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2(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88.64 KB
- 文档页数:19
生物与环境补充练习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2.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3.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4.近年来,我国西北某地频发蝗虫灾害,某农科院开展“降水量与蝗灾发生关系”的研究,下列设计与研究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①研究降水量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②研究降水量与蝗虫卵孵化率的关系③研究降水量与空气湿度增加的关系④研究蝗虫性别比例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会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B.若甲是动物,乙一定是植物C.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D.该地区的环境变化诱导甲、乙不断向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异并进化6.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专题3(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果农在荔枝的植株之间种植山绿豆。
下图是荔枝单一种植园和复合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百分比的柱形图。
(1)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
(2)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假如你在宁波的某个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呢?(1)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_____(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3)树干上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_(选填“南”或“北”)。
3.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面的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定位为湿地型休闲植物园,将作为一处大型城市生态生活休闲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生活。
(1)幸福湖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终终来源是_______。
(2)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3)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4.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漠________环境的适应。
(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________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________,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表现。
5.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1)该食物网中,有_____条食物链。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不能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A.一个池塘B.一只老鼠C.一块草地2.我们用来制作生态瓶的瓶子是透明的,这是因为()。
A.让里面的植物见光B.便于观察C.以上两者都是3.植物学家们发现,在()的情况下,叶片能不断产生大量养分。
A.黑暗B.阳光照射C.两者都行4.大约()年前,地球上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A.20亿B.2千万C.20005.下列关于动物的迁移或冬眠中,错误的是()。
A.生活在非洲的角马每年都要进行迁移B.燕子南飞是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C.蛇的温度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蛇不用冬眠6.下列动物中,()在冬天会冬眠。
A.角马B.燕子C.蝙蝠7.人类已知的地球上的生物超过了()种。
A.170万B.180 万C.200万8.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自然资源B.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C.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9.食物链是依据动植物间()的关系建立的。
A.“吃”与被“吃”B.追与被追C.同一种类10.设计并制作的小生态瓶要长期维持稳定,最应该注意的是()。
A.开放、透明B.置于烈日下C.生物种类和数量配比合理二、填空题11.冬眠是动物________环境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12.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不仅来自于_________,也来自于空气中的________。
13.动物、植物、_________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类已知的地球上的生物超过了________种。
1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
15.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________。
16.池塘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__________条件,我们把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________。
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20分)1.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出发,“万物生长靠太阳”表达的意思主要是()A.太阳为地球送来了光明和温暖B.动物晒太阳可以增加钙的吸收,利于健康C.没有阳光,植物就无法生长,就不会有食物链的开端2.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说明生物()。
A.依赖环境B.影响环境C.适应环境3.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A.草←野兔←鹰B.蝉→黄雀→螳螂C.绿豆苗→蚜虫→小鸟4.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A.褐色B.绿色C.黄色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6.下列动物中,能通过冬眠来适应寒冷环境的是()。
A.天鹅B.蛇C.企鹅7.在“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中,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的环境是()。
A.干燥的环境B.黑暗的环境C.明亮的环境8.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构成网状的食物关系,被称为()。
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群落9.种子发芽的实验证明,以下哪个条件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A.温暖的阳光B.适宜的温度C.充足的水分10.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二、填空题(9分)1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绿色叶片(或者植物体其他绿色部分)中制造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并释放出_____________。
12.春天,青蛙把卵产在水里,温度适宜时就会孵化为__________。
13.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和水分。
14.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_的土壤里。
15.看下图,我们可知这是一个绿豆苗地常见的_____________,食物网的最顶端是_____________(填生物)。
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植物的组成部分主要是()。
A. 根、叶、花、果实B. 根、茎、叶、花C. 根、茎、叶、果实D. 根、茎、枝、叶答案:C2. 下列哪个属于植物的有性繁殖方式?A. 发芽B. 蔓延C. 种子散布D. 切花繁殖答案:C3. 下列哪个属于动物细胞的特征?A. 有细胞壁B. 有叶绿体C. 有中心体D. 有细胞膜答案:D4. 动物群落中,互相依靠,相互合作的种类之间存在()。
A. 竞争B. 利益冲突C. 互为伴生D. 阶级划分答案:C5. 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个属于有机物的分解者?A. 植物B. 人类C. 细菌D. 鱼类答案:C二、填空题1. 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
答案:叶绿体2. 动物通过()进食获取能量和营养。
答案:食物链3. 生物体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来自()的吸收。
答案:土壤4.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是()。
答案:氮、磷、钾5. 泥沙的主要来源是()的侵蚀作用。
答案:水和风三、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食物链?并列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答: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条的形式,依次进行食物和能量的传递关系。
比如:草→兔子→狼,草为兔子的食物,兔子为狼的食物,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了食物链的关系。
2. 请简述生物在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方式。
答:生物在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方式主要有两种:迁徙和进化。
对于无法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物来说,它们会选择迁徙到适合自身生存的地方,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对于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物来说,它们会通过基因的进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提高生存的机会。
四、应用题1. 现在有一块土地,原本是荒山,你作为一个生物学爱好者,想要将这片土地变成一个生态花园,请你列举出你计划中需要进行的几个步骤。
答:(1)清除杂草和垃圾,整理土地。
(2)进行土壤改良,添加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质量。
(3)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班级:姓名: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大多数植物生长需要、和。
2.植物吸收阳光、水、二氧化碳通过产生氧气和能量。
3.动物按照食性不同可以分为、、。
4.按照动物食性相互关系形成的关系链条被称为。
5.池塘是生物的 ,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水、适宜的温度和。
6.栖息地中的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
7.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被称为。
8.动物为适应环境会有、等行为。
9.动物的迁移往往受到、食物、空气、等的影响。
10.生物与人类的生活 ,所以我们要保护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1.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 )12.生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引进新的物种必定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紊乱。
( )13.影响植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 )1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15.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
( )16.干旱天气导致粮食减产,说明环境会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 )17.外来生物一定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 )18.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除了有对人类无威胁的金丝猴外,还有一些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毒蛇,这样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 )19.休渔期、禁猎区的设立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
( )20.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 )三、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 )。
A.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C.植物→蝉→螳螂→黄雀D.黄雀→螳螂→蝉→植物22.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B. 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C. 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23.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1〕______关系。
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______关系。
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3〕______关系。
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二、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________的影响,生物必须________才能生存下去。
同时,生物也__________和______着环境。
2.举例。
〔1〕荒漠中的骆驼,_______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______。
〔2〕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局部________。
〔3〕对寒冷的适应: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________的厚度可达60毫米。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______。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______,生物也在不断______,适应环境。
答案:一、1.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温度空气3.其他生物〔1〕捕食竞争合作二、一种条件不同相同三、1.生态因素适应环境影响改变2.〔1〕尿液出汗〔2〕长很多〔3〕皮下脂肪〔4〕疏松3.改变进化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1〕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光能影响动物的体色,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很窄,温度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3〕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局部是水。
第2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B. 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 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D.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2. 有些动物如青蛙、蛇等,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A. 生物影响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躲避敌害3.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说明( )A. 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依赖环境D. 生物适应环境4. 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 水分B. 空气C. 温度D. 土壤5. 沙漠中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储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说明()A. 生物依赖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与环境无关D. 生物适应环境6.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中最完整的是()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制约C. 生物对环境无影响D. 生物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7.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因素的是()A. 阳光B. 空气C. 其他生物D. 前述三项8. 有些蝗虫在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这说明()A.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生物能够改变环境9. 山里一块花生地,由于管理不善,杂草丛生,花生产量都较差,这是()A. 杂草与花生树互利共生的结果B. 杂草与花生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C. 杂草寄生在花生上的结果D. 花生的生活促进了杂草的生长的结果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B. 合作关系C. 竞争关系D. 寄生关系11. 下列属于共生现象的是()A. 苏云金杆菌杀灭松毛虫B.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病C. 真菌引起棉花枯萎病D. 真菌与藻类形成地衣12.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这可以体现()A. 生物适应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环境改变生物D. 生物影响环境13. 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习题一、选择题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怎样的关系?()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3.在沙地上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哪一关系()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依赖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关系不大4.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这体现在()A.杨树的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B.仙人掌肥厚的茎可以贮存大量的水C.蚯蚓的取食活动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D.鼠妇遇刺激缩成球状以逃避敌害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B.大树底下好乘凉C.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6.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或者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对环境造成影响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7.下列哪一种现象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家鸽用翼飞行B.蝉的保护色C.鱼用鳃呼吸D.猫捉老鼠8.到了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柏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A.它们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不同B.杨树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柏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D.柏树影响了杨树的叶吸收阳光9.动物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以下不是动物适应森林生活方式的是()A.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B.大多数动物用穴居的方式来防御和逃避敌害C.鸟类把自己的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D.有些动物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避敌害10.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11.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12.棉铃虫结茧化蛹来保护自身,金小蜂借此机会成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棉铃虫蛹的体内使之死亡.上述事实与下列现象体现了同一原理()A.变色龙的体色随不同的环境而改变B.雷鸟在降雪前就换上了白羽毛C.振动树枝,竹节虫跌落不动D.冯兰花瓣吸引雄黄蜂帮其传粉13.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A.氧气B.阳光C.营养物质D.生存空间二、填空题14.请将左右两列中相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在一起A.老虎吃野猪1.合作关系B.许多蜜蜂在酿蜜2.竞争关系C.田里的水稻与杂草3.捕食关系15.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________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_________关系;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_________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_________关系;雨水是影响它生活的_________因素,除雨水外,这类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等.1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暇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请分析说明:(1)文中“鱼”适应的生活环境是________.离开这个环境将很难生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___.(2)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三、探究题17.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专题01生物与环境(2022年福建中考卷)资料:我国“三北”工程主要在荒漠区造林,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40年累计造林4614万公顷,2018年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
1. 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 水B. 温度C. 空气D. 阳光2. 下列不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A. 保持水土B. 防风固沙C. 减少降雨D. 净化空气【答案】1. A 2. C【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题详解】荒漠是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
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植被稀疏,非常耐旱,故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选A。
【2题详解】三北防护林使荒漠区植被面积大大增加,植物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植物进行的蒸腾作用能将大量水蒸气散失到大气中,增大空气湿度,促进降雨。
故选C。
(2022贵州铜仁中考卷)3. 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①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精练一、单选题1.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制约生物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会制约生物的生存C.环境能影响生物D.生物会影响环境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
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C.互利合作D.竞争4.环境影响生物,下列反映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是()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B.春江水暖鸭先知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干旱使农作物减产5.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实例中属于保护色的是()A.枯叶蝶形似枯叶B.毒蛾体色鲜艳C.羚羊奔跑快速D.蚱蜢颜色翠绿6.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草原的斑较色彩相近,以上实例体现了()A.温度对生活分布的影响B.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B.合作C.竞争D.寄生8.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B.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C.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9.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0.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时,某班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许多组对照实验,下列对照实验中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A.湿土和干土B.光照和阴暗C.温度和食物碎屑D.20°C和40°C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A.用多只鼠妇做一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B.实验变量是光照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1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D.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32分)1.认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是通过茎里的导管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的实验过程:()→()→()→()→()⑴在其中一个容器加入一药匙红色色素,搅拌均匀使水染色。
⑵分别取出浸泡在液体中的植物,截取一段茎,将茎纵向剖开,观察现象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⑶取两个透明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
⑷选取两条带花的枝条,分别插入两个容器中。
⑸准备一种开白花的植物。
2.生态瓶中的小鱼数量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
A.减少B.没有变化C.增多3.关于光照下的绿豆芽与黑暗处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黑暗处,绿豆芽不能生长B.在黑暗处的绿豆芽,叶的颜色更绿C.光照下的绿豆芽,叶的颜色更绿4.小草、老鼠、兔子、狐狸、蛇、老鹰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系统5.人们在金鱼缸中种植水生植物,主要是为了()。
A.给金鱼提供食物B.给金鱼提供氧气C.给金鱼提供二氧化碳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A.相互竞争的关系B.吃与被吃的关系C.互惠互利的关系7.研究水量的多少对小鱼生存的影响。
一分钟内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记录表(1)生态瓶里的水较时,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多。
(2)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小鱼的数量。
(3)请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关系为()。
A.蝉→螳螂→黄雀B.黄雀→螳螂→蝉C.树→蝉→螳螂→黄雀9.生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下列不能体现光对动物行为影响的是()。
A.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B.刺猬的身上长满尖刺C.夏季的夜晚利用灯光诱捕昆虫喂鱼10.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老虎→狼→草B.阳光→狼→老虎C.草→昆虫→青蛙二.填空题(共10题,共32分)1.食物链通常是从( )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一、填空题(共25题,题分合计25分)1.冬季雷鸟的羽毛换成白色,以适应降雪的环境,但是如果冬季降雪晚而少,那么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是一个受二口恶英污染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据图回答:AFG①体内残留二口恶英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它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营养级。
②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图中________的种群大小与光合能力强弱决定的。
3.二口恶英是脂溶性物质,哺乳动物及人肠道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________。
4.植物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在黑暗中能够消耗氧气,产生A TP 的细胞器是___5.植物叶绿体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上,其吸收的光能,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能够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A TP 中,ATP 在_______阶段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6.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的___________之中。
生物体内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要经过_________和_______两个阶段。
7.在实验条件下,刺激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间段的某处、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
当人体受到刺激,感受器兴奋,兴奋在反射弧中通过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向的,这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的。
8.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_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统一整体。
9.自上个世界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DDT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图31中的曲线表示1920年~1970年期间两种肉食性鸟类蛋壳厚度的变化,蛋壳薄的蛋容易在孵化前被打破而影响出生率。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填空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填空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0题)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
2、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_______,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类。
3、在进一步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若提出的问题是“潮湿环境会影响鼠妇生活吗”,那么该实验中就应当使设计两种环境中除___________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条件都相同。
也就是说,在这个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是、、、、、。
5、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在裸地测量三次后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___________6、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
7、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有关的信息(3)(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8、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_______因素。
9、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它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1、在沙漠里限制生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
12、________。
13、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被称为生态因素,它可以分为因素和生物因素.14、我们学校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苗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这是生物间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2分)1.在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的是()。
A.微生物B.土壤C.植物2.菜园里,青蛙、小青菜、菜青虫形成食物链时,正确的写法是( )A.小青菜一菜青虫一青蛙B.青蛙一菜青虫一小青菜C.青蛙一小青菜一菜青虫3.种子萌发最不可缺的一组条件是()。
A.阳光、适宜的温度、水分B.土壤、充足的空气、水分C.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4.下列生物属于消费者的是( )。
A.茉莉花B.杨树C.狼5.如图所示,把生态瓶中的水减少很多,瓶中动物最有可能会( )A.经常浮到水面B.钻到水底不动C.没有变化6.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我们可以写出食物链:( )A.螳螂→蝉→黄雀B.蝉→螳螂→黄雀C.树汁→蝉→螳螂→黄雀7.常在夜间活动的动物是()。
A.猫头鹰B.老鹰C.羚羊D.老虎8.小玲想要做一个“种子的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对比实验,可是连续几天都下雨没有阳光。
终于等到了晴天,小玲取20颗相同的蚕豆种子分成两组,将10颗放在地面下3厘米处无阳光照射,另外10颗放在地面上,阳光照射一周后,小玲刨开地面,发现地面下的10颗种子全部发芽,而地面上的10颗种子全部未发芽。
由此小玲得出:蚕豆种子必须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才能发芽(1)小玲每组取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的目的是:。
(2)请问小玲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9.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实验,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开展研究。
A.对比实验B.模拟实验C.控制变量10.温州流传很多包含科学道理的谚语,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A.“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指的是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分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指的是食物关系,包含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C.“少食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指的是平时饮食要适量,吃太多会增加消化负担二.填空题(共10题,共38分)1.喜欢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动物有( );喜欢生活在树枝上的动物有( );喜欢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有( )。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一、填空题。
1.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O2.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o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相互联系在一起,呈现的结构,称为食物网。
二、判断题。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彼此之间还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所以一种生物的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3.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
()4.绿豆苗丛中的一条食物链:绿豆苗一场虫一瓢虫一麻雀。
()5.[易错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三、选择题。
1.在一条食物链中,生物和生物之间主要是()的关系。
A.吃与被吃B.相互竞争C.互惠互利2.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交替相连,构成()A.食物链B.食物网C.食物结3.如图是稻田里的儿种生物,由它们构成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A.小飞蛾f青蛙f蛇->^水稻B.青蛙f小飞蛾->水稻f蛇C.水稻一小飞蛾一青蛙一蛇小飞蛾倏水稻4.在草原上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人们用网罩把试验区罩上,但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
这可能是因为()A.植被被破坏B.环境污染严重C.食物链被破坏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了,其他生物都会受到影响B.没有绿色植物,食肉动物的生存不受影响C.没有阳光,II (yan)鼠生活得更好四、下图是森林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条食物链。
2.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o3.在该系统中,狐、蛇和老鹰会捕食鼠,如果鹰在这一系统中的数量大量增加,那么在短时间内可能导致()A.狐、蛇群体中的个体数量增加B.狐、蛇群体会灭绝C.鼠群体中的个体数量减少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2(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上携带的棉花种子,在月球长出第一株嫩芽。
在这个罐中同时搭载还有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共六种生物以及18毫升水和土壤、空气等,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其中拟南芥能开出白色小花,属于_______植物。
2.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参观了省农科院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此生态系统中由农作物、杂草、虫、鸡、牛、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共包含______条食物链,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2)在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杂草、农作物属于生产者,二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事实说明,该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又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该人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________3.榕树是温州的市树。
榕树树枝上会生长出许多褐色的“气根”,一直垂到地面。
(1)温州市所有的榕树可以看作一个________。
(2)在潮湿的环境中,榕树枝上的气根,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有些气根能扎入土壤中支撑古树。
上述现象是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
4.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________状.这种结构有利于它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能适应在________的自然条件并存活下来;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的表现.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_____。
(2)图中食物链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________。
6.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地区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小。
北极熊遭遇的生存危机是全球变暖的又一证据。
(1)相对于其他地区,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
目前,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已变得岌岌可危,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北极熊更是首当其冲。
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之所以脆弱,原因是_____。
(2)北极熊全身被有白色的毛,有利于它捕捉猎物;多毛的脚掌,使它在冰面上行走时不易滑倒。
这些都是北极熊对北极这一特殊环境的______。
7.100多年前,凯巴森林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等乔木构成,还生长着许多草本植物。
另外,森林中还生活着黑尾鹿等动物。
美洲狮、狼和郊狼靠捕食黑尾鹿充饥。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中的美洲狮、狼和郊狼等动物在生态系统扮演的角色是___。
(2)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还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___的平衡。
(3)如果大量捕杀该森林中的黑尾鹿,此生态系统将会失去它的稳定性,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______。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水稻属于____,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____、____。
(2)图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____。
(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最终都是来自____。
9.某校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通过对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观察,绘制出了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见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注:“√”表示被捕食的生物与动物间存在捕食关系)(1)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猫头鹰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_____)A.食物中的碳 B.矿物燃料中的碳C.生物遗体中的碳 D.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3)根据表中的食物关系,该生态系统共有___条食物链。
10.前些年,我国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资源,超载放牧牲畜,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现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
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2)在牧草→鼠→狐狸→鹰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是__。
(4)图乙表示甲图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受到危害最严重的生物是__。
(填“甲”“丙”或“丁”).11.某草原生态系统(如图甲所示)中生活着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等生物,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2)在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被人为大量减少,随后青蛙数量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
图乙中青蛙数量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
(3)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Ⅰ→Ⅱ→Ⅲ→Ⅳ”中的四种生物一年内输入的能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仅根据表中信息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的一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
12.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
加图所示。
据此回答:(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13.图A是仙人掌的形态图,其叶变成刺状,茎绿色肥大,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图B 是竹节虫的形态图,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同的体形.(1)仙人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何功能?____________(2)你推断仙人掌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分析竹节虫的形态特点对它的生活有何益处?_________(4)以上两幅图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14.材料分析题:美丽的康宁湖位于宁津县城南端,是我县打造的“生态宁津,绿色水城”的工程之一.康宁湖畔垂柳依依,绿草茵茵,鲜花遍地.美丽的蝴蝶和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它们有的在为花儿传粉,还有的在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草丛中蟋蟀等虫儿在歌唱,蚱蜢、蝈蝈等在草丛中跳跃,树上一只喜鹊正在啄食树上的害虫.不时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会在草丛中快乐的跳来跳去.殊不知它的天敌老鹰也随时会在空中盘旋.湖水碧绿清澈,湖中琈鱼儿在嬉戏,水鸟不时从水面掠过,啄起一只鱼儿箭一般的飞走了.湖中碧绿的荷叶上不时有翠绿的小青蛙调皮地跳跃,水中一条绿色的水蛇正在觊觎它的美味,悄悄地向它逼近.请根据材料回答:(1)翠绿的青蛙、绿色的蚱蜢、蝈蝈,它们的体色属于保护色,不易被它们的天敌发现,这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________.(2)如果湖水被污染,那么生活在水中的水草、小鱼、小虾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青蛙、蛇的生存,说明________.(3)如果湖水被DDT污染,那么由于生物的________,水草→小鱼→水鸟→鹰这一食物链中,在________的体内DDT含量最高.(4)请结合康宁湖生态系统材料,写一条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15.水生生物的结构一般比陆生生物简单,这与水环境与陆地环境密切有关。
水生动物的体形大多是形,这样可以减小运动时的。
与陆生动物不同,许多水生动物通常是(填“主动”或“被动”)捕食的,这是由于它们张开嘴,食物就会随水流进入身体。
16.地球上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能它们的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17.某校生物研究小组调查某个农田生态系统后发现生物间有如图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损耗最大的食物链。
(2)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中兔类大量增加,短时期内上述生物中的数量会随之增加。
18.自然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
19.“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
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
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20.酵母菌常用于酿酒,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图所示,则在氧气浓度为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__________,请再举一个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的例子:__________.21.2014年5月20日,谢倍珍等三位志愿者从生活了105天的“月宫一号”密闭舱中走出(如图),标志着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获得成功。
“月宫一号”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舱内种植有青菜、黃瓜等21种植物,还有一种黄粉虫(以植物为食)为人提供动物蛋白。
为了防止病原菌感染,用于植物栽培的水和人生活所需的水都需先净化。
请回答:(1)写出这个密闭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___;(2)下列关于“月宫一号”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___(填序号);A.氧在该生态系统可以循环B.物质循环不需要微生物C.黄粉虫属于生产者D.土壤、空气和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西溪湿地是杭州市开发的旅游景点,西溪湿地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含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就连白鹭也留恋这里的环境,每年冬季到这里越冬。
湖水中生长着大量的硅藻、鲤鱼、鲢鱼等,湖地土质疏松多孔,蓄水和透水能力都很强,是天然的蓄水池如果将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西溪湿地中,超过其_____能力,就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22.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它们不仅能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3)图中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_______________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