在世界美术之林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画的特色与中国画家的审美观念、主观精神密以及与中国哲学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哲学精神,为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历代画家们的创作思想、绘画技法以及对中国画的审美经验、绘画风格,尤其是构图学,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奠基作用。
中国画是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创造性语言的应用和对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选择,赋予画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围。
中国画所特有的空间意识,即对无限广阔自由的空间的追求是同道家思想分不开的。
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中国画在构图上不受定点约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使得视野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随意列置,这种非常自由灵活的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的创作思想基本上是渊源于道家精神的,正和道家的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和。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自由生活的境界为美,以人的精神、情感的自由表现为美。
老庄的哲学思想,其根本旨意都是在追求自由,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受任何有限的个别自然物的束缚,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而进入从心所欲、物我两忘、得意忘言的境界。
因此,只有让事物纯任自然地表现出它们的本性,显示出它们的自由,才会有美的存在。
中国画构图,一向是以有限来表达无限的。
宋代赵黻的《江山万里图卷》,从长江源头画到入海处,峰回水转,气象万千,这绵延数千里的景色,如果以西画的焦点透视来画,是画不出来的,因为焦点透视的取景和照相机一样,只停留在一个固定点上,即使用最大的广角镜头也很有限。
中国画家在这里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处着眼,沿途作画,再将各主要景色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一幅完整的画。
曹禺日出的散点透视法曹禺《日出》:为物欲出卖身体,为情欲交付灵魂,为良知献出生命“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曹禺《日出》著名剧作家曹禺继成名作《雷雨》之后,不满足于既定模式,想要超越自己,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部凝聚作者无数心血的经典之作——《日出》——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
《日出》以抗战前夕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主人公“交际花”陈白露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给读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人生百态:金字塔顶端、无恶不作的黑老大金八、只知花钱和“恋爱”的富孀顾八奶奶、投机的银行家潘月亭陷入债务危机、初进城的孤女小东西遭受生命威胁......全剧人物数量高达15个之多,共同控诉了日出之前腐朽的上层社会种种罪恶勾当,同情贫苦的底层群众生不如死的黑暗生活,表现出作者曹禺对黎明的热烈渴盼和期待一轮红日升起的焦灼之情。
1935年中的一个晚上,曹禺受了伤,很惶急地躲在了朋友家,他当时的样子很惨,眼镜成了碎片,眼部受了重伤,身上更是伤痕累累,曹禺自己说这是让妓院的大茶壶带了几个龟爪子打的。
在妓院中,妓院老鸨的姘夫俗称大茶壶,养的流氓打手则被称为龟爪子。
清华毕业,年少成名的剧作家曹禺怎么会去那样的地方?而且竟然被打成这样?“很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小鸽笼里面讲情话或者做出各种丑恶的勾当,院子外面始终在叫嚣着:唱曲的姑娘,沿门唱“数来宝”的乞丐,或者哼一两段二簧的漂泊汉,租唱话匣子的,卖水果花生栗子的,抽着签子赌赢东西的,哑着声音嘶喊的卖报的,拉着丝弦逗人来唱的,卖热茶鸡蛋的各式各色最低的卖艺人,小买卖都兜揽生意,每个人都放开喉咙沿着每个小窗户喊,有时甚至于掀开帘子进去,硬要“客人”们替他们做点生意。
”酝酿创作的日子是痛苦的,曹禺大学时去五台山旅游,在太原无意中撞见了妓女的惨状,年轻的心灵受到极大冲击,后来影星阮玲玉绝望自杀也给他带来震颤。
曹禺有感于此,觉得自己应该创作出一部比《雷雨》更宏大、深刻、直面现实的剧作,于是就有了《日出》。
儿童绘画入门:素描透视表现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
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
(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别。
)。
中国绘画主张散点透视的什么高玉倩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一、何为“散点透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这种透视法是为了和西方的“焦点透视”相区分而产生的。
“散点透视”亦被称作“动透视”“移动视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总而言之,是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并与之相反的一种画面视觉角度[1]。
西方人善于运用科学理性的思维观察万物,重分析,讲科学,所以其绘画表现方式与中国画区别明显。
西方画家注重客观再现物象,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
这种观察方式受到视野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则突破了“焦点透视”视觉上的局限,以追求意境、体现“本真”作为艺术的至高追求。
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艺术性,追求的是一种“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画面感受,使观者在欣赏山水画作时能够置身于情境之中,景随人动,而不是只停留在一处。
中国画家不像西方画家那样沉迷于对客观世界的如实表现,而是追求一种“移步换景”的画面表现方式。
中国画家喜欢把所看所想的景色铭记于心,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在尺寸之中描绘天地万物,抒情畅意,表达自己对所见之景的独到见解。
欣赏者往往能够在画面中感受到画家所表达的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独特情怀。
二、“散点透视”的由来中国画家不运用“焦点透视”,并不意味着中国画家不明科学,不够严谨。
早在南朝时期,画论家宗炳便在其著作《画山水序》提出:“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2]243离得远,视野便会大,物体也会随之变小,高山阔水便可在狭小的画面中得以表现,寸笔可代高山,数尺的墨迹便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百里之远。
这段话明确表明中国画家早在南朝时期就已掌握了西方焦点透视法则的内在特征。
但是中国画家却没有遵从这种符合科学规律的西方焦点透视画法,而是绕过了“焦点透视”,坚定不移地运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方式。
这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文化背景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法是绘画技法的基础理论,是在一定的媒介中对形状进行组织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画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在一个平面的二维画面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已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到两宋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绘画透视理论,北宋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①法理论就是其成熟的标志;而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对透视的研究,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化的绘画技法。
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即“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指单元式的透视方法,即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散点透视”是指复元式的透视方法,即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多组灭点。
很多人对“散点透视”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找不到产生散点透视的视点,也找不到体现散点透视的透视框架,在历史文献和画论中更找不到论述散点透视的理论依据②,认为中国画根本没有焦点,其透视观念只能称作“远近法”。
但笔者认为,具体用哪个词汇来描述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透视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散点透视”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又与“焦点透视”在词义上相对应,因此是合适的,本文仍沿用此概念。
历史学的散点透视法
历史学的散点透视法(Scattergun Approach)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也被称为"散弹式研究法"。
这种方法与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历史研究方法相反,它的特点是将注意力广泛地分散在历史的不同方面、时间段或主题上,而不是深入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时期或人物。
散点透视法的特点包括:
1. 广泛涉及:研究者会尝试涉及历史上的多个领域、时期或主题,而不会将焦点仅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上。
2. 搜集材料:研究者会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档案、书籍、文章、图片、口述历史等,以获取关于不同历史方面的信息。
3. 比较与对比:散点透视法常常涉及到历史事件、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比较与对比,以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以便全面理解历史。
4. 多元角度:这种方法鼓励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方法来审视历史,以获得更丰富的历史认知。
散点透视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事件。
然而,它也可能导致信息过载,难以深入挖掘每个历史方面的细节和内涵。
因此,研究者在选择历史研究方法时,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来决定是否采用散点透视法或其他更专注和有组织的方法。
中国画散点透视分析摘要:中国画常处理画面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例如山水画中的《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它可以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山河画在一张画面上,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也是利用这种方法,将不同场景巧妙的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使画面既有变化又连贯统一。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独特的透视方法,西画的焦点透视是无法将这种景象描绘出来的。
在此,本文重点对中国画中散点透视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和西画进行对比,从中进行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散点透视;焦点透视;西画;中国画引言对于学习美术或者是从事绘画的人来讲,透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和了解的,但是研究和学习透视学,都是要求观察者眼镜不动的。
但大多数的场合,人们都是在动的,就像人在公园看花,或在风景区看美景,抬头望望天,低头看看水,走到哪看到哪,人们往往不能以一个固定的视点为满足,中国画经常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处理画面,非常自然的就将景物合理有序的放在一个空间里。
一、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涵义我们都知道透视学最先是起源于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的,然而《墨经》中小孔成像的观察记载,极力证明了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透视的原理就出现在了东方中国。
南北朝时,宋·宗炳对透视的研究及领悟更为透彻,这些在他说过的话中都得到过验证。
其实,中国画家在很早很早以前,大概一千年之前就研究出了跟西方焦点透视类似的原理,但是中国画在空间表现中并不受控于它的局限性。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焦点透视在传统绘画中也有所体现。
焦点透视虽然被艺术家们所使用,并来反映人们的生活,传达自我的心理感受。
但是,一直以来,更为广泛,更受到喜欢的还是“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结晶,具有我中华民族特色。
“透视”,透物而视的意思,通过假象的透明平面观察物体,用以研究形的变化。
说起透视,学画画的大多数人马上就会想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这些规律都是学画者在初期学习时不断被提起且要掌握的。
散点透视法是山水画中常用的透视法,它的步骤如下:
1. 观察对象,确定主题。
在观察对象时,确定画面的主题和焦点,明确画面的中心和构图。
2. 确定视平线。
视平线是观察者视线的水平线,也是画面构图的水平线。
在散点透视中,视平线是固定的。
3. 确定消失点。
消失点是画面中所有透视线条汇聚的点,也是透视的焦点。
在散点透视中,消失点可以不止一个,但通常是两个或三个。
4. 绘制基本线条。
根据视平线和消失点,绘制出基本的透视线,确定画面的比例和构图。
5. 绘制细节。
在基本线条的基础上,根据对象的形状、明暗、色彩等细节特征,绘制出完整的画面。
6. 调整和完善。
在完成画面后,对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有层次感。
总之,散点透视法的绘画步骤包括观察对象、确定主题、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绘制基本线条、绘制细节和调整和完善等步骤。
在实际绘画中,这些步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散点透视透视,是绘画术语。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困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
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飓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
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石无皴,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
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六远法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
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又补充了“阔远”、“迷远”、与“幽远”,共称“六远”。
这是山水画透视法的重大发展,现分述如下:1.高远。
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即所谓“虫视”透视。
宋。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
画面上一座巍崖,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势逼人。
“高远之势突兀”,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磷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什么是散点透视法?这原本是美术学术语,写作学理论借用过来,是指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通过不同的事件去揭示人物的复杂性的写作方法。
比如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鲁迅的《孔乙己》,长篇小说除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我们熟悉的萧红的《呼兰河传》。
作为写作手法的“散点透视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不是通过一个中心事件,围绕人物展开叙述,而是多个事件聚合在一起,集中讲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际。
第二,小说写作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事件和故事往往不很连贯、集中。
第三,集中人物最本质的特点讲故事,往往不太注重故事性,而是把更多笔墨集中展示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即所谓“文化背景”。
第四,往往围绕一个人性格特点最突出的部分集中刻画,但重点放在人物性格渐变的过程,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曲线。
写短篇小说用“散点透视法”——以张天翼《华威先生》为例张天翼先生的著名小说《华威先生》就是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写小说的典型。
小说基本上没有集中的情节、贯穿的故事,只是一些片段、场景、对话,但这些片段、场景和对话却不是可有可无、随便杂凑、信手截取的故事片段,而是集中说明人物性格中不同侧面的精选的故事片段,富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场景和充满艺术力量的人物对话。
比如这个片段:他的时间很要紧。
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
眉毛皱用“散点透视法”写人物的复杂性郝庆军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
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
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
有几位透了一口气。
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
这个片段几乎活画出华威先生的装忙、计较、虚荣但又爱出风头的性格。
手绘建筑透视画法:不会画透视怎么办?分步骤图解教你透视画法手绘建筑透视画法一点透视建筑物由于它与画面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它的长、宽、高三组主要方向的轮廓线与画面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
如果建筑物有两组主向轮廓线平行于画面,那么这两组轮廓线的透视就不会有灭点。
而第三组轮廓线就必然垂直于画面,其灭点就是心点S°。
这样画出的透视称为一点透视。
在此情况下建筑物就有一个方向的立面平行于画面,故又称为正面透视。
在建筑手绘实际运用当中,一点透视常常用在街景当中,中间是马路,两边是建筑,路的尽头有时是远山。
一点透视本身就存在着很强的空间感。
其视觉中心常常就在灭点S°的位置。
一点透视示意图一点透视在建筑草图中运用得其实并不多,因为其必须过多地交代一些与主体建筑造型无关的多余建筑和配景,从而使画面丢掉了设计重点。
建筑外观一点透视画面一点透视效果图(1)一点透视效果图(2)两点透视如果建筑物仅有铅垂轮廓线与画面平行,而另外两组水平的主向轮廓线均与画面斜交,那么画面上就形成了两个灭点,且这两个灭点都在视平线上,这样形成的透视图称为两点透视。
正因为在此情况下建筑物的两个立角均与画面成倾斜角度,故又称为成角透视。
两点透视示意图建筑外观两点透视画面两点透视在建筑手绘当中是运用得最多的,相对一点透视来说两点透视能给人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它塑造出来的画面也更灵活。
更自由。
通常在处理两点透视的画面时,将正面处理成受光面,侧面处理成背光面。
两点透视角度的选取灭点过于靠近透视体积而导致侧面太少,体积感不强。
灭点适中,正面透视与侧面透视比例协调,这时建筑的体积感最强。
左右两侧灭点接近对称,正、侧面透视基本相同,建筑被二分之一等分,体量失真。
灭点太靠近正面,侧面面积很大,正面面积却很小,不利于整体表达。
两点透视效果图(1)两点透视效果图(2)三点透视在手绘的实际应用当中,三点透视一般用来画超高层建筑俯瞰图或者仰视图。
三点透视又称倾斜透视,出现三点透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物体太过于高大,平视角度的话人没办法看到建筑的全貌而不得不用仰视或者俯视。
散点透视构图法
散点透视构图法是一种常用的图形可视化技术,用于表示多维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分布情况。
它通常用于展示多组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并作出决策。
散点透视构图法通常使用三维坐标系,其中一维表示数据的横坐标,一维表示数据的纵坐标,第三维表示数据的大小或颜色。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数据点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散点透视构图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同时展示多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规律。
它通常用于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统计学等领域。
总之,散点透视构图法是一种有效的图形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维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分布情况,并作出决策。
散点透视在三维中的表现的开题报告一、背景介绍散点透视是一种表现三维空间中物体位置关系的图像处理技术。
它是利用透视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原理,将三维空间中的点在透视平面上进行投影,以展示三维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散点透视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科学研究、军事战争等领域。
二、研究内容1.散点透视的理论原理散点透视是一种基于透视原理的图像处理技术。
透视是一种感知距离和深度的方式,在三维空间中,物体越远,其投影越小。
在二维平面上,透视的效果可以通过将物体在透视平面上进行投影来实现。
散点透视过程中,将三维空间中的点在透视平面上进行投影,以展示三维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和距离感。
2.散点透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在工程领域,散点透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机械加工、电子电路设计等领域。
在建筑设计中,散点透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清晰地了解建筑物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设计。
在机械加工中,散点透视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准确地了解机械部件的位置和关系,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散点透视可以帮助工程师更清晰地了解电子元件的位置和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设计和排布。
3.散点透视在科学研究和军事战争中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散点透视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
在军事战争中,散点透视可以帮助作战指挥员更清晰地了解战场上各军队的位置和行动,以更好地制定作战计划。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散点透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索散点透视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研究成果预期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散点透视技术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情况,在工程、科学研究和军事战争等领域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优异的成果。
这些成果可为未来散点透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促进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前景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