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书的艺术》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读书的艺术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读书的艺术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的艺术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1.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对读书艺术的基本观点。
2.在讨论的基础上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文本导学〗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
读书是享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
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阅读为生活又增添了别样的内容。
我们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走进了一个风景秀丽、趣味无穷的读书艺术世界。
〖梳理与整合〗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拼音,反复朗读。
①禁锢( )②妒羡( )③髭须( )④嗜好( )⑤一颦一笑( )⑥浸润( )⑦丛笺( )⑧校勘( )⑨咀嚼( )⑩恬然( )2.文中列举了许多作家有关“读书”的事例,请找出来,列举一下他们的作品,积累在下面的表格中。
(可查阅资料或同学之间交流) 〖探究与发展〗3.本文在写法上不受一般行文格式的约束,给人以自由洒脱之感,请理顺作者的写作思路。
4.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
具体概括一下他谈的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5.教学设计>文章语言幽默而睿智,见解独特而深刻,给人以温馨而幽雅的感觉。
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6.讨论:读书是否有目的?古往今来,没有谁会否认读书的目的性。
大至为国,比如周恩来先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至为己,比如“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
这是否和林语堂先生所提出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相矛盾?分组讨论:从作者谈到的下列读书的心得中,你分别受到怎样的启发?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具体谈谈你的看法,以“我和读书”为题写一篇随笔。
鲁人版必修一《谈读书》精品资料三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2.理解本文运用正反对比、喻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写作特点。
3.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作者严谨、条理的语言特色。
聚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概括要点是本文主要的训练点。
1.在引导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总结出作者的读书观的具体内涵,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3.揣摩朱光潜议论文“浅中蕴深”的语言特色:用语简洁易懂,说理透彻严谨。
1.正字音淹没.()抹.煞.()累.赘()皓.首穷年()咀嚼.()譬.如()要塞( ) 藉.口( ) 畸.形( ) 蒙昧.( )2.辨字形账zh àng 蔽 b ì帐zh àng 弊 b ì胀zh àng 敝 b ì伥ch àng 撩 li áo眩 xu àn 僚 li áo炫 xu àn 潦 li áo泫 xu àn 缭 li áo3.释词义皓首穷年:钻研经文一直到老。
耳食肤受:同“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耽搁:耽误,搁置。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
涵泳优游:仔细琢磨,慢慢品味,以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优游”原指生活悠闲,这里指慢慢品味,咀嚼鉴赏的意思。
藉口:同“借口”,以某事为理由(多指不正当的理由)。
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多用于否定式)。
动辄:动不动。
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
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条理井然:整齐不乱,次序分明,有条理的样子。
自读文本谈读书不经意的美好一群人在一起畅饮,我突然就说起了工作中遇到的苦。
大家打着哈哈,说着廉价的安慰话,然后,将话题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愉快的频道上。
我恍然惊觉在座的其实并没有能真正体味我内心的苦。
彼时的我,恰像失去了阿毛的祥林嫂,心酸地诉说不幸却遇到冷漠的耳朵。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竟然接到一位先生发来的短信,在一番真诚的劝慰之后,他居然写道:“没关系,有我呢!”不可阻遏地,我心中生出了深深的感动。
后来又见到那位先生时,我说我十分感激他能发给我一条那样的短信,他听后十分懵懂地对我说:“我真发过那样的短信给你?”我只是暖暖地笑。
他可以怀疑自己的真诚,我却牢牢攥住了那份真诚。
我知道这世上有人会借助酒精不经意地流露他们连自己都始料未及的美好。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赏读: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强行改变。
”这句话,两千五百多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地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赏读: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帮助全天下的人。
此句如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谈读书》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教案(一)教案:读书的艺术林语堂一、教学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素养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书,深刻地阐释了如何阅读和品味好书。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林语堂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熟悉林语堂的阅读理念;2.学会如何精神饱满地阅读;3.掌握不同阅读层次的技巧和方法;4.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林语堂的阅读理念通过讲解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中的篇章,引导学生了解林语堂的阅读理念和他对阅读的重视。
2. 阅读技巧和方法根据书中提到的不同阅读层次,授课老师可以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 - 快速扫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 细读: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情感,注重细节; -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 联想和归纳:将不同的书籍和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 阅读任务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提高阅读兴趣,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和读书笔记,例如: - 阅读《读书的艺术》中不同的篇章,总结每章的主旨和精神; - 阅读一本自选的文学作品,并写下读后感和个人理解; - 阅读用英语写作的小说,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1.开场:介绍教师和课程内容,导入主题。
2.阅读篇章: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快速扫读,了解《读书的艺术》的整体框架和内容;然后,针对书中不同的篇章逐一阅读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林语堂的阅读理念。
3.培养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并在课堂中进行练习和反馈。
4.布置任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个适合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5.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林语堂的阅读理念和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互动和问题回答等方面; 2. 阅读笔记:对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对阅读内容的总结和个人理解; 3. 作业评估:对学生撰写的作文或文章进行评估,包括结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考等方面。
鲁人版必修一《读书的艺术》精品三合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品读文章,把握作者用感性化的散文语言来表现理性化的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感觉去说明道理的特点。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
聚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作者散文化的语言和幽默的文风,探究文章本身蕴含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本文是林语堂先生写的关于“读书”的文章。
这一类文章很多,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接触过很多,建议老师们在选学这篇文章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补充名人谈读书的有关文章,鼓励学生们热爱读书并积极探索读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1.正字音噩.梦( ) 面目可憎.( ) 校.勘( ) 髭.须( ) 鲁鱼亥豕..( ) 嘈.杂( )休憩.( ) 淡巴菰.( ) 头颅.( ) 恬.然( )2.辨字形籍j í费f âi 藉j í 废f âi板b ǎn 颦p ín版b ǎn 鼙 p í坂b ǎn阪b ǎn3.释词义禁锢:①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②关押,监禁。
③约束,强力限制。
嗜好:特殊的爱好。
冲淡:①加进别的液体,使原来的液体在同一个单位内所含成分相对减少。
②使某种气氛、效果、感情等减弱。
校勘: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4.辨析词语禁锢:指关押,限制行动自由,但关押的处所不一定是监狱,还表示束缚,强力限制。
监禁:着重于把人在监狱关押起来,书面语色彩不如“禁锢”浓。
例:(1)清代,统治者对人们思想 得比较紧,人们也没有言论的自由。
(2)原市长因贪污受贿问题已被 ,他的许多腐败问题也将被披露。
校勘:指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校订:强调对照可靠的材料改正书籍、文件中的错误。
例:(3)老师正在对书稿进行 ,许多错误的文句已得到纠正。
鲁教版必修一《读书的艺术》教学设计(1)读书的艺术(2)学生自读品读教学设计文章用感性化的散文语言来表现理性化的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感觉去说明道理的特点。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补充名人谈读书的有关教学设计>文章,鼓励学生热爱读书并积极探索读书的有效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第一单元的部分重点字词《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枯燥废墟无动于衷蕴藏豁然开朗逻辑和谐简洁气势磅礴高人一筹出类拔萃望风披靡所向披靡诗薮乏味畅谈朦胧热衷符咒纯粹浓郁绚丽奥秘钦佩崛起洋溢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好无拘束,漫无边际。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衷”不要写作“中”。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
天衣无缝——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叹为观止独具慧眼高人一筹出类拔萃所向披靡《读书的艺术》面目可憎噩梦头颅髭须恬然嘈杂休憩信笺鲁鱼亥豕校勘角色湮灭禁锢枕藉慰藉蕴藉咀嚼碑帖碑拓烹茶埋怨埋葬嗜好情不自禁家塾肖像嘉许妒羡妒嫉妒忌嫉妒一颦一笑二、导入:如何上好阅读课?你对新课程、新学期的阅读有什么希望?三、阅读《读书的艺术》。
1、读书能改变人的心境。
2、读书能带我们进入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益处3、读书的目的: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4、优雅:修养个人外表。
风味:谈吐的风味。
目的此处学生主要围绕了两方面问题:读哪些书?怎么读?指建议读完课问谈体会也要围绕这两个问题。
5、风味或嗜好是读书的关键。
6、世间没有必读之书。
7、好书重读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对象8、读书有两方面:作者和读者。
9、发现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10、只有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
作家11、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是荒谬的事情。
12、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13、读书的真艺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时间地点14—15、李清照的读书乐趣。
读书的艺术教案标题:读书的艺术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思维。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并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案内容:第一部分: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阅读目标:在开始阅读之前,学生应明确他们的阅读目标,例如了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感受作者的意图等。
2. 建立预备知识: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3. 提出预测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第二部分:阅读过程中的活动与讨论1. 分析文本结构:学生可以分析文本的结构,包括章节划分、段落结构、叙事方式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和作者的意图。
2. 解读关键词与句子:学生可以识别关键词与句子,并尝试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3. 角色分析与情感解读:学生可以对作品中的角色进行分析,包括角色特点、动机、行为等,同时尝试理解角色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4. 主题探究与意义解读: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个人思考,找出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价值观等,同时思考作品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三部分:阅读后的反思与总结1.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亮点、疑问和观点,并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解读。
2. 写作总结与评价:学生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与感悟,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推荐。
教案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标,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
2. 学生能够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关键词与句子的含义。
3. 学生能够分析角色特点与情感变化,理解作品的主题与意义。
4. 学生能够进行个人思考与讨论,展示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5. 学生能够撰写规范的读后感或书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评价。
读书的艺术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读书的艺术课程信息•课程名称: 读书的艺术•适用年级: 所有年级•课时数量: 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兴趣。
教学准备•课本和笔记。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图书馆介绍材料。
教学内容1.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读书的益处•扩展知识面•培养思考能力•拓展想象力•提升写作能力•增加生活经验–读书的影响•影响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个人发展和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预习•阅读书籍标题、目录和简介,获取大致了解。
•浏览章节标题和小标题,抓住主要内容。
–阅读•逐段阅读,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要点。
•遇到生词或难句时,查阅字典或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思考自己的看法。
•记录重要信息和自己的反思。
–复习•总结每个章节的要点和关键信息。
•对不理解的部分再次阅读,弄清楚问题。
•总结整本书的主题和主要观点。
3.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兴趣–定期阅读并制定阅读计划•设定每天或每周的阅读时间。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包括小说、传记、科普等。
–鼓励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参加书籍俱乐部或读书讨论会。
•借阅图书馆推荐的书籍。
–分享阅读体验•向同学、朋友或家人推荐好书。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学过程1.介绍教学目标和内容 (5分钟)2.讲解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 (10分钟)3.分组讨论读书的重要性,并列出至少三个益处 (15分钟)4.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展示 (10分钟)5.讲解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 (10分钟)6.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针对一本小说练习正确的读书方法 (20分钟)7.分享读书体验,并互相推荐好书 (15分钟)8.总结课程内容,并回答学生提问 (10分钟)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的质量。
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思考。
读书的艺术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读书的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读书的艺术。
2.掌握读书的基本技巧。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读书的艺术•读书的定义和目的•阅读中的感受和思考2. 读书的基本技巧•阅读前的准备工作•略读和精读的区别与方法•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技巧•总结和整理阅读材料的能力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设定良好的读书计划和目标•创建舒适的阅读环境•多元化的阅读素材选择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掌握词汇和语言表达的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运用推理和推断进行阅读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名人名言或短小故事,引起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2. 学习具体知识•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读书的定义和目的,并展示出的理解。
3. 教学技巧练习•在实际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和精读的练习,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4. 阅读技巧的拓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回答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
5. 阅读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制定读书计划和目标,并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
6.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讨论作者观点和意图,并进行推理和推断的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阅读总结,包括他们的阅读计划、喜欢的读书类型以及对阅读的感受和收获。
2. 学生表现•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以及对阅读技巧和习惯的掌握程度。
3. 反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做到技能和习惯的良性循环。
五、教学延伸1. 阅读社团•鼓励学生加入或创建阅读社团,组织共同的读书活动,并分享阅读心得和推荐好书。
2. 阅读推广•通过校园宣传和推广,组织阅读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营造全校读书的氛围。
六、教学资源•教材: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和练习题。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展示学生作品。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教案一、教材分析。
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是一本经典的读书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摆脱机械地读书习惯,真正体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读书的基本观念和读书的目的;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3.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读者的阅读广度和深度;4.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理解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书的目的和方法;2.阅读的技巧和节奏;3.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难点:1.如何通过阅读发掘更深层次的内涵;2.如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启发思考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中的难点。
2.讲解法:结合实例,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阅读推荐。
首先推荐几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希望学生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还可以去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讲解主要观点。
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4.思考引导。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中的难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
5.阅读指导。
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习惯。
六、教学评估。
1.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感想或者笔记,反映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口头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引导,评估学生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的掌握程度。
3.阅读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读书的艺术》教案
读书的艺术
山东省邹平一中贾云芳
〖学习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对读书艺术的基本观点。
2.在讨论的基础上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文本导学〗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
读书是享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
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阅读为生活又增添了别样的内容。
我们不知不觉间,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走进了一个风景秀丽、趣味无穷的读书艺术世界。
〖梳理与整合〗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拼音,反复朗读。
①禁锢()②妒羡()③髭须()④嗜好()⑤一颦一笑()⑥浸润()
⑦丛笺()⑧校勘()⑨咀嚼()⑩恬然()
2.文中列举了许多作家有关“读书”的事例,请找出来,列举一下他们的作品,积累在下面的表格中。
(可查阅资料或同学之间交流)
〖探究与发展〗
3.本文在写法上不受一般行文格式的约束,给人以自由洒脱之感,请理顺作者的写作思路。
4.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
具体概括一下他谈的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5.教学设计>文章语言幽默而睿智,见解独特而深刻,给人以温馨而幽雅的感觉。
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6.讨论:读书是否有目的?古往今来,没有谁会否认读书的目的性。
大至为国,比如周恩来先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至为己,比如“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
这是否和林语堂先生所提出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相矛盾?
分组讨论:从作者谈到的下列读书的心得中,你分别受到怎样的启发?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具体谈谈你的看法,以“我和读书”为题写一篇随笔。
①“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
②“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
”
③“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
④“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
⑤“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
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
阅读下面文本选段,完成8—11题。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
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
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
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
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
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8、本段文字从什么角度,告诉我们关于读书的什么道理?
9.“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为什么?结合下文回答。
10.“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两句中“监狱”的意思是否一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选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两项:
A.读书受身体范围的局限,可选择的书不多。
B.读书是一件雅事,它能使你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升华。
C.读书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孟子和司马迁对此有过同样的观念。
D.“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反省”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读书能使你改过自新。
E.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知心朋友交谈,能使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体验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