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31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环节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
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
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论语·八佾》篇,内容讲述了两个小孩辩论日出日落的现象,借此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天文、自然的态度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代儒家对于天文、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态度;3. 学生能够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难点:对于古代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对于辩论形式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原文和翻译;2. 辩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天文、自然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对于日出日落的现象有哪些认识和解释。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 学生跟读课文,巩固记忆。
三、辩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句子;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辩论的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进行辩论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课堂练习纸,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2.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3.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后续学习的建议。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二、初读课文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斗盂沧为孰为汝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盂、孰、汝三个字的写法)3.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三、理解文意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决、孰、汝、知、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四、诵读训练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
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1、感受古文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第1篇】文本解读:《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
短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经过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辩论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确实截然相反的意见。
为此,两人各持一词,谁也不肯认输,就连大学问家孔子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文章简短,富有童趣,寓意深刻,三个人物形象鲜明,提出的问题也值得人们深思。
短文紧扣“辩”字,以语言描写为手段,逐步展开故事情节。
文章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以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或者直接阐述,或者间接引用。
一个从视觉角度去分析,太阳早晨大,中午小,所以太阳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一个从人的冷暖触觉去分析,早晨凉,中午热,所以太阳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辩斗的过程中,两人都用了反问语气,这样符合孩童的争强好胜的特性,也照映了题目中的“辩日”。
最后连学识渊博的孔子也不能够判断谁对谁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反问句强调了儿童的机智可爱。
寥寥几笔,“辩日”的精彩过程清楚可见,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只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可能会有独特的发现;德高望重的孔子诚恳坦然说自己不能决也,诚实品质令人敬佩。
小古文是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
通过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小古文的语言特点和魅力,产生学习古代语言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会写“援、俱”等四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两小儿为探索自然、善于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了解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和大胆质疑的学习精神,体会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难点:1、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感知大家风范,激发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人物?是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人们称为圣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圣人,有一次竟被两个小孩的问题所难倒。
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在他的《列子》这本书中,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说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导入和对孔子生平事迹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作为一代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的大家风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下文。
(二)以读为本,目的明确,层次清楚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2、大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句子的停顿。
(出示课文课件,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记号,练读。
)3、读准字音停顿后,边读课文边看后面的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以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4、请几位同学将课文读一下,学生评议。
5、教师把诗文范读一遍,学生评议。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两小儿辩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辩斗、沧沧凉凉、探汤"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对待问题要实事求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孔子和两小儿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带来了?(出示孔子的图片)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学识渊博。
可是,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大智者也会遇到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孔子遇到的一个难题。
(出示课题并齐读)2.“辩”字中间是个“言",表示说话,“辩”字和哪个字容易搞错?(“辨")它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不同。
“辨若猛兽”中的“辨"是“分开、辨别”,而“辩若悬河"中的“辩”是“争论、辩解"。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辩”和“辨"都是“讠”字旁,表示它们都与“言"有关。
3.让我们再齐读课题。
(生齐读)4.孔子东游时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其中一个就是知识渊博的孔子。
那么,两个小孩究竟为什么事而争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我们打开书,翻到60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2.课文中的词语宝宝和难读的句子都藏在了课后题中,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对话,描述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进行辩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思考,以及孔子的谦逊和智慧。
具体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两个小孩的辩论、孔子的回答以及故事的意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 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培养谦逊、好学的品质;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学生课本;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2. 提问:你们对日出日落有什么看法?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太阳会升起来又落下去呢?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观点。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两个小孩的辩论和孔子的回答;2.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2. 孔子回答3. 学习道理作业设计:(1)两个小孩辩论的问题是关于什么的?(2)孔子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3)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第1篇】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它是先秦古籍《例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作为民族的经典文化,可以借这篇课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关于课文的寓意,历来有不同看法,教师在提供,有关背影后,让学生在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实现“阅读教学智育结果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游”“去”“汤”及虚词“以”“也”“乎”等。
2、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以文释词,词不离句,沟通古今,提高效率。
3、通过交流,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课文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可你们却并不知道这样的大圣人也有不懂的道理,而且竟然是两个孩子正在辨论的问题,你们相信吗?那么究意是什么问题难倒了“亲爱的老师——孔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小儿辩日》。
二、感知整体之貌4、疏通文意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化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教师点拨,教师明确(略)。
三、探究深层之妙1、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太阳离我们地球远近的问题。
2、辩论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学生思考,明确:1、了解文体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寓言。
学生举例可能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等。
并结合自己理解说出心目中的寓言。
教师补充介绍: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功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嘲讽。
题旨鲜明,意味深长,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2、了解《列子》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说出。
教师补充《列子》,古代哲理寓言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
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
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
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
(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
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
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
3.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全文翻译和解读。
4.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2. 教学难点:把握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理解文意,查阅字典解决生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对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进行逐句讲解,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背景知识。
2.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
3.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全文翻译和解读。
4.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2.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翻译练习。
3. 思考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重点词语,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下面是分享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以供参阅。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2、熟读《两小儿辩日》;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
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沧凉(cāng) 决(jué)2、解释下列划线字: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辩)问其故(原因)去人近(距离)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智慧)不能决(判断)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此独以跛之故(因为)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认为)4、翻译下列句子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六年级下册语文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以及孔子做事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用文言文写成的小故事,我们来看这句话。
2.展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读)师:同学们这句话是谁说的啊生:孔子。
师:对,正是孔子。
那孔子是谁呢3.找位学生读一下孔子的人物介绍。
生:......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故事正好与孔子有关。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老师书写板书。
生:《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注意“辩"字中间是什么生:言字旁。
师: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预习来说一说“辩”是什么意思?生:“辩"是辩论,争论;师:那“日”呢?生;“日"是太阳。
师:题目说的是什么生:题目是说,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
师:很好,请坐。
他们到底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呢?下面咱们一起来学习,为方面大家学习,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学习提示,哪位同学来读一读?生:......(二)初读课文师:好,我们就按照先自学,再合作,最后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学习。
开始。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看有很多同学都拿出笔圈画了,很好。
(三)整体感知1.师:大部分都读完了。
有没有哪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生:......师:我们一会来一起解决。
师:请各个小组讨论交流,一会找小组汇报解决一下问题。
小组汇报:一人念课文一人解决问题一人通全文意思2.找小组上讲台汇报。
2.汇报完毕。
4.师:同学们注意一下“日始出时”什么意思?生: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师: 它是表示什么的词语?生:表示时间。
师:那下面这句话有一个词虽然与“日始出时”用词不同但意思相同,哪位同学说一下生:日初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之前学习过文言文,所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篇文章的大体意思。
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达形式上差距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其内涵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断句,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教学目标】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3.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从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9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设计理念】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引课激疑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看老师写课题。
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三、自学释疑1、范读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
(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
(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初出日中
远-----因------ 大如车盖如盘盂
近-----为--- 沧沧凉凉如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