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消化道肿瘤内科
- 格式:pptx
- 大小:608.62 KB
- 文档页数:16
消化内科科普知识宣传文案1. 了解消化内科消化内科是一个专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内科学科,它关注诊断、治疗和预防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消化系统包括食道、胃、肠道、肝脏、胆囊和胰腺。
消化内科医生通常负责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2.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食道疾病食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食道炎症和食道癌等。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和胃中的物质倒流到食道,引起不适的症状。
食道炎症可能是因为长期的胃酸反流引起的,严重者可能会导致食道溃疡。
食道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胃疾病胃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炎和胃癌等。
胃溃疡是胃黏膜损伤的结果,可以导致胃部疼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炎是胃黏膜发炎,可能是由于感染、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它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器官。
肠道疾病肠道疾病包括肠炎、炎症性肠病和肠道感染等。
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可能是由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肠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可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肝脏疾病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炎是肝脏炎症,常见的类型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
肝硬化是肝脏慢性损伤导致的健康组织纤维化和肝功能减退。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胆囊疾病胆囊疾病包括胆石症和胆囊炎等。
胆石症是指胆固醇或胆色素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结石,可以导致胆绞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胆囊炎是胆囊发炎引起的,可能是由于胆囊内的胆汁滞留或感染引起的。
胰腺疾病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胰腺囊肿和胰腺癌等。
胰腺炎是胰腺炎症,可能是由于胰液梗阻、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胰腺囊肿是胰腺内的液体积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它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器官。
3.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健康饮食饮食对消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
曾琛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5(000)019
【摘要】目的:探究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38例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38例患者经过内科治疗,痊愈1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
为92.1%。
结论采用内科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183-184)
【作者】曾琛
【作者单位】463000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肿瘤内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与护理 [J], 郭艳;喻霜;滕敬华
2.奥曲肽静脉微量泵持续泵入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效果观察[J], 裴常英;袁晓平;任长明;杨晨;寇宗强;罗植权
3.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 [J], 胡婷婷;高亚娜;栗彦伟;
韩萍;严明珠
4.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治疗 [J], 刘芳
5.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治疗 [J], 刘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化内科健康科普知识一、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组成,它们各自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1. 口腔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它主要负责食物的摄入和初步消化。
口腔内含有唾液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2. 食管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主要负责将食物逐渐输送到胃部。
食管壁内有平滑肌层,通过蠕动运动,帮助食物向下进食。
3.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消化器官,它主要负责食物的存储、分解和混合。
胃壁分泌胃酸和蛋白酶等消化液,能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
4. 肠道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内襯有许多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大肠负责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
5. 肝脏、胆囊和胰腺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器官,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新陈代谢、解毒、合成和储存生物活性物质。
胆囊主要储存和排泄胆汁。
胰腺分泌胰液,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以上是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它们协同工作,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及其症状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食管、胃、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的各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主要症状。
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表面损伤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胃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严重的溃疡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部的酸性消化液反流到食管,引起炎症和疼痛。
症状包括胸痛、咳嗽、声音嘶哑等。
3.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
4. 胃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是指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症状包括便血、黑便、呕血等。
5. 肠易激综合征(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紊乱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消化道肿瘤护理科普咱今儿就来聊聊消化道肿瘤护理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消化道肿瘤啊,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时不时就来捣乱一下。
那咱可得好好治治它,还得精心护理着。
先说说饮食吧,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就好比给身体这座大房子提供建筑材料,得挑好的呀!别吃那些太油腻、太辛辣、太刺激的东西,那不是给肿瘤小鬼助威嘛!多吃点新鲜的蔬菜水果,那可是满满的营养宝库。
想象一下,那些维生素、矿物质就像一个个小战士,在身体里和肿瘤小鬼战斗呢!还要注意饮食规律,别饥一顿饱一顿的,那身体能受得了吗?然后呢,心情也很重要哦!整天愁眉苦脸的,那肿瘤小鬼还不得更嚣张啦!得开开心心的,笑一笑,十年少嘛!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事儿,多去发现发现。
和朋友聊聊天,出去走走看看,让心情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再讲讲休息。
身体就像一部机器,也得好好休息才能正常运转呀。
别熬夜,熬夜可不好,就像让机器一直超负荷工作,能不出问题吗?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睡眠中自我修复,养足了精神才能更好地和肿瘤小鬼战斗呀!护理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各种变化。
比如有没有肚子疼啦,大便正不正常啦,要是有啥异常,赶紧告诉医生,可别不当回事儿。
这就好比战场上要时刻留意敌人的动向,才能及时做出反应呀!还有复查,这可不能马虎。
就像给身体做定期体检一样,看看肿瘤小鬼有没有被彻底打败,有没有偷偷溜回来。
可别嫌麻烦,这是对自己负责呀!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对消化道肿瘤护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呢?咱可得把这些都记在心里,好好执行。
别小看这些小小的举动,它们加起来可有着大力量呢!能帮我们更好地对抗消化道肿瘤,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总之,对待消化道肿瘤,咱不能怕,要勇敢地面对,精心地护理。
就像打一场持久战,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战胜它!让我们一起加油,为了健康的身体而努力吧!。
消化内科临床知识点总结1. 食道疾病(1)食管炎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食管炎常见于误吞腐蚀性物质、食物中毒等情况下,临床表现为咽喉疼痛、红肿、糜烂等;慢性食管炎则是由于长期食管酸性反流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咽喉不适、进食困难等。
(2)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指胃部向胸腔内穿出的一部分,引起上消化道症状的一种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反流性食管炎、疼痛、咽喉不适、嗳气、声音嘶哑等。
(3)食管癌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体重减轻、食管梗阻等。
2. 胃疾病(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病变,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疼痛、恶心、呕吐、进食不畅等。
(2)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胀感等。
(3)胃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
3. 肠道疾病(1)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于青壮年人。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
(2)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以腹部不适、胀气、进食后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常见原因包括食物不耐受、胃动力障碍、胰腺分泌不足等。
(3)消化道肿瘤消化道肿瘤包括胃肠道良性和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便血、体重减轻等。
4. 肝胆胰疾病(1)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肝脏结构和功能不全的疾病,主要由慢性肝炎、酒精中毒等引起。
临床表现为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脾大等。
(2)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炎和胆石症是常见的胆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3)胰腺炎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主要由酒精、胆道疾病引起,临床表现为剧烈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消化内科科普知识宣传消化内科是研究消化器官疾病的一门医学科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消化内科的一些常见疾病、预防方法和治疗选项。
通过阅读本文,您将对消化内科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一、胃病1.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它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预防方法包括避免辛辣食物和过度饮酒,治疗选项可以通过服用抗酸药物和改变饮食习惯来缓解症状。
2.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中黏膜上出现的溃疡。
它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饱胀感和恶心。
预防方法包括避免吸烟和减少压力,治疗选项可以通过服用抗酸药物和细菌根除治疗来治疗。
二、肝病1.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中积累了过多脂肪的疾病。
它通常和肥胖、酗酒和高血脂相关。
预防方法包括控制体重和饮食健康,治疗选项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进行适度运动来缓解症状。
2. 乙肝: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
它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和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治疗选项可以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控制病情。
三、胰腺疾病1. 胰腺炎: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的疾病。
它的症状包括剧烈腹痛、恶心和呕吐。
预防方法包括避免酗酒和减少脂肪摄入,治疗选项可以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和抗炎药物来缓解症状。
2. 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它的症状包括腹痛、黄疸和体重下降。
预防方法包括戒烟和饮食健康,治疗选项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和放疗来治疗。
四、肠道疾病1.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它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便血。
预防方法包括调整饮食和减压,治疗选项可以通过服用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来缓解症状。
2. 肠胃道感染:肠胃道感染是指消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预防方法包括保持卫生和避免生食,治疗选项可以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缓解症状。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消化内科涉及了多个疾病领域,包括胃病、肝病、胰腺疾病和肠道疾病。
消化内科科普知识以下是有关消化内科的科普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趋于多元化,在此过程中,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
关注消化道健康,定期胃肠镜检查,及时早期发现异常体征,做出正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措施,将疾病消灭于萌芽时期,为健康提供超前保障!消化内科最常见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下面是相关科普知识: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胃黏膜有显著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恶性贫血常有疲软、舌炎和轻微黄疸,而消化道症状则少见。
2.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
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
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中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
病初可伴有恶心、呕吐、轻度发热。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出现休克、高热、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现淤血斑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大量炎性腹水,出现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消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3.肝硬化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
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为主,其他病因包括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等。
消化道肿瘤内科护理常规
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 按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3. 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防止不良精神刺激。
注意卧床休
息。
4. 给易消化饮食,进食刺激性食物。
腹水、浮肿者给低盐饮
食。
5. 腹水患者应监测腹围,准确记录出入量。
6. 肝癌晚期应注意观察有无肝性脑病病征,如性格行为改变、
言谈举止反常、定向障碍、躁狂、意识朦胧、意识消失等。
7.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出血时按胃肠道出血护理常规。
8. 黄疸患者常发生皮肤瘙痒,可用1%薄荷乙醇溶液外涂,不可
用力抓皮肤,以防皮肤破溃感染。
9. 疼痛患者遵医嘱给予直通治疗(参照癌症疼痛护理常规)。
10. 有腹部瘘口应注意周围皮肤护理(参照肠造口护理常规)。
11. 化疗期间按化疗护理常规,预防口腔溃疡,饭后用温开水漱
口。
12. 介入治疗按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13. 腹腔化疗患者除按化疗护理常规外,腹腔灌注时应加热液
体,避免引起腹膜刺激症状。
灌注后嘱患者变换体位,增加化疗药物与腹腔接触的面积。
消化内科科普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标题:消化内科科普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摘要:消化内科是一个关于消化系统的医学专科,研究包括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疾病。
本文旨在普及消化内科的相关知识,深入探讨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保持消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通过本文,读者能够获得关于消化内科的全面、深刻和灵活的了解,并提供基础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
文章结构:1. 引言- 对消化内科的定义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引出本文旨在普及消化内科知识的重要性和目的2.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胃、肠、肝、胆、胰)以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探讨消化系统在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中的作用3.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介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胃溃疡、胆囊炎、消化道出血等)的原因和症状- 提供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变等4. 保持消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探讨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消化健康的重要性,包括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减少压力等- 提供饮食习惯方面的建议,如均衡饮食、少食多餐和合理摄取纤维等5. 总结与回顾- 简要总结消化内科科普知识的重点和要点- 回顾文章中探讨的关键词、主题和概念- 强调消化内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观点与理解:消化内科是一个重要的医学专科,涉及到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
通过普及消化内科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消化系统的相关问题,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维持良好的消化健康。
消化内科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在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健康管理方面。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许多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
(字数:370)。
消化内科科普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消化内科?消化内科是指研究人体消化系统疾病的专业领域,涉及胃肠道、肝胆系统、胰腺等器官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主要包括消化道功能紊乱、溃疡、出血、感染、恶性肿瘤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二、常见消化内科疾病1. 胃溃疡:胃黏膜受损,形成溃疡。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隐痛或灼热感,饭后加重,夜间加重等。
2. 肝硬化:由于长期饮酒或患有乙型肝炎等原因导致肝脏受损,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结构改变。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3. 肠易激综合征:一种功能性肠道紊乱,主要表现为腹泻或便秘。
常伴有腹部胀气和不适感。
4. 胰腺炎:胰腺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组织损伤和坏死。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
5. 胆囊结石:胆囊内形成结石,引起胆囊炎或胆管梗阻。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右上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
三、消化内科检查1. 胃镜检查:通过口腔插入一根灵活的光纤镜,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以发现溃疡、肿块等异常情况。
2. 肠镜检查:通过直肠插入一根灵活的光纤镜,观察结肠和直肠的内部情况,以发现息肉、癌变等异常情况。
3.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探头对腹部器官进行扫描,以发现肝硬化、胆囊结石等异常情况。
4.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分析可以了解身体内部器官功能是否正常,如肝功能、胰岛素水平等。
四、消化内科治疗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消化内科疾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酸药、镇痛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胆囊结石等需要手术切除的情况,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3. 营养支持:对于一些消化内科患者,如胃肠道功能紊乱或手术后需要营养支持时,可以通过口服营养液或经静脉输液等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五、预防消化内科疾病1. 饮食健康: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等行为。
2.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坐着不动等行为。
3. 疫苗接种:接种乙型肝炎和HPV(人类乳头瘤病毒)等相关的预防性疫苗。
消化内科出科小结范文(通用)【导言】消化内科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范围广泛,相关疾病种类繁多。
消化内科出科小结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学习期间的知识,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技能,为未来医学实践打下基础。
【主体】一、临床疾病分析1、消化道功能失调消化道功能失调是一类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功能失调综合征等。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通常起因于饮食不当、精神紧张、生活习惯不规律等。
在诊治方面,我们需要细致询问患者病史,详尽了解其病情及诱因。
对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我们需要结合病程,使用合适的药物如制酸剂、胃蛋白酶等进行治疗。
对于急性胃肠炎等,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控制感染,补液止泻等治疗措施。
2、肝胆疾病肝胆疾病是消化内科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包括黄疸、肝硬化、肝癌、胆囊炎等多种疾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腹水等。
针对肝胆疾病,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而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
在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如黄疸的原因是肝、胆道还是肝外因素引起的,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措施。
3、消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是消化内科关注的又一重要领域,包括胃癌、结肠癌等种类。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在诊治上,我们同样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肿瘤的类型、大小、分期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早期肿瘤,我们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等技术;对于晚期或已产生转移的癌症,需要通过大剂量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二、学科特点总结1、临床表现复杂消化内科所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复杂,临床诊治难度大。
在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详尽的检查,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综合医学诊治消化内科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内镜学等多学科知识。
要想精通该领域,需要对多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消化内科基础知识(总2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消化科 1、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程序如何(1)是否消化道出血(2)观察生命征,判断出血量;(3)确定出血部位;(4)判断出血是否停止(5)明确病因,并对因治疗。
2、上、下消化道的分界部位是 Treitz 韧带。
3、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1)消化性溃疡;(2)食道静脉破裂出血;(3)应激性病变;(4)肿瘤;(5)其他。
4、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1)肿瘤和息肉;(2)炎症性疾病;(3)血管病变;(4)肠壁结构性病变;(5)肛门病变。
5、所有消化道出血均会出现黑便,对吗不对。
因为临床发现便潜血阳性的出血量一般在 5-10ml/天;黑便 50-100ml/天;呕血胃内积血量大于 250-300ml;全身症状,出血量 400-500ml;周围循环衰竭短期内出血量超过 1000ml。
6、所有消化道出血均会出现呕血,对吗错。
通常在幽门以上部位出血,或其以下部位出血但量大、速度快时才会呕血。
7、消化道出血可导致贫血,因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和观察的依据,对吗为什么错。
出血后,组织液进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后才会出现贫血,一般需经过 3-4 小时以上。
8、如何临床判断出血是否继续或再出血(1)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且变稀或转为红色,肠鸣音亢进;(2)补液后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不改善或再恶化;(3)HB、RBC、HCT 进行性下降;(4)保证肾灌注的情况下,BUN 升高。
9、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胃镜应在多长时间内进行 24-48 小时。
10、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出血量为多少短期内的失血量超过 1000ml,或超过循环血容量的 20%。
11、为何呕血时出现咖啡样液体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
12、消化道出血时为何大便呈柏油样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道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而致。
消化肿瘤科的实习小结消化内科实习心得在实习的旅途中,我来到了我的第八个站——消化内科,刚来科室的那天我就感觉到一种忙碌、紧张的气息,果不其然,事实证明我的预想是正确的,所以在这个科室,我比以往更谨慎,对于查对制度和无菌观念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忙碌而出任何差错事故。
消化内科的病人多以腹痛腹泻,呕血黑便,返酸嗳气而入院,以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为主。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的急症,病人入院后,必须判断病人的出血情况,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急查血生化,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
根据情况吸氧,止血补液治疗,然后根据血常规,血生化结果再调整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病人的处理和消化道出血原则一样,同时应排除重型胰腺炎,急做胰腺CT 是必须的,抑制胰腺分泌和抑制胰酶活性应尽早应用,并尽量避免使用解痉药物。
通过两次的教学查房,对于便秘和结肠癌的护理,了解得更多,也学到很多的相关知识。
随着实习的进程,医院的环境已经熟悉,学习也渐渐进入正轨,在各个科室的实习中间,见到最多的是各种疾病及其常用的各种药物和各种护理的基础操作。
在医院实习期间最主要的是病人入院后,能够根据病史资料初步想到是哪一个系统的疾病,之后再排除想到是哪些疾病,需要做哪些检查,对疾病的鉴别,最后给出治疗原则。
这些是实习的主要内容,其次就是积极的去做一些临床操作,提高各种护理操作技能的能力,再次多发现问题,不懂的就问,科室里的每个医务工作人员都是你的老师。
实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的能力。
在老师负责的态度下,并鼓励我们每项操作的能力,我们积极的争取每一次锻炼操作的机会和能力,如床上擦浴、口腔护理、保留灌肠、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各种基础护理的操作。
在实习过程中,每天坚持“吃苦、吃亏、吃批评”的原则,“吃苦”锻炼我慢慢长大;“吃亏”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吃批评”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我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每天收获充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