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丝绸之路2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3
2、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学习目的】1.我能看法9个生字。
读读记记〝古朴、典雅、耸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肉体丰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含义深入的句子,了解西部绚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看法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耸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肉体丰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学习难点】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含义深入的句子,了解西部绚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时间预设】导入2′ 协作学习10′预展5′展现探求18 ′ 达标检测5′【知识链接】张骞,中国汉代出色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严重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路途。
曾经奉命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奠定基础。
学习流程教与学【自主预习】〔置信自己也能把预习做到最好,仔细多读,仔细思索,仔细写就能〕1、我能仔细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能读正确、读好!义务一★★词语我会读正确:〔光会读可不够,读好才是身手〕古朴、典雅、耸立、驮着、戎装、循声、高擎、作揖、张骞、陛下、包袱、鸵鸟、匕首、冶铁、遐想、肉体丰满、丰厚多彩、美轮美奂、栩栩如生、浩浩荡荡、不可胜数、绫罗绸缎、五彩绚丽、崇山峻岭、★★多音字我知道: (拼音书写要规范)〔厚礼〕〔满载〕〔作揖〕〔夹道〕薄载作夹〔〕〔〕〔〕〔〕★★词语意思我了解:栩栩如生:描画艺术笼统十分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肉体丰满,姿态各异,十分生动逼真。
浩浩荡荡:水势广阔的样子,描画气势壮阔广阔。
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可胜数,显得极有气势。
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沛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注重与尊重。
崇山峻岭:矮小峻峭的山岭。
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悠远。
美轮美奂:轮,矮小;奂,众多。
描画房屋矮小华美。
文中用来描画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琢等艺术,由于吸取了西方文明的优点而变得愈加丰厚多彩,精巧绝伦。
2、丝绸之路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学习重点】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丝绸之路》教案3篇PEP fifth grade volume 2 Chinese lesson 2 "Silk Road" teaching plan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丝绸之路》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丝绸之路范文实用版2、篇章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丝绸之路》教案3、篇章3:丝绸之路范本(标准版)篇章1:丝绸之路范文实用版【教学目标】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4.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灿烂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素材】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
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课件出示)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知识、故事等资料。
(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字资料,阅读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读引路1.谈话:这是古代世界版图(出示课件),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
(齐读课题)悠悠岁月,两千多年过去,叩问历史,丝绸之路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请看——(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为了打通这条路,张骞用尽了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出示班超投笔从戎画面)而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名将军;(出示西天取经画面)后来,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2.导读:《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故事准备和同学交流分享呢?写作方法上又有什么值得借鉴呢?设计意图:一幅版图,三个人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四个问号,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指明了方向。
二、检查预习,疏理文脉1.出示课件,读准字音,理解部分词语。
矗立鸵鸟匕首商贸芝麻凹凸不平身着戎装循着铃声美轮美奂重点提示:“匕首”“凹凸”“身着戎装”的读音以及“凹凸”的笔顺;借用词典理解“凹凸不平”“美轮美奂”的意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第二课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8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绸之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丝绸之路》。
(播放视频)师:这条路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图片文字介绍)丝绸之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师: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 板书课题《丝绸之路》。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盾——循、它——驼、之——芝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凹”独体字。
共5笔,笔画是:竖——横折横——竖——横折——横。
“戎”独体字,共6笔,笔画是:横、横、撇、斜钩、撇、点。
“贸”为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下面是“贝”。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3.“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合适的语句来说明。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说“丝绸之路”: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 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预测:﹙1﹚什么是丝绸之路?﹙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教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丝绸之路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丝绸之路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学会认读8 个生字,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觉丝绸之路的漂亮风光,培育热爱祖国的感情;感觉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湛,树立激烈的民族骄傲感。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认识主要内容。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教课方法】合作、研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我们祖国的西部不单有漂亮的风光,还有绚烂的历史文化。
让我们一同来赏识这首歌曲《丝绸之路》。
(播放视频)师:这条路为何称作丝绸之路?(图片文字介绍)丝绸之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 年—公元8 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拓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络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物中以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之路有什么价或意呢?今日,我一同跟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空的隔断,一同走近── 之路。
2.板《之路》。
二、初感知1.初文,感知文。
(1)自由文,圈出本生字。
交流字方法:通熟字加偏旁字:盾——循、它——、之——芝教指学生写后田字格中的字:“凹”独体字。
共 5 笔,笔划是:——横折横————横折——横。
“戎”独体字,共 6 笔,笔划是:横、横、撇、斜、撇、点。
“ ” 上下构,上小下大,下边是“ ”。
( 2)教范文,同学出自然段。
2.文主要写了什么?描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眠古国交流的一幕,再了西部煌的史文化。
3.“ 之路”是一条怎的路?在文中找适合的句来明。
“商人在个方多数市开了眼界,正物返回故。
” 是一条运送物的路。
“望着座群雕,就忧如看到了当年之路上商旅不的情景,忧如听到了忽在大漠中的悠悠声⋯⋯”── 是一条忙碌的路。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隔千里的我系在了一同,真是一条大的路呀!”──是一条大的路。
2*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9个生字。
正确读写“典雅、矗立”等词语。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交往的繁荣景象,激发了解祖国西部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回顾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场景,感受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交往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前行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正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奂”,翘舌音“矗、芝”和文中的多音字“载、系、夹”。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多音字。
载⎩⎪⎨⎪⎧ zài :载货 载歌载舞zǎi :记载 三年五载 夹⎩⎪⎨⎪⎧jiā:夹道 夹七夹八jiá:夹袄 夹被 辨析:“载”表示“装载”“充满(道路)”“又、且”时,读zài ;表示“年”“记载,刊登”时,读zǎi 。
“夹”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处在两者之间”“夹杂,掺杂”时,读jiā;表示“双层的(衣被等)”时,读jiá。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
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
(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
(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道()迎绫罗()()五彩()()
()山峻()丰()多()美()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板书:丝绸之路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热情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再现丝绸之路当时的辉煌灿烂以突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生课前预习没有做到“查(查资料)”的要求。
所以导入部分,学生无法叫出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的名字。
我的课堂设计是以巨型石雕引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后引用第1段的最后一句“……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提出要求:巨型石雕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热闹的景象,其中有一幕十分生动,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安息国,一起去看看吧!(学生自由读中间部分,边读边捕捉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
学生自由悟读后,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两个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这部分比较顺利。
接下来这部分,就是我备课时一直矛盾的一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丝绸之路。
”这个环节是直接跟在中间部分内容交流之后呢,还是先学习了文中的中心句(没想到……伟大的路)再谈。
因为担心有了“伟大的路”这个“思维困境”,学生的思路打不开,都局限于此。
一直到上课前,我还未有决定,打算上课时“见机行事”。
但有趣的是,备课时这个矛盾地来回考虑的问题,上课时,却水到渠成地放在了学习中心句这个环节后面。
学生的回答挺精彩:课堂的最后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首尾两段的互相响应,引导学生明白首尾响应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在五3班上课时,停电了,没用上课件,不过课还是一步一步地上下来。
这使我想起了一位专家说的:老师上课不能依赖课件,没了课件就寸步难行,这样是不对的。
备课除了备课文,备学生,也要备意外情况。
是啊,当停电时,当电脑坏了时,当课件打不开时,我们老师至少心中已准备好一套“应急措施”,及时适当地改变课堂预设,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尽量展现原本是课件展示的部分,比如示意图,再如课文重点段落。
或抄或画,我们老师要充分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尽一切可能实现课前预设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学,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