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得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就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得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得邑为小邑;凡就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得邑称为都,就是奴隶主得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得邑设市,这时得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就是所有得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得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就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得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得功能就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就是有区别得,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就是防御性得,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得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得不一定全就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得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就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得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得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得集中体现,目得就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得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得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就是车轨得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就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得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得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得精髓,都城得规模、形制要按礼制得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得城制有重要影响。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历史上的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古代居住:①巢民(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②穴居(北方木骨泯墙式)——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外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免群居发展:穴居——干阑式建筑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宅、墓区、生产区选址原则:择高向阳而居;临近自然水源;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城市的产生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选址:1、防御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活环境2、殷周时代的城市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殷商时代的城市中国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市周代的都城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
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城与国:当时的城,有的外筑土墙,有的外为沟池,有的外为木栅栏,这也说明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二、原始居民点选址1、选在较为高爽地段2、土壤肥沃的松软地段3、一般均在向阳坡4、靠近河湖水面5、背山面水6、围绕中心广场布置,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呈向心布局。
三、城市的产生人类经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开,出现了聚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原始公社生产关系解体,人类慢慢进入奴隶制社会。
随之产生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与商业从农业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从此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所以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周礼考工记》内容.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城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或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条是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以皇宫为中心前面是朝廷后面是集市,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
意义:周礼考工记的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修建都能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子。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
周礼考工记不但对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它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依然有帮助。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一、燕下都燕下都位于易水岸边,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
内城西侧分布手工作坊,南部为市民居住区,东北角为窑址,西北角为墓葬群。
特点:1、战国城址中最大的2、都城分为内城与外城3、内城建筑多分布于高台上二、赵邯郸位于渚河、滏阳河两岸,由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形512万平方米,西城近似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特点:1、皇城与主城分开2、出现城市轴线的雏形3、王城的“品”字形构图三、齐临淄濒临淄河,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讲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2: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3: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①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②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③原始居民点的特点:a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b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1: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固定的居民点逐渐产生。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城市。
2: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3: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易错]1.在我国城市是指具有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一些以集镇命名的村落不属于城市范畴。
2.两次人类大分工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城市,即人类劳动大分工是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2: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3: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4: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城市建设史一、组织结构演变(组织方式)1、权力中心结构(君权、神权)2、经济中心结构3、信息中心结构二、东西方城市建设差异由于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明发展程度、教学理念、宗教信仰。
三、城廓之制发展过程1、早期(1)、内城外廓:山东鲁城(2)、城附廓一角(城廓并置):韩都(3)、城廓分设:赵邯郸“品字形”2、晚期趋于稳定,内城外廓、中心对称、中央集权、强化中思想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城市的起源1、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出现、国家的出现导致城市的出现2、原始定义:居民点、防御性城墙、市、有法律案件、精神寓意3、现代定义:市人口从事第三、四产业为主的且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作为一定低于社会活动中心一、“城”———国家的物质形态“市”———商品交换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也就出现了私有制进而产生了阶级,产生了国家。
城市:是按照一定方式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组织起来的固定居民点,是该地狱火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起来的居民点)4、城市的本质特征(1)、城市是各种要素集聚的过程,市一个集聚体,其中人口集聚有多种产生因素政治因素:城市中积聚着统治者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劳动者。
从社会分工看:城市集聚着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信息活动的人(2)、城市活动日趋社会化(3)、城市产生高效益,是技术得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好用较少的资源和劳动力。
二、城廓三定义1、府城:子城和罗城阙城和国城2、都城:外城3、明清北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4、“城”“廓”的不同称谓由于分工,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出现了交换———商业: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出现了。
三、夏朝1、城廓之制2、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四、商朝1、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平面近似方形商城附近有金水河、贾鲁河、须索河,可见城市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早期的城市与农业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早期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农业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一原始居民点:1选址一般都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有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初步具有城市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这些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雏形城市: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产生的最早一批的城市。
其产生原因: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第三,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
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
交通和贸易方面,遗址中有非本地所产的贝、绿松石等,应该是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来。
二《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原始居民点::半坡遗址、姜寨。
特点:位置背山面水;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木骨泥墙、干阑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周王城:西周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三礼图》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诸侯城——都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
(2)形成三级城邑网。
(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重要的都城:燕下都(城廓并制)、赵邯郸(城廓分段)、齐临淄(城廓并制城附于廓角)、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城廓并制)、淹城(内城外廓)、楚都郢。
春秋战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
秦咸阳规划布局的特点: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2、运用天体观念来改造咸阳。
规划意图:强化统一;突出强调新尊博;运用天体规划概念;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4、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安排分区规划5、汉代宗庙制度改革,打破“左祖右社”传统。
礼制建筑于城南。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乘马第五“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曹魏邺城规划思想: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拨秦汉乱,返周制齐,使礼制重新被认识,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北魏洛阳规划思想:择中立宫三重环套;中轴布局;延续传统,宫前区模式;外廓三市;功能分区;棋盘式路网。
六朝建康建业规划思想: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集市较多,且分散设置,不集中设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布局特点:①总体发展趋势,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建设新局面,中国经济重心转移②各地城市具体发展概况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一线城市衰落,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③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
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曹魏邺城的建设布局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秩序性的建立;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宫室与闾里杂处的局面,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转变;通过功能分区的使用使城廓之制得以继承以及中轴线引入对日后都城布局产生影响;草考了周礼营国制度也考虑了自身需要。
是七五城,东汉都城洛阳是九六城。
邺南城:宫城正中南门有3道门,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
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布局特点:择中立宫、三重环套、中轴布局、延续传统。
城市由内城和外郭构成。
四面有城门十三座。
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宫城居中偏北,铜驼街为城市主要轴线。
坊里、市大部分在外城。
道路呈方格形。
隋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特点:规划思想:仍是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的明确。
长安城的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都大的惊人,显示他强大的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门均有三个洞。
②影响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京城、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建设布局:城市基本呈正方形,西南城墙部分弯曲,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市西面无门,东、南、北各三门,城门位置不对称;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势较高;皇城位于宫城的东、西、南三面;洛河将城市分为南北二部分,共有坊里107个;坊里形状方正规整;坊里内道路为十字形,有坊墙。
南北大街为全城最大干道;道路布局比长安城更紧凑;三个集中的市,南市、西市、北市;坊里内部分布有商业和服务业,大商市与洛河有关。
北宋东京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城市平面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平面形状不方正;最内的皇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层的罗城,各城门都有瓮城。
道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道路密度比过去大的多,一般街巷的间距很小。
宋代平江府布局: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共开五个城门。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三横四直”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研究古代城市的重要依据;集成了我国古代地图画法,即平面位置上,画出构筑物、建筑物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的描绘,对后来地图绘制有很大借鉴作用。
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城市骨架—河道;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特点。
宋港口城市特点:城市不再是一次性规划的,灵活形成;城市骨架仍为十字形,局部顺应地貌;城市形态体现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泉州:泉州始建于唐代,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平面为不规则形。
衙城位于子城北偏西,呈长方形。
按唐宋规制,正门有两个城门洞。
子城建于唐代,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
子城外是罗城,始建于南唐,有七门,形状随地形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
城内道路基本上是形状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在南宋后期,对南门进行加固,修建了瓮城,并沿江建翼城。
元大都: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元上都、辽南京及金中都。
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元大都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布局形制:城市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建城。
城市形态呈近正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垣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有三重城垣,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
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
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
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概况:①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境②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③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④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明清时期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⑤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
城市发展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②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④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⑤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展。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规划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