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测内容:血浆凝血 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正常化比率(PT2INR)、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 ( Fib), 计 数 外 周 血 血 小 板 (PLT) ,D2二聚体(D-2D)
DIC 前 期 ( Pre—DIC, 亦 称 DIC 前 状态 ) , Pre—DIC 诊断标准中的 实验室指标如血浆血小板活化分 子标志物、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 抗凝活性、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 志物检测 ,如血浆蛋白 C(PC)、 总蛋白S(TPS)、抗凝血酶(AT-Ш)、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
DIC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有原发疾 病的基础上,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可能已 经进入DIC: [1]取血困难,一抽即凝,此种情况易被忽略。 [2]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出血,局部经冷敷 或长时间压迫不易止血。皮肤出血点、瘀点 或瘀斑。 [3]消化道早期少量出血,常常是在胃肠减 压时发现。若前时期未能及时纠正,将迅速 导致显性DIC。 [4]具有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皮 肤苍白!湿冷及发绀等),不明原因的轻度或 可逆性脏器功能障碍(肺、肾、脑等),皮肤 黏膜栓塞等, [5]抗凝治疗有效。
其中AT-Ш是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抗 凝物质,占机体抗凝活性的 40%~50%,主要由肝脏合成,通常以1: 1方式与凝血酶结合,在肝素催化作 用下其抗凝活性可提高1000倍,患感 染性休克的危重患者AT-Ш活性可降 至正常的30%~50%。有报道18例危 重新生儿和15例健康新生儿比较,血 浆PC、TPS、AT-Ш低于对照组,D2D、vWF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危 重新生儿存在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 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它们是发现早 期DIC的敏感指标。
AT-Ш的使用 目前用浓缩的AT-Ш 制剂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大部分集 中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 研究发现低水平的 AT-Ш 与高死亡 率相关,感染性休克的动物模型中 应用 AT-Ш 能显著抑制凝血系统的 活化,降低DIC、MOF的发生率和 死亡率。但在临床使用 AT-Ш 治疗 脓毒症的研究中各家结果不尽相同。 总之, AT-Ш 在治疗上有应用前景, 但应用时机、剂量、配合治疗等方 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